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知识缺乏、认知错位、践行困惑、教育资源分散等问题。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应当奉行渗透教育的理念,从内容取舍、时间保证、组织实施方面保证将素质教育落在实处
关键词:高职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资源整合存在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对高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目标。目前在许多高职的改革实践中,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得到大力推广,学生职业技能教育不断加强,但是高素质培养这一教育目标并未得到真正落实和贯彻。因此出现了“重技能,轻素质”的现象,人才的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这在订单培养专业、班级中有更为集中表现。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培养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高职教育界也有了许多研究,本文从教育资源整合的角度对这一专题进行思考。
一、高职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就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了许多共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缺乏。
许多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文化底蕴亟待加强。我们的调查结果印证了和许多本科院校同样的结论。高职生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要经典等知识的了解不尽如人意。
2.认知错位。
在我国,高职发展的历史积淀、社会、学习、教育实践等诸多原因,造成了对素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错位。从高职教育实施两大主体来看,教学管理部门、许多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认为:“职业技能培养是第一要务,素质培养可以慢慢来。”学生管理部门较多从事事务性管理,而学生“意义世界的构建”是等而次之的问题。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也存在这样的观念:“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好一技之长以立足社会。”
认知错位的必然结果就是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错位。推行职业能力的培养,立竿见影;文化教育、意义世界构建其功效显现较慢,不容易得到短期的效果和社会的承认。因此教育教学工作急功近利大行其道,素质教育视而不见、听而不行、学而不履。
3.美德践行困惑。
由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原因,高职学生不同程度美德践行的困惑与缺失,主要表现为:缺乏感恩意识、责任感,考虑个人过多,过于实际,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不强;与人共事、相处的能力不够,等等。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它更加强调践履、体悟。
4.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分散,难成合力。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它与一般的本科教育有着不同的特点,它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理论学习注重够用而不是系统,一般采取三年的学制,包括至少半年的顶岗就业一体化实习,期间还有大量的实训教学,因此形成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与这一教育教学模式相融合而非另起炉灶,同时也不能因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弱化高职学生的素质培养。在许多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得到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重视,在我看来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实现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融合,导致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分散难成合力,教学的时间没有统筹,教育内容零散未成体系,组织实施各自为战,德育践行没有保证,素质教育没有落在实处。
二、整合资源 ,加强高职传统文化渗透教育
1.整合资源需更新高职素质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基本形成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推行素质教育,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必须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的相融合,在我国许多本科院校推行的以通识教育为平台的模式显然不能照抄照搬。
高职传统文化的教育构成的要素有时间、内容,即课程的设置,组织实施机制,师资,等等。传统文化教育的时间相对分散,课程较少,师资相对缺乏等特点,决定了高职传统文化的教育只能奉行渗透教育的理念,在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中渗透,在学生活动中渗透,在主题教育中渗透。
2.整合资源的举措。
(1)时间整合。高职三年学制,全日制学生学习时间短任务重,时间安排只能采取小集中大分散。思政课、《大学语文》应当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集中时间,并且应当充分利用选修课(一般在晚上),集中开设有关传统文化修养课程,其他以活动、主题教育的形式分散进行,从而保证必要的时间。
(2)教学内容的整合。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学生学习往往无从着手,因此应当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整合,以利于学生学习。同时充分挖掘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教育内涵,创新活动形式。
(3)师资的整合。对思政课教师,大学语文教师,音乐、历史等公共选修课、必修课教师进行统筹安排,教育计划相互协调,加强培训、引导,使之构成通识教育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4)其他资源的整合。随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的日益加深,我们应当充分挖掘企业文化的内涵,充实高职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王培军.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2]李宗霖,司见南,岳冬青.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素质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3]廖赛娟.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中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4]赵明海.中国传统文化与职业技术教育[J].职业技术,2006,(14).
关键词:高职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资源整合存在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对高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目标。目前在许多高职的改革实践中,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得到大力推广,学生职业技能教育不断加强,但是高素质培养这一教育目标并未得到真正落实和贯彻。因此出现了“重技能,轻素质”的现象,人才的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这在订单培养专业、班级中有更为集中表现。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培养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高职教育界也有了许多研究,本文从教育资源整合的角度对这一专题进行思考。
一、高职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就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了许多共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缺乏。
许多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文化底蕴亟待加强。我们的调查结果印证了和许多本科院校同样的结论。高职生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要经典等知识的了解不尽如人意。
2.认知错位。
在我国,高职发展的历史积淀、社会、学习、教育实践等诸多原因,造成了对素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错位。从高职教育实施两大主体来看,教学管理部门、许多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认为:“职业技能培养是第一要务,素质培养可以慢慢来。”学生管理部门较多从事事务性管理,而学生“意义世界的构建”是等而次之的问题。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也存在这样的观念:“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好一技之长以立足社会。”
认知错位的必然结果就是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错位。推行职业能力的培养,立竿见影;文化教育、意义世界构建其功效显现较慢,不容易得到短期的效果和社会的承认。因此教育教学工作急功近利大行其道,素质教育视而不见、听而不行、学而不履。
3.美德践行困惑。
由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原因,高职学生不同程度美德践行的困惑与缺失,主要表现为:缺乏感恩意识、责任感,考虑个人过多,过于实际,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不强;与人共事、相处的能力不够,等等。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它更加强调践履、体悟。
4.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分散,难成合力。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它与一般的本科教育有着不同的特点,它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理论学习注重够用而不是系统,一般采取三年的学制,包括至少半年的顶岗就业一体化实习,期间还有大量的实训教学,因此形成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与这一教育教学模式相融合而非另起炉灶,同时也不能因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弱化高职学生的素质培养。在许多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得到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重视,在我看来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实现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融合,导致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分散难成合力,教学的时间没有统筹,教育内容零散未成体系,组织实施各自为战,德育践行没有保证,素质教育没有落在实处。
二、整合资源 ,加强高职传统文化渗透教育
1.整合资源需更新高职素质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基本形成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推行素质教育,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必须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的相融合,在我国许多本科院校推行的以通识教育为平台的模式显然不能照抄照搬。
高职传统文化的教育构成的要素有时间、内容,即课程的设置,组织实施机制,师资,等等。传统文化教育的时间相对分散,课程较少,师资相对缺乏等特点,决定了高职传统文化的教育只能奉行渗透教育的理念,在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中渗透,在学生活动中渗透,在主题教育中渗透。
2.整合资源的举措。
(1)时间整合。高职三年学制,全日制学生学习时间短任务重,时间安排只能采取小集中大分散。思政课、《大学语文》应当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集中时间,并且应当充分利用选修课(一般在晚上),集中开设有关传统文化修养课程,其他以活动、主题教育的形式分散进行,从而保证必要的时间。
(2)教学内容的整合。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学生学习往往无从着手,因此应当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整合,以利于学生学习。同时充分挖掘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教育内涵,创新活动形式。
(3)师资的整合。对思政课教师,大学语文教师,音乐、历史等公共选修课、必修课教师进行统筹安排,教育计划相互协调,加强培训、引导,使之构成通识教育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4)其他资源的整合。随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的日益加深,我们应当充分挖掘企业文化的内涵,充实高职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王培军.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2]李宗霖,司见南,岳冬青.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素质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3]廖赛娟.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中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4]赵明海.中国传统文化与职业技术教育[J].职业技术,20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