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两优900叶龄模式绿色保优栽培技术研究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hs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进行Y两优900叶龄模式绿色保优栽培研究,结果表明:该组合全生育期16叶,158 d,6个生长节间,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农艺性状好等特点。
  关键词 Y两优900;抗逆性;叶龄模式;绿色保优;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017-01
  Y两优900,品种来源:Y58S×R900,国审稻2015034,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2013年凤阳县开始引种示范,2015年凤阳县农技推广中心在总铺镇小王村水稻绿色创建示范片安排20 hm2作为叶龄模式绿色保优栽培技术研究,进行系统观察,为Y两优900在凤阳县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田前茬小麦,土壤肥力中等,水利条件好。
  1.2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籼型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Y两优900。
  1.3 试验方法
  试验地点设在总铺镇小王村。试验面积0.3 hm2。5月3日播种育秧,播量为225 kg/hm2。6月13日栽插,行距28.3 cm,株距16.7 cm。
  1.4 Y两优900叶龄模式绿色保优栽培技术
  9 750~10 500 kg/hm2的产量结构指标:穗数225万~240万穗/hm2,穗总粒数230~240粒,结实率80%,千粒重26 g。突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提高化肥和农药利用率,按照“绿色、增产、效益”理念,提出Y两优900叶龄模式绿色保优栽培技术。
  1.4.1 适期播种,提高秧苗素质。大田用种量11.25 ~15.00 kg/hm2。5月上旬播种,确保在8月20日前后抽穗,避开高温热害,提升稻米品质。移栽前3~4 d施送嫁肥并做好病虫害防治,做到带肥带药移栽大田。
  1.4.2 适龄栽插,宽行稀植,定量控苗。秧龄控制在35 d左右,移栽叶龄7叶左右。株距16~17 cm,行距29 cm,栽插19.5万~21.0万穴/hm2,一般单本或双本栽插,确保每穴有6个以上的茎蘖苗,基本苗105万~120万株/hm2。栽插要求浅、直、匀、稳,关键是浅插[1]。
  1.4.3 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 氮肥按基蘖肥:穗肥=7:3的比例分配,磷肥、钾肥作基肥、追肥施用。具体施肥方法:基肥一般施有机肥22.5 t/hm2、45%三元复合肥600 kg/hm2和硫酸锌30 kg/hm2。分蘖肥于栽后3~5 d结合化除施尿素120 kg/hm2。促花肥于倒4叶抽出1/2时(大约12.5叶),在倒4叶叶色明显浅于倒3叶时施用,结合拔节后复水视苗情施尿素90 kg/hm2和氯化钾150 kg/hm2 [2-3];保花肥于倒2叶(14叶)抽出时施用,追施 45%三元复合肥150 kg/hm2。抽穗后要注重根外追肥,用0.2%~0.3%磷酸二氢钾、1%尿素溶液750 kg/hm2进行叶面喷施2次,防止早衰[2-3]。
  1.4.4 精确管水浅湿灌溉。薄水浅插、移栽后寸水活棵、活棵后浅水分蘖。根据叶龄模式,当主茎叶龄(总叶片数-节间数)10叶时,茎蘖数基本达到目标成穗数的80%~90%时开始排水晒田,先轻搁分次烤田,达到土壤沉实不陷脚的程度。Y两优900拔节期主茎叶龄在13叶,拔节后(即主茎叶龄13叶后)及时复水1~3 cm深,田面无水后再灌浅水层,如此反复,直至成熟前7 d断水,不能断水过早。保证灌浆充分,减少青秕粒,提升米质。
  1.4.5 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和环境相容性农药,合理增加喷雾助剂,坚持达标防治和适时适量用药,促进农药减量控害,提高防治效果。根据病虫发生规律,重点防治水稻螟虫(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瘟病、稻曲病[4-6]。防治的原则是:虫害以准确测报为依据,病害以预防为主;实行适时用药,总体防治。药剂防治上重点抓住“三关”,即移栽前的预防(种子处理和秧田防治),分蘖末期—孕穗期的治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防病(稻瘟病、纹枯病)和破口期前后以病害(稻曲病、稻瘟病等)为主的总体防治。
  1.5 调查方法
  从三叶期至成熟期,定株、定点、定时每5 d观察、记载1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5月3日播种,出苗期为5月9日,移栽期为6月13日,返青期为6月17日,分蘖期为6月20日,够苗期为7月2日,拔节期为7月19日,孕穗期为8月15日,始穗期为8月21日,抽穗期为8月23日,成熟期为8月10日。生育期为158 d。
  2.2 综合农艺性状
  行株距28.3 cm×16.7 cm。主茎总叶龄16叶;主茎节间数(众数)6个,平均数5.8个。株高118.3 cm,穗长26.8 cm,株型适中,叶片挺直,茎秆粗壮、坚韧,成穗率高,大穗。秧苗素质如表1所示。
  2.3 成穗率
  如表2所示, Y两优900栽插时基本茎蘖苗数133.2万个/hm2,有效分蘖临界期茎蘖数为258万个/hm2,拔节期高峰苗茎蘖数310.95万个/hm2,抽穗期茎蘖数251.7万个/hm2,成穗率80.9%。穗数251.7万穗/hm2,穗总粒数 228.3粒,结实率 78.6%。
  2.4 产量及产量结构
  2013年示范种植10 hm2,平均产量9 334.5 kg/hm2;2015年总铺镇小王村水稻绿色创建示范片平均产量10 534.5 kg/hm2,试验观察田产量10 687.5 kg/hm2。千粒重 26.2 g,株高 118.3 cm,穗长 26.8 cm。理论产量 11 833.5 kg/hm2,实产10 687.5 kg/hm2。
  2.5 抗逆性
  通过几年的大田示范及试验田系统观察,该品种抗逆性强。抗高温能力中等,耐低温,在2013年8月5—18日持续14 d日最高气温超过35 ℃、2014年8月中下旬至9月持续阴雨寡照等不利气候条件下,仍取得了丰产;抗到伏,3年来的推广示范没有出现倒伏;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轻感。
  2.6 米质
  整精米率68.1%,长宽比3.0,垩白粒率12%,垩白度 1.4%,胶稠度68 mm,直链淀粉含量14.7%。
  3 结论与讨论
  进行Y两优900叶龄模式绿色保优栽培研究,结果表明:该组合全生育期16叶,158 d,6个生长节间,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农艺性状好等特点。
  4 参考文献
  [1] 盧玉珠.北安地区水稻叶龄模式化栽培技术初探[J].北方水稻,2011(2):39-40.
  [2] 潘荣生,吴秀丽.应用水稻叶龄模式理论指导水稻高产创建栽培[J].耕作与栽培,2012(5):47.
  [3] 夏书奥,周明新.吉林水稻叶龄模式栽培[J].吉林农业,1999(4):14-15.
  [4] 姜灏 ,聂录.水稻叶龄模式施肥技术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1(11):11-12.
  [5] 郭宏文.大力推广水稻叶龄模式栽培[J].赣南农业科技,1991(1):13-15.
  [6] 冯泽蔚.贵州省水稻叶龄模式栽培技术推广取得显著成效[J].耕作与栽培,1993(5):57.
其他文献
摘要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小麦新品种宛麦19的生产利用和育种价值,以宛麦19参加河南省区试及生产试验的结果为资料,通过产量增减百分比、方差分析法与多重比较、变异系数以及回归系数分析法分别对宛麦19和对照品种偃展4110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宛麦19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优于对照品种,是一个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比较理想的小麦品种,适宜在河南省南部麦区大面积种植。  关键词
摘要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引起的人畜共患病,能引起生殖器官、胎膜和睾丸炎症,导致公畜不育和母畜流产等症状,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和畜牧业生产。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养殖行业某些不规范生产活动导致该病呈扩大趋势。本文简单阐述该病的病原特性、流行病学特征、诊断和防制方法,以供养殖业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症状;诊断;防制  中图分类号 S858.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
棉花品种及收花期对不孕籽比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孕籽比例存在品种间差异性,也存在品种与收花期之间的互作效应,但未能发现其收花期之间的差异性。对不孕籽形成原因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