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的构成及学生适应能 力的培养进行阐述,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的价值,让更多的教育工作 者重视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文章围绕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的构成以及学 生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二个方面进行论述,深入探讨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 境的重要性。
关键词:体育教学;社会心理环境;构成;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7)05-0623-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做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基础教 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与迫切性作了深刻而明确的 阐述,并针对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积极、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功能对体育与健康教 学活动提出新的和更高的要求,把体育与健康摆到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上来。学校体育社会 心理环境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环境,环 境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但长期以来,学生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 境适应能力的培养一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究其因,主要是一部分教育工作者错误地认为心 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从学生自身进行教育,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校体育社会环境对学生心理健 康的重要性。综上所述,摆正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建设在学校体育中的位置,牢固树立学 生在体育实践活动中社会心理环境适应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当前推进素质 教育、构建和谐教育模式重要内容。
1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的构成
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主要是由人际心理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信息环境四部分组成 ,人际心理环境和情感环境是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的两个不同层面,人际心理环境指学校 内部之间各种人际关系。而情感环境指学生与老师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范围较人际心理环 境小。组织环境是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的框架,信息环境是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的有效 补充。这四个组成部分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
1.1人际心理环境 人际心理环境是指学校体育中的人际关系状况、它是由学校内部的各种人际关系构成的一种 特殊的社会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创建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 体育教学成功的关键。一般来说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 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它们可以通过影响人的情绪,认知和行为,从而影响教学效 果和课外活动。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在师生交往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相互影响,相互认识 ,相互间信息交流而形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影响很大,这种影响表现为:影响学生对教 师所致课程的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率。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学习方法。 在形成良好师生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平时要注意思想品德和工作作风的修养, 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争取为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影响体育 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去,总以为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单纯的,对于这种关系给教 学工作造成的影响也估计不足。其实,由于家庭环境和学生自身知识水平、情感兴趣、道德 修养等方面的差异,学生间所形成的人际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这些不同的人际关系类别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1.2情感环境 学校体育教育是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所谓情感环境是指教师与学生 之间的情感状况,它是师生双方共同建立的。教师对学生谆谆教导、关怀备至;学生对教师 尊重与信赖等等。建立良好的情感环境,是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
情感具有动力、调节、感染、迁移、信号等功能。积极的情感(如愉快、喜爱)能提高人的 生理和心理的活动能量,驱使人积极行动,从而提高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相反,消极的情 感(如恐惧、烦闷等)则会降低和削弱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活动能量,导致人的态度消极,从 而降低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只有师生不断在进行情感交流,特别是教师要以情激情,以自己 对学生的爱、尊重、要求和期待去激发学生爱师的情感,才能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迁移效 果,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建设的效率。
1.3组织环境 学校的师生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群体,在其内部又存在着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次级群体,如 系部、班级等。构成了学校内部特有的组织形式。其中的每个群体在各种活动中都表现出自 己特有的思想风貌和心理倾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等。一个学校的 社会气氛,即校风、它表现为学校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校风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因素,同时 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一所学校的学风、教风、领导作风、师生的言谈仪表等无不与校 风有关。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作为一种良好的体育氛围。对学生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一个学校形成了体育传统与风气,它能够形成该校集体的心理走势。集 体中的多数成员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形成一致的态度和共同的行为方式。实践证明,学校的体 育传统与风气会产生巨大的心理感染气氛,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对体育的浓厚 兴趣,并将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班风指所有成员在长期交往中所形成的一种共同心理 倾向。班风一经形成,便成为一种约束力,反过来又影响班级社会体系的每个成员,它既塑 造了学生的态度和价值,又影响他们在教室里的学习活动。从其心理机制上来看,都是以心 理气氛的形式出现的,并且,这样心理气氛一旦成为影响整个群体生活的规范力量,它就是 一种是有心理制约作用的行为风尚。正因为如此,班风、校风对学校集体成员的约束作用, 最终不是领先刑政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的强制力量,而是领先群体规范、舆论、内聚 力这样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但是,如果引导管理不善,班集体内也会产生一些不正确的群 体规范和不公正的舆论,给教学和课外活动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加强校风、校风建设, 使校风、班风或为促进教学工作的有利因素,应当是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 内容。 1.4信息环境 学校是一个信息高度密集的场所,来自不同渠道、不同方面的各种信息构成了学校特有的信 息环境。一般来说,学校体育教育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所传递 的信息是学校信息的主要部分。但除此以外,学校还通过各种渠道接收着来自各种社会关系 、各类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广泛而庞杂的社会信息。学校环境不是封闭 的环境,它向社会环境开放并不断与社会环境进行着各种方式的交流。其中,信息交流是学 校环境与社会环境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近年来,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各种社会 信息通过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等媒介大量涌入学校就信息本身来说,在科技高速发展的 当代社会,信息的增长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接受能力,形成了“信息爆炸”的趋势。据统计, 全世界每年发表的科学论文约有500万篇。平均每天近14 000篇。社会信息无止境地增加, 往 往形成信息过负荷,这种状况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威胁并不比工业污染威胁小。各种社会信息 大量涌入学校,同样也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着消极的一面。正确处理和运用各种社会信息,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特别是有利于开 发学生的智力,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如果处理和运用不当,则会扰乱学生的智力,发挥他 们的创造潜力同时还会扰乱学校正常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因此,创建一个良好的学校信息环 境是优化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
2学生体育社会心理环境适应能力的结构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有效地应付和顺应社会生活环境,使个体内部以及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保 持平衡与协调的一种状态。[1]学生体育社会心理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就是解决学 生对与学 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的适应问题,当学校体育社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学生通过自我调节 系统做出有效反应,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使内外环境重新恢复平衡的心理过程。学 生体育社会心理环境适应能力结构大体上看主要包括消极的适应和积极的适应,消极的适应 是学生与体育社会心理环境之间的消极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认同顺应了环境中的 消极因素,压抑了自身积极的因素,即自身潜能,违背了个体的心理发展方向。积极的体育 社会心理环境适应是个体在客观环境中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与环境的不适应行为,增强个体 在环境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自身得到发展。通常情况,培养写生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 适应能力是指培养学生积极的适应能力。
3学生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学生对其 环境适应能力的高低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因此,有必要在清楚 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组成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学生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的方法,从而有 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1自我概念的树立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其形成或改变要依赖于自我评价,而 自我评价则依据自我知觉。研究认为:愉快而自主的身体活动是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的依赖性贡献因素。自我概念树立的途径有:学校要计划并创造一个全校性整体的集体环境 氛围与支持保障措施。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关的内容,并结合现实社会体育明星的事实对学生 进行个人与集体关系观、利益观、人生观的正确引导与教育。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学校性、 班际、班级以及专门性运动团队、兴趣组等。结合学生的健康目标、体育学习目标或课堂学 练主题,围绕一定的情景、情节、背景,采用自我陈述、班级讨论中交流、个别辅导、合作 学习、教师总结等多元化的途径手段,所包涵的一般方法有:环境建设法、讲授法、自我陈 述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总结法、服务体验法、自我反省法、合作学习法、奖赏法等。
3.2社会化意识的培养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团队合作、交往沟通、归属需要、生态体育这样的一 些意识和观念,达成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学生社会化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有:学校要 设立包括以体育为首的促使学生良性社会化的活动课程,利用和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形成 体育运动优化人社会化的共识,同时充分发挥体育教学“课堂社会”的作用和效应,以体育 与健康课堂的合作学习、游戏活动、见习服务、教学竞赛,体育节、课间体育、综合性运动 会、集体性课余体育活动、业余训练、体育协会的团队建设以及校外的社区活动、生态体育 、野外体育、校际体育交流等为主要手段,通过讲授渗透、陈述讨论、创设情景、角色扮演 、榜样示范、纪律教育、启发引导、活动体验、总结归因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参 与意识、公正竞争、群体意识、法规意识、生态意识等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纪律感、责任感 、集体感、荣誉感、归属感、认同感等社会化的意识和观念。
3.3自信心的培养 研究表明:个体从事体育活动后自我效能感都获得了较大幅度提高,从而对以能力为基础的 自信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一定的迁移效应。就自信心的获取与培养而言,主要从体育与健康 课学习与活动的安全感、情感保障、自我认识、社会归属、能力感和使命感六个基本方面着 手,学生自信心培养的途径有:通过合理、科学的场地布置和设施布局、严密的组织教学、 保护帮助的制度化、加强场地器械的维护与保养等为体育教学、锻炼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 。教师要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投入体育的教学活动中去,营造充满爱和关怀的教学氛围。 同时针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的变化,实施心理激励调控和暗示调控,巧妙地给学生 形成一种兴奋好学的心理状态,从而诱发其内部“能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协助学生根 据自身体育水平、身体健康状况和学习实际树立体育学习的目标,使之内化为学生自身所赋 有的使命感。通过创设多元化的学习组织形式,比如:通过目标设置、环境优化、表象训练 、心理激励、心理调控、自我暗示、个人特长展示、提供舞台、合作学习、成功体验等方法 创造实实在在的能让学生张扬个性、能力、交往的不同舞台。
3.4进取精神的培养 让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活动与锻炼中频繁、自然地品尝失败这种既正常又刺激人的结果, 激发和挖掘学生“更高、更快、更强”的信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进取精神。体育学习具有 快速而明确的反馈信息,更易刺激人渴望和追求胜利,也培养人不怕和接受失败的同时会想 到下一次更加努力达成目标。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进取精神对于他们的人生历程具有不 可估量的意义。培养途径主要有:通过目标设置、创设佳境、归因教育、积极反馈、价值寻 求等方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锻炼、健身的动机。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强调学生达成 学习与运动目标时要尽力而为,知难而进,坚持不懈。运用自我暗示、自我挑战、竞赛、心 理激励、树立榜样、反馈表扬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转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 ,养成积极进取的精神;挖掘和开发效率观念、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独立意识注入课堂或 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练实践中去,培养学生勇于进取、不断开拓的行为习惯。
3.5意志力的培养 通过体育活动科学、合理、有效的身体负荷与心理负荷,改善学生的耐受、耐挫、包容的心 理过程,发掘、激活和提高学生意志品质或意志能力。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标并支配其行 动,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之于体育的意义,尤其之于人的意义,怎么评价也不 为过。研究显示:体育活动能有效地改善人脑的调整机能,提高人的行动统调能力和发展意 志品质。学生意志力培养的途径有:在课堂教学中将意志品质的培养始终贯穿在学生身体练 习之中,根据项目特点和要求,有意识地融入具体化品质类型的陶冶。教师要结合体育文化 、运动知识的传授和课堂学习目标的解释、示范的讲解、说明练习要求、练习的提示与刺激 言语等的同时内化意志的教育。在日常的课余体育活动关注学生锻炼的自觉性与坚持性并适 时引导、激发和协助学生自我培养。意志培养常用的方法有:注意力训练法、疲劳负荷法、 竞赛提高法、条件限制法、创设挫折情景法、角色置换法、自我强化法、自我暗示法、说服 解释法、活动锻炼法、日常教育法、生态体育适应法、极限体育挑战法等。
4小结
在学校体育中努力提高学生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适应能力,当务之急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建 设的培养目标具体化、内容明确化、方法手段多元化,同时把握作为生活经验型体育教学社 会心理环境建设的基本特征,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特点和谐结合,使之便于体育教师 具体的实施操作与检验,使体育的“心灵”与“生理”两大本质功能的发展相辅相成,统合 有序。根据新的学校体育教育的总目标,参考学生心理品质培养的整体要求,结合体育对学 生的心理效能,确定提高学生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适应能力的方法。通过体育教学社会心 理环境建设,培养学生积极、合理、健康的自我认知,提高知觉和反应的敏感性,提高自信 心。提高社会的交往与沟通能力,培养和谐、理性的人际关系。培养有社会意义的竞争、合 作、团队、领导、生态等意识和观念,提高学生健康的社会健康心理能力。塑造优良的意志 品质和耐挫力,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发展学生理性和稳定的情绪,提 高情绪的自控力。养成学生持续的进取精神,发掘生活体育潜能,培养自我心理疗治调适的 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学生心理生活的健康和谐,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完善与充实,达 成普遍意义上生活质量的提高,实现学校体育教育中“心灵”与“躯体”的和谐发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社会心理环境;构成;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7)05-0623-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做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基础教 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与迫切性作了深刻而明确的 阐述,并针对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积极、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功能对体育与健康教 学活动提出新的和更高的要求,把体育与健康摆到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上来。学校体育社会 心理环境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环境,环 境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但长期以来,学生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 境适应能力的培养一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究其因,主要是一部分教育工作者错误地认为心 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从学生自身进行教育,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校体育社会环境对学生心理健 康的重要性。综上所述,摆正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建设在学校体育中的位置,牢固树立学 生在体育实践活动中社会心理环境适应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当前推进素质 教育、构建和谐教育模式重要内容。
1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的构成
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主要是由人际心理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信息环境四部分组成 ,人际心理环境和情感环境是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的两个不同层面,人际心理环境指学校 内部之间各种人际关系。而情感环境指学生与老师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范围较人际心理环 境小。组织环境是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的框架,信息环境是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的有效 补充。这四个组成部分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
1.1人际心理环境 人际心理环境是指学校体育中的人际关系状况、它是由学校内部的各种人际关系构成的一种 特殊的社会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创建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 体育教学成功的关键。一般来说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 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它们可以通过影响人的情绪,认知和行为,从而影响教学效 果和课外活动。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在师生交往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相互影响,相互认识 ,相互间信息交流而形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影响很大,这种影响表现为:影响学生对教 师所致课程的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率。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学习方法。 在形成良好师生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平时要注意思想品德和工作作风的修养, 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争取为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影响体育 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去,总以为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单纯的,对于这种关系给教 学工作造成的影响也估计不足。其实,由于家庭环境和学生自身知识水平、情感兴趣、道德 修养等方面的差异,学生间所形成的人际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这些不同的人际关系类别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1.2情感环境 学校体育教育是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所谓情感环境是指教师与学生 之间的情感状况,它是师生双方共同建立的。教师对学生谆谆教导、关怀备至;学生对教师 尊重与信赖等等。建立良好的情感环境,是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
情感具有动力、调节、感染、迁移、信号等功能。积极的情感(如愉快、喜爱)能提高人的 生理和心理的活动能量,驱使人积极行动,从而提高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相反,消极的情 感(如恐惧、烦闷等)则会降低和削弱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活动能量,导致人的态度消极,从 而降低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只有师生不断在进行情感交流,特别是教师要以情激情,以自己 对学生的爱、尊重、要求和期待去激发学生爱师的情感,才能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迁移效 果,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建设的效率。
1.3组织环境 学校的师生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群体,在其内部又存在着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次级群体,如 系部、班级等。构成了学校内部特有的组织形式。其中的每个群体在各种活动中都表现出自 己特有的思想风貌和心理倾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等。一个学校的 社会气氛,即校风、它表现为学校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校风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因素,同时 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一所学校的学风、教风、领导作风、师生的言谈仪表等无不与校 风有关。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作为一种良好的体育氛围。对学生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一个学校形成了体育传统与风气,它能够形成该校集体的心理走势。集 体中的多数成员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形成一致的态度和共同的行为方式。实践证明,学校的体 育传统与风气会产生巨大的心理感染气氛,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对体育的浓厚 兴趣,并将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班风指所有成员在长期交往中所形成的一种共同心理 倾向。班风一经形成,便成为一种约束力,反过来又影响班级社会体系的每个成员,它既塑 造了学生的态度和价值,又影响他们在教室里的学习活动。从其心理机制上来看,都是以心 理气氛的形式出现的,并且,这样心理气氛一旦成为影响整个群体生活的规范力量,它就是 一种是有心理制约作用的行为风尚。正因为如此,班风、校风对学校集体成员的约束作用, 最终不是领先刑政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的强制力量,而是领先群体规范、舆论、内聚 力这样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但是,如果引导管理不善,班集体内也会产生一些不正确的群 体规范和不公正的舆论,给教学和课外活动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加强校风、校风建设, 使校风、班风或为促进教学工作的有利因素,应当是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 内容。 1.4信息环境 学校是一个信息高度密集的场所,来自不同渠道、不同方面的各种信息构成了学校特有的信 息环境。一般来说,学校体育教育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所传递 的信息是学校信息的主要部分。但除此以外,学校还通过各种渠道接收着来自各种社会关系 、各类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广泛而庞杂的社会信息。学校环境不是封闭 的环境,它向社会环境开放并不断与社会环境进行着各种方式的交流。其中,信息交流是学 校环境与社会环境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近年来,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各种社会 信息通过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等媒介大量涌入学校就信息本身来说,在科技高速发展的 当代社会,信息的增长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接受能力,形成了“信息爆炸”的趋势。据统计, 全世界每年发表的科学论文约有500万篇。平均每天近14 000篇。社会信息无止境地增加, 往 往形成信息过负荷,这种状况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威胁并不比工业污染威胁小。各种社会信息 大量涌入学校,同样也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着消极的一面。正确处理和运用各种社会信息,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特别是有利于开 发学生的智力,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如果处理和运用不当,则会扰乱学生的智力,发挥他 们的创造潜力同时还会扰乱学校正常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因此,创建一个良好的学校信息环 境是优化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
2学生体育社会心理环境适应能力的结构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有效地应付和顺应社会生活环境,使个体内部以及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保 持平衡与协调的一种状态。[1]学生体育社会心理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就是解决学 生对与学 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的适应问题,当学校体育社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学生通过自我调节 系统做出有效反应,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使内外环境重新恢复平衡的心理过程。学 生体育社会心理环境适应能力结构大体上看主要包括消极的适应和积极的适应,消极的适应 是学生与体育社会心理环境之间的消极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认同顺应了环境中的 消极因素,压抑了自身积极的因素,即自身潜能,违背了个体的心理发展方向。积极的体育 社会心理环境适应是个体在客观环境中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与环境的不适应行为,增强个体 在环境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自身得到发展。通常情况,培养写生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 适应能力是指培养学生积极的适应能力。
3学生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学生对其 环境适应能力的高低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因此,有必要在清楚 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组成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学生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的方法,从而有 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1自我概念的树立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其形成或改变要依赖于自我评价,而 自我评价则依据自我知觉。研究认为:愉快而自主的身体活动是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的依赖性贡献因素。自我概念树立的途径有:学校要计划并创造一个全校性整体的集体环境 氛围与支持保障措施。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关的内容,并结合现实社会体育明星的事实对学生 进行个人与集体关系观、利益观、人生观的正确引导与教育。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学校性、 班际、班级以及专门性运动团队、兴趣组等。结合学生的健康目标、体育学习目标或课堂学 练主题,围绕一定的情景、情节、背景,采用自我陈述、班级讨论中交流、个别辅导、合作 学习、教师总结等多元化的途径手段,所包涵的一般方法有:环境建设法、讲授法、自我陈 述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总结法、服务体验法、自我反省法、合作学习法、奖赏法等。
3.2社会化意识的培养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团队合作、交往沟通、归属需要、生态体育这样的一 些意识和观念,达成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学生社会化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有:学校要 设立包括以体育为首的促使学生良性社会化的活动课程,利用和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形成 体育运动优化人社会化的共识,同时充分发挥体育教学“课堂社会”的作用和效应,以体育 与健康课堂的合作学习、游戏活动、见习服务、教学竞赛,体育节、课间体育、综合性运动 会、集体性课余体育活动、业余训练、体育协会的团队建设以及校外的社区活动、生态体育 、野外体育、校际体育交流等为主要手段,通过讲授渗透、陈述讨论、创设情景、角色扮演 、榜样示范、纪律教育、启发引导、活动体验、总结归因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参 与意识、公正竞争、群体意识、法规意识、生态意识等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纪律感、责任感 、集体感、荣誉感、归属感、认同感等社会化的意识和观念。
3.3自信心的培养 研究表明:个体从事体育活动后自我效能感都获得了较大幅度提高,从而对以能力为基础的 自信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一定的迁移效应。就自信心的获取与培养而言,主要从体育与健康 课学习与活动的安全感、情感保障、自我认识、社会归属、能力感和使命感六个基本方面着 手,学生自信心培养的途径有:通过合理、科学的场地布置和设施布局、严密的组织教学、 保护帮助的制度化、加强场地器械的维护与保养等为体育教学、锻炼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 。教师要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投入体育的教学活动中去,营造充满爱和关怀的教学氛围。 同时针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的变化,实施心理激励调控和暗示调控,巧妙地给学生 形成一种兴奋好学的心理状态,从而诱发其内部“能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协助学生根 据自身体育水平、身体健康状况和学习实际树立体育学习的目标,使之内化为学生自身所赋 有的使命感。通过创设多元化的学习组织形式,比如:通过目标设置、环境优化、表象训练 、心理激励、心理调控、自我暗示、个人特长展示、提供舞台、合作学习、成功体验等方法 创造实实在在的能让学生张扬个性、能力、交往的不同舞台。
3.4进取精神的培养 让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活动与锻炼中频繁、自然地品尝失败这种既正常又刺激人的结果, 激发和挖掘学生“更高、更快、更强”的信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进取精神。体育学习具有 快速而明确的反馈信息,更易刺激人渴望和追求胜利,也培养人不怕和接受失败的同时会想 到下一次更加努力达成目标。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进取精神对于他们的人生历程具有不 可估量的意义。培养途径主要有:通过目标设置、创设佳境、归因教育、积极反馈、价值寻 求等方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锻炼、健身的动机。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强调学生达成 学习与运动目标时要尽力而为,知难而进,坚持不懈。运用自我暗示、自我挑战、竞赛、心 理激励、树立榜样、反馈表扬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转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 ,养成积极进取的精神;挖掘和开发效率观念、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独立意识注入课堂或 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练实践中去,培养学生勇于进取、不断开拓的行为习惯。
3.5意志力的培养 通过体育活动科学、合理、有效的身体负荷与心理负荷,改善学生的耐受、耐挫、包容的心 理过程,发掘、激活和提高学生意志品质或意志能力。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标并支配其行 动,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之于体育的意义,尤其之于人的意义,怎么评价也不 为过。研究显示:体育活动能有效地改善人脑的调整机能,提高人的行动统调能力和发展意 志品质。学生意志力培养的途径有:在课堂教学中将意志品质的培养始终贯穿在学生身体练 习之中,根据项目特点和要求,有意识地融入具体化品质类型的陶冶。教师要结合体育文化 、运动知识的传授和课堂学习目标的解释、示范的讲解、说明练习要求、练习的提示与刺激 言语等的同时内化意志的教育。在日常的课余体育活动关注学生锻炼的自觉性与坚持性并适 时引导、激发和协助学生自我培养。意志培养常用的方法有:注意力训练法、疲劳负荷法、 竞赛提高法、条件限制法、创设挫折情景法、角色置换法、自我强化法、自我暗示法、说服 解释法、活动锻炼法、日常教育法、生态体育适应法、极限体育挑战法等。
4小结
在学校体育中努力提高学生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适应能力,当务之急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建 设的培养目标具体化、内容明确化、方法手段多元化,同时把握作为生活经验型体育教学社 会心理环境建设的基本特征,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特点和谐结合,使之便于体育教师 具体的实施操作与检验,使体育的“心灵”与“生理”两大本质功能的发展相辅相成,统合 有序。根据新的学校体育教育的总目标,参考学生心理品质培养的整体要求,结合体育对学 生的心理效能,确定提高学生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适应能力的方法。通过体育教学社会心 理环境建设,培养学生积极、合理、健康的自我认知,提高知觉和反应的敏感性,提高自信 心。提高社会的交往与沟通能力,培养和谐、理性的人际关系。培养有社会意义的竞争、合 作、团队、领导、生态等意识和观念,提高学生健康的社会健康心理能力。塑造优良的意志 品质和耐挫力,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发展学生理性和稳定的情绪,提 高情绪的自控力。养成学生持续的进取精神,发掘生活体育潜能,培养自我心理疗治调适的 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学生心理生活的健康和谐,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完善与充实,达 成普遍意义上生活质量的提高,实现学校体育教育中“心灵”与“躯体”的和谐发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