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马诗歌精致的秘密来源于一种高贵品质里的责任意识,是一种自发的对自然景物、传统美学、古典诗词婉转余韵的天然保存——我是说古马对景物静态与动感的纯度提炼,美学视界展现出来的全程往返的维度,以及吸取唐宋诗词、民俗谣曲遗产中光与镭的巧妙贯穿,现实生活里的扑腾窥伺。在他的诗中对山川、大漠、河流、神庙图腾般的虔敬与当代人情感流程里欠缺的接缝承揽,说到底无论诗的格局、情绪的充沛、情感的黎明在词语流动和回眸时,都是携带了个人张扬或内敛的智力运动与构想的炽热与宁静,当然他仍在对未来时态进行新的选择、探索,他的诗尤其具有四海云游、钻石指环的特定标志。
一首诗有时是发现一个问题、一种情绪,有时是多样性意义迸发的链条组合。也就是说诗歌存在下去的理由就是意义的多边性和循环性的发展、披露、发掘、发扬。古马的诗歌探索的意义在于:真理不处于认识的秩序中,它在认识的无序中被发现——作为一个降临的事件、一个历史片段的沉思被发现。就这首长诗《大河源》而言,就是发现具体的河流(黄河等)与载入文本或现实中的河流,它们虽然已被总结归档于人类的历史认知范畴,但作为喧嚣奔流的美学神话、风俗运动的综合载体,突然移置在十五节的吟颂与描述中,它被话语(古马的话语)、在场的格局(古马用言语锻造的在场)所揽留,而且是主题鲜明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交错的语言大抒情、大写意的泼洒,这就显示古马的驾驭功力与特定状况下对端点、节点、影像分割概念的精确把握。时间是这首长诗自始至终绵绵占用的经纬线,从“天留下日月/佛留下经/人留下子孙/草留下根”已经铺展了时间、大的物象、人类的源初、宗教的记录、植物世界的变异驱力,以及在一个立体的空间里雕刻上述诸种物象、时间与焦点的共存体,这种格局载体的设置,自然成就这首长诗像我所预期的那样既有历史的厚度、时间的跨度,又孕有古马剪裁配置得当的魅力突出的中心旋风。
美是给予者还是期待发现者?所有言语、语言的修辞都是延迟的语言活动,在它之外是未被驯服的自然与人类对美感的沉默,当然也包括你进入之后可感知的系统的呐喊——古马就是要掀掉这种遮蔽的诗人,在莽莽苍苍的空间、时间里,古马撷取“大河”的转换层面(其中含有对源头的理解)、空间极为辽阔的并列意象群,本身肯定要理解黄河原发过程:因为人们对一件事物的了解已经在有所深入的地方,除了一条喧哗的河、历史的河、时间的河、生育的河,还应在河的扩充与收容的版图里转换什么样的意义模块?首先是历史,区域内劳作的各族人民,包括族群与器具(高高的木桶走向黄铜祭器和砖茶酥油的牛毛帐幕),他们身上与生具有的朴素、漂亮甚至梦幻般攫握嗅觉与视觉的宽广情思;其次是伴随人类缓缓生存于心理世界的宗教情愫,那种充斥细节与图形、民族文字与口头吟颂的宗教气息,原始、真挚迸熠的祷文,密宗高僧的知识和神圣说服力的教内典义;第四节中与河流一样变幻色泽与韵母的动物,复杂得多的描绘秩序,难道它们不是神话故事蕴育的雏形?它们更是纯洁/不纯洁,神话/寓言的凝缩物象,是流动“文本”对生命的提携与关照。在远古立场中,所指表现为“缺失”,是因为只有人才能完成丰满与神话的调和,完成救赎与历史情境的重新配置。“我们看惯了河流与草色的眼睛/比鱼类看得还远/我们用河流的智慧/放弃了一切富贵的梦想和热病缠身的苦恼”。我更喜欢古马在长诗里把动物、人、历史已发生的事件、现在场景的变革全部融入时间这个创伤与立体的虚无中,从更大的时间系统里走出来,将过去与未来的时间性行动的所有意象(被隐藏的赞美或者令人担忧的东西)全部移向诗歌的正面,在其辉煌驰骋的在场中给出叙事与抒情相交的震撼讯息。
古马的语言不是曲线透视法下产生的曲喻或边边角角的背面暗示,他的语言就是水洗的丝绢或水流纹象本身——在调动嗅觉、视觉、触觉和听觉相互你来我往中,多管沟通和整体认同、省略与凝练,甚至表达主体的客观描述,都与干净、澄澈、遒劲、浪漫、美秀的言语动作分不开,它像所有动作一样借助表意行为的开放与不定的力量,穿越他的身体和他的言语、头脑金柜,向着新的行为或新的思想进行大幅度超越,语言和言语结构为诗的透明天幕。语言肯定在古马这首长诗里瞄向植于血脉的意象化的主体,或者笼罩在能指跃出的闪电、大河的历史沧桑背景里。开始的五句诗到最后五句诗的回环相拥、同一相類,完成了图形与言语在大河这个意象里的沸腾汇总,布满筋络的河流历史与人类劳作的画面,在触及诗人灵魂时作了一次豪华飞翔。
一首诗有时是发现一个问题、一种情绪,有时是多样性意义迸发的链条组合。也就是说诗歌存在下去的理由就是意义的多边性和循环性的发展、披露、发掘、发扬。古马的诗歌探索的意义在于:真理不处于认识的秩序中,它在认识的无序中被发现——作为一个降临的事件、一个历史片段的沉思被发现。就这首长诗《大河源》而言,就是发现具体的河流(黄河等)与载入文本或现实中的河流,它们虽然已被总结归档于人类的历史认知范畴,但作为喧嚣奔流的美学神话、风俗运动的综合载体,突然移置在十五节的吟颂与描述中,它被话语(古马的话语)、在场的格局(古马用言语锻造的在场)所揽留,而且是主题鲜明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交错的语言大抒情、大写意的泼洒,这就显示古马的驾驭功力与特定状况下对端点、节点、影像分割概念的精确把握。时间是这首长诗自始至终绵绵占用的经纬线,从“天留下日月/佛留下经/人留下子孙/草留下根”已经铺展了时间、大的物象、人类的源初、宗教的记录、植物世界的变异驱力,以及在一个立体的空间里雕刻上述诸种物象、时间与焦点的共存体,这种格局载体的设置,自然成就这首长诗像我所预期的那样既有历史的厚度、时间的跨度,又孕有古马剪裁配置得当的魅力突出的中心旋风。
美是给予者还是期待发现者?所有言语、语言的修辞都是延迟的语言活动,在它之外是未被驯服的自然与人类对美感的沉默,当然也包括你进入之后可感知的系统的呐喊——古马就是要掀掉这种遮蔽的诗人,在莽莽苍苍的空间、时间里,古马撷取“大河”的转换层面(其中含有对源头的理解)、空间极为辽阔的并列意象群,本身肯定要理解黄河原发过程:因为人们对一件事物的了解已经在有所深入的地方,除了一条喧哗的河、历史的河、时间的河、生育的河,还应在河的扩充与收容的版图里转换什么样的意义模块?首先是历史,区域内劳作的各族人民,包括族群与器具(高高的木桶走向黄铜祭器和砖茶酥油的牛毛帐幕),他们身上与生具有的朴素、漂亮甚至梦幻般攫握嗅觉与视觉的宽广情思;其次是伴随人类缓缓生存于心理世界的宗教情愫,那种充斥细节与图形、民族文字与口头吟颂的宗教气息,原始、真挚迸熠的祷文,密宗高僧的知识和神圣说服力的教内典义;第四节中与河流一样变幻色泽与韵母的动物,复杂得多的描绘秩序,难道它们不是神话故事蕴育的雏形?它们更是纯洁/不纯洁,神话/寓言的凝缩物象,是流动“文本”对生命的提携与关照。在远古立场中,所指表现为“缺失”,是因为只有人才能完成丰满与神话的调和,完成救赎与历史情境的重新配置。“我们看惯了河流与草色的眼睛/比鱼类看得还远/我们用河流的智慧/放弃了一切富贵的梦想和热病缠身的苦恼”。我更喜欢古马在长诗里把动物、人、历史已发生的事件、现在场景的变革全部融入时间这个创伤与立体的虚无中,从更大的时间系统里走出来,将过去与未来的时间性行动的所有意象(被隐藏的赞美或者令人担忧的东西)全部移向诗歌的正面,在其辉煌驰骋的在场中给出叙事与抒情相交的震撼讯息。
古马的语言不是曲线透视法下产生的曲喻或边边角角的背面暗示,他的语言就是水洗的丝绢或水流纹象本身——在调动嗅觉、视觉、触觉和听觉相互你来我往中,多管沟通和整体认同、省略与凝练,甚至表达主体的客观描述,都与干净、澄澈、遒劲、浪漫、美秀的言语动作分不开,它像所有动作一样借助表意行为的开放与不定的力量,穿越他的身体和他的言语、头脑金柜,向着新的行为或新的思想进行大幅度超越,语言和言语结构为诗的透明天幕。语言肯定在古马这首长诗里瞄向植于血脉的意象化的主体,或者笼罩在能指跃出的闪电、大河的历史沧桑背景里。开始的五句诗到最后五句诗的回环相拥、同一相類,完成了图形与言语在大河这个意象里的沸腾汇总,布满筋络的河流历史与人类劳作的画面,在触及诗人灵魂时作了一次豪华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