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的圣诞节礼物 星期三书店》编辑手记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_pppo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4月,来自法国的儿童绘本《走进生命花园》出版,作为启发绘本的新丁,它是普通的,因为系列里每一本几乎都值得品味;又十分特别,文与图的巧妙共振,让我们看到其中隐藏的希望与力量,让人印象深刻,也成为我每次说书都会推荐的一本。常常感慨,我与它,有着特殊的缘分……
  今年年初,《星期三书店》摆在我的桌上,看上去似曾相识的画风,原来是奥利维耶·塔莱克的作品,也就是《走进生命花园》的画者,顿感亲切。慢慢读完,就莫名地欢喜。这是一个发生在书店的温暖故事,一个会让读书人黯然动容的故事。我素来对这样的文学作品私心不薄,比如《书店》,比如《查令十字街84号》,更别说儿童文学作品。依然记得当年读到林海音先生《窃读记》时的心情,惊险、紧张,还有一丝丝兴奋,五味杂陈,都浸润在字里行间。“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在爱里长大”,一直以来都不曾忘记。当下决定,再续前缘,编辑《星期三书店》。
  在编辑工作开展之前,我习惯性地去熟悉作者,作品的背景、风格以及他的儿童观。奥利维耶对我来说,更是老朋友一般。1970年出生的他,既为报刊画漫画作品,又为孩子们创作绘本,并且两者都取得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儿童绘本的创作。在《走进生命花园》中,配色大胆,笔法粗放,看上去随意、不拘细节,实则面面俱到,整体色彩明快、画面生动,极具感染力,让人一下子身临其境,体味到作者的忧伤,还有希望。而创作于2007年的《星期三书店》,画家对色彩的使用更是独到,加之他在处理画面细节时使用对比手法,冷与暖,故事的气氛一下子跃然纸上。故事讲述的是小女孩每个星期三都会去书店看有趣的漫画书,还边看边咯咯笑。她总能看到一位老先生,固定来书店看一本厚重的书,偶尔还会流眼泪。有一天,老先生来到书店,那本书却怎么也找不到……最后,书店小姐告诉他当作圣诞礼物卖了,他像“卸下了背上那只大袋子似的”。就在老先生与小姐道别时,她递给他一个包着金黄色包装纸的包裹……这个时候,我的思绪飞开,想象画家看到这样的故事脚本时,会是什么样的感受?会不会也像文字作者西尔维·尼曼那样,对书店这样的精神栖息地怀着无限的情感,如同她在献辞里的感慨:即使说故事的时光已经过去很久……作为法国的70后,他对这样一老一小的故事是不是有着特别的情感,尤其是老人每次看那本关于马恩河战役的历史书籍都会暗自落泪时,他想透过画面,与我们传递什么呢?诸多想象,驱使我找到画家的网站,意外之下,发现了画家的邮箱,于是,试着写了一封邮件给奥利维耶先生。就在当天下午,接到北京法语联盟的电话,告知我画家隔天就会来到北京巡讲,并且向我发出参会的邀请。兴奋,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兴奋!
  在创作上,《走进生命花园》和《星期三书店》都算是奥利维耶过渡时期的代表作品。与他面对面交流时,我也得知,他创作之余常常会与各地小朋友互动,或者一起做些沙龙活动,这些经历也让他的画除技法精湛之外,细节处理更加亲近孩子,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比如在《星期三书店》里面,书店的舒适与室外城市的冷漠对比可见一斑,老先生每次坐着看书的沙发,在画家笔下,就像是几块黄油面包垒成,最后,小女孩也“终于如愿以偿”坐在那上面阅读。此外,这本绘本的动人之处还体现在,在这个小小的书店里面,虽然大家互不相识,却能够关怀对方,老先生、小女孩和书店小姐,最后,那本书化作温暖的礼物——当我们读到这样的绘本时,仿佛也收到了一份礼物:温暖。在故事的开始,小女孩看让她开心的漫画,老先生看厚厚的关于战争的书,看到流泪。阅读,带给这两个角色截然不同的收获,两者之间却有着丝丝缕缕的交流,以及无言的关怀。在故事的结尾,小女孩坐在老先生常常坐着读书的沙发上,入神地阅读,这个画面值得细细品尝,由老先生到小女孩,阅读在他们之间传递,意味深长。这也是一种书香的传承,我想,对于小女孩来说,她将来仍会一直这样读下去。
  记得2011年上海书展现场,《走进生命花园》最先被抢购一空,而我也陆续在网络上看到许多读者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对这本书的喜爱。经典绘本的一大特色正是如此,经得起从不同视角去感受。现在,我更愿意将这本新鲜出炉的《星期三书店》,当做圣诞节礼物,送给每一位爱书人,送给千千万万的大小读者,在4月份。
其他文献
1923年,美国一位以饲养家禽为生计的家庭主妇史迪尔,因为客户的临时要求将原本50只鸡的订单扩大到500只,为了使这些小鸡能捱过寒冬,她尝试将它们放置在室内,并且在饲料里加入营养剂。顺利交出订单后的史迪尔,继续改进这种饲养方法,如何有效地喂养牲畜,让它们在短时间内快速生长?而我们或许不知道,八九十年后的现代,鸡的饲育时间相比50年前减少了一半,体重却长了一倍,因而鸡的内脏和骨骼的成长来不及承受体重
期刊
饮食类图书的出版似乎从来没有受到“大红大紫”的礼遇,若以其在市场的码洋来看,相比其他类型的图书,市场份额并不大。但这一类图书,一直受到读者的青睐,无论是在大陆,或者台湾、香港,始终保持着长销的态势。  以近几年的图书市场来看,饮食类书籍主要集中在几块内容:  一是食谱类,包括家常菜谱、食物养生、药膳食疗、健康美容等内容,这一类图书因为注重实用性,贴近百姓生活,加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逐年提高,需求
期刊
吃天价刀鱼是一种耻辱  桃花初绽的清明时节,吃刀鱼是一种季节性消费,后来成了符号性消费,如今可能就是炫耀性消费。今年如约而至的刀鱼季,不仅刀鱼更加难得,偶然得之的刀鱼也频频卖出高价,据说在市场上已经卖每克180元。刀鱼像黄金那样论克卖,说明这一物种的珍稀与濒危,还有吃客对刀鱼的惶恐或尊崇心理。  那么谁在吃天价刀鱼呢?是否值得花上万元吃一条薄薄的刀鱼?消费对象不同,答案肯定不同。工薪阶层肯定认为不
期刊
大陆一年喝掉数百万瓶拉菲,但拉菲年产仅数十万瓶,“空瓶卖到三千元,冒牌拉菲遍地跑”,顾客饮后狂泻,因是酒精调色、调味,含致癌的苋菜红。“黑心食物”这称呼,就定性了食品安全纯属道德问题。  且慢鞑伐,回顾1750年,法国人也以酿醋为名,大量合法进口变质劣酒,用一氧化铅润色,冒充好酒,是诈欺加上谋杀。1870年代,红酒因假酒猖獗而滞销,逼得酒厂反复压榨葡萄增产,最后只榨出水分,便用剧毒的砷。  谈黑心
期刊
在涉足图书出版界之前,方雨辰是浙江某律师事务所驻上海办事处的负责人。从小酷爱读书的她,一直视图书出版为职业理想。虽然身为律师,方雨辰的朋友更多的是出版界、文化界的人士,这让她有机会涉足出版界。“当时可以说是机缘巧合,也可能是冥冥之中注定有这个实现理想的机会,于是我就顺应了内心的愿望,开始以策划人的身份进入了出版领域。”  凭借自己的文化积累以及对时下阅读流行趋势的敏锐嗅觉,方雨辰先后策划了数部颇具
期刊
新春糊士托·菜园艺术快乐抗争   编者:谢至德 谢傲霜  出版社:Kubrick  出版日期:2012 年2月    事情该由 2008 年开始谈起。香港政府宣布兴建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工程涉及一条本来平静如水的菜园村的清拆,村民组成关注组,争取不迁不拆,市民纷纷支持,并触发2010 年万人包围立法会的轰动事件。  关注组举行导赏团,希望外界更加了解土地和家园的可贵;至于艺术家和作家,实地驻守
期刊
在阅读载体中,纸质图书是尚未受到商业广告大规模侵袭的圣地,然而这块处女地也终于要被开垦了。由中国出版协会推动,京华傲博策划,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儿子马友友》一书,以一则“如果人生,是一段爱的旅行,母亲的爱,则是这旅程的第一站”宣传语配某品牌logo的形式拉开了中国书业的广告时代。其他媒体,如报纸、杂志,相继应成本居高不下而投入商业广告的怀抱,实现了全新的利润模式。报刊本身不再是盈利关键,而其
期刊
批评与临床   作者:吉尔·德勒兹 译者:刘云虹 曹丹红  出版社:南京大学  出版日期:2012年1月    本书收录的文章,都围绕“写作”的问题展开。正如普鲁斯特(Proust)所言,作家在语言中创造了一种新的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类似一门外语的语言。他将语言拽出惯常的路径,令新的语法或句法力量得以诞生,并且令它开始发狂。同时,写作的问题同“看”或“听”的问题密不可分。因此,德勒兹认为写
期刊
最近几年的台湾出版界,十分热衷于出版“饮食”相关的出版品,除了历史悠久的食谱书出版变得更加蓬勃旺盛外,过去一向乏人问津的饮食文学、美食搜查、饮食议题(如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饮食与环保等等)类的出版品也是越出越多,想来真是不可思议,不过短短几年时间,饮食出版已经成为支撑台湾出版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类型。  食谱出版:从傅培梅到部落格  食谱出版,算是台湾饮食出版最为历史悠久的一支。傅培梅早在1969年
期刊
杨佳娴这次以“玛德莲”为新作命名并不意外。像普鲁斯特借助玛德莲开启记忆之门,杨佳娴常在写作中回顾来时路,勾勒岁月形塑出来的灵魂轮廓。但不是忆童年,她不太爱写故乡高雄,一如朱天心对童年所在的苗栗铜锣无法下笔;也不是悼念青春,因为人还在青春芳华。哀伤意象往往来自消逝的诸多情感,人事地物,不再回来的生活场景与生命风景。  这么说容易被误解,以为《玛德莲》是复制之前x年级的怀旧书写模式,喔,不是的,一如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