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朗读,品词析句,想象参与,联系生活,切实加强语感的训练,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鼓励下,自己用心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领悟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一定能得到培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语感培养 重视朗读 品词析句 想象参与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培养语感,是语文训练最重要的目标,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重视朗读,领悟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良好语感的形成最直接地来源于朗读训练。那么,如何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呢?一是诵读。所谓诵读,就是以读通、读顺文本为目的,反复地读,逐步加深理解,直到能够背诵。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感悟课文的优美意境、情感思想。诵读是感受和理解的过程,是语感培养的开始,也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二是美读。美读,就是对文本的内容和情感有充分的感悟之后,通过抑扬顿挫的感情朗读,再现文本描绘的情景或情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反复美读,就是为培养语感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培养语感的材料,通过目视、口诵、耳闻、心思,多种感官加工,使语言文字表述的人、事物、现象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动起来。这样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增强了,语感的培养就落到了实处。比如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让学生口中读着描写葡萄的词句,脑中浮现五颜六色的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的景象,同时在心中回味着葡萄酸甜可口的滋味。这样,学生边联想边美美地读,真正领略葡萄的外形美、内在美,也领略作者对葡萄沟的赞美之情。
二、品析词句,深化语感
语感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是一种对语言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心理行为。通过“读”所获的语感多具有“感性”的因素,因此,语感的训练必须在“理性”上下工夫,指导学生深入推敲词语,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教学中可抓住课文中最能突出文章中心的关键词、重点段,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其反复推敲、揣摩、品味,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和作者共享其中的情,认识其间的理,从而感悟语言文字表达的深层内容及表达方式的精妙之处,进而准确地把握它,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四季的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文中优美的语言是学生阅读的载体,于是我巧妙地将学生引入与文本的更深入的对话:课文是怎样描述这样的美景的呢?孩子们在有滋有味的个性化的朗读中领悟语言文字的优美,琢磨词语的精妙,从而实现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比如对“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枝叶”一句中的“抽出”一词,让学生通过换词法,引导学生比较“抽出”和“长出”的不同效果。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抽出”比“长出”有“速度快,一不留神新枝已经长成”之意,从而感受到一个“抽出”把树木发芽写活了。
三、想象参与,升华语感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想象是语感的发酵剂。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指导学生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文中描写的人、事、景、物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听到声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学生的想象思维发展了,语感能力增强了。比如在教学《瀑布》一课时,抓住课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手法,既理解课文,又培养学生的语感。文中描写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让学生想象浪涌上岸滩和风吹过松林的景象,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是声音响亮且连绵不断。描写瀑布风吹过时“如烟。如雾,如尘”,让学生想象烟、雾、尘,比较它们的共同点是白茫茫、轻飘飘、雾蒙蒙,这样的想象使文中的瀑布在学生的头脑中成为听得见、看得着、感受得到的美好意境。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联想参与感知活动,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情景的熏陶转变为积极地创设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感训练。
四、联系生活,增强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中去。”可见生活是培养语感的摇篮。语感的培养与生活经验的积累息息相关。脱离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语文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容易,感悟就会更深刻。比如我在教学《钓鱼的启示》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句话比较难懂,我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理解。诱惑人的“鱼”,是指吸引人的﹑让人心动的事,诸如金钱﹑地位﹑荣誉……包括那些暂时带来一点好处的事。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是去归还,还是将错就错;过马路时,红灯亮了,但周围没有民警叔叔,是冲过去,还是等;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会经常碰到。教学时通过列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难点就迎刃而解。把生活体验与语感培养结合起来,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潜心摸索,就一定会有所发现。
培养语感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只要教师正确认识语感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把握语感的内涵,切实加强语感的训练,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鼓励下,用心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领悟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的语感就一定能得到培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语感培养 重视朗读 品词析句 想象参与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培养语感,是语文训练最重要的目标,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重视朗读,领悟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良好语感的形成最直接地来源于朗读训练。那么,如何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呢?一是诵读。所谓诵读,就是以读通、读顺文本为目的,反复地读,逐步加深理解,直到能够背诵。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感悟课文的优美意境、情感思想。诵读是感受和理解的过程,是语感培养的开始,也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二是美读。美读,就是对文本的内容和情感有充分的感悟之后,通过抑扬顿挫的感情朗读,再现文本描绘的情景或情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反复美读,就是为培养语感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培养语感的材料,通过目视、口诵、耳闻、心思,多种感官加工,使语言文字表述的人、事物、现象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动起来。这样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增强了,语感的培养就落到了实处。比如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让学生口中读着描写葡萄的词句,脑中浮现五颜六色的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的景象,同时在心中回味着葡萄酸甜可口的滋味。这样,学生边联想边美美地读,真正领略葡萄的外形美、内在美,也领略作者对葡萄沟的赞美之情。
二、品析词句,深化语感
语感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是一种对语言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心理行为。通过“读”所获的语感多具有“感性”的因素,因此,语感的训练必须在“理性”上下工夫,指导学生深入推敲词语,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教学中可抓住课文中最能突出文章中心的关键词、重点段,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其反复推敲、揣摩、品味,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和作者共享其中的情,认识其间的理,从而感悟语言文字表达的深层内容及表达方式的精妙之处,进而准确地把握它,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四季的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文中优美的语言是学生阅读的载体,于是我巧妙地将学生引入与文本的更深入的对话:课文是怎样描述这样的美景的呢?孩子们在有滋有味的个性化的朗读中领悟语言文字的优美,琢磨词语的精妙,从而实现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比如对“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枝叶”一句中的“抽出”一词,让学生通过换词法,引导学生比较“抽出”和“长出”的不同效果。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抽出”比“长出”有“速度快,一不留神新枝已经长成”之意,从而感受到一个“抽出”把树木发芽写活了。
三、想象参与,升华语感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想象是语感的发酵剂。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指导学生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文中描写的人、事、景、物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听到声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学生的想象思维发展了,语感能力增强了。比如在教学《瀑布》一课时,抓住课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手法,既理解课文,又培养学生的语感。文中描写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让学生想象浪涌上岸滩和风吹过松林的景象,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是声音响亮且连绵不断。描写瀑布风吹过时“如烟。如雾,如尘”,让学生想象烟、雾、尘,比较它们的共同点是白茫茫、轻飘飘、雾蒙蒙,这样的想象使文中的瀑布在学生的头脑中成为听得见、看得着、感受得到的美好意境。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联想参与感知活动,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情景的熏陶转变为积极地创设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感训练。
四、联系生活,增强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中去。”可见生活是培养语感的摇篮。语感的培养与生活经验的积累息息相关。脱离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语文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容易,感悟就会更深刻。比如我在教学《钓鱼的启示》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句话比较难懂,我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理解。诱惑人的“鱼”,是指吸引人的﹑让人心动的事,诸如金钱﹑地位﹑荣誉……包括那些暂时带来一点好处的事。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是去归还,还是将错就错;过马路时,红灯亮了,但周围没有民警叔叔,是冲过去,还是等;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会经常碰到。教学时通过列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难点就迎刃而解。把生活体验与语感培养结合起来,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潜心摸索,就一定会有所发现。
培养语感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只要教师正确认识语感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把握语感的内涵,切实加强语感的训练,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鼓励下,用心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领悟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的语感就一定能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