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学者史景迁撰写《康熙》时,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手法,即以第一人称口吻叙事,来描绘这位叱咤风云的皇帝。这个手法,生动地呈现了当事者的心灵活动,同时又不因难以复原历史场景而失掉真实性,堪称精妙。据史景迁说,这是受到法国小说家尤瑟纳尔《哈德良回忆录》(Mémoiresd’Hadrien)的启示。
《哈德良回忆录》是久负盛誉的历史题材小说,为不少职业历史学家推崇。其以第一人称叙事,使罗马皇帝哈德良丰富多变的内心得到深入刻画,又提供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开阔空间,令古典时代富有魅力的思想得以重现。有趣的是,这部小说的成书漫长而曲折,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并非尤瑟纳尔首选。在相当长时间里,小说家认为作品应该由一系列的对话组成。可是,经过十数年的易稿重写,尤瑟纳尔逐渐意识到,对话体的形式给小说创作带来了无法逾越的障碍。首先,它淹没了主人公哈德良的声音,使其他人物喧宾夺主。其次,受制于参考材料寡少,小说家无法掌握历史人物在对话时的真实情状,写出的对话无论是语言抑或语调,都很难再现过往。不得不说,这些思考可谓独具只眼,即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也鲜有小说家能够意识到。那么,其形成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原委呢?
通常,历史小说家编织故事,多借重文字与视觉材料,以此为基础生发想象,营造作品的历史感。但尤瑟纳尔却对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声音材料更感兴趣,希望能根据这些声音进行再创作,力图使人物说出的话尽可能贴近历史中真实的声音。遗憾的是,在十九世纪人类发明留声机之前,历史留给我们的声音材料,不论是数量还是丰富程度,都远逊于文字和视觉材料。关于这一点,尤瑟纳尔专门撰写过题为《历史小说中的语调与语言》(Tonetlangage dans le roman historique )的随笔,启益良多。文章回顾了从古典时代到十九世纪的各类文学作品并敏锐地指出,直到十九世纪以前,人类从未尝试把对话真正记录下来。尤瑟纳尔在这里说的“真正记录”,是指写作者在记录过程中,遵照对话的本来面目,把其中的即兴偶然、斷续迂回、脱漏空白以及弦外之音,都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被记录下的对话没有经过任何风格化的修饰,不论是悲剧、喜剧或抒情风格。
如以上述“ 真实记录” 的标准来衡量古典时代各类文学作品,考察作品中所包含的声音和语言节奏, 严格来说, 能够满足尤瑟纳尔的需求、为其创作提供可靠素材的作品,可谓寥寥无几。在哲学对话中,只有序言或结尾处偶尔出现零星的简短对话,其目的通常很单一,至多是给读者增加一点额外的趣味。悲剧里的语言大多来自史诗中的过时用语,喜剧对话则或是沉溺于滥用俗语,或是热衷对雅语进行戏仿。滑稽剧的语言充满了高傲的嘲弄,至于流浪汉小说,充其量是对其他作品的简单模仿罢了。偶尔有例外,比如在哀歌、抒情诗或希腊讽刺诗中,有时可以听见古典时代饱含情感的声音,听见人们叫喊或咏唱时的语调。但从整体上看,尤瑟纳尔认为古典文学具有一种令人惊叹的“澄清”(décantation)特性,这使得诗人如同滤纸一样,在创作中把声音原本的样子都过滤掉了。
古典文学作品未能保存下当时人真实的声音和语调,那么以追求真实为己任的史学著作又如何呢?恐怕也难以期待。史学家的工作方法重在提炼史实,将它们整编到某种史观体系中。在这一过程里,围绕着史实的嘈杂人声就被抛下了。而且,为了点出历史人物真正的言下之意,史学家通常会用自己的方式,把他们的言辞重写一遍。只有极少数情况下,史书里偶尔也会突然冒出一句历史人物说的话,但它却与当时的对话语境脱节,前后无着,仿佛凭空传来。小说家如果希望能从史学家笔下发现历史对话的真实状态,仍是水中求月。
值得庆幸的是,历史为今人留下了亚文学材料。亚文学材料没有经历过文学的过滤和剪接,因此可贵地保存下历史上人的真实声音,以及隐藏在声音背后的种种情感。尤瑟纳尔特意列举了几种她所掌握的亚文学材料:法令告谕、私人信函、西塞罗或普林尼的书信集,以及墙上涂画的只言片语,并一一细数了每一种材料在听觉方面给予自己的启示:
法令告谕,例如元老院所颁布的处死酒神节参与者的法令,令我们猛然感受到涉案人的恐惧;私人信函提供了某个学生或军士的说话语气,前者为弄坏的家庭马车而道歉,后者则恳请家里给自己寄去包裹;西塞罗或普林尼的书信,更具有自觉性,属于“书信体”的体裁,通过它们,我们得以了解上流社会中笔头交流的具体情况;墙上潦草涂画的字句反映了市井中的人们是如何说话、叫喊的。从历史传来的这些声音,其中部分几乎处于它们的原始状态,每一种都使我们感到意料之外的轻微震动……
可惜历史上流传至今的亚文学材料数量太少,仅凭有限的声音素材,小说家无法构想出任何一段或严肃或焦急、或微妙或复杂的小说对话,也无法重现哈德良与图拉真、安蒂诺乌斯、普罗蒂娜之间的交谈情况。至于历史人物在谈话时欲言又止、话中有话、语调微妙的具体情形,后人更是知之甚少。即便高明如高乃依、拉辛、莎士比亚,也未能真正解决问题,准确重现历史人物之间的对话。尤瑟纳尔很委婉地指出,《西拿》(Cinna)、《布列塔尼居斯》(Britannicus)、《居里厄斯·恺撒》(JulesCésar)此类名剧看似从未受到类似困扰,主要还是因为它们的作者并不太在乎古代人对话时的“音准”(authenticitétonale)。
如果既有材料中的对话语言都是被加工过的,不论借助古典文学作品,还是史书记载,都很难得知其原貌,那么一部历史小说该如何处理小说人物的语言,以尽量贴近历史真实?是否可能找到一种更巧妙的创作形式,避开前述种种困难?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尤瑟纳尔的最终选择:哈德良以第一人称口吻,采用托加体(togé)自述生平经历。然而,对于小说家采用这一文体的具体考量,目前国内评论界还鲜有讨论。《历史小说中的语调与语言》一文中,谈到采用托加体并非是充满学究气的研究结果,而是小说家接近下意识的直觉反应。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过于轻描淡写。令人不禁会想,它究竟是尤瑟纳尔的自谦之辞,还是她在记述和自己有关的现实时,又一次使用了小说家的虚构笔法?不论如何,可以确定的是,选用托加体绝非尤瑟纳尔一时兴起的草率决定。它是对小说创作手法多方比较、慎重考虑后的结果。
《哈德良回忆录》是久负盛誉的历史题材小说,为不少职业历史学家推崇。其以第一人称叙事,使罗马皇帝哈德良丰富多变的内心得到深入刻画,又提供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开阔空间,令古典时代富有魅力的思想得以重现。有趣的是,这部小说的成书漫长而曲折,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并非尤瑟纳尔首选。在相当长时间里,小说家认为作品应该由一系列的对话组成。可是,经过十数年的易稿重写,尤瑟纳尔逐渐意识到,对话体的形式给小说创作带来了无法逾越的障碍。首先,它淹没了主人公哈德良的声音,使其他人物喧宾夺主。其次,受制于参考材料寡少,小说家无法掌握历史人物在对话时的真实情状,写出的对话无论是语言抑或语调,都很难再现过往。不得不说,这些思考可谓独具只眼,即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也鲜有小说家能够意识到。那么,其形成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原委呢?
一
通常,历史小说家编织故事,多借重文字与视觉材料,以此为基础生发想象,营造作品的历史感。但尤瑟纳尔却对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声音材料更感兴趣,希望能根据这些声音进行再创作,力图使人物说出的话尽可能贴近历史中真实的声音。遗憾的是,在十九世纪人类发明留声机之前,历史留给我们的声音材料,不论是数量还是丰富程度,都远逊于文字和视觉材料。关于这一点,尤瑟纳尔专门撰写过题为《历史小说中的语调与语言》(Tonetlangage dans le roman historique )的随笔,启益良多。文章回顾了从古典时代到十九世纪的各类文学作品并敏锐地指出,直到十九世纪以前,人类从未尝试把对话真正记录下来。尤瑟纳尔在这里说的“真正记录”,是指写作者在记录过程中,遵照对话的本来面目,把其中的即兴偶然、斷续迂回、脱漏空白以及弦外之音,都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被记录下的对话没有经过任何风格化的修饰,不论是悲剧、喜剧或抒情风格。
如以上述“ 真实记录” 的标准来衡量古典时代各类文学作品,考察作品中所包含的声音和语言节奏, 严格来说, 能够满足尤瑟纳尔的需求、为其创作提供可靠素材的作品,可谓寥寥无几。在哲学对话中,只有序言或结尾处偶尔出现零星的简短对话,其目的通常很单一,至多是给读者增加一点额外的趣味。悲剧里的语言大多来自史诗中的过时用语,喜剧对话则或是沉溺于滥用俗语,或是热衷对雅语进行戏仿。滑稽剧的语言充满了高傲的嘲弄,至于流浪汉小说,充其量是对其他作品的简单模仿罢了。偶尔有例外,比如在哀歌、抒情诗或希腊讽刺诗中,有时可以听见古典时代饱含情感的声音,听见人们叫喊或咏唱时的语调。但从整体上看,尤瑟纳尔认为古典文学具有一种令人惊叹的“澄清”(décantation)特性,这使得诗人如同滤纸一样,在创作中把声音原本的样子都过滤掉了。
古典文学作品未能保存下当时人真实的声音和语调,那么以追求真实为己任的史学著作又如何呢?恐怕也难以期待。史学家的工作方法重在提炼史实,将它们整编到某种史观体系中。在这一过程里,围绕着史实的嘈杂人声就被抛下了。而且,为了点出历史人物真正的言下之意,史学家通常会用自己的方式,把他们的言辞重写一遍。只有极少数情况下,史书里偶尔也会突然冒出一句历史人物说的话,但它却与当时的对话语境脱节,前后无着,仿佛凭空传来。小说家如果希望能从史学家笔下发现历史对话的真实状态,仍是水中求月。
值得庆幸的是,历史为今人留下了亚文学材料。亚文学材料没有经历过文学的过滤和剪接,因此可贵地保存下历史上人的真实声音,以及隐藏在声音背后的种种情感。尤瑟纳尔特意列举了几种她所掌握的亚文学材料:法令告谕、私人信函、西塞罗或普林尼的书信集,以及墙上涂画的只言片语,并一一细数了每一种材料在听觉方面给予自己的启示:
法令告谕,例如元老院所颁布的处死酒神节参与者的法令,令我们猛然感受到涉案人的恐惧;私人信函提供了某个学生或军士的说话语气,前者为弄坏的家庭马车而道歉,后者则恳请家里给自己寄去包裹;西塞罗或普林尼的书信,更具有自觉性,属于“书信体”的体裁,通过它们,我们得以了解上流社会中笔头交流的具体情况;墙上潦草涂画的字句反映了市井中的人们是如何说话、叫喊的。从历史传来的这些声音,其中部分几乎处于它们的原始状态,每一种都使我们感到意料之外的轻微震动……
可惜历史上流传至今的亚文学材料数量太少,仅凭有限的声音素材,小说家无法构想出任何一段或严肃或焦急、或微妙或复杂的小说对话,也无法重现哈德良与图拉真、安蒂诺乌斯、普罗蒂娜之间的交谈情况。至于历史人物在谈话时欲言又止、话中有话、语调微妙的具体情形,后人更是知之甚少。即便高明如高乃依、拉辛、莎士比亚,也未能真正解决问题,准确重现历史人物之间的对话。尤瑟纳尔很委婉地指出,《西拿》(Cinna)、《布列塔尼居斯》(Britannicus)、《居里厄斯·恺撒》(JulesCésar)此类名剧看似从未受到类似困扰,主要还是因为它们的作者并不太在乎古代人对话时的“音准”(authenticitétonale)。
二
如果既有材料中的对话语言都是被加工过的,不论借助古典文学作品,还是史书记载,都很难得知其原貌,那么一部历史小说该如何处理小说人物的语言,以尽量贴近历史真实?是否可能找到一种更巧妙的创作形式,避开前述种种困难?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尤瑟纳尔的最终选择:哈德良以第一人称口吻,采用托加体(togé)自述生平经历。然而,对于小说家采用这一文体的具体考量,目前国内评论界还鲜有讨论。《历史小说中的语调与语言》一文中,谈到采用托加体并非是充满学究气的研究结果,而是小说家接近下意识的直觉反应。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过于轻描淡写。令人不禁会想,它究竟是尤瑟纳尔的自谦之辞,还是她在记述和自己有关的现实时,又一次使用了小说家的虚构笔法?不论如何,可以确定的是,选用托加体绝非尤瑟纳尔一时兴起的草率决定。它是对小说创作手法多方比较、慎重考虑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