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加,给高校教师提出新的挑战,为培养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借鉴研究生培养过程,将增强学生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写作能力几方面渗透到本科教学培养过程中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
关键词: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120-02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学生就业困难,工作难找,人才市場存在“招不上工”和“找不到工作”的矛盾[1],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是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2]。多数情况下,研究生的工作机会、竞争能力要优于本科生;从长期的工作表现来看,多数研究生的工作能力也要强于本科生,更适应工作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培养合适的人才不仅是毕业率的保证,也是学生就业、更好地从事工作的基础。那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本科生教育借鉴的方面?下面简要比较一下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差异及有效的改进措施。
一、增强本科生的学习意识
有些本科学生的学习较被动,由于本科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存在学生上课不认真听,临到考试现背书、背笔记应付考试的现象,尽管分数高,但有时真正能够学到的知识较少;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主要是围绕完成导师交给的课题,无论怎样都要独立完成,因此,他们能主动参与到实验科研中,遇到困难能够主动地去解决。针对学习意识的差异,主要的改进:本科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没有从高中教师督促、家长看着的状态中转变过来,不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过程;同时,对新的环境、新的人群、新的生活氛围感到很好奇,因此,不去思考如何学习,很盲目地随波逐流,很可能稀里糊涂地荒废大学时间。针对这个方面,学校或学院的教师应对新生反复强调在大学继续认真学习的重要性、介绍有效的学习方法、例举学习的榜样;新生也应多与导员、教师、班主任交流,与研究生、高年级的学长探讨,思考大学四年应学到什么、获得什么,规划如何实施,使自己能够拥有一个充实圆满的大学生活,给未来的学习、工作添砖加瓦。
二、增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与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和学习质量直接相关,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研究生培养对本科生教学的改进有如下几点启示:
1.授课过程。(1)“问题式”授课。在本科生教学计划中有规定的课时和教学内容,有时可能由于要完成教学任务,短时期讲授了较多的知识,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很少有思考和创新的机会。而研究生培养中围绕一个课题展开深入的研究,为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涉及相关的学科内容的整合,需要较多时间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方面,因此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研究生的培养可以应用到本科授课中,采取“问题式”授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设计问题,如为什么自然界、生活中会有这样的现象。为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原理、解决的办法及有哪些最新的研究进展等。使理论内容结合实际,增加思维的逻辑性,拓展知识面。本科教材通常滞后于科学最新的研究进展,教师应事先查、备更多的资料,真正实现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课堂上引入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及合作学习。使学生印象深刻,不死学课本,增强学生的兴趣、思考和探究意识。(2)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敏捷能力、运用能力、基础都不同,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够解决“问题”,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对于直接讲授都不能理解的学生,教师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逐步引导。
2.实验课程。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大的不同点是理论课和实验所占比例差异很大,本科阶段有1~2个月的实习、4~6个月的毕业论文;而研究生差不多1~2年的时间都在开展实验。在本科的实验教学中发现,有些课堂上思维较活跃的学生或对教材掌握较好的学生,在实验课上却往往不知所措,表现出较差的操作能力,理论与实践出现脱节。实验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恰恰体现了这个方面的锻炼,综合运用以前的知识,或是需要查阅很多的文献来了解如何进行下一步,不只有深度,也增加广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课题,不仅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耐心、意志也得到锻炼。真正实现有思考,有创新;有困难的痛苦,也有成功的喜悦。钱伟长院士曾经说“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3]”。因此,在本科生的教学中增加实验课程的比例是有必要的。尽量开放式教学,加大实验、实践课,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减少教师演示的环节,增加独立完成实验的比例,增加实验成绩在学生综合成绩中的比例。此外,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除基础实验课外,增加由学生独立完成的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对于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参加适当的科研项目。
3.写作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后一个阶段是论文的写作,文章的发表及答辩,在这个过程中总结升华的能力得到锻炼。对于能够协助导师申请课题的研究生,在研究思路及综合能力上都能够有所提高。本科阶段也有毕业论文,但是相对于研究生阶段的论文在写作上要简单得多。因此,要鼓励、督促、指导本科生进行文章的写作,文章是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最好体现,体现操作能力的结果,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是条理性的思考,创新点的体现。针对当今教学中本科生能力培养,尤其是今后如何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工作,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是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作为教师,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结合各校的教学情况、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取授课内容,合理安排基础知识和更新知识的比例;针对教学中存在问题,改进的教学方式是否适合学生,是否真正起到作用,要及时调整;在备课过程中做充分的准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要不断地
督促自己,提高讲授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及不断接受与专业相关的新事物、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在当前的本科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课程广泛,能够接触到德智体、数理化、微机及与专业相关的多门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此之余,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研究生培养中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应渗透到本科教学中,高校教师应真正担当起教书育人的工作重担,与时俱进,把握社会发展动态,培养具有专业能力素质的新型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江,吕新,胡晓棠,雷咏雯.浅谈如何提高本科生教学实习效果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2,(26):162-163.
[2]霍玉敏.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J].教育与职业,2012,6(718):30-32.
[3]沈伟国.充分利用研究型大学环境构建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J].化工高等教育,2006,(6):1-3,19.
基金项目: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2011004);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关键词: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120-02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学生就业困难,工作难找,人才市場存在“招不上工”和“找不到工作”的矛盾[1],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是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2]。多数情况下,研究生的工作机会、竞争能力要优于本科生;从长期的工作表现来看,多数研究生的工作能力也要强于本科生,更适应工作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培养合适的人才不仅是毕业率的保证,也是学生就业、更好地从事工作的基础。那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本科生教育借鉴的方面?下面简要比较一下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差异及有效的改进措施。
一、增强本科生的学习意识
有些本科学生的学习较被动,由于本科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存在学生上课不认真听,临到考试现背书、背笔记应付考试的现象,尽管分数高,但有时真正能够学到的知识较少;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主要是围绕完成导师交给的课题,无论怎样都要独立完成,因此,他们能主动参与到实验科研中,遇到困难能够主动地去解决。针对学习意识的差异,主要的改进:本科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没有从高中教师督促、家长看着的状态中转变过来,不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过程;同时,对新的环境、新的人群、新的生活氛围感到很好奇,因此,不去思考如何学习,很盲目地随波逐流,很可能稀里糊涂地荒废大学时间。针对这个方面,学校或学院的教师应对新生反复强调在大学继续认真学习的重要性、介绍有效的学习方法、例举学习的榜样;新生也应多与导员、教师、班主任交流,与研究生、高年级的学长探讨,思考大学四年应学到什么、获得什么,规划如何实施,使自己能够拥有一个充实圆满的大学生活,给未来的学习、工作添砖加瓦。
二、增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与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和学习质量直接相关,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研究生培养对本科生教学的改进有如下几点启示:
1.授课过程。(1)“问题式”授课。在本科生教学计划中有规定的课时和教学内容,有时可能由于要完成教学任务,短时期讲授了较多的知识,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很少有思考和创新的机会。而研究生培养中围绕一个课题展开深入的研究,为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涉及相关的学科内容的整合,需要较多时间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方面,因此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研究生的培养可以应用到本科授课中,采取“问题式”授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设计问题,如为什么自然界、生活中会有这样的现象。为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原理、解决的办法及有哪些最新的研究进展等。使理论内容结合实际,增加思维的逻辑性,拓展知识面。本科教材通常滞后于科学最新的研究进展,教师应事先查、备更多的资料,真正实现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课堂上引入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及合作学习。使学生印象深刻,不死学课本,增强学生的兴趣、思考和探究意识。(2)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敏捷能力、运用能力、基础都不同,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够解决“问题”,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对于直接讲授都不能理解的学生,教师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逐步引导。
2.实验课程。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大的不同点是理论课和实验所占比例差异很大,本科阶段有1~2个月的实习、4~6个月的毕业论文;而研究生差不多1~2年的时间都在开展实验。在本科的实验教学中发现,有些课堂上思维较活跃的学生或对教材掌握较好的学生,在实验课上却往往不知所措,表现出较差的操作能力,理论与实践出现脱节。实验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恰恰体现了这个方面的锻炼,综合运用以前的知识,或是需要查阅很多的文献来了解如何进行下一步,不只有深度,也增加广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课题,不仅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耐心、意志也得到锻炼。真正实现有思考,有创新;有困难的痛苦,也有成功的喜悦。钱伟长院士曾经说“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3]”。因此,在本科生的教学中增加实验课程的比例是有必要的。尽量开放式教学,加大实验、实践课,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减少教师演示的环节,增加独立完成实验的比例,增加实验成绩在学生综合成绩中的比例。此外,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除基础实验课外,增加由学生独立完成的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对于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参加适当的科研项目。
3.写作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后一个阶段是论文的写作,文章的发表及答辩,在这个过程中总结升华的能力得到锻炼。对于能够协助导师申请课题的研究生,在研究思路及综合能力上都能够有所提高。本科阶段也有毕业论文,但是相对于研究生阶段的论文在写作上要简单得多。因此,要鼓励、督促、指导本科生进行文章的写作,文章是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最好体现,体现操作能力的结果,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是条理性的思考,创新点的体现。针对当今教学中本科生能力培养,尤其是今后如何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工作,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是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作为教师,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结合各校的教学情况、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取授课内容,合理安排基础知识和更新知识的比例;针对教学中存在问题,改进的教学方式是否适合学生,是否真正起到作用,要及时调整;在备课过程中做充分的准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要不断地
督促自己,提高讲授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及不断接受与专业相关的新事物、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在当前的本科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课程广泛,能够接触到德智体、数理化、微机及与专业相关的多门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此之余,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研究生培养中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应渗透到本科教学中,高校教师应真正担当起教书育人的工作重担,与时俱进,把握社会发展动态,培养具有专业能力素质的新型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江,吕新,胡晓棠,雷咏雯.浅谈如何提高本科生教学实习效果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2,(26):162-163.
[2]霍玉敏.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J].教育与职业,2012,6(718):30-32.
[3]沈伟国.充分利用研究型大学环境构建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J].化工高等教育,2006,(6):1-3,19.
基金项目: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2011004);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