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林格 寂寞是国我是王

来源 :花样盛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hu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本小说引发的血案
  1980年12月的一个晚上,已经单飞的披头士乐队主唱约翰·列侬从录音棚返回家中。夜色的掩映下,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盖着的黢黑枪口偷偷瞄准了他。五声巨响后,列侬倒在了血泊中。鲜血蔓延了一地,列侬的妻子大野洋子歇斯底里地跪在他身边,凶手却不慌不忙地走开,坐在路旁打开了塞林格的这本成名作认真看了起来。
  谁也没想到行凶者竟然是列侬的粉丝。这个名噪一时的杀手还曾经试图将自己的名字合法地改为书中主人公的名字——霍尔顿·考菲尔德。在后来的审问中,他甚至不无骄傲地说,这本书其实就是写我的。他的潜台词是:我就是那个站在悬崖边上守望麦田护守纯真的正义使者。
  时隔四个月,这本书又出现在另一桩惊天大案中。主角的名字叫做小约翰·欣克利,他刺杀的目标是美国总统里根,子弹落在距离心脏只有一英寸的地方。警察在小约翰家里找到了一本被翻得破旧不堪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九年之后,在一条巷子里警察又见到了这本书,它旁边还有一把手枪和一件沾血的衬衫。迷恋女演员丽贝卡·沙伊弗尔的年轻男人将枪口对准了这位令他魂牵梦萦的偶像。
  到底是怎样一本书让人不约而同地疯狂?这本备受瞩目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述的是一个少年三天里发生的故事,短短三天,他失去了最可贵的纯真,在现实中纠结无奈。书中使用了237个“Goddamn”(该死)、58个“bastard”(混账)、31个“Chrissake”(看在上帝的份上)和6个“fuck”(我X),书中的愤怒与焦虑可见一斑。正因如此,美国甚至一度将它列为禁书。
  崔健曾经在歌里唱道,我想要离开,我想要存在,后来又唱:我不愿离开,我不愿存在。这正是青春矛盾的苦痛,是面对纯真彻底遗失的焦虑,是屈从现实不可摆脱的无力。无数青少年在这本书里找到了共鸣。一切不能重来,每个人心中都想成为那个站立在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纯真,保护纯真。而那些失控的杀手们,是激进的狂徒。
  爱将他们锻造成各自如今的样子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少年时就读军校,也被父亲送去波兰学过做火腿,但他热爱的却是文学。
  1941年的夏天,与朋友一同前往泽西海岸消夏的塞林格已经在文坛崭露头角,他的身边开始出现年轻女孩,16岁的乌娜·奥尼尔就是其中之一。可是乌娜却是塞林格在小说痛斥的那种女孩——这是个大脑空白的少女,没有深度,却活泼迷人,有着惊人的美貌,当然,她的另一个身份也同样对塞林格充满着吸引力,她是美国最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女儿。
  那是怎样一个令人心动的少女啊,她眉眼如画,完美的脸部轮廓和少女的娇憨像一颗闪着光的宝石牢牢吸引住了塞林格的目光。就像遇见命中注定的那道光,爱情总是来得毫无道理,让人措手不及。
  从泽西海岸返回后,他们约过几次会,为了迎合少女浪漫的虚荣心,他们在第五大道上最好的酒店吃饭,在汇聚电影明星和上流社会名人的高档俱乐部里一边品酒一边消磨黄昏。微风吹拂着湖畔的垂柳,爱情却像海浪一样在两个年轻人的身上汹涌澎湃。只可惜好景不长,谁也不能理解从未对军事表现过兴趣的塞林格为何忽然决定去参军。
  如果战争无法令爱情坚定,那就只能加速它的毁灭。此后,塞林格与乌娜的爱情只能靠书信来传递。塞林格的信件一直持续了很久,却逐渐得不到乌娜只言片语的回应。曾经的爱意缠绵不知所终,经过多方打听,塞林格才知道乌娜已经爱上了别人,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别人竟然是个比乌娜年长三十几岁,并且感情生活一片狼藉的老头。
  爱情幻灭的他在后来给朋友的书信中这样设想着旧情人和老情敌的家庭生活:“我可以想象他们夜里在家的样子。卓别林头发花白,全身赤裸地蹲在衣橱顶上,拿着手杖摇头晃脑,像只死老鼠。乌娜穿着宝蓝色的外套,在浴室里发疯似的鼓掌。”
  但是,现实却是这样的:塞林格从军之后,17岁的乌娜进入了灯火迷离的大都市,与生俱来的天赋让她把目光投向了同样崭新的行业——电影,并迅速吸引了这个行业的光影之王。他是一个身材矮小,出身平凡,有两撇小胡子的喜剧演员。但是在那大银幕上,他不拘一格,才华盖世,却也同样幽默风趣,风流倜傥。他的名字叫做卓别林。这不是初涉情场的少女和她的第一次经验,但的确是过尽千帆的情场老手和他的最后一次真情,就像一场大雨清洗另一场大雨。很快,乌娜和卓别林新婚的报道出现在全世界各大报刊上。那一年,她18岁,他53岁。婚后,卓别林洗心革面,将一切献给了乌娜。乌娜面对卓别林事业的低潮也不离不弃、相守相亲。他们一共生育了八个子女,共同生活了35年,他们长寿安康,在家人的陪伴下安然逝去。
  情若真时,不必相见恨晚。卓别林和乌娜在冗长的岁月中将彼此锻造成了最完美的样子。而那段电光火石求而不得的恋情,也影响了塞林格一生。
  天黑天光都似梦
  风华绝代的初恋情人和对于背叛的刻骨仇恨都被塞林格镌刻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永远无法忘怀。他恨两撇小胡子的卓别林,更恨上了让爱人离他远走的电影。爱情的桀骜崎岖让他感到迷茫,而世事无常的变化激烈让他感到迷失。他憎恨背叛,憎恨虚伪,憎恨堕落。
  于是,1953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乡间方圆近百英亩的土地上,他建立了自己的房子,就好像建立了自己的小小王国。那里有连绵的小山、有葱茏的树木,有潺缓的河流,也有六英尺高的铁丝网,有机警灵敏的报警器,还有他刻意圈养起来的寂寞。也许,他在这里想守护星星点点的可贵纯真,抵抗无处不在的虚伪堕落。
  他的门前有两张严肃的告示,一张写着私人财产,一张写着严禁打猎、钓鱼、设陷阱及不论任何原因擅入,违反者将被起诉!任何想要闯进这片世外桃源的不速之客都将被毫不留情地拒之门外。如果熟人想要拜访,也必须先递送信件和便条。
  他每天的日程就是,在只装有一个天窗的水泥屋里,早上带饭进去,晚上出来。偶尔会开车到镇上买点书刊杂物。几乎不和人说话,如果有人跟他打招呼,他会马上驾车离去。他几乎不公开露面,只接受过一个采访,媒体根本无法拿到他的照片。   他将自己完整的包裹在这个壳里,就像他自己书中所写的那样:我觉得我要做的是,我要假装是聋哑人。这样的话我就不用跟别人进行什么破对话了。如果别人想告诉我点事,他们就得写在一张纸上给我……我要赚钱建一个自己的小木屋,余生就在那度过……我要定个规矩,谁都不能在这做什么虚伪的事,谁要做谁就滚。
  谜一样的时代,谜一样的终结
  在《洛丽塔》的第一页,纳博科夫曾用一生的深情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我们无法判断年纪渐长的塞林格是否患上了洛丽塔综合征,但他总是在十几岁的年轻女子中徘徊却是不争的事实。那些女孩,有照顾他的纳粹俘虏,有英国艺术评论家罗伯特·兰登19岁的女儿,还有个性文艺的封面女郎。
  1972年,已经隐居将近二十年又离过两次婚的53岁的塞林格,主动开始与当时年仅18岁的乔伊斯·梅纳德通信。一个是遁世的成名作家,一个是涉世未深,在《纽约客》上发表文章一举成名的文学少女,长达一年多的通信与交往后,梅纳德飞蛾扑火般地投入了塞林格的怀抱。她热烈地爱着那个有着非凡声音的陌生人,甚至为他中断了耶鲁大学的学业,搬进了他的“王国”。
  只不过,就像塞林格只是乌娜人生的一段不值一提的插曲,梅娜德对于塞林格而言也不过是他生命长河中的一缕微波。梅娜德投入了所有的爱,最后却被塞林格毫不留情地扫地出门,他们在一起的8个月时间里甚至没有一次完整的、愉悦的性。
  离开塞林格后,梅纳德顺利地完成了第一次做爱,结了婚,生了小孩,生活至此走上正轨。而塞林格并没有停止对年轻女性的偏爱,上世纪80年代,他再次结婚,妻子科琳是一个比他小将近40岁的年轻护士。
  然而,与他“孜孜不倦”的洛丽塔情结相反的是他的文学创作。自1963年的《抬高房梁,木匠们 西摩:小传》之后,他不再出书;1965年,他在《纽约客》发表了最后一个短篇《海普沃斯16号,1928》后便再无文章付梓。他把自己封闭在他的王国,有人传说他一直在写书,已经有了很多作品,有人说他江郎才尽,衰老度日。即使总有好事的记者埋伏在他家周围,他对于这个世界仍然没有输入任何有效信息。直到2010年1月27日,这个遁世的隐居作家以自己的死亡宣告了一个传奇的结束,一份执着的终结,一段纯真的逝去。他以一本谜一样的书开启了自己的时代,最后谜一样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麦田里的守望者》
  最早的中文译本由施咸荣翻译,漓江出版社1983年出版。
  此书从1951年出版以来发行超过六千万册,给过全世界无数彷徨的年轻人心灵的慰藉。这是一本可以让人一口气读完而掩卷沉思的书,被《时代周刊》称为“现代文学十大经典之一”。苏童曾表示,他是受塞林格影响很深的一位作家。
  女儿的回忆录
  2000年,塞林格与第二任妻子克莱尔·道格拉斯的女儿玛格丽特·塞林格出版了《梦的守望者:一本回忆录》一书。书中她披露了很多塞林格不为人知的秘密,像塞林格经常喝自己的尿、很少和克莱尔做爱,禁止她走访亲友等。塞林格勃然大怒,将女儿告上了法庭。
  塞林格与幼年的女儿
  情人的回忆录
  1999年,梅纳德出版了回忆录《我曾是塞林格的情人》。塞林格为此对她放下狠话:“你的这本书将是我们的结束。”在写这本传记的过程中,梅纳德曾再次去塞林格的住所。他们在门口对话,梅纳德说:“我来是想问你一个问题,在你的生活中我有什么用?”塞林格几乎气得说不出话来,“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太深奥了,你不配知道它的答案。”当然,任何自传都是一面之词。
  乔伊斯·梅纳德
  铁杆粉丝撰写《塞林格传》
  坎尼斯·斯拉文斯对塞林格的喜爱是狂热的。2003年,他创办了Dead Caulfields网站,被认为是最权威、最可靠的塞林格资讯网站。在撰写《塞林格传》7年中,他亲自前往塞林格就读的学校、服役的军队以及各种机构查阅繁多的原始档案,并访问了大批与塞林格有过交往的人士,他对塞林格的所有作品做了细致分析,还梳理了能收集到的所有书信,合理引用了前人对塞林格的研究,“我想最终写成一部真实、公正而不带主观色彩的《塞林格传》,用公正的文字描述他的写作成就。”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