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不是流水线上的一个部分,而是具有独立创造美的能力的设计人才。这样的要求使得学校教育必须有全新教学理念、科学的课程设置、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优秀的老师团队。我院在十几年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寻找符合市场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显现成效。
【关键词】艺术设计 课程设置 教学组织
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的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教育,其本质特征是能力培养。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艺术设计院校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针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院加大改革力度,深入市场调研,分析和分解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要素,校企共同确定专业关键技能,调整优化“平台 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系统推进学生在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职业能力与专业拓展能力的全面发展与协调发展。
一、优化“平台 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学院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对课程的分类规整,按照不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的作用,对原有的课程分类进行重构,将课程分为两大部分,一类是专业基础训练为主的“专业平台课程”,一类是以适应行业岗位能力为主的“方向进阶课程”,建立以核心职业技能为中心的模块组合式、技能层进式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计,将企业岗位工作标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以及国外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标准引入课程标准,融入教学内容。
在“大专业平台、小专业方向”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中,专业课程设计是以项目为导向,集成相关知识点进行重组,形成动态组合可发展的核心知识与技能模块,并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滚动运行。在教学实施中,将创新思维的开放式教学进程与职业工作流程及方法有机融合,并合理有效的转化为学习内容,支撑教学目标的实现。
大专业平台课程的建设将围绕基础设计能力与创造能力的训练,对传统的素描、色彩、设计初步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学院视觉传达系为例,本系包括三个专业,分别为展示设计专业、广告摄影专业、广告媒体专业。三个专业一年级学期大专业平台课程包括:1. 形态与色彩,2. 图形,3. 摄影基础,4. 插画技法,5. 视频与交互,6. 平面印媒(读物/包装)等等;三个专业针对岗位不同在基础课程中又融入相关特色课程:展示设计专业——展示概论、设计图、广告摄影专业——摄影史/摄影美学、数字图像基础、广告媒体专业——视觉设计概论等等。三个专业的大专业平台课程根据专业特色各有侧重,基础平台必修课程有形态与色彩、图形训练(图形中包括图形基础、字体基础、版面入门、标志入门)、设计创意,等等;专业技术平台必修课程有摄影基础、插画技法、视频与交互,等等;专业技术与设计综合平台必修课程有平面设计基础(读物/包装)等;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平台必修课程有广告学、CI/VI入门,等等;基础选修课程有视觉设计、展示、摄影等史论、设计图、数字图像基础课程等。以上这些平台课是视觉传达系学生的基础课,又分别指向二年级的各个方向,深入进阶,比如平面印刷媒体等等课程指向平面印刷媒体、包装设计与技术等小专业方向;插画技法等等课程指向商业插画小专业方向;视频与交互等等课程指向网络交互、影视广告等小专业方向;广告学等课程指向广告实务小专业方向;CI/VI等课程指向品牌传播小专业方向;摄影基础/ 平面印刷媒体/ 广告学等课程指向产品广告摄影、人像与婚纱、摄影修图等小专业方向;展示概论/ 设计图/平面印刷媒体等课程指向会展设计、会展平面等小专业方向。力求在造型、创意思维、手脑合练等设计基础工作室课程设计上有所创新,夯实专业基础能力,为专业方向的双向选择提供支撑。
小专门化方向进阶课程主要围绕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的小专业方向,在能力训练的广度、深度、强度上,关联设置不同层次的方向进阶工作室课程,形成专业工作室方向的模块化课程。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就对应相应的专业进阶工作室课程模块。通过小专门化方向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掌握专业技术能力与职业岗位能力。
在大专业平台课程与小专门化方向课程中,在核心技术与能力的培养上具有关键作用的工作室课程将作为核心课程予以重点建设。
二、优化“项目 主题”教学模式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推行“项目 主题”的教学模式,在主题教学法的导引和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学生通过虚拟项目和实际项目的系统训练,强化专业核心技能,提升职业迁移能力,实现向职业人的有效转变。
什么是“项目”?“项目”是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项目包括虚拟项目和实际项目;什么是“主题”?“主题”是设计创意实现的教学方法——主题教学法。主题教学法是一种引导性、探求性的教与学的方法,更是一种基于原创性的创作方法和对问题的系统探究步骤,同时也是一种思维的训练方式。这是对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是互动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全班学生的思维是多样的,个体学生的追求是主观的、抽象的,老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向着自己的想法前进,促使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引导并不是任凭学生“自由”盲目飞翔,是有“主题”的实践,是有教学任务的安排,是有课程计划的教学,这是教学形式的转变,对于老师来说,这样的教学需要更广阔的知识面、更娴熟的应变能力、更全面的掌控力。
在项目的类别上,分为初级项目、中级项目、综合项目和实际项目。初级项目一般选取成熟的典型案例,通过项目的学习加强设计基础能力,了解主题教学法的授课与学习路径;中级项目选取能培养核心专业能力的典型项目;综合项目包括跨界项目;实际项目一般为企业实体项目。
三、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我院在近年来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寻求更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结合小专业方向改革推动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不断完善适应工学结合需求的教学常态运作机制。现在已在全院实施小专业方向师生双选制、项目工程弹性学制、工作室数字化运行机制、准就业制。同时配套相关管理制度,保障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顺利实施。
“小专业方向师生双选制”即低年级平台课程学习完毕,根据学生专业学习评价、职业规划、兴趣爱好等师生互选进入高年级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这样的双选制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去了解老师的情况,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同时老师的专业信息完全公开,也可以促使老师不断的提升自己。“项目工程弹性学制”即打破通常的寒暑假序列,根据不同类别项目的运行周期弹性设定学制。这是校企合作、学院与行业接轨的必要,行业企业是没有寒暑假的,学院要与行业企业接轨必然要打破学校固有的假期制度。“工作室数字化运行机制”即建立工作室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工作室全天候开放共享,依据师生工作室课时和学时积分进行评价与考核,实现从学年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的过渡,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力。“准就业制”即学生毕业之年经过企业招聘进入企业进行准就业实习,学生到企业实习之前,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签订准就业协议(实习协议书),规定实习期限、实习要求和三方责任,实习期满合格者则签订就业协议;建立有效的实习管理网络,建立以企业指导为主、学院指导为辅、学生自律为目标的监控体系。在这过程中,学生是企业的人,一切按照企业的要求顶岗实习。
高职院校特别是艺术设计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有创新思维的现代设计人才,在三年的时间里能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是有限的,关键是要开发学生在设计方面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设计问题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关键词】艺术设计 课程设置 教学组织
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的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教育,其本质特征是能力培养。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艺术设计院校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针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院加大改革力度,深入市场调研,分析和分解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要素,校企共同确定专业关键技能,调整优化“平台 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系统推进学生在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职业能力与专业拓展能力的全面发展与协调发展。
一、优化“平台 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学院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对课程的分类规整,按照不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的作用,对原有的课程分类进行重构,将课程分为两大部分,一类是专业基础训练为主的“专业平台课程”,一类是以适应行业岗位能力为主的“方向进阶课程”,建立以核心职业技能为中心的模块组合式、技能层进式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计,将企业岗位工作标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以及国外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标准引入课程标准,融入教学内容。
在“大专业平台、小专业方向”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中,专业课程设计是以项目为导向,集成相关知识点进行重组,形成动态组合可发展的核心知识与技能模块,并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滚动运行。在教学实施中,将创新思维的开放式教学进程与职业工作流程及方法有机融合,并合理有效的转化为学习内容,支撑教学目标的实现。
大专业平台课程的建设将围绕基础设计能力与创造能力的训练,对传统的素描、色彩、设计初步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学院视觉传达系为例,本系包括三个专业,分别为展示设计专业、广告摄影专业、广告媒体专业。三个专业一年级学期大专业平台课程包括:1. 形态与色彩,2. 图形,3. 摄影基础,4. 插画技法,5. 视频与交互,6. 平面印媒(读物/包装)等等;三个专业针对岗位不同在基础课程中又融入相关特色课程:展示设计专业——展示概论、设计图、广告摄影专业——摄影史/摄影美学、数字图像基础、广告媒体专业——视觉设计概论等等。三个专业的大专业平台课程根据专业特色各有侧重,基础平台必修课程有形态与色彩、图形训练(图形中包括图形基础、字体基础、版面入门、标志入门)、设计创意,等等;专业技术平台必修课程有摄影基础、插画技法、视频与交互,等等;专业技术与设计综合平台必修课程有平面设计基础(读物/包装)等;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平台必修课程有广告学、CI/VI入门,等等;基础选修课程有视觉设计、展示、摄影等史论、设计图、数字图像基础课程等。以上这些平台课是视觉传达系学生的基础课,又分别指向二年级的各个方向,深入进阶,比如平面印刷媒体等等课程指向平面印刷媒体、包装设计与技术等小专业方向;插画技法等等课程指向商业插画小专业方向;视频与交互等等课程指向网络交互、影视广告等小专业方向;广告学等课程指向广告实务小专业方向;CI/VI等课程指向品牌传播小专业方向;摄影基础/ 平面印刷媒体/ 广告学等课程指向产品广告摄影、人像与婚纱、摄影修图等小专业方向;展示概论/ 设计图/平面印刷媒体等课程指向会展设计、会展平面等小专业方向。力求在造型、创意思维、手脑合练等设计基础工作室课程设计上有所创新,夯实专业基础能力,为专业方向的双向选择提供支撑。
小专门化方向进阶课程主要围绕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的小专业方向,在能力训练的广度、深度、强度上,关联设置不同层次的方向进阶工作室课程,形成专业工作室方向的模块化课程。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就对应相应的专业进阶工作室课程模块。通过小专门化方向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掌握专业技术能力与职业岗位能力。
在大专业平台课程与小专门化方向课程中,在核心技术与能力的培养上具有关键作用的工作室课程将作为核心课程予以重点建设。
二、优化“项目 主题”教学模式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推行“项目 主题”的教学模式,在主题教学法的导引和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学生通过虚拟项目和实际项目的系统训练,强化专业核心技能,提升职业迁移能力,实现向职业人的有效转变。
什么是“项目”?“项目”是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项目包括虚拟项目和实际项目;什么是“主题”?“主题”是设计创意实现的教学方法——主题教学法。主题教学法是一种引导性、探求性的教与学的方法,更是一种基于原创性的创作方法和对问题的系统探究步骤,同时也是一种思维的训练方式。这是对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是互动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全班学生的思维是多样的,个体学生的追求是主观的、抽象的,老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向着自己的想法前进,促使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引导并不是任凭学生“自由”盲目飞翔,是有“主题”的实践,是有教学任务的安排,是有课程计划的教学,这是教学形式的转变,对于老师来说,这样的教学需要更广阔的知识面、更娴熟的应变能力、更全面的掌控力。
在项目的类别上,分为初级项目、中级项目、综合项目和实际项目。初级项目一般选取成熟的典型案例,通过项目的学习加强设计基础能力,了解主题教学法的授课与学习路径;中级项目选取能培养核心专业能力的典型项目;综合项目包括跨界项目;实际项目一般为企业实体项目。
三、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我院在近年来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寻求更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结合小专业方向改革推动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不断完善适应工学结合需求的教学常态运作机制。现在已在全院实施小专业方向师生双选制、项目工程弹性学制、工作室数字化运行机制、准就业制。同时配套相关管理制度,保障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顺利实施。
“小专业方向师生双选制”即低年级平台课程学习完毕,根据学生专业学习评价、职业规划、兴趣爱好等师生互选进入高年级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这样的双选制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去了解老师的情况,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同时老师的专业信息完全公开,也可以促使老师不断的提升自己。“项目工程弹性学制”即打破通常的寒暑假序列,根据不同类别项目的运行周期弹性设定学制。这是校企合作、学院与行业接轨的必要,行业企业是没有寒暑假的,学院要与行业企业接轨必然要打破学校固有的假期制度。“工作室数字化运行机制”即建立工作室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工作室全天候开放共享,依据师生工作室课时和学时积分进行评价与考核,实现从学年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的过渡,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力。“准就业制”即学生毕业之年经过企业招聘进入企业进行准就业实习,学生到企业实习之前,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签订准就业协议(实习协议书),规定实习期限、实习要求和三方责任,实习期满合格者则签订就业协议;建立有效的实习管理网络,建立以企业指导为主、学院指导为辅、学生自律为目标的监控体系。在这过程中,学生是企业的人,一切按照企业的要求顶岗实习。
高职院校特别是艺术设计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有创新思维的现代设计人才,在三年的时间里能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是有限的,关键是要开发学生在设计方面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设计问题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