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4月,来自法国的儿童绘本《走进生命花园》出版,作为启发绘本的新丁,它是普通的,因为系列里每一本几乎都值得品味;又十分特别,文与图的巧妙共振,让我们看到其中隐藏的希望与力量,让人印象深刻,也成为我每次说书都会推荐的一本。常常感慨,我与它,有着特殊的缘分……
今年年初,《星期三书店》摆在我的桌上,看上去似曾相识的画风,原来是奥利维耶·塔莱克的作品,也就是《走进生命花园》的画者,顿感亲切。慢慢读完,就莫名地欢喜。这是一个发生在书店的温暖故事,一个会让读书人黯然动容的故事。我素来对这样的文学作品私心不薄,比如《书店》,比如《查令十字街84号》,更别说儿童文学作品。依然记得当年读到林海音先生《窃读记》时的心情,惊险、紧张,还有一丝丝兴奋,五味杂陈,都浸润在字里行间。“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在爱里长大”,一直以来都不曾忘记。当下决定,再续前缘,编辑《星期三书店》。
在编辑工作开展之前,我习惯性地去熟悉作者,作品的背景、风格以及他的儿童观。奥利维耶对我来说,更是老朋友一般。1970年出生的他,既为报刊画漫画作品,又为孩子们创作绘本,并且两者都取得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儿童绘本的创作。在《走进生命花园》中,配色大胆,笔法粗放,看上去随意、不拘细节,实则面面俱到,整体色彩明快、画面生动,极具感染力,让人一下子身临其境,体味到作者的忧伤,还有希望。而创作于2007年的《星期三书店》,画家对色彩的使用更是独到,加之他在处理画面细节时使用对比手法,冷与暖,故事的气氛一下子跃然纸上。故事讲述的是小女孩每个星期三都会去书店看有趣的漫画书,还边看边咯咯笑。她总能看到一位老先生,固定来书店看一本厚重的书,偶尔还会流眼泪。有一天,老先生来到书店,那本书却怎么也找不到……最后,书店小姐告诉他当作圣诞礼物卖了,他像“卸下了背上那只大袋子似的”。就在老先生与小姐道别时,她递给他一个包着金黄色包装纸的包裹……这个时候,我的思绪飞开,想象画家看到这样的故事脚本时,会是什么样的感受?会不会也像文字作者西尔维·尼曼那样,对书店这样的精神栖息地怀着无限的情感,如同她在献辞里的感慨:即使说故事的时光已经过去很久……作为法国的70后,他对这样一老一小的故事是不是有着特别的情感,尤其是老人每次看那本关于马恩河战役的历史书籍都会暗自落泪时,他想透过画面,与我们传递什么呢?诸多想象,驱使我找到画家的网站,意外之下,发现了画家的邮箱,于是,试着写了一封邮件给奥利维耶先生。就在当天下午,接到北京法语联盟的电话,告知我画家隔天就会来到北京巡讲,并且向我发出参会的邀请。兴奋,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兴奋!
在创作上,《走进生命花园》和《星期三书店》都算是奥利维耶过渡时期的代表作品。与他面对面交流时,我也得知,他创作之余常常会与各地小朋友互动,或者一起做些沙龙活动,这些经历也让他的画除技法精湛之外,细节处理更加亲近孩子,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比如在《星期三书店》里面,书店的舒适与室外城市的冷漠对比可见一斑,老先生每次坐着看书的沙发,在画家笔下,就像是几块黄油面包垒成,最后,小女孩也“终于如愿以偿”坐在那上面阅读。此外,这本绘本的动人之处还体现在,在这个小小的书店里面,虽然大家互不相识,却能够关怀对方,老先生、小女孩和书店小姐,最后,那本书化作温暖的礼物——当我们读到这样的绘本时,仿佛也收到了一份礼物:温暖。在故事的开始,小女孩看让她开心的漫画,老先生看厚厚的关于战争的书,看到流泪。阅读,带给这两个角色截然不同的收获,两者之间却有着丝丝缕缕的交流,以及无言的关怀。在故事的结尾,小女孩坐在老先生常常坐着读书的沙发上,入神地阅读,这个画面值得细细品尝,由老先生到小女孩,阅读在他们之间传递,意味深长。这也是一种书香的传承,我想,对于小女孩来说,她将来仍会一直这样读下去。
记得2011年上海书展现场,《走进生命花园》最先被抢购一空,而我也陆续在网络上看到许多读者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对这本书的喜爱。经典绘本的一大特色正是如此,经得起从不同视角去感受。现在,我更愿意将这本新鲜出炉的《星期三书店》,当做圣诞节礼物,送给每一位爱书人,送给千千万万的大小读者,在4月份。
今年年初,《星期三书店》摆在我的桌上,看上去似曾相识的画风,原来是奥利维耶·塔莱克的作品,也就是《走进生命花园》的画者,顿感亲切。慢慢读完,就莫名地欢喜。这是一个发生在书店的温暖故事,一个会让读书人黯然动容的故事。我素来对这样的文学作品私心不薄,比如《书店》,比如《查令十字街84号》,更别说儿童文学作品。依然记得当年读到林海音先生《窃读记》时的心情,惊险、紧张,还有一丝丝兴奋,五味杂陈,都浸润在字里行间。“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在爱里长大”,一直以来都不曾忘记。当下决定,再续前缘,编辑《星期三书店》。
在编辑工作开展之前,我习惯性地去熟悉作者,作品的背景、风格以及他的儿童观。奥利维耶对我来说,更是老朋友一般。1970年出生的他,既为报刊画漫画作品,又为孩子们创作绘本,并且两者都取得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儿童绘本的创作。在《走进生命花园》中,配色大胆,笔法粗放,看上去随意、不拘细节,实则面面俱到,整体色彩明快、画面生动,极具感染力,让人一下子身临其境,体味到作者的忧伤,还有希望。而创作于2007年的《星期三书店》,画家对色彩的使用更是独到,加之他在处理画面细节时使用对比手法,冷与暖,故事的气氛一下子跃然纸上。故事讲述的是小女孩每个星期三都会去书店看有趣的漫画书,还边看边咯咯笑。她总能看到一位老先生,固定来书店看一本厚重的书,偶尔还会流眼泪。有一天,老先生来到书店,那本书却怎么也找不到……最后,书店小姐告诉他当作圣诞礼物卖了,他像“卸下了背上那只大袋子似的”。就在老先生与小姐道别时,她递给他一个包着金黄色包装纸的包裹……这个时候,我的思绪飞开,想象画家看到这样的故事脚本时,会是什么样的感受?会不会也像文字作者西尔维·尼曼那样,对书店这样的精神栖息地怀着无限的情感,如同她在献辞里的感慨:即使说故事的时光已经过去很久……作为法国的70后,他对这样一老一小的故事是不是有着特别的情感,尤其是老人每次看那本关于马恩河战役的历史书籍都会暗自落泪时,他想透过画面,与我们传递什么呢?诸多想象,驱使我找到画家的网站,意外之下,发现了画家的邮箱,于是,试着写了一封邮件给奥利维耶先生。就在当天下午,接到北京法语联盟的电话,告知我画家隔天就会来到北京巡讲,并且向我发出参会的邀请。兴奋,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兴奋!
在创作上,《走进生命花园》和《星期三书店》都算是奥利维耶过渡时期的代表作品。与他面对面交流时,我也得知,他创作之余常常会与各地小朋友互动,或者一起做些沙龙活动,这些经历也让他的画除技法精湛之外,细节处理更加亲近孩子,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比如在《星期三书店》里面,书店的舒适与室外城市的冷漠对比可见一斑,老先生每次坐着看书的沙发,在画家笔下,就像是几块黄油面包垒成,最后,小女孩也“终于如愿以偿”坐在那上面阅读。此外,这本绘本的动人之处还体现在,在这个小小的书店里面,虽然大家互不相识,却能够关怀对方,老先生、小女孩和书店小姐,最后,那本书化作温暖的礼物——当我们读到这样的绘本时,仿佛也收到了一份礼物:温暖。在故事的开始,小女孩看让她开心的漫画,老先生看厚厚的关于战争的书,看到流泪。阅读,带给这两个角色截然不同的收获,两者之间却有着丝丝缕缕的交流,以及无言的关怀。在故事的结尾,小女孩坐在老先生常常坐着读书的沙发上,入神地阅读,这个画面值得细细品尝,由老先生到小女孩,阅读在他们之间传递,意味深长。这也是一种书香的传承,我想,对于小女孩来说,她将来仍会一直这样读下去。
记得2011年上海书展现场,《走进生命花园》最先被抢购一空,而我也陆续在网络上看到许多读者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对这本书的喜爱。经典绘本的一大特色正是如此,经得起从不同视角去感受。现在,我更愿意将这本新鲜出炉的《星期三书店》,当做圣诞节礼物,送给每一位爱书人,送给千千万万的大小读者,在4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