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摩尔石的命名,得自于英国现代雕塑大师亨利·摩尔(1898-1986年)的名字,这在石种的命名上可谓绝无仅有的一例。
本文作者对摩尔石的命名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同时欢迎广大读者就“观赏石命名”的问题展开讨论、投稿。
随着当今赏石艺苑的发展与提高,人们不断发掘出新石种,充盈与丰富了石坛,使赏石艺术步入人文文化之境。但是为新石种命名,不能草率处事,应予以对比考证,以国情为本,在有源的脉路中寻找,不能背离我国文化的基础。给石种命好名,是从完善赏石文化角度着眼,不仅是对赏石的开发和鉴赏,而且也是文化与科学并举的前提。
为某类石种命名,宗旨是弘扬赏石文化、使之万古流芳,但要慎行为策。赏石艺术是在各类艺术中,以“古老”而称雄的,因此命石名要与古老艺术相匹配,彰显古韵。我们不能忽视我们是文化大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前贤给我们铺垫的取之不尽的多元文化,我们应认真的加以运用。任何上层建筑领域,都不能脱离时代的精神。在赏石文化进程中,要悟我国国情、国威、国古、国风、国礼等,纳其精神,使其生命力更赋艺韵文韵,使赏石文化之花绽放在艺坛中。
赏石艺术源于我国,至今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赏石文化宝库,开感悟“天人合一”赏石之美的先河,为人类精神生活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从而奠定了我国人民对赏石艺术审美取向的基础。
我国赏石文化中存在着固有的基因特性与个性,这标志着我们的审美思维与西方审美思维有着质的区别,这些差别可谓分水岭。尤其是西方现代抽象作品,我们应认识到这种作品的指导思想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是因在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思维方式与我们有本质的不同。
我们主张“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近百年来,我们引进了不少西方古典写实杰作,将其纳取吸收,成为学习西画者必备的基础教材,以刘海粟、徐悲鸿等一代大师为代表。他们的大作已成为中西结合的典范,为此使众多美术工作者,调研攻读西方雕塑名作,如“大卫”、“维纳斯”等等,都从中获得了很多灵感和启发。
赏石是以自然美为主宰的,可谓大美,因此任何现代雕塑作品均无法与之媲美。众所周知,自然美超越人为美(雕塑创作)的观点已成共识,两者对比,自然美的赏石,用人为美的作者冠名,冲淡了自然美的多方位含义与价值,将两者混为一谈,违背了原生态之美无任何添加剂、原汁原味的个性。为此,用现代的造型艺术形式为之命名,在无形中降低了亿万年之久天赐赏石之美,这也是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的课题。
摩尔,英国人,生于上个世纪前半叶。二战时期曾当过随军记者,有一定的美术修养。画过很多速写作品,后来从事以抽象为主的雕塑创作,如《母与子》,《老夫老妻》等形似的模仿入骨头的作品。摩尔本人不善张扬,长期住在伦敦乡间,他的作品在英国有一定影响。
2000年他的作品曾在北京展出过,起初因体型太大无法在一般展馆陈列,最后只好移到北海公园展出,加之我国观众对西方赏石艺术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以至圈内雕塑家们也未能对其认同,因而未能取得摩尔本人和经办方所预想的效果。
笔者认为用他的名字为石种命名,与我国赏石艺术存在着很多不匹配的地方。首先是他的创作思维大多是从人骨头中获得的启发,他对赏石之美没有丝毫认识,不理解赏石“天人合一”之美。此石种涵盖了多元美的价值,对此我们应认真地以科学为前提,全方位地去品味与感悟。而摩尔的创作不具备此石种所要表达的灵魂。
我们深知,赏石艺术包括两大门科学,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石为质之中藏、博如艺海,展现着无限风采。而能否在赏石艺苑中出现用个人之名命天然石种是值得商榷的。为此人们要思考摩尔的作品并做出对比,评定他对我国产生何种影响与价值,不能随意的冠名。
从长远而言,要给后人留下深刻的教育意义,应将赏石艺术的源流、脉络捋清,这些必将要载入我国赏石艺术史册,无形之中也会将摩尔载入,因此这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不能小视命名的问题,它起着导向的作用。而这种以人名命名的举措,是将赏石艺术局限于小天地之中。
我们在深入思考中看到:
一、赏石的寿龄均在亿年以上,而摩尔的作品是用现代西方意识所形成的流派所创作出的,与我国赏石拼在一起,极不匹配,降低了赏石的古韵。
二、广西所产这类奇石是天然的,无人为创作因素,为原生态,品位不同且所要表达的含意也截然不同。而摩尔的雕塑,是以自我的审美观、价值观为导向,作品歌颂或批判均以该国国情及风土人情为出发点。那么我们引进的目的是什么?
三、渲染他,而他无任何有为我国作出有贡献的事例,在美学界也无影响,这种“不交广播费”的事,也应思考。
广西是少数民族之乡,是否可以用少数民族的名称来命名石种,如壮乡石、侗乡石、苗乡石等,这将富有地域特色,意境深邃。我国从古到今有诸多智慧之士,若师古运今予以研讨石种的命名问题,定会“蕴育”出恰如其分的名称。
本文仅属个人意见,若有不足之处,望同道指正。
摩尔石的命名,得自于英国现代雕塑大师亨利·摩尔(1898-1986年)的名字,这在石种的命名上可谓绝无仅有的一例。
本文作者对摩尔石的命名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同时欢迎广大读者就“观赏石命名”的问题展开讨论、投稿。
随着当今赏石艺苑的发展与提高,人们不断发掘出新石种,充盈与丰富了石坛,使赏石艺术步入人文文化之境。但是为新石种命名,不能草率处事,应予以对比考证,以国情为本,在有源的脉路中寻找,不能背离我国文化的基础。给石种命好名,是从完善赏石文化角度着眼,不仅是对赏石的开发和鉴赏,而且也是文化与科学并举的前提。
为某类石种命名,宗旨是弘扬赏石文化、使之万古流芳,但要慎行为策。赏石艺术是在各类艺术中,以“古老”而称雄的,因此命石名要与古老艺术相匹配,彰显古韵。我们不能忽视我们是文化大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前贤给我们铺垫的取之不尽的多元文化,我们应认真的加以运用。任何上层建筑领域,都不能脱离时代的精神。在赏石文化进程中,要悟我国国情、国威、国古、国风、国礼等,纳其精神,使其生命力更赋艺韵文韵,使赏石文化之花绽放在艺坛中。
赏石艺术源于我国,至今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赏石文化宝库,开感悟“天人合一”赏石之美的先河,为人类精神生活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从而奠定了我国人民对赏石艺术审美取向的基础。
我国赏石文化中存在着固有的基因特性与个性,这标志着我们的审美思维与西方审美思维有着质的区别,这些差别可谓分水岭。尤其是西方现代抽象作品,我们应认识到这种作品的指导思想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是因在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思维方式与我们有本质的不同。
我们主张“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近百年来,我们引进了不少西方古典写实杰作,将其纳取吸收,成为学习西画者必备的基础教材,以刘海粟、徐悲鸿等一代大师为代表。他们的大作已成为中西结合的典范,为此使众多美术工作者,调研攻读西方雕塑名作,如“大卫”、“维纳斯”等等,都从中获得了很多灵感和启发。
赏石是以自然美为主宰的,可谓大美,因此任何现代雕塑作品均无法与之媲美。众所周知,自然美超越人为美(雕塑创作)的观点已成共识,两者对比,自然美的赏石,用人为美的作者冠名,冲淡了自然美的多方位含义与价值,将两者混为一谈,违背了原生态之美无任何添加剂、原汁原味的个性。为此,用现代的造型艺术形式为之命名,在无形中降低了亿万年之久天赐赏石之美,这也是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的课题。
摩尔,英国人,生于上个世纪前半叶。二战时期曾当过随军记者,有一定的美术修养。画过很多速写作品,后来从事以抽象为主的雕塑创作,如《母与子》,《老夫老妻》等形似的模仿入骨头的作品。摩尔本人不善张扬,长期住在伦敦乡间,他的作品在英国有一定影响。
2000年他的作品曾在北京展出过,起初因体型太大无法在一般展馆陈列,最后只好移到北海公园展出,加之我国观众对西方赏石艺术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以至圈内雕塑家们也未能对其认同,因而未能取得摩尔本人和经办方所预想的效果。
笔者认为用他的名字为石种命名,与我国赏石艺术存在着很多不匹配的地方。首先是他的创作思维大多是从人骨头中获得的启发,他对赏石之美没有丝毫认识,不理解赏石“天人合一”之美。此石种涵盖了多元美的价值,对此我们应认真地以科学为前提,全方位地去品味与感悟。而摩尔的创作不具备此石种所要表达的灵魂。
我们深知,赏石艺术包括两大门科学,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石为质之中藏、博如艺海,展现着无限风采。而能否在赏石艺苑中出现用个人之名命天然石种是值得商榷的。为此人们要思考摩尔的作品并做出对比,评定他对我国产生何种影响与价值,不能随意的冠名。
从长远而言,要给后人留下深刻的教育意义,应将赏石艺术的源流、脉络捋清,这些必将要载入我国赏石艺术史册,无形之中也会将摩尔载入,因此这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不能小视命名的问题,它起着导向的作用。而这种以人名命名的举措,是将赏石艺术局限于小天地之中。
我们在深入思考中看到:
一、赏石的寿龄均在亿年以上,而摩尔的作品是用现代西方意识所形成的流派所创作出的,与我国赏石拼在一起,极不匹配,降低了赏石的古韵。
二、广西所产这类奇石是天然的,无人为创作因素,为原生态,品位不同且所要表达的含意也截然不同。而摩尔的雕塑,是以自我的审美观、价值观为导向,作品歌颂或批判均以该国国情及风土人情为出发点。那么我们引进的目的是什么?
三、渲染他,而他无任何有为我国作出有贡献的事例,在美学界也无影响,这种“不交广播费”的事,也应思考。
广西是少数民族之乡,是否可以用少数民族的名称来命名石种,如壮乡石、侗乡石、苗乡石等,这将富有地域特色,意境深邃。我国从古到今有诸多智慧之士,若师古运今予以研讨石种的命名问题,定会“蕴育”出恰如其分的名称。
本文仅属个人意见,若有不足之处,望同道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