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45年,对震后再建民居的研究对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意义深远.为解决唐山各地区震后再建民居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实地测量、问卷调查等研究方式,对唐山市10个区县的47个村庄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建造年代的不同,将唐山地区震后再建的民居分为4类.另外,通过问卷访谈了解居民的重点需求,对调研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归纳演绎,着重对民居矛盾最突出的建筑平面功能排布、院落空间利用、室内家具配备等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唐山震后再建民居的不足主要集中在建筑功能布局、院落利用、家具品质这3方面,包含建筑功
【机 构】
: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100044;北京建筑大学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北京10004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45年,对震后再建民居的研究对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意义深远.为解决唐山各地区震后再建民居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实地测量、问卷调查等研究方式,对唐山市10个区县的47个村庄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建造年代的不同,将唐山地区震后再建的民居分为4类.另外,通过问卷访谈了解居民的重点需求,对调研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归纳演绎,着重对民居矛盾最突出的建筑平面功能排布、院落空间利用、室内家具配备等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唐山震后再建民居的不足主要集中在建筑功能布局、院落利用、家具品质这3方面,包含建筑功能公私分区混乱、无障碍设施缺乏、功能不齐全;院落交通不便、功能弱化;现存家具使用不方便、质量低7类问题.对该地区震后再建民居的功能缺陷进行研究对民居更新的方案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为实现施工现场钢结构箱形柱的高效连接,结合预应力技术,提出装配式竖索自攻螺栓-芯筒钢柱节点.基于装配式竖索自攻螺栓-芯筒钢柱节点拟静力试验,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精细化有限元分析模型.在试验与有限元结果吻合较好的前提下设置4组参数化模型,研究自攻螺栓的个数及直径对节点的力学性能影响.结果 表明:自攻螺栓的设置可以限制柱连接节点处的变形,自攻螺栓个数或直径的增加均可进一步限制柱连接节点处的变形,显著提高柱连接节点的极限抗弯承载力,增加自攻螺栓个数与增大自攻螺栓直径的效果相近.同时根据节点受力机理提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功能混杂、人口稠密的首都核心区避难空间规划问题得以重视,但以往的研究缺少对老年人等特定群体的针对性关注.为提升老年群体的灾时生命安全保障,以提升首都核心区避难场所的适老化功能、优化防灾空间布局为目标,从防灾空间布局、老龄化社会特征、城市存量更新等方面提出避难场所布局优化策略,并以北京天宁寺地区为例对避难场所布局进行优化设计,以期为优化首都核心区避难场所布局提供思路.
路易斯·康从罗马废墟中挖掘了其蕴含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蕴,并成功地转换与迁移到他的建筑思想和建筑创作中.本论文首先讨论西方废墟概念的内涵和现代性流变,分析废墟(永恒)与流变之双重叠加所触发的康的建筑思想转变,然后从秩序、结构和材料等方面对路易斯·康的建筑创作与实践,进行了详细分析.
束木是闽粤地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曲形木构件,其在木构架中的分布位置、结构作用与宋《营造法式》记载的叉手、托脚相似.本文基于对束木的已有研究和现存实例,从构件形制、位置分布、结构作用等方面明晰闽粤束木的特点,探讨其与叉手、托脚的关联,以期为南北地区木构技术发展、源流、构件演变等研究提供参考.
针对雨水径流流量计量及污染总量评估等需求,设计了一种倒人字形堰及其智能化流量测量系统.通过标定实验,得出流量-堰上水头关系曲线及其拟合多项式.实测结果表明,所述倒人字形堰下开口较窄,可以在小流量下获得较大的水头数据,以提高小流量下的计量精度;大流量时开口迅速变宽,有效提高泄流能力.基于倒人字形堰开发的智能化流量测量系统标定的量程比为16:1,低流量下具有相当高的精确度,最大相对误差为2.9% FS,应用物联网技术,将流量数据实时发送至数据中心,实现智能化在线监测.
对于地下空间的回溯性思考,通过聚焦历史中持久的批判性,激发知识的重构力量,将有助于基于过去面向未来找寻迭代提升的机会.本文试图通过聚焦20世纪60-70年代的城市建筑理念,连接对地下空间发展的思考,以一种映射参与性、空间结构化、同质异质性的切入尝试思考地下空间,试图进一步看待地下空间可以被“一体化”“异质化”以及被进一步发掘的潜在意义.
建筑是什么?建筑属于谁?建筑的意义在哪里?这些都是追问建筑的本质时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以吉首美术馆为对象,将围绕它而产生的建筑师、建筑评论家和建筑在地的使用者的言说进行参照,呈现“专业话语”与“日常生活话语”之间的差异.将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评述,视为一种意义竞争中的话语实践,可为反思建筑实践提供启发.
灌浆套筒广泛用于连接装配式建筑中关键节点钢筋,但当前暂无某种浆料饱满度检测方法得到行业公认.对此查阅大量文献并详细列举了十余种浆料饱满度检测方法,并分析其原理、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优先等级.最后提出一种基于浆料导电性的新型无损电阻法,并介绍了该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该方法中预埋探针橡胶塞和三角限位器的应用可提升检测精度,降低作业难度,快拆装置的应用可提升施工效率.经初步研究验证该检测方法准确度较高,且可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补浆、无损修复,该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针对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学领域关注“形式”的学科或专业特点,以建筑史、社会史、文化史等几种视角梳理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都市史研究主题下的重要文献.借助以此揭示出的不同方法取向在都市“空间”再现中的特征及其差异,试图建议,出于应对相关学科体系“范式转移”——特别表现在给予“主体经验”更多关注——的现实需求,都市史写作或许需要调整专业分工的单一方法论,寻找更加多元化的研究路径.
在1960年代中期的美国与日本,文丘里与筱原一男从各自的背景出发,分别设计了母亲住宅与白之家这两座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经典建筑,挑战当时业界主流的“正统现代主义”体系.本文对比分析两个住宅在设计动机、形式表达与空间营造上的异同,指出两者的共同点是从日常生活出发,将本土传统创造性地引入现代主义的建筑知识体系.然而在具体设计手法上,母亲住宅选取了“强形式”与“分层空间”的策略,将复杂矛盾的要素结合,浑然一体,而白之家选取了“弱形式”与“分割空间”的手法,将各要素消解融合,体现出侘寂的氛围.两者都是通过创造性转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