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企业发展迅速,其经营的业务范围和业务复杂程度都随之愈加扩大和复杂,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升。为了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审计人员需要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合理的重要性水平判断。本文从重要性及重要性水平的相关含义入手,影响审计重要性水平因素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同时对审计实务中如何应用重要性水平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应用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总体目标就是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同时发表审计意见。为了实现这一总体目标,审计准则中明确了审计重要性及审计重要性水平等相关概念。重要性水平的运用贯穿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个过程,从初步业务活动到审计报告的出具,都需要重要性这一重要概念来衡量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生错报的严重程度。
1 审计重要性及重要性水平概述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中对审计重要性做出了如下定义:“重要性被称为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对重要性的判断通常需要从金额和性质两个维度进行考虑的,如果被审计单位某项错报金额没有超过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但性质上对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决策有很大影响时,该项错报也是重大的,则该项错报应当认定为是重要的。审计重要性的金额维度也叫重要性水平,也就是重要性经过量化后形成的判断标准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应当确定一个合理的重要性水平用来发现在金额上重大的错报。
2 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影响因素
2.1 会计师事务所方面
通常来说,会计师事务所方面主要有注册会计师个人和会计师事务所整体两个方面影响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是审计重要性水平确定的主体,其个人风险承受能力、专业能力都会对重要性水平的确定表现出一定的影响。现代审计是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审计人员对待风险的不同态度可能导致其运用职业判断确定重要性水平时产生差异。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通常也会影响审计重要性的确定,一般来说,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审计人员其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也相对自信,可以对重要性水平做出一个合理的估计。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声誉和事务所对成本与效益的衡量也会对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产生差异。根据“审计保险”理论,一旦审计失败,事务所需要对审计失败承担一定的责任,这对于对事务所来说是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规模和声誉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相对较低。会计师事务所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遵循成本与效益原则。如果事务所一味地追求高效益的审计,确定尽可能低的重要性水平,就会导致需要实施的审计程序增多,带来审计成本的增加,这样不符合会计师事务所的预期。
2.2 被审计单位方面
被审计单位所处外部行业环境和自身内部发展情况也会影响到审计重要性水平。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产品与服务方面均有所不同,财务报表存在错报的可能性大小也不相同。通常审计人员对不同行业的同一项目的审计关注点不相同,应该根据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类型确定不同的重要性水平。一般来说,被审计单位规模越大,其能接受的风险水平也就越高,审计人员可以考虑设置一个相对较高的重要性水平;同理,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健全有效,审计人员也可以确定一个相对较高的重要性水平。
3 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应用
3.1 审计重要性在计划阶段应用——确定重要性水平
审计重要性水平在计划阶段的应用表現为三方面:评估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评估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评估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基础是该项错报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决策,此项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经济决策的错报临界值即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又称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特定情况,如果虽然认定层次发生错报的金额低于财务报表整体层面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但合理预期可能影响预期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所做决策,审计人员应当确定适用于这些特定类别交易的重要性水平。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是指财务报表层次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一般低于财务报表整体和认定层次的重要性。
3.2 审计重要性在审计实施阶段的应用——修改重要性水平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随着审计证据的不断获取,可能导致需要重新确定一个与计划阶段不甚相同的重要性水平,可能涉及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和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一个或多个重要性水平,在此情况下,审计人员应该修改计划阶段确定的重要性水平。
3.3 审计重要性在发表审计意见时的应用
在审计工作的最后阶段,审计重要性主要运用于两个方面:首先考虑累积识别出的错报。在审计过程中,三类错报均需要累积,随着审计过程的逐步深入,累积识别出的错报和可能超过接近或重要性水平;其次考虑未更正错报的影响。审计人员应当在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之前考虑未更正错报的金额及性质单独或者汇总起来是否重大。在这两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应该进一步扩大实质性程序的范围确认累积识别出的错报和未更正错报是否重大,若仍接近或超过重要性水平,应当采取适当的必要措施,并在必要情况下考虑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
4 结语
审计重要性水平是贯穿整体审计工作的职业判断,审计重要性原则能够帮助审计人员更加准确对被审计单位进行了解与定位,审计人员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是应当结合被审计单位自身特点与所处环境,确定合理的整体和特定认定层次重要性水平,在制定与实施具体审计计划时充分考虑是否修改重要性水平,以及审计工作完成时运用重要性水平发表适当的审计意见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同时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是保持合理的职业怀疑,运用自身专业能力进行合理的职业判断,保证审计意见的准确性,提供高水平的合理保证。
参考文献:
[1] 许旗.对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关系的思考[J].国际商务财会,2018(07).
[2] 丁祺.浅析审计重要性水平在实践中的应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01).
[3] 陈武南.浅谈审计风险评价与重要性水平判断[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02).
[4] 邵林.审计重要性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2011(10).
作者简介:王祥英(1997—),女,河南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审计理论与实务;龚雅洁(1984—),女,河北邯郸人,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方法。
(作者单位:1.河北地质大学;2.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应用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总体目标就是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同时发表审计意见。为了实现这一总体目标,审计准则中明确了审计重要性及审计重要性水平等相关概念。重要性水平的运用贯穿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个过程,从初步业务活动到审计报告的出具,都需要重要性这一重要概念来衡量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生错报的严重程度。
1 审计重要性及重要性水平概述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中对审计重要性做出了如下定义:“重要性被称为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对重要性的判断通常需要从金额和性质两个维度进行考虑的,如果被审计单位某项错报金额没有超过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但性质上对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决策有很大影响时,该项错报也是重大的,则该项错报应当认定为是重要的。审计重要性的金额维度也叫重要性水平,也就是重要性经过量化后形成的判断标准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应当确定一个合理的重要性水平用来发现在金额上重大的错报。
2 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影响因素
2.1 会计师事务所方面
通常来说,会计师事务所方面主要有注册会计师个人和会计师事务所整体两个方面影响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是审计重要性水平确定的主体,其个人风险承受能力、专业能力都会对重要性水平的确定表现出一定的影响。现代审计是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审计人员对待风险的不同态度可能导致其运用职业判断确定重要性水平时产生差异。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通常也会影响审计重要性的确定,一般来说,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审计人员其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也相对自信,可以对重要性水平做出一个合理的估计。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声誉和事务所对成本与效益的衡量也会对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产生差异。根据“审计保险”理论,一旦审计失败,事务所需要对审计失败承担一定的责任,这对于对事务所来说是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规模和声誉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相对较低。会计师事务所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遵循成本与效益原则。如果事务所一味地追求高效益的审计,确定尽可能低的重要性水平,就会导致需要实施的审计程序增多,带来审计成本的增加,这样不符合会计师事务所的预期。
2.2 被审计单位方面
被审计单位所处外部行业环境和自身内部发展情况也会影响到审计重要性水平。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产品与服务方面均有所不同,财务报表存在错报的可能性大小也不相同。通常审计人员对不同行业的同一项目的审计关注点不相同,应该根据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类型确定不同的重要性水平。一般来说,被审计单位规模越大,其能接受的风险水平也就越高,审计人员可以考虑设置一个相对较高的重要性水平;同理,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健全有效,审计人员也可以确定一个相对较高的重要性水平。
3 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应用
3.1 审计重要性在计划阶段应用——确定重要性水平
审计重要性水平在计划阶段的应用表現为三方面:评估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评估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评估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基础是该项错报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决策,此项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经济决策的错报临界值即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又称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特定情况,如果虽然认定层次发生错报的金额低于财务报表整体层面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但合理预期可能影响预期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所做决策,审计人员应当确定适用于这些特定类别交易的重要性水平。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是指财务报表层次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一般低于财务报表整体和认定层次的重要性。
3.2 审计重要性在审计实施阶段的应用——修改重要性水平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随着审计证据的不断获取,可能导致需要重新确定一个与计划阶段不甚相同的重要性水平,可能涉及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和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一个或多个重要性水平,在此情况下,审计人员应该修改计划阶段确定的重要性水平。
3.3 审计重要性在发表审计意见时的应用
在审计工作的最后阶段,审计重要性主要运用于两个方面:首先考虑累积识别出的错报。在审计过程中,三类错报均需要累积,随着审计过程的逐步深入,累积识别出的错报和可能超过接近或重要性水平;其次考虑未更正错报的影响。审计人员应当在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之前考虑未更正错报的金额及性质单独或者汇总起来是否重大。在这两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应该进一步扩大实质性程序的范围确认累积识别出的错报和未更正错报是否重大,若仍接近或超过重要性水平,应当采取适当的必要措施,并在必要情况下考虑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
4 结语
审计重要性水平是贯穿整体审计工作的职业判断,审计重要性原则能够帮助审计人员更加准确对被审计单位进行了解与定位,审计人员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是应当结合被审计单位自身特点与所处环境,确定合理的整体和特定认定层次重要性水平,在制定与实施具体审计计划时充分考虑是否修改重要性水平,以及审计工作完成时运用重要性水平发表适当的审计意见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同时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是保持合理的职业怀疑,运用自身专业能力进行合理的职业判断,保证审计意见的准确性,提供高水平的合理保证。
参考文献:
[1] 许旗.对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关系的思考[J].国际商务财会,2018(07).
[2] 丁祺.浅析审计重要性水平在实践中的应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01).
[3] 陈武南.浅谈审计风险评价与重要性水平判断[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02).
[4] 邵林.审计重要性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2011(10).
作者简介:王祥英(1997—),女,河南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审计理论与实务;龚雅洁(1984—),女,河北邯郸人,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方法。
(作者单位:1.河北地质大学;2.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