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衢州市2009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观摩活动中,有一个不期而遇的现象——每位选手都不约而同地设计了“随文练笔”环节,这既让人感到惊喜,也让人不自觉地陷入了沉思。喜的是,教师们对“随文练笔”有了足够的重视,这是对阅读教学认识的普遍提升:忧的是,关于“小练笔”的设计还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笔者不揣粗陋,对这些“小练笔”(以课次为序)逐个进行评说,以就教于大家。
[练笔一]
课题:四年级《鱼游到了纸上》
设计的小练笔:想一想,如果你也在围观的人群中,会看到观众怎样的反应呢?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写下来。(提示:写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
试评:这是一个设计得不错的小练笔。说它不错,是因为:①练笔的要求交代得明确具体。不但交代了写什么,还有明确的“提示”;②难度适宜。不但与学段要求“匹配”,与实际的“写作”也比较吻合;③在具体的“写”上,既有观察描摹的成分,也有想象表达的内容,所以,从性质讲,是真正的小练笔;④有弹性。体现了对“学习主体”的尊重,这样的尊重,无疑是有效练笔的前提。⑤“意义”凸显。通过练笔,有助于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练笔二]
课题:四年级《生命生命》
设计的小练笔:把小飞蛾想对杏林子说的话写一写。
试评:从性质讲,此练笔属于“想象练笔”类。想象练笔最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所想”是不是有可能。从这一点上讲,这个练笔设计得还是不错的,因为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课文第一段中写飞蛾的一些话作想象,而且,对于昆虫遭遇不幸之类似乎也不缺乏生活经验。但仔细想想便可发现,学生可以述说的话语还是非常有限的,这无疑就产生了练笔的“限制”。另外,这个练笔只是就“写”而写,对文本主旨的理解与把握没有多大关系。(当然,设计练笔并非一定要跟文本主旨扯上边)
[练笔三]
课题:四年级《秋思》(古诗)
设计的小练笔:写下诗人在信中说的话。
试评:这个练笔设计得不太理想。理由是:①难度太大。让四年级的孩子写出诗人张籍在信中说的话,是赶鸭子上架,学生既没有“再现”水平,也没有像作者那样有思乡的情感,所以要想写出“信中说的话”实在是勉为其难。②效果不佳或者效率不高。因为是练笔,是课堂上的学习要求,所以学生就不得不动笔,因此,这种动笔有强制的味道,其结果可想而知。
[练笔四]
课题:四年级《全神贯注》
设计的小练笔: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内心一定有所感悟吧?请大家在课文后面写上一句话或一两个短语,让它成为自己的格言或者座右铭。
试评:这个练笔非常简单,就要求学生写一句话或者一两个短语,设计得还是比较好的。因为:①这是一篇选读课文,虽然选读课文一般不提倡设计小练笔,但我觉得,根据文本特点或者学生的学习需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写点文字,还是有必要的。②这是一篇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教学类似课文,往往会走偏,即走到“说教”的路上去。该教师则避开“说教”,改以写话或写短语的方式呈现,处理自当高明了不少;而且,要求学生把自己写的话或者短语当做格言、座右铭,这样的设计,不单单是起到有效“深化”文本主旨的作用,对提升“写”的质量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
[练笔五]
课题:四年级《扁鹊治病》
设计的小练笔:在病症发作、疼痛难忍的时候,在明知自己已经无药可救的时刻,在最后的生命时光里,蔡桓公想用自己的例子对世上的人们说:“________。”(提示:可以用上你认为合适的成语、谚语、歇后语,使句子更加生动)
试评:这个小练笔设计得还是不错的。①在“写”的前面拟了长长的状语,有助于唤醒学生的思维,后面的“提示”,也是对“笔触”的有效提醒。②通过练笔想象,可以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③这也不失为一种揭示寓意的好方法,因为学生要表达的话语大体上也就是寓言的寓意。
[练笔六]
课题:三年级《女娲补天》
设计的小练笔: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女娲______。
试评:这个小练笔安排在学生学了课文第三段(即女娲找五彩石)之后,练笔的时机肯定没有问题,但模糊性太大。①写什么模糊。虽然练笔前有半句话,提示是写“看到”的,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真的能够“看到”女娲的什么呢?比较难。②怎么写模糊。既没有现成的语段供学生模仿,也没有具体的提示让学生作参考,单凭想象写“仿佛看到”的话,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也是有难度的。③要求也模糊。是要求学生写一句话呢,还是写一段话?练笔题的表述是模糊的。
[练笔七]
课题:六年级《老人与海鸥》
设计的小练笔:选择角色写对话
老人说:“______”。
“独脚”好像在说:“______。”
试评:这个练笔有两个问题:①要求太低。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写“话”,并且是“一次性”的对话,要求显然低了。②“话”难写。对于“老人”来说,可能无“话”不说,但对于“独脚”或者其他鸟来说,可能就只有单调的应答,这与“写对话”的要求显然就有距离了。
[练笔八]
课题:四年级《爬山虎的脚》
设计的小练笔:抒写自己的阅读感受。
试评:这个练笔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如“难易度”问题。尽管此练笔是安排在学生阅读了爬山虎的自我介绍(有视频呈现)之后,但学习对象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注教材是四年级的,可借班的学生却是三年级的),让三年级学生写“阅读感受”(而且是“抒写”),难度显然高了。又如,“意义”问题。写“阅读感受”的意义何在?是指向于对文本旨意的把握,还是让学生释放阅读情感?好像都不大可能。再如,“设计”问题。既然是练笔设计,就应该有“设计”的意味,如话语的组织、要求的明确、提示的显现等都应该有,但是,这个练笔设计却只有笼统的一句话,这,显然也不利于学生在练习上的把握。
[练笔一]
课题:四年级《鱼游到了纸上》
设计的小练笔:想一想,如果你也在围观的人群中,会看到观众怎样的反应呢?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写下来。(提示:写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
试评:这是一个设计得不错的小练笔。说它不错,是因为:①练笔的要求交代得明确具体。不但交代了写什么,还有明确的“提示”;②难度适宜。不但与学段要求“匹配”,与实际的“写作”也比较吻合;③在具体的“写”上,既有观察描摹的成分,也有想象表达的内容,所以,从性质讲,是真正的小练笔;④有弹性。体现了对“学习主体”的尊重,这样的尊重,无疑是有效练笔的前提。⑤“意义”凸显。通过练笔,有助于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练笔二]
课题:四年级《生命生命》
设计的小练笔:把小飞蛾想对杏林子说的话写一写。
试评:从性质讲,此练笔属于“想象练笔”类。想象练笔最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所想”是不是有可能。从这一点上讲,这个练笔设计得还是不错的,因为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课文第一段中写飞蛾的一些话作想象,而且,对于昆虫遭遇不幸之类似乎也不缺乏生活经验。但仔细想想便可发现,学生可以述说的话语还是非常有限的,这无疑就产生了练笔的“限制”。另外,这个练笔只是就“写”而写,对文本主旨的理解与把握没有多大关系。(当然,设计练笔并非一定要跟文本主旨扯上边)
[练笔三]
课题:四年级《秋思》(古诗)
设计的小练笔:写下诗人在信中说的话。
试评:这个练笔设计得不太理想。理由是:①难度太大。让四年级的孩子写出诗人张籍在信中说的话,是赶鸭子上架,学生既没有“再现”水平,也没有像作者那样有思乡的情感,所以要想写出“信中说的话”实在是勉为其难。②效果不佳或者效率不高。因为是练笔,是课堂上的学习要求,所以学生就不得不动笔,因此,这种动笔有强制的味道,其结果可想而知。
[练笔四]
课题:四年级《全神贯注》
设计的小练笔: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内心一定有所感悟吧?请大家在课文后面写上一句话或一两个短语,让它成为自己的格言或者座右铭。
试评:这个练笔非常简单,就要求学生写一句话或者一两个短语,设计得还是比较好的。因为:①这是一篇选读课文,虽然选读课文一般不提倡设计小练笔,但我觉得,根据文本特点或者学生的学习需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写点文字,还是有必要的。②这是一篇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教学类似课文,往往会走偏,即走到“说教”的路上去。该教师则避开“说教”,改以写话或写短语的方式呈现,处理自当高明了不少;而且,要求学生把自己写的话或者短语当做格言、座右铭,这样的设计,不单单是起到有效“深化”文本主旨的作用,对提升“写”的质量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
[练笔五]
课题:四年级《扁鹊治病》
设计的小练笔:在病症发作、疼痛难忍的时候,在明知自己已经无药可救的时刻,在最后的生命时光里,蔡桓公想用自己的例子对世上的人们说:“________。”(提示:可以用上你认为合适的成语、谚语、歇后语,使句子更加生动)
试评:这个小练笔设计得还是不错的。①在“写”的前面拟了长长的状语,有助于唤醒学生的思维,后面的“提示”,也是对“笔触”的有效提醒。②通过练笔想象,可以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③这也不失为一种揭示寓意的好方法,因为学生要表达的话语大体上也就是寓言的寓意。
[练笔六]
课题:三年级《女娲补天》
设计的小练笔: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女娲______。
试评:这个小练笔安排在学生学了课文第三段(即女娲找五彩石)之后,练笔的时机肯定没有问题,但模糊性太大。①写什么模糊。虽然练笔前有半句话,提示是写“看到”的,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真的能够“看到”女娲的什么呢?比较难。②怎么写模糊。既没有现成的语段供学生模仿,也没有具体的提示让学生作参考,单凭想象写“仿佛看到”的话,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也是有难度的。③要求也模糊。是要求学生写一句话呢,还是写一段话?练笔题的表述是模糊的。
[练笔七]
课题:六年级《老人与海鸥》
设计的小练笔:选择角色写对话
老人说:“______”。
“独脚”好像在说:“______。”
试评:这个练笔有两个问题:①要求太低。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写“话”,并且是“一次性”的对话,要求显然低了。②“话”难写。对于“老人”来说,可能无“话”不说,但对于“独脚”或者其他鸟来说,可能就只有单调的应答,这与“写对话”的要求显然就有距离了。
[练笔八]
课题:四年级《爬山虎的脚》
设计的小练笔:抒写自己的阅读感受。
试评:这个练笔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如“难易度”问题。尽管此练笔是安排在学生阅读了爬山虎的自我介绍(有视频呈现)之后,但学习对象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注教材是四年级的,可借班的学生却是三年级的),让三年级学生写“阅读感受”(而且是“抒写”),难度显然高了。又如,“意义”问题。写“阅读感受”的意义何在?是指向于对文本旨意的把握,还是让学生释放阅读情感?好像都不大可能。再如,“设计”问题。既然是练笔设计,就应该有“设计”的意味,如话语的组织、要求的明确、提示的显现等都应该有,但是,这个练笔设计却只有笼统的一句话,这,显然也不利于学生在练习上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