关于我国就业问题的深层研究与思考

来源 :理论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84989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文章对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提出了缓解目前就业压力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就业;经济增长;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05-0034-03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当前,全球的就业形势都非常严峻,我国的就业形势就更严重。国际劳工组织2002年就业报告中说,全球的登记失业率为1.22%,我国劳动力资源占世界的二分之一,据劳动部门计算,城乡一体化的失业率是21.4%,比充分就业时允许达到的自然失业率6%高出15.4%。我国城乡将有7200万新成长的劳动力需要就业,城镇企业中至少有1500万富余职工需要分流安置;农村需要转移的富余劳动力达到1.3亿人,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规模将达到4000万人,形成了劳动力资源供给的巨大压力。需要采取相应措施,确保适应的经济增长,并大力完善劳动力市场,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逐步缓解就业压力。
  
  一、当前就业问题及原因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生活中最为紧迫的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十五”期间我国将净增劳动力4650万人,加上现有的1750万下岗待业劳动力和农村1.5亿富余劳动力,要满足这2亿多人的就业至少需要今后5年中每年增加几千万个工作岗位。而现在即使每年经济增长达到7%,每年新增的工作岗位也只有800万个。何况,近年来GDP的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力不断下降,80年代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就业增长0.32个百分点,而目前还不足0.1个百分点。据有关专家估计,今后10年,我国劳动人口总人口的比例还会持续上升,只有到2010年以后才会下降。因此,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高失业率将与长失业期并存,就业弱势群体将持续扩大。不仅仅是工人,而且具有高知识、高学历的大学生群体也开始出现失业现象。可以说,在整个“十五”及以后的若干年,我国将进入严酷的高失业和就业结构大调整时期,世界上没有任何哪个国家面临像中国这样就业挑战。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探索其形成的原因,不难发现:
  (一)我国就业问题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结果。我国就业问题的出现是经济转型的结果,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资本排斥劳动力的过程。上个世纪90年代下半期,中国开始了历史上空前的大规模结构调整。一方面在那些新兴产业、采用新技术的领域、新的经济成分中不断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在那些传统产业、采用旧技术的领域、旧的经济成分中不断摧毁大量的旧的工作岗位。当摧毁旧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远远超过创造新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时就引发了大规模、突发性的“下岗洪水”、“失业洪水”。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出现大批失业人口,是中国为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付出的代价,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成本。
  (二)我国就业问题是过去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长期积累的矛盾的凸现。我国过去实行的是由国家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面对经济基础落后的人口多的国情,为社会稳定和保证人民生活,我国—直实行“低工资,高就业”的方针。其结果就是两个人的活儿三个甚至四个五个人于,以此来保证大家都有活儿干,都有饭吃,特别是国有企业,更是如此。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企业要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就要减员增效,也就是裁减冗员,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因而一部分职工下岗或失业也就难以避免。总的来看,我国目前的企业职工下岗或失业,主要是经济发展多年积累的深层矛盾的综合反映,也是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
  (三)结构型失业是我国企业职工下岗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结构性失业是科技进步和发展的负面产物。科技进步导致部分职工下岗或失业,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必然推动国民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等方面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职工的下岗或者失业。二是对企业来说,技术进步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法宝,直接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企业的科技进步对职工提出更高要求,那些不适应要求的职工难免下岗或失业。三是由于技术进步,现代化的设备和管理会代替部分人力,从而也会使一些职工下岗或失业。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的一项战略任务,“九五”期间我国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力推进技术改造,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高长中的含量,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意味着等量投资所创造的就业岗位的减少,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相对下降。
  (四)经济全球化对当前我国就业问题也有一定影响。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优化配置和国际间的重新分工。从一定意义上说,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就意味着有限就业岗位在全球的重新配置。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内在含义之一,就在于中国正在参与对世界范围内有限就业岗位的竞争。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就业市场带来竞争与冲击。
  
  二、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主要对策与建议
  
  中国的失业是“总量过剩”的失业,中国的劳动力总量大大超过就业岗位总量一不是超过几百万或几千万,而是超过一两亿甚至两三亿。因此,要解决中国的失业问题,根本性的措施是大规模地增加就业岗位。
  (一)必须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把增加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中心。由于经济增长速度对增加就业机会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今后三年中国GDP增长速度的确定,对能否通过结构调整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综合各种因素加以考虑,笔者认为今后三年GDP的增长速度分别为8%、9%和10%为宜。另外,适度的通胀对于抑制消费、筹集建设资金、增加就业是有帮助的。当然,通涨的积累功能和筹资功能是有一定前提的,即通胀是温和的,没有超过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这种前提下,力求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生活的重心。
  (二)必须坚持正确的就业方针。市场经济要求改变传统的政府包办方式、实行新的就业方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提出:“建立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导,以市场调节就业为基础,以政府促进就业为动力的就业机制”。这就是我们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与再就业的基本方针。“劳动者自主就业”是这一方针的基本内容,是指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进入劳动力市场后,通过自主择业得到就业岗位。下岗失业人员要尽快转变择业观念,摒弃把工作作为高低贵贱的旧观念。“市场调节就业”是这一方针的核心内容。市场调节就业主要通过市场调节劳动力供求。对于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必须坚持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它体现竞争上岗,要求劳动者要有“精一门、会两门、学三门”的技能,只有 这样才能在庞大的劳动力竞争队伍中有立足之地。“政府促进就业”是现阶段就业方针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指政府促进宏观经济与就业的协调发展。政府在这方面要做五项工作: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结构性失业;二是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保证劳动力流动畅通;三是政府扶持各种就业项目,培育市场对劳动吸纳的能力;四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对特殊困难对象给以就业援助;五是提供就业服务和完善社会保障,
  (三)必须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发展就业服务。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不仅是为了下岗或失业人口更容易找到工作,劳动力市场不应仅仅成为下岗或弱化的劳动力的市场。要使大量寻求更优劳动岗位的劳动力成为市场的主要参与者,相对缩小过剩劳动力在市场流动人员中的比重,这对缓解社会矛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完善职业介绍服务网络,打破部门分割,减少因信息不畅而造成的失业,不断提高就业工程建设的质量。
  (四)必须坚持深化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1)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促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党和国家提出把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作为当前全国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保障体系。这项决策的意义是伟大而深远的。(2)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近几年来,失业、下岗人数较多,所需保障费用数额较大,而失业保险基金筹集标准过低,规模过小,一直是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工作中的主要矛盾。这就需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起制度化的保障资金来源渠道,筹集到足够的保障资金,确保失业人员按一定的标准发放失业救济金和失业期间的医疗保险费用。(3)形成以.社会保障推进就业的多元化机制,开拓就业新空间。我国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应当说,其框架已基本形成。今后一段时间内仍需深化改革,加以完善的方面主要有: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到城镇全体劳动者;实现养老保险的“四统一”;加快实施医疗保险进程;深化失业保险改革;加快社会保障立法;健全社会服务体系,等等。所有这些方面,目标和原则已经确定,需要做的就是精心设计,把握时机,适时推出。
  (五)必须把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社区服务业作为近期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1)大力发展服务业,继续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2)不断创新思路,充分发挥社区在促进就业中的重要作用。(3)加快发展小城镇服务业,发挥小城镇作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作用。
  (六)必须进一步调整农村经济关系,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减缓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向和实现城市化国家的一般规律,有利于缓解我国农村就业的巨大压力,打破城乡长期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促进国民经济的结构改善和社会生产力的全面提高。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国民经济发展进程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基础设施状况、产品市场容量、资本积累能力和工业技术改进程度等都远未作好大量接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准备,在未来的一个长期战略发展过程中,我们仍需强化农村土地承包体制,加快农村脱贫和“奔小康”战略的进程,形成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牵制力,减缓他们从小生产者蜕变为雇佣劳动者的过程。
  (七)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富余劳动力。当前要通过促进社区和个人服务业的发展,推动服务业的规范化和企业化,吸收一部分人员再就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原因有两点:第一,第三产业具有投资少,吸纳劳动力多的优势,按有关资料测算,投入相同的资金,在第二产业安排一个劳动力,在第三产业就可以安排二到三个劳动力。第二,我国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当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中,礼区和个人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一般要占50%以上,而中国只占20%左右,按平均每一个百分点近700万人计算,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50%,则可以增加1.6亿人就业。第三,第三产业中不少行业,如商业零售、交通运输、旅游信息咨询、物业管理也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可使相当部分的下岗位职工实行再就业。
  (八)必须加快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在我国劳动力供给不会明显缩减的客观现实面前,解决就业和再就业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积极促进经济增长。为此,重点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成正相关关系。据有关部门统计显示,CDP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增加就业130万人左右。而经济增长体现在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等的增长上。(2)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拓宽就业和再就业渠道。首先,从调整所有制结构上讲,要按照中央“抓大放小”的原则,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为下岗职工创造重新就业的机会。其次,从产业结构调整上讲,要大力调整加工产业,推进基础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缓解就业和再就业压力。(3)发展劳动密集型经济组织,鼓励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济宁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 余岩
其他文献
市政道路工程的路基施工建设是一项关键性的工作,应当加强对技术的分析,并且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相关施工建设。在实践之中应当采取恰当的施工操作方式,并且严格的控制施工建设的基
电力工程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电网建设,确保城乡供电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进入新时代后,全国各地都在致力于电力工程的扩建,有利于突出电力工程的价值.电力工程的经济问题通常
从著名的古典文本中提炼经验和理论,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山的文本为例,其对求职的大学生富有借鉴意义.从诸葛亮的求职过程来看,无论是树立志向、勤奋地提升自我,还是宣
这次预算法修订,全面贯彻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蕴含了依法治国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央用立法来引领和推动改革的思路,不仅为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提供了重要的法律
期刊
毛泽东和古代的诗人们一样,十分讲究语音,力求运用语音手段,取得积极的表达效果,使作品声韵和谐,抑扬有致,动静有节,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优美悦耳,达到音意兼美的效果。在
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使我国的居民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对电力资源的使用量也在急剧的增加,同时对其也呈现出愈发的依赖态势.我国的电网建设不断朝智能化、集成化、复杂化以及大型
在水利防洪工程中,河道堤防护岸工程作为其基础工程,是水利工程安全性能正常发挥的根本,加强堤防护岸工程的建设,对于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实现水利工程综合效益等有
中医类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新疆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中有待解决的难点,本文通过对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2012-2014年中医类各专业民汉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数据的统计,了解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及其他建设都呈现出一种迅猛发展的趋势,在事物发展态势稳定的当下,我国渐渐将发展的重心移向了基层。不言而喻,发展基层的前提是修筑公路。在修筑
电力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最重要的部分,该工程技术是人们生存中最关键的核心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检测到设备实时运行状态,能够对电力活动正常运行.本文主要围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