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博物馆是典藏人文自然遗产的机构,其中典藏、陈列的各种事物都是极具文化、艺术、科学价值的,具有非凡的教育熏陶功能。2008年,我国博物馆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了博物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本着“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努力为各个年龄层的观众提供最好的参观体验。本文以青少年这个群体为切入点,分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目前开展的青少年教育活动的情况,以此来体现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关键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青少年;博物馆教育
博物馆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是社会教育,也是终身教育,与学校教育为互补关系。在国外,博物馆是国家的重要教育资源,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美国各级博物馆都将“教育”与“为公众服务”列为博物馆的核心要素,有80%以上的博物馆设立了针对幼儿直至少年年龄段的教育项目。
我国的博物馆长久以来的重点在于场馆建设,却忽视了功能定位,轻教育、重展览,展览和教育处于脱节状态。如我国的博物馆还没有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挥博物馆和纪念馆的社会公益服务价值,2008年,由中央及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博物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越来越多的民众走进了博物馆,这也对博物馆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从事社会教育的职能部门进行相应的更名,由“开放接待中心”改称为“公众教育部”,下设教育推广科,主要负责策划博物馆教育活动。接下来,笔者将介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贯彻博物馆理念在空间改造和活动策划上为青少年这一群体所做出的努力。
一、延伸服务,打造“123”博物馆教育空间品牌
当今,生活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青少年们,精神世界逐渐被网络和新奇的电子科技产品所占据,对自然、传统文化、习俗等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少,他们正面临着“童年消失”的文化危机。博物馆作为特殊的社会教育场所,可以协同学校教育解决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青少年教育问题。与学校教育相比,博物馆教育形式更加自由,具有启蒙性、社会性、直观性的特点。
为了给观众创造一个美好的体验空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全新改造完成了“123”创艺坊,并于2015年正式投入使用。“123创艺坊”秉承自然、环保和健康的理念,空间设计以种子细胞的显微镜结构为蓝本,紧紧围绕着“有机”的概念,做到了设计美观和实用性强的完美融合。简单的一组数字123却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可能,博物馆人希望青少年们可以跟着这样的旋律,带着好奇来博物馆,体验探索文物的魅力,从而发现文物背后的文化,如此循环,实现从展示过去——牵手现在——创造未来的动态历程。
二、为青少年观众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1.“我们的节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受经济全球化、英语国家文化在中国的普及、传统教育缺失的影响,我国传统节日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节日氛围淡化,庆典仪式被简化,节日食品、器具等制作逐渐失传的现象。许多传统节日几乎流于形式,同时传统节日的原本内涵意义也逐渐消失,而变成了“消费节”“旅游节”。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的民族节日文化,加深观众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积极利用和开发丰富的馆藏资源,推出了“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这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的节日”是根据中国的法定假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重大节假日所开发的教育活动。2015年元宵节期间,重庆中国三峡馆开展了投壶、闹元宵猜灯谜、汉代画像砖拼图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投壶最早起源于西周,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的一种投掷游戏,是一种从容安详、讲究礼节的活动,在战国时得到发展。它既是一种礼仪,又是一种游戏。到明清时期几乎绝迹。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元宵节期间,观众来博物馆亲自体验投壶游戏不仅可以感受古人的礼让和虔诚,还可以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3米×3米的巨型画像砖拼图游戏是2015年元宵节的压轴教育活动。拼图的创作蓝本来自于博物馆主题展厅汉代雕塑展厅的盐井画像砖和弋射画像砖拓片。画面再现了汉代时期人们在农田里辛勤劳作的场面,浓厚的生活气息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情趣。拼图游戏的设计目的不仅在于宣传介绍汉代画像砖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传递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深度挖掘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价值,结合节日氛围开展教育活动,可以让青少年充分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
2.“小小讲解员”,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2009年年底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启动“小小讲解员”培训项目,如今已形成百余人的队伍,先后招募了7期“小小讲解员”。培训课程涵盖语言表达、讲解技巧、形体礼仪、重庆历史故事及相关文物知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培训,青少年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重庆的历史文化,感受巴国文化的魅力。培训结束,经考核通过的小小讲解员可以为博物馆观众义务讲解,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交流的勇气,真正地体现了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3.博物馆学堂,搭建馆校共建平台
如何与学校合作实现博物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中国博物馆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史家小学组织专家和教师编写了《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系列教材。课程内容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为依托,以史家小学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涵盖“说文解字”“美食美器”“服饰礼仪”和“音乐辞戏”四大主题,在国内博物馆教育项目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引领作用。
2014年在重庆市文物局的主导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重庆主城和部分区县设立了一批博物馆学堂,包括鹅岭小学、武隆县第二实验小学、巫山县龙骨坡小学、大足区城西中学等10所中小学。博物馆学堂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面向以班级为单位的学校群体开发的,目的在于如何将博物馆教育融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目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正在建立“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库”,已经推出一批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课程、趣味手册,并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引进的精品展览制成展板、挂图到学校巡展,让学生听课与动手、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博物馆学堂主要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专家和社教工作人员授课,邀请所在学校教师、博物馆志愿者参与。目前,重庆三峡博物馆已策划了走进远古、手心的遗产、重庆记忆等精品课程。 4.开发教育体验包,把“博物馆”带回家
手工体验包的开发是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另一生动载体。好的博物馆教育体验包,带有博物馆特色,承载了文化的符号和记忆。青少年动手操作体验包,可以潜移默化地加深学生对文物的理解,增强其动手操作的能力,也更加符合学生喜欢活动性较强、参与程度较高的教学方式。目前,根据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馆藏特色,博物馆教育专员开发了下列手工体验包。
手工包一:手绘·时光秀。
“手绘·时光秀”体验包的创意灵感来源于博物馆绣品类文物上各种精美的图案。通过手绘形式将古人精心绣制的美丽纹样以极其精细的线条描摹到环保袋上,青少年可以使用纺织纤维颜料通过填色的方法把画面内容丰富起来,完成一款私人订做的环保袋。该类活动体验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同时也于无形中让他们感受到环保带来的美好生活。
手工包二:绣·吧——把十二章纹穿在身上。
蜀绣生产历史悠久,与湘绣、苏绣、粤绣并称我国四大名绣,与蜀锦并称为“蜀中之宝”。蜀绣制作主要集中于成都和重庆。十二章纹是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是官位等级最直观的标志。观众打开“绣·吧”体验包,跟着蜀绣的针法说明书亲自绣制一片“十二章纹”的图样,在感受到蜀绣的神奇魅力的同时,还能体会到中国帝制时代的严格而繁琐的等级制度。
手工包三:微观·汉代故事。
汉代文化以其多元性、统一性、包容性、和谐性与创造性的“博大兼容”,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微观·汉代故事”体验包从考古、民俗、科技、美学、哲学等角度,通过挖掘文物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物质文化现象,触摸汉代盛世社会的文化肌理,进而探寻自汉代以来流传至今的民族文化元素,让观众在薪火相传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永恒的魅力与精髓。目前,汉代故事系列已推出弋射收获画像砖微场景。
手工包四:夺宝奇兵·一个印章。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厅面积20858平方米,现有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展览10个,馆藏文物18万余件。为了让观众尽可能多地了解丰富的馆藏文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教育专员特别设计了“夺宝奇兵·一个印章”系列手工包,观众可以使用手工包内准备好的刻刀,把三峡动植物、战国时期钱币、陶器和青铜器、汉代陶俑、明代紫砂壶等文物转变成一个个萌呆可爱的图章。
手工包五:3D抗战纪功碑纸膜。
抗日战争胜利纪功碑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中华民族精神瑰宝,是对抗日战争时期艺术的浓缩,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是我国唯一一座抗日战争胜利纪功碑。为了让广大青少年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数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取回来的,教导他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教育专员特别设计了迷你版的抗日战争纪功碑纸膜,让青少年在互动体验中感受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三、结语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博物馆是展现我国历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政府越发重视博物馆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对社会教育功能重要性的认识也正在逐步提高,为做好相应的工作,教育员应投入饱满的工作激情,努力提高业务能力,积极探索如何创新博物馆教育活动,提升活动水平,真正让博物馆资源惠及社会大众。
参考文献:
[1]王鹤北.博物馆定义的发展与演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2]杨丹丹.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以首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为例[J].中国博物馆,2010,(1).
[3]吴慧珍.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之我见[J].博物馆研究,2006,(4).
[4]安来顺.当代博物馆教育理念辨析[C].北京博物馆学会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2004.
关键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青少年;博物馆教育
博物馆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是社会教育,也是终身教育,与学校教育为互补关系。在国外,博物馆是国家的重要教育资源,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美国各级博物馆都将“教育”与“为公众服务”列为博物馆的核心要素,有80%以上的博物馆设立了针对幼儿直至少年年龄段的教育项目。
我国的博物馆长久以来的重点在于场馆建设,却忽视了功能定位,轻教育、重展览,展览和教育处于脱节状态。如我国的博物馆还没有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挥博物馆和纪念馆的社会公益服务价值,2008年,由中央及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博物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越来越多的民众走进了博物馆,这也对博物馆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从事社会教育的职能部门进行相应的更名,由“开放接待中心”改称为“公众教育部”,下设教育推广科,主要负责策划博物馆教育活动。接下来,笔者将介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贯彻博物馆理念在空间改造和活动策划上为青少年这一群体所做出的努力。
一、延伸服务,打造“123”博物馆教育空间品牌
当今,生活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青少年们,精神世界逐渐被网络和新奇的电子科技产品所占据,对自然、传统文化、习俗等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少,他们正面临着“童年消失”的文化危机。博物馆作为特殊的社会教育场所,可以协同学校教育解决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青少年教育问题。与学校教育相比,博物馆教育形式更加自由,具有启蒙性、社会性、直观性的特点。
为了给观众创造一个美好的体验空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全新改造完成了“123”创艺坊,并于2015年正式投入使用。“123创艺坊”秉承自然、环保和健康的理念,空间设计以种子细胞的显微镜结构为蓝本,紧紧围绕着“有机”的概念,做到了设计美观和实用性强的完美融合。简单的一组数字123却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可能,博物馆人希望青少年们可以跟着这样的旋律,带着好奇来博物馆,体验探索文物的魅力,从而发现文物背后的文化,如此循环,实现从展示过去——牵手现在——创造未来的动态历程。
二、为青少年观众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1.“我们的节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受经济全球化、英语国家文化在中国的普及、传统教育缺失的影响,我国传统节日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节日氛围淡化,庆典仪式被简化,节日食品、器具等制作逐渐失传的现象。许多传统节日几乎流于形式,同时传统节日的原本内涵意义也逐渐消失,而变成了“消费节”“旅游节”。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的民族节日文化,加深观众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积极利用和开发丰富的馆藏资源,推出了“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这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的节日”是根据中国的法定假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重大节假日所开发的教育活动。2015年元宵节期间,重庆中国三峡馆开展了投壶、闹元宵猜灯谜、汉代画像砖拼图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投壶最早起源于西周,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的一种投掷游戏,是一种从容安详、讲究礼节的活动,在战国时得到发展。它既是一种礼仪,又是一种游戏。到明清时期几乎绝迹。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元宵节期间,观众来博物馆亲自体验投壶游戏不仅可以感受古人的礼让和虔诚,还可以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3米×3米的巨型画像砖拼图游戏是2015年元宵节的压轴教育活动。拼图的创作蓝本来自于博物馆主题展厅汉代雕塑展厅的盐井画像砖和弋射画像砖拓片。画面再现了汉代时期人们在农田里辛勤劳作的场面,浓厚的生活气息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情趣。拼图游戏的设计目的不仅在于宣传介绍汉代画像砖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传递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深度挖掘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价值,结合节日氛围开展教育活动,可以让青少年充分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
2.“小小讲解员”,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2009年年底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启动“小小讲解员”培训项目,如今已形成百余人的队伍,先后招募了7期“小小讲解员”。培训课程涵盖语言表达、讲解技巧、形体礼仪、重庆历史故事及相关文物知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培训,青少年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重庆的历史文化,感受巴国文化的魅力。培训结束,经考核通过的小小讲解员可以为博物馆观众义务讲解,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交流的勇气,真正地体现了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3.博物馆学堂,搭建馆校共建平台
如何与学校合作实现博物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中国博物馆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史家小学组织专家和教师编写了《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系列教材。课程内容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为依托,以史家小学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涵盖“说文解字”“美食美器”“服饰礼仪”和“音乐辞戏”四大主题,在国内博物馆教育项目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引领作用。
2014年在重庆市文物局的主导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重庆主城和部分区县设立了一批博物馆学堂,包括鹅岭小学、武隆县第二实验小学、巫山县龙骨坡小学、大足区城西中学等10所中小学。博物馆学堂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面向以班级为单位的学校群体开发的,目的在于如何将博物馆教育融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目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正在建立“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库”,已经推出一批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课程、趣味手册,并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引进的精品展览制成展板、挂图到学校巡展,让学生听课与动手、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博物馆学堂主要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专家和社教工作人员授课,邀请所在学校教师、博物馆志愿者参与。目前,重庆三峡博物馆已策划了走进远古、手心的遗产、重庆记忆等精品课程。 4.开发教育体验包,把“博物馆”带回家
手工体验包的开发是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另一生动载体。好的博物馆教育体验包,带有博物馆特色,承载了文化的符号和记忆。青少年动手操作体验包,可以潜移默化地加深学生对文物的理解,增强其动手操作的能力,也更加符合学生喜欢活动性较强、参与程度较高的教学方式。目前,根据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馆藏特色,博物馆教育专员开发了下列手工体验包。
手工包一:手绘·时光秀。
“手绘·时光秀”体验包的创意灵感来源于博物馆绣品类文物上各种精美的图案。通过手绘形式将古人精心绣制的美丽纹样以极其精细的线条描摹到环保袋上,青少年可以使用纺织纤维颜料通过填色的方法把画面内容丰富起来,完成一款私人订做的环保袋。该类活动体验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同时也于无形中让他们感受到环保带来的美好生活。
手工包二:绣·吧——把十二章纹穿在身上。
蜀绣生产历史悠久,与湘绣、苏绣、粤绣并称我国四大名绣,与蜀锦并称为“蜀中之宝”。蜀绣制作主要集中于成都和重庆。十二章纹是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是官位等级最直观的标志。观众打开“绣·吧”体验包,跟着蜀绣的针法说明书亲自绣制一片“十二章纹”的图样,在感受到蜀绣的神奇魅力的同时,还能体会到中国帝制时代的严格而繁琐的等级制度。
手工包三:微观·汉代故事。
汉代文化以其多元性、统一性、包容性、和谐性与创造性的“博大兼容”,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微观·汉代故事”体验包从考古、民俗、科技、美学、哲学等角度,通过挖掘文物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物质文化现象,触摸汉代盛世社会的文化肌理,进而探寻自汉代以来流传至今的民族文化元素,让观众在薪火相传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永恒的魅力与精髓。目前,汉代故事系列已推出弋射收获画像砖微场景。
手工包四:夺宝奇兵·一个印章。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厅面积20858平方米,现有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展览10个,馆藏文物18万余件。为了让观众尽可能多地了解丰富的馆藏文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教育专员特别设计了“夺宝奇兵·一个印章”系列手工包,观众可以使用手工包内准备好的刻刀,把三峡动植物、战国时期钱币、陶器和青铜器、汉代陶俑、明代紫砂壶等文物转变成一个个萌呆可爱的图章。
手工包五:3D抗战纪功碑纸膜。
抗日战争胜利纪功碑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中华民族精神瑰宝,是对抗日战争时期艺术的浓缩,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是我国唯一一座抗日战争胜利纪功碑。为了让广大青少年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数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取回来的,教导他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教育专员特别设计了迷你版的抗日战争纪功碑纸膜,让青少年在互动体验中感受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三、结语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博物馆是展现我国历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政府越发重视博物馆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对社会教育功能重要性的认识也正在逐步提高,为做好相应的工作,教育员应投入饱满的工作激情,努力提高业务能力,积极探索如何创新博物馆教育活动,提升活动水平,真正让博物馆资源惠及社会大众。
参考文献:
[1]王鹤北.博物馆定义的发展与演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2]杨丹丹.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以首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为例[J].中国博物馆,2010,(1).
[3]吴慧珍.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之我见[J].博物馆研究,2006,(4).
[4]安来顺.当代博物馆教育理念辨析[C].北京博物馆学会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