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由于国际国内因素我国公共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科学应对成为各级政府社会管理中不可回避的工作,面对问题要认真分析原因,合理科学总结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措施,不断提高各级政府的科学管理水平。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国际国内因素;预防;应急处理;信息公开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这其中种种突发事件是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挑战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复杂化和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突发事件已由非常态化的偶发转变为常态化的频发,成为各级政府社会管理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公共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
(一)国际因素
在国际总体环境中对我们还有很多不利因素,尤其是在公共安全方面。
1、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扩大带来的挑战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大量外资的进入,有助于解决我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资本不足的问题,资本的进入也带来了实用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创新精神,同时有助于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等等。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带来好处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风险。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加深了,以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尤其是入世后,中国开始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这也标志着中国融入世界风险社会之中。
2、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环境
从国际上看,影响和平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冷战虽然结束了,冷战思维并没有结束。尤其是在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中国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意识形态、价值观、文化传统和西方国家都不一样。一些国家通过复制反对派、制造动乱等手段对别国内政进行干预,频频在中国周边海域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还插手南海问题,制造钓鱼岛事件,不断抛出各种版本的中国军事威胁论等,西方敌对势力不会放弃对我们的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
(二)国内因素
从自然角度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从气候和地形看,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复杂。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季风异常来时就会涝,退时就成旱,旱涝已成常事;地势从海拔8000多米到海平面有着三大台阶的跨越,沟壑纵横,山势陡峭,地质灾害易发;地处欧亚、太平洋和印度洋三大地质板块交汇地带,地震多发。我国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75%以上的工农业生产值,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等灾害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地区,平均每年有10次台风和热带风暴在我国沿海登陆,造成重大损失,每年这方面的突发公共事件也特别多。
从社会角度分析
1、社会转型引发的矛盾是公共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转型所表现出的不仅仅是社会经济结构的转换,而且表现为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整体性重大变革。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种种挑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阶层、群体、组织的分化以及其利益的分化,就业问题严重、社会的保障机制、社会道德严重失范等问题,而这些因素都是易于导致突发性群体事件的重要条件。
2、利益冲突是酿成一些公共事件的直接原因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各种经济关系的不断调整,由各种利益矛盾引发的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已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从总体上说,公共事件是由社会利益性分配的不公引起的。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们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集中反映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的物质利益冲突。近年来,因土地、道路、水利、山林、房屋拆迁等物质利益矛盾引发的各种冲突显著增多,各类生产、经营承包、债权债务、经济赔偿等方面的物质利益的冲突显著上升。当物质利益冲突长期得不到解决,受损者逐渐形成一种利益共同体,或者相当数量的人们有一种结成共同体,用以保护自身利益的强烈愿望时,就会发生一些集体上访、请愿、闹事、冲击党政机关的公共事件。
3、从政府职能履行不到位是群体事件发生的政治原因
首先是地方政府的部分决策失误。有些决策脱离实际,缺乏可行性,难以实施,对决策的宣传发动力度不够,群众不理解,群众看到集体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同时也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便利用公共上访等方式,迫使问题解决。其次是处理打击不力。有些少数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还比较严重,不关心群众疾苦,对老百姓的一些要求迫切解决的问题不闻不问。有些公共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只求暂时息事宁人,结果隐患犹存;有些虽然作出了处理意见,但得不到兑现,新的矛盾又产生,且愈演愈烈,后果也越来越严重。
4、群众的法制观念淡薄是公共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群众整体的法制观念相对淡薄,尤其在一些偏僻的农村地区,群众的法律知识有限。当群众之间、上下级之间出现利益摩擦或纠纷时,一些群眾不懂运用法律武器或通过合法途径加以解决,往往选择集体上访或闹事的形式,使本来能通过正常的信访、法律程序得到解决的矛盾演化成公共事件。
二、如何科学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一)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必须牢固树立预防意识
“防患于未然”是《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一个基本要求。虽然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紧迫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但并非是空穴来风,在其孕育、发生过程中,总有一些可以察觉的迹象。科学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就要善于捕捉那些初露端倪的表面现象,采取有效措施,把问题、危机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事态扩大造成恶果。其中监测预报是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前提。由于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原因不同,监测预报的手段措施也不一样。对于自然因素引起的突发公共事件,台风、洪水、白灾等,可以通过观测分析等来满足管理需要。对于群体性事件、恐怖活动等,虽不能通过仪器来监测,但可以通过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分析、研究、调查,结合国际国内经验来准确把握矛盾中的实质、范围等,这些监测研究的成果都可以用于减少社会矛盾,保持稳定。 (二)政府应利用各种方式,提高民众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
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养成了中国人以不变应万变的性格,向往“永世不易”的理想社会,老百姓的危机意识比较淡漠。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在安全方面的硬件设施,已与欧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对公众的安全教育还不如人意。很多成功案例说明,平时加强对公众的安全教育,使社会大众树立安全意识,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性工作。为此,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要面向公众,运用各种手段,广泛宣传有关知识,切实提高社会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为应急处置工作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三)建立一套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阶段,信息处理以及信息发布等非常重要。处理危机必须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期间必须进行权威的信息发布,避免出现小道消息满天飞的现象,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营造良好环境。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这也从制度上保证了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披露。现代国家应急反应机制的要求之一是信息披露机制,制止流言的最好方式就是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在中国,老百姓还是比较相信政府的,所以当事件发生时政府要联合有关权威机构以及科研单位及时通过媒体发布相关信息。
(四)有效调控公众社会心理
在讨论建立突发公共危事件管理机制的时候,如何有效调控公众的社会心理,也是核心性的课题。应该说灾难后所有人都会有心理反应,通过心理干预可以预防更严重的后果,因为有时某种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能否演变为公共事件,公众作出什么样的心理与行为反应也是一个关键性的变量,有时公众集体性焦虑与恐慌,会直接导致骚乱或暴乱。需要强调的是,在危机来临时政府尤其是领导者要发挥行为的规范导向功能。社会学有一个“紧急规范”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紧急状态下人们的行事规则容易受最先行为者的带头作用的影响,从而形成“紧急规范”。“紧急规范”一旦产生,就会对其他人的行为起到导向作用。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领导人作为危机事件的当事人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一举一动对在场的群众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他们的表现直接影响着事件的走向及后果。另一种情况是,领导人作为危机事件的协调处理管理者,他们对危机事件的态度以及处理方式也直接影响当事人的情绪等心理反应。有效调控公众社会心理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注意对受灾群众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要求政府要将心理辅导和干预机制纳入到抢险救灾体制中去。
(五)建立学习评估机制,善于学习,总结提高
中国有位导演说过一句令人警醒的话:“如果一个民族在灾难来临之时跪下来说我‘忏悔’,而当灾难过后,整个民族有又满腔悲愤地说‘我控诉’,这样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各种危机事件发生时,我们不仅需要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危机过后,各部门更需要理智地分析事情的原因,工作中的不足,评估事件造成的损失,从而形成管理工作中的意见。所以,科学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建立一套制度化的学习评估机制,来保证事件过后的学习评估工作能有序地开展,以不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下一次事件发生。
总之,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工作,需要我们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在各个环节不断学习、总结、提高,才能有效预防和科学处理各种突發公共事件,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安康。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国际国内因素;预防;应急处理;信息公开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这其中种种突发事件是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挑战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复杂化和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突发事件已由非常态化的偶发转变为常态化的频发,成为各级政府社会管理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公共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
(一)国际因素
在国际总体环境中对我们还有很多不利因素,尤其是在公共安全方面。
1、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扩大带来的挑战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大量外资的进入,有助于解决我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资本不足的问题,资本的进入也带来了实用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创新精神,同时有助于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等等。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带来好处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风险。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加深了,以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尤其是入世后,中国开始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这也标志着中国融入世界风险社会之中。
2、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环境
从国际上看,影响和平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冷战虽然结束了,冷战思维并没有结束。尤其是在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中国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意识形态、价值观、文化传统和西方国家都不一样。一些国家通过复制反对派、制造动乱等手段对别国内政进行干预,频频在中国周边海域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还插手南海问题,制造钓鱼岛事件,不断抛出各种版本的中国军事威胁论等,西方敌对势力不会放弃对我们的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
(二)国内因素
从自然角度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从气候和地形看,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复杂。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季风异常来时就会涝,退时就成旱,旱涝已成常事;地势从海拔8000多米到海平面有着三大台阶的跨越,沟壑纵横,山势陡峭,地质灾害易发;地处欧亚、太平洋和印度洋三大地质板块交汇地带,地震多发。我国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75%以上的工农业生产值,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等灾害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地区,平均每年有10次台风和热带风暴在我国沿海登陆,造成重大损失,每年这方面的突发公共事件也特别多。
从社会角度分析
1、社会转型引发的矛盾是公共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转型所表现出的不仅仅是社会经济结构的转换,而且表现为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整体性重大变革。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种种挑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阶层、群体、组织的分化以及其利益的分化,就业问题严重、社会的保障机制、社会道德严重失范等问题,而这些因素都是易于导致突发性群体事件的重要条件。
2、利益冲突是酿成一些公共事件的直接原因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各种经济关系的不断调整,由各种利益矛盾引发的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已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从总体上说,公共事件是由社会利益性分配的不公引起的。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们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集中反映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的物质利益冲突。近年来,因土地、道路、水利、山林、房屋拆迁等物质利益矛盾引发的各种冲突显著增多,各类生产、经营承包、债权债务、经济赔偿等方面的物质利益的冲突显著上升。当物质利益冲突长期得不到解决,受损者逐渐形成一种利益共同体,或者相当数量的人们有一种结成共同体,用以保护自身利益的强烈愿望时,就会发生一些集体上访、请愿、闹事、冲击党政机关的公共事件。
3、从政府职能履行不到位是群体事件发生的政治原因
首先是地方政府的部分决策失误。有些决策脱离实际,缺乏可行性,难以实施,对决策的宣传发动力度不够,群众不理解,群众看到集体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同时也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便利用公共上访等方式,迫使问题解决。其次是处理打击不力。有些少数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还比较严重,不关心群众疾苦,对老百姓的一些要求迫切解决的问题不闻不问。有些公共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只求暂时息事宁人,结果隐患犹存;有些虽然作出了处理意见,但得不到兑现,新的矛盾又产生,且愈演愈烈,后果也越来越严重。
4、群众的法制观念淡薄是公共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群众整体的法制观念相对淡薄,尤其在一些偏僻的农村地区,群众的法律知识有限。当群众之间、上下级之间出现利益摩擦或纠纷时,一些群眾不懂运用法律武器或通过合法途径加以解决,往往选择集体上访或闹事的形式,使本来能通过正常的信访、法律程序得到解决的矛盾演化成公共事件。
二、如何科学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一)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必须牢固树立预防意识
“防患于未然”是《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一个基本要求。虽然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紧迫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但并非是空穴来风,在其孕育、发生过程中,总有一些可以察觉的迹象。科学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就要善于捕捉那些初露端倪的表面现象,采取有效措施,把问题、危机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事态扩大造成恶果。其中监测预报是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前提。由于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原因不同,监测预报的手段措施也不一样。对于自然因素引起的突发公共事件,台风、洪水、白灾等,可以通过观测分析等来满足管理需要。对于群体性事件、恐怖活动等,虽不能通过仪器来监测,但可以通过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分析、研究、调查,结合国际国内经验来准确把握矛盾中的实质、范围等,这些监测研究的成果都可以用于减少社会矛盾,保持稳定。 (二)政府应利用各种方式,提高民众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
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养成了中国人以不变应万变的性格,向往“永世不易”的理想社会,老百姓的危机意识比较淡漠。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在安全方面的硬件设施,已与欧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对公众的安全教育还不如人意。很多成功案例说明,平时加强对公众的安全教育,使社会大众树立安全意识,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性工作。为此,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要面向公众,运用各种手段,广泛宣传有关知识,切实提高社会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为应急处置工作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三)建立一套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阶段,信息处理以及信息发布等非常重要。处理危机必须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期间必须进行权威的信息发布,避免出现小道消息满天飞的现象,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营造良好环境。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这也从制度上保证了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披露。现代国家应急反应机制的要求之一是信息披露机制,制止流言的最好方式就是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在中国,老百姓还是比较相信政府的,所以当事件发生时政府要联合有关权威机构以及科研单位及时通过媒体发布相关信息。
(四)有效调控公众社会心理
在讨论建立突发公共危事件管理机制的时候,如何有效调控公众的社会心理,也是核心性的课题。应该说灾难后所有人都会有心理反应,通过心理干预可以预防更严重的后果,因为有时某种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能否演变为公共事件,公众作出什么样的心理与行为反应也是一个关键性的变量,有时公众集体性焦虑与恐慌,会直接导致骚乱或暴乱。需要强调的是,在危机来临时政府尤其是领导者要发挥行为的规范导向功能。社会学有一个“紧急规范”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紧急状态下人们的行事规则容易受最先行为者的带头作用的影响,从而形成“紧急规范”。“紧急规范”一旦产生,就会对其他人的行为起到导向作用。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领导人作为危机事件的当事人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一举一动对在场的群众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他们的表现直接影响着事件的走向及后果。另一种情况是,领导人作为危机事件的协调处理管理者,他们对危机事件的态度以及处理方式也直接影响当事人的情绪等心理反应。有效调控公众社会心理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注意对受灾群众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要求政府要将心理辅导和干预机制纳入到抢险救灾体制中去。
(五)建立学习评估机制,善于学习,总结提高
中国有位导演说过一句令人警醒的话:“如果一个民族在灾难来临之时跪下来说我‘忏悔’,而当灾难过后,整个民族有又满腔悲愤地说‘我控诉’,这样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各种危机事件发生时,我们不仅需要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危机过后,各部门更需要理智地分析事情的原因,工作中的不足,评估事件造成的损失,从而形成管理工作中的意见。所以,科学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建立一套制度化的学习评估机制,来保证事件过后的学习评估工作能有序地开展,以不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下一次事件发生。
总之,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工作,需要我们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在各个环节不断学习、总结、提高,才能有效预防和科学处理各种突發公共事件,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