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虽然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影视通识教育课程,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不少,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上都有诸多疏漏之处,急需弥补和纠正。
[关键词]大学影视通识教育 疏漏 弥补 转变观念
目前我国高校影视教育从总体看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影视专业教育,主要承担着培养影视专门人才的重任:二是影视通识教育(或称影视普及教育),即是针对普通大学生开设的。鉴于电影、电视巨大的影响力,目前,在全国1000多所高等院校中,接近四分之一的高等院校开设《电影艺术鉴赏》《影视艺术概论》、《影视艺术鉴赏》或其他相近影视选修课程。虽然影视通识教育在许多高校蓬勃开展。但其中存在的问题还不少,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上都有诸多疏漏之处,急需进行相应的弥补和纠正。
一、教学内容上急需弥补的疏漏
对于大学影视通识教育课程一般都认为是“大学教育中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愉悦性和审美性的统一。是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经典性和现代性的统一。是信息性和教育性的统一,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教育课程。”但对于该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却被普遍地认为是“使大学生在欣赏解读影视作品的同时,去了解、理解影视艺术的特性、影视语言的特性:在趣味盎然的影视作品观赏过程中,提升审美期待,提高审美趣味,丰富审美知识,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操,激发审美感情。”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影视通识教育几乎完全偏重于艺术审美。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影视课教师在选择观赏影片时也尽量会考虑到影片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希望能通过一些优秀影片的鉴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是良好的初衷,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有些影片虽然可以属于经典系列,但由于时代社会的原因并不一定受当代大学生的喜欢,而大学生喜欢看的商业影片由于在艺术和思想性上评价不高。而不能列入教师的选择范围之内。出现这种情况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学生的审美趣味不高所造成的。但仔细分析却不难发现是由于教育的急功近利所致。其实影视作品本身就具有商业性,尤其在今天,这个属性益发显得突出。而在课堂上,我们似乎是有意在回避或者在忽略这一点,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的疏漏。作为大学影视通识教育我们很有必要来正视影视作品的商业性。其实让学生注意到有关影片的商业性问题无疑可以使学生更清楚更深刻地理解有关影视的创作及其社会学意义。
比如,正是由于影视的商业性这一特点,影视艺术的创造者们才会注意对作品被接受情况进行调研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除了极少数纯粹的艺术电影外几乎很少有影视艺术创造者会孤芳自赏和我行我素。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商业片来说。只要是观众想看到的和想听到的每样东西几乎都会在他们的影片中明确无疑地展示出来。可以说商业影片的生产者永远以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为目的。影片是为大众制作的,因此通俗电影的母题往往被看成是正中下怀的“大众欲望”。而且电影母题所反映的不仅是个别电影观众的心理状态。而且是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就像“内在生活”、“心理倾向”和“集体心理”这类术语所暗示的那样。有了这样的理解,学生就可以从社会学角度去更好地分析解读相关的影视现象。
再比如,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影视的商业性这一特点,就可以使其避免陷入盲目的明星崇拜中。因为明星制就是因为明星可以更好地吸引观众更多地带来经济利润而产生的。所以各影视公司都会针对观众的需求进行造星运动,他们会把特定集体的需求、梦想和幻想集中体现于明星们所扮演的人物身上,使之产生对观众的号召力。
因此在教学时我们不必一味地追求“高雅”和“艺术”而让自己作茧自缚。其实影视艺术本身就是最具大众性、通俗性的艺术,我们完全可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让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影,让他们对电影的各种风格和特点都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如此,才是真正地在让学生认识电影。
二、教学方法上急需弥补的疏漏
在当前各高校影视通识教育中,“观影”模式仍然被作为影视教育的主导模式。许多学生选修影视教育课的主要理由是在课堂上可以看免费的电影,因此许多影视课教师也就投学生所好,于是看片评片就被当作了唯一的授课方式。而这样的教学,其质量就很难保证。看片有可能是漫无目的的看。而评片又主要是靠教师在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疏漏。如果教师能够从狭隘的艺术审美教育中走出来。能够以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待思考问题,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创新,那么课堂教学完全可以变得更加活泼精彩而有效率。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首先考虑如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专题研讨是一个很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形式。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结合学生的兴趣有目的地分配研讨题目,比如安排有的小组研究默片向有声电影过渡的电影史实、早期电影录音工艺等问题,安排有的小组专门研究电影蒙太奇剪辑。安排有的小组专门研究电影画面语言如镜头、色彩、造型等问题,安排有的小组专门研究电影流派等等。这样把原先要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渠道和方法查阅相关资料,组织成研究报告,再进行汇报交流,为了让汇报更形象生动教师鼓励学生在汇报过程中要尽量使用多媒体课件。学生汇报结束,台下的同学可以对台上的同学进行提问,教师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点评和补充,这样充分的双边互动。课堂教学可以变得生机勃勃。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还要注意求新求变。还是就学生专题研讨来讲,每组研讨的内容都不一样,但教师还是可以想办法让每组的研讨形式变得更有创意,比如可以让有的小组采用影迷见面会的形式,让有的小组采用影片的记者招待会形式、让有的小组采用电影颁奖典礼形式、还可以让有的小组采用角色招聘会形式等等。这些与电影有关的形式都能产生令人惊喜的效果,而要让这些形式成功的展现出来又促使学生事先必须去进行相关的学习和研究。
再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想办法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现在影视摄录设备小型化、轻型化、家庭化使同学们在设备上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小。只要学生初步具备了影视摄录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就可以放开手脚去构思创作。因此只要条件许可,教师完全可以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记得有一组学生在研讨电影画面语言时专门派了本组的学生对此次的汇报进行了DV纪实录像,在结束汇报时他们还将这一录像进行了播放并结合汇报内容进行了解说,虽然学生的拍摄技巧还比较稚嫩。但他们勇于实践善于学以致用的精神着实让所有的人感动。而且通过学生自己的作品进行讲析。对学生而言也更具吸引力,教学效果也 更好。
三、教学观念上急需弥补的疏漏
无论是教学内容上的疏漏还是教学方法上的疏漏,归根结底都是观念上的疏漏造成的,因此关键还是要在观念上进行更新和提高。
虽然是大学影视通识教育,但在在教学观念上我们不仅存在着如前面分析的只重艺术性而轻其它的现象。而且在日常教学中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厚“古”薄今的现象。其实影视是一门年轻的艺术,从其诞生至今也就一百多年的历史。甚至连“古”都称不上。在这里用厚“古”薄今主要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于对电影史的讲授介绍而严重忽略对当下种种电影现象的关注和分析。
通过电影史的讲授介绍固然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电影的认识,但电影的艺术和技术在快速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关注电影最新发展动态。指导学生分析当下的电影现象,指导学生鉴赏当下的电影应该更具现实意义。
比如前不久刮起的电影戏仿之风就很值得人寻味。前有香港电影导演刘镇伟导演的《大话西游》,对传统的《西游记》进行颠覆,极尽无厘头之能事。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接着又有国内两大牌导演不惜巨资相继推出了戏仿大作,张艺谋仿曹禺的《雷雨》拍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冯小刚又仿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莱特》拍电影《夜宴》,再有胡戈戏仿陈凯歌的《无极》凭影视短片《一个人血馒头引发的血案》而在网上一夜成名。出现这些或成功或不成功的戏仿之作难道仅仅是偶然现象吗?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对当下的这些电影现象进行探究其实是可以收获很多东西的。仔细研究可以发现这一现象的出现其实是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密不可分的,就从叙事手法上看这些影视作品使用的戏仿、拼贴、反讽、调侃等手法都属于后现代主义的标准叙事手法。
再如近几年,随着韩国影视剧的热播。韩国大众文化在中国掀起一股又一股的“韩流”热潮。年轻一代十分热衷韩国的流行文化。他们不仅喜欢模仿韩国影视明星的穿着打扮,甚至毕业后想到韩国留学。许多年轻人耳朵听的是韩国流行歌曲,眼睛看的是韩国电视剧,房间墙上贴的是李贞贤、张东建、宋慧乔、李英爱、裴勇俊等韩国偶像明星的照片。嘴里偶尔还会冒出几句韩语,可以说这样的“哈韩族”年轻人不在少数。“韩流”涌动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流行时尚的表征之一。那么作为大学影视通识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突出的文化现象难道就该视而不见吗?我们是否该引导同学好好探究为什么在中国影视陷入低迷的今天,韩国影视剧可以异军突起,风行中国乃至亚洲?我们是否该引导同学以更理性的态度来看待韩国影视剧的影响,以免盲目崇拜而随波逐流?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给予指导解决。
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疏漏其实都与对影视教育课程的性质认识不清有关。在高校中多数院校仍将影视课程定位于艺术鉴赏类课程的一支。将授课目的定位于提高大学生艺术欣赏水平上,并没有将它看作是通识性文化教育的一部分。为此我们需要尽快转变观念准确认识影视通识教育的价值定位。使其更为宽广的人文价值得以体现。只有如此,大学影视通识教育才能突破瓶颈走出新路,只有如此,大学影视通识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大学影视通识教育 疏漏 弥补 转变观念
目前我国高校影视教育从总体看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影视专业教育,主要承担着培养影视专门人才的重任:二是影视通识教育(或称影视普及教育),即是针对普通大学生开设的。鉴于电影、电视巨大的影响力,目前,在全国1000多所高等院校中,接近四分之一的高等院校开设《电影艺术鉴赏》《影视艺术概论》、《影视艺术鉴赏》或其他相近影视选修课程。虽然影视通识教育在许多高校蓬勃开展。但其中存在的问题还不少,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上都有诸多疏漏之处,急需进行相应的弥补和纠正。
一、教学内容上急需弥补的疏漏
对于大学影视通识教育课程一般都认为是“大学教育中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愉悦性和审美性的统一。是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经典性和现代性的统一。是信息性和教育性的统一,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教育课程。”但对于该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却被普遍地认为是“使大学生在欣赏解读影视作品的同时,去了解、理解影视艺术的特性、影视语言的特性:在趣味盎然的影视作品观赏过程中,提升审美期待,提高审美趣味,丰富审美知识,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操,激发审美感情。”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影视通识教育几乎完全偏重于艺术审美。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影视课教师在选择观赏影片时也尽量会考虑到影片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希望能通过一些优秀影片的鉴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是良好的初衷,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有些影片虽然可以属于经典系列,但由于时代社会的原因并不一定受当代大学生的喜欢,而大学生喜欢看的商业影片由于在艺术和思想性上评价不高。而不能列入教师的选择范围之内。出现这种情况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学生的审美趣味不高所造成的。但仔细分析却不难发现是由于教育的急功近利所致。其实影视作品本身就具有商业性,尤其在今天,这个属性益发显得突出。而在课堂上,我们似乎是有意在回避或者在忽略这一点,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的疏漏。作为大学影视通识教育我们很有必要来正视影视作品的商业性。其实让学生注意到有关影片的商业性问题无疑可以使学生更清楚更深刻地理解有关影视的创作及其社会学意义。
比如,正是由于影视的商业性这一特点,影视艺术的创造者们才会注意对作品被接受情况进行调研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除了极少数纯粹的艺术电影外几乎很少有影视艺术创造者会孤芳自赏和我行我素。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商业片来说。只要是观众想看到的和想听到的每样东西几乎都会在他们的影片中明确无疑地展示出来。可以说商业影片的生产者永远以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为目的。影片是为大众制作的,因此通俗电影的母题往往被看成是正中下怀的“大众欲望”。而且电影母题所反映的不仅是个别电影观众的心理状态。而且是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就像“内在生活”、“心理倾向”和“集体心理”这类术语所暗示的那样。有了这样的理解,学生就可以从社会学角度去更好地分析解读相关的影视现象。
再比如,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影视的商业性这一特点,就可以使其避免陷入盲目的明星崇拜中。因为明星制就是因为明星可以更好地吸引观众更多地带来经济利润而产生的。所以各影视公司都会针对观众的需求进行造星运动,他们会把特定集体的需求、梦想和幻想集中体现于明星们所扮演的人物身上,使之产生对观众的号召力。
因此在教学时我们不必一味地追求“高雅”和“艺术”而让自己作茧自缚。其实影视艺术本身就是最具大众性、通俗性的艺术,我们完全可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让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影,让他们对电影的各种风格和特点都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如此,才是真正地在让学生认识电影。
二、教学方法上急需弥补的疏漏
在当前各高校影视通识教育中,“观影”模式仍然被作为影视教育的主导模式。许多学生选修影视教育课的主要理由是在课堂上可以看免费的电影,因此许多影视课教师也就投学生所好,于是看片评片就被当作了唯一的授课方式。而这样的教学,其质量就很难保证。看片有可能是漫无目的的看。而评片又主要是靠教师在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疏漏。如果教师能够从狭隘的艺术审美教育中走出来。能够以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待思考问题,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创新,那么课堂教学完全可以变得更加活泼精彩而有效率。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首先考虑如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专题研讨是一个很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形式。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结合学生的兴趣有目的地分配研讨题目,比如安排有的小组研究默片向有声电影过渡的电影史实、早期电影录音工艺等问题,安排有的小组专门研究电影蒙太奇剪辑。安排有的小组专门研究电影画面语言如镜头、色彩、造型等问题,安排有的小组专门研究电影流派等等。这样把原先要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渠道和方法查阅相关资料,组织成研究报告,再进行汇报交流,为了让汇报更形象生动教师鼓励学生在汇报过程中要尽量使用多媒体课件。学生汇报结束,台下的同学可以对台上的同学进行提问,教师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点评和补充,这样充分的双边互动。课堂教学可以变得生机勃勃。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还要注意求新求变。还是就学生专题研讨来讲,每组研讨的内容都不一样,但教师还是可以想办法让每组的研讨形式变得更有创意,比如可以让有的小组采用影迷见面会的形式,让有的小组采用影片的记者招待会形式、让有的小组采用电影颁奖典礼形式、还可以让有的小组采用角色招聘会形式等等。这些与电影有关的形式都能产生令人惊喜的效果,而要让这些形式成功的展现出来又促使学生事先必须去进行相关的学习和研究。
再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想办法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现在影视摄录设备小型化、轻型化、家庭化使同学们在设备上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小。只要学生初步具备了影视摄录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就可以放开手脚去构思创作。因此只要条件许可,教师完全可以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记得有一组学生在研讨电影画面语言时专门派了本组的学生对此次的汇报进行了DV纪实录像,在结束汇报时他们还将这一录像进行了播放并结合汇报内容进行了解说,虽然学生的拍摄技巧还比较稚嫩。但他们勇于实践善于学以致用的精神着实让所有的人感动。而且通过学生自己的作品进行讲析。对学生而言也更具吸引力,教学效果也 更好。
三、教学观念上急需弥补的疏漏
无论是教学内容上的疏漏还是教学方法上的疏漏,归根结底都是观念上的疏漏造成的,因此关键还是要在观念上进行更新和提高。
虽然是大学影视通识教育,但在在教学观念上我们不仅存在着如前面分析的只重艺术性而轻其它的现象。而且在日常教学中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厚“古”薄今的现象。其实影视是一门年轻的艺术,从其诞生至今也就一百多年的历史。甚至连“古”都称不上。在这里用厚“古”薄今主要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于对电影史的讲授介绍而严重忽略对当下种种电影现象的关注和分析。
通过电影史的讲授介绍固然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电影的认识,但电影的艺术和技术在快速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关注电影最新发展动态。指导学生分析当下的电影现象,指导学生鉴赏当下的电影应该更具现实意义。
比如前不久刮起的电影戏仿之风就很值得人寻味。前有香港电影导演刘镇伟导演的《大话西游》,对传统的《西游记》进行颠覆,极尽无厘头之能事。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接着又有国内两大牌导演不惜巨资相继推出了戏仿大作,张艺谋仿曹禺的《雷雨》拍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冯小刚又仿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莱特》拍电影《夜宴》,再有胡戈戏仿陈凯歌的《无极》凭影视短片《一个人血馒头引发的血案》而在网上一夜成名。出现这些或成功或不成功的戏仿之作难道仅仅是偶然现象吗?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对当下的这些电影现象进行探究其实是可以收获很多东西的。仔细研究可以发现这一现象的出现其实是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密不可分的,就从叙事手法上看这些影视作品使用的戏仿、拼贴、反讽、调侃等手法都属于后现代主义的标准叙事手法。
再如近几年,随着韩国影视剧的热播。韩国大众文化在中国掀起一股又一股的“韩流”热潮。年轻一代十分热衷韩国的流行文化。他们不仅喜欢模仿韩国影视明星的穿着打扮,甚至毕业后想到韩国留学。许多年轻人耳朵听的是韩国流行歌曲,眼睛看的是韩国电视剧,房间墙上贴的是李贞贤、张东建、宋慧乔、李英爱、裴勇俊等韩国偶像明星的照片。嘴里偶尔还会冒出几句韩语,可以说这样的“哈韩族”年轻人不在少数。“韩流”涌动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流行时尚的表征之一。那么作为大学影视通识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突出的文化现象难道就该视而不见吗?我们是否该引导同学好好探究为什么在中国影视陷入低迷的今天,韩国影视剧可以异军突起,风行中国乃至亚洲?我们是否该引导同学以更理性的态度来看待韩国影视剧的影响,以免盲目崇拜而随波逐流?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给予指导解决。
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疏漏其实都与对影视教育课程的性质认识不清有关。在高校中多数院校仍将影视课程定位于艺术鉴赏类课程的一支。将授课目的定位于提高大学生艺术欣赏水平上,并没有将它看作是通识性文化教育的一部分。为此我们需要尽快转变观念准确认识影视通识教育的价值定位。使其更为宽广的人文价值得以体现。只有如此,大学影视通识教育才能突破瓶颈走出新路,只有如此,大学影视通识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