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探究能力成为新时期课堂教学中培养的一个重点。探究能力的培养,是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过程。那么,高中的化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创设情境,导入探究氛围
课堂的导入是探究学习的起点,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情境创设的重要性,构建起合理的探究氛围。
借资料创设问题情境。背景资料是学生兴趣的生发点,问题背景资料包括元素、化合物定律等的发现历史、科学家的轶事,现代化学领域的进展,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事件等。这些资料的呈现,可以让学生在兴趣中进入问题情境。如介绍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故事,引起学生探究同一周期同一主族性质递变规律的兴趣。
借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实验是化学的基本手段,化学理论或结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在导入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演示趣味实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探究的兴趣;可以通过实验原理仪器药品的改进,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将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还可以由基本操作的实验设计探究问题等,以实验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借提问生成问题情境。根据课堂的进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总会产生很多的疑问。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预设的生成,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对于一些问题进行共同的探讨,一般包括有共性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等。通过学生的提问,引导探究活动向更深层次进行。
二、有效提问,培养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应当看到,问题的提出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引导着学习的进程;另一方面,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高中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第一步就是要培养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问题的难易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难易程度要适中。比如学习《物质的量》这个概念时,如果一下子引入“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的微粒的集体”,学生不容易接受。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曹冲称象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如何称出一粒大米或细砂的质量?”等问题后再导入这个概念,同时进一步引入“摩尔”和“阿伏伽德罗常数”等概念。学生会容易掌握。
第二,问题的系统性。化学教学的内容存在着极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前面所学的内容往往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尽可能顾及前后,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以期起到举一反三的探究效应。
第三,问题的差异性。学生的能力总是有差异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差异,结合思维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编制不同坡度的题目,逐步引导学生接近目标,直至每一类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的探究题目。
三、拓展思维,培养多项能力
探究能力的培养,需要多种能力的参与。同时,培养与探究相关的多项能力也可以提升探究能力。具体地说,这里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猜想假设的能力。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不拘泥于一般的思维方式,大胆地去科学猜测,标新立异,让学生知道化学知识包括教科书所反映的化学概念和原理或理论都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包含着绝对真理成分,但他们并不是绝对正确或永久不变的僵化信条,它们也需要补充修正和发展。
第二,整合信息的能力。化学需要资料的辅证,教师要积极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实验、实践的观察和体会中或社会调查中获得信息和资料,从各种信息资料、调查结果、实验事实中分析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会客观地分析,辩证地思考和有逻辑地归纳,并从多角度的信息分析和比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目标和切入点。当然,这里还需要引导学生利用多种途径寻找各类信息。
第三,综合实验的能力。既包括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的能力,也包括动手实验能力。实验是化学最为重要的手段,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实验的基本技能。目前的高中生实验基本技能欠缺,一些学生甚至对实验产生畏惧心理,所以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实验操作,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实验基本技能的培训,只有具备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学生才能做好实验。
第四,形成结论的能力。收集到证据后需要学生对证据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理,初步判断与假设之间的关系,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简单的分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或与同学讨论,对所得的证据与事实进行归纳,得出正确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锻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当然,高中化学课程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绝不仅仅是这些,但只要教师形成一个重视的意识,并付诸于教学实践,就一定能够真正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责任编辑 廖银燕)
一、创设情境,导入探究氛围
课堂的导入是探究学习的起点,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情境创设的重要性,构建起合理的探究氛围。
借资料创设问题情境。背景资料是学生兴趣的生发点,问题背景资料包括元素、化合物定律等的发现历史、科学家的轶事,现代化学领域的进展,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事件等。这些资料的呈现,可以让学生在兴趣中进入问题情境。如介绍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故事,引起学生探究同一周期同一主族性质递变规律的兴趣。
借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实验是化学的基本手段,化学理论或结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在导入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演示趣味实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探究的兴趣;可以通过实验原理仪器药品的改进,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将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还可以由基本操作的实验设计探究问题等,以实验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借提问生成问题情境。根据课堂的进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总会产生很多的疑问。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预设的生成,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对于一些问题进行共同的探讨,一般包括有共性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等。通过学生的提问,引导探究活动向更深层次进行。
二、有效提问,培养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应当看到,问题的提出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引导着学习的进程;另一方面,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高中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第一步就是要培养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问题的难易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难易程度要适中。比如学习《物质的量》这个概念时,如果一下子引入“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的微粒的集体”,学生不容易接受。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曹冲称象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如何称出一粒大米或细砂的质量?”等问题后再导入这个概念,同时进一步引入“摩尔”和“阿伏伽德罗常数”等概念。学生会容易掌握。
第二,问题的系统性。化学教学的内容存在着极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前面所学的内容往往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尽可能顾及前后,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以期起到举一反三的探究效应。
第三,问题的差异性。学生的能力总是有差异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差异,结合思维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编制不同坡度的题目,逐步引导学生接近目标,直至每一类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的探究题目。
三、拓展思维,培养多项能力
探究能力的培养,需要多种能力的参与。同时,培养与探究相关的多项能力也可以提升探究能力。具体地说,这里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猜想假设的能力。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不拘泥于一般的思维方式,大胆地去科学猜测,标新立异,让学生知道化学知识包括教科书所反映的化学概念和原理或理论都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包含着绝对真理成分,但他们并不是绝对正确或永久不变的僵化信条,它们也需要补充修正和发展。
第二,整合信息的能力。化学需要资料的辅证,教师要积极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实验、实践的观察和体会中或社会调查中获得信息和资料,从各种信息资料、调查结果、实验事实中分析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会客观地分析,辩证地思考和有逻辑地归纳,并从多角度的信息分析和比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目标和切入点。当然,这里还需要引导学生利用多种途径寻找各类信息。
第三,综合实验的能力。既包括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的能力,也包括动手实验能力。实验是化学最为重要的手段,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实验的基本技能。目前的高中生实验基本技能欠缺,一些学生甚至对实验产生畏惧心理,所以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实验操作,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实验基本技能的培训,只有具备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学生才能做好实验。
第四,形成结论的能力。收集到证据后需要学生对证据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理,初步判断与假设之间的关系,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简单的分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或与同学讨论,对所得的证据与事实进行归纳,得出正确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锻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当然,高中化学课程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绝不仅仅是这些,但只要教师形成一个重视的意识,并付诸于教学实践,就一定能够真正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