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
“蟠龙梆子”的第五代传人
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又是一个爱“折腾”的农民。
他是编剧、导演、演员、剪辑师,有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他叫韩克。他带着同村的农民演员,已经连续两年拍摄贺岁片。
如今,他的2012年网络贺岁片《让子单飞》已经与广大观众见面。
韩克是莱芜市钢城区辛庄镇下陈村人,今年25岁,自幼喜爱吹拉弹唱。他9岁时,父亲不幸去世,15岁时被迫放弃学业。几年来,他卖过烧饼、当过理发工、也做过建筑工、测绘技工。走南闯北的经历,开阔了他的视野,锻炼了他坚强的性格。
2002年,年仅15岁的韩克加入了下陈村文艺宣传队,自此与“蟠龙梆子”结缘,并深得老艺人们的真传,虽吃尽苦头,但也磨练出身唱戏的真本事。
韩克说,蟠龙梆子起源于清朝初期,俗称“撮头子调”或“老婆调”,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是有名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流传下来的蟠龙梆子主要是靠村里的老艺人口口相传。剧团成员之一、70岁的张佃山说,随着年龄的增大,老艺人们明显感觉到气力不足,“一旦有个病啥的,梆子戏就有失传的危险。”
那时候,剧团里基本没有专职的演职人员,都是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大家凑到一块演点节目。韩克自己也干点别的工作,这种情况直持续到了2004年。
2004年,张佃山、韩克章等一致推荐韩克为蟠龙梆子的第五代传承人。“那时,梆子剧团以唱传统梆子戏为主,没钱、没道具、没演出服。传统的梆子戏看的人越来越少,演员也走了不少。”韩克说,“我不能眼看着优秀传统戏剧衰落下去。”
为了梆子戏的传承,韩克决定组建庄户剧团。这年10月24日,韩克把一直俗称的“老婆调”改了个正式的名称——“蟠龙梆子”,成立了蟠龙梆子剧团,并下设了剧务、编导、演员、喜庆、影视、培训6个部门。
自此,韩克就开始为剧团的发展壮大想出路。他开始从村里挖掘人才,并用身边的素材进行独立创作,每周坚持义务到附近小学向学生们传授戏曲表演,在莱城、钢城、莱芜高新区建立多个联谊点,吸纳了大批蟠龙梆子爱好者。剧团的演出,由原来只是单纯唱戏转变为歌曲、小品等多种表演形式。剧团的发展也慢慢有了起色。
“首届农民卡拉OK大赛”的甜头
2007年12月16日至19日,韩克在下陈村策划主办了莱芜市“首届农民卡拉0K大赛”,想借此实现剧团发展的新突破。为了筹集大赛经费,他四处寻求赞助,但是,面对这位20岁出头的年轻农民,没有人愿意出资赞助此次比赛。他几经辗转,数次登门,与商家打起了拉锯战。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终,他的真诚和执着打动了一家企业的负责人,他们同意出资5DOO元作为本次比赛的启动资金。拿到赞助款的那天,年轻的小伙子韩克在村东小河边失声痛哭。
首届农民卡拉OK大赛如期举办。此次农民卡拉OK大赛场面宏大,吸引了近万人观看,受到了市、区、镇各级领导的关注,并在莱芜电视台、《莱芜日报》、《鲁中晨刊》和现代远程教育网上报道。受此影响,前来邀请剧团参加商业演出的多了,剧团的收入也水涨船高,韩克和蟠龙梆子剧团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这几年,市、区对蟠龙梆子剧团的投入达到了20多万元。“通过慢慢积累,剧团有了音响设备、流动舞台、服装和道具等家底,演员也从原来的十几人发展到专兼职演员100多人。”韩克说,这几年下来,为了剧团发展所注入的资金达到了110多万元。
与举步维艰的起始阶段相比,“蟠龙梆子”似乎迎来了发展的最佳机遇期。但是,由于受到演出曲目守旧等各种因素的困扰,仅靠参加几次商业演出是根本无法使这一传统戏曲发扬光大的。“场小戏好演,但是要把蟠龙梆子这场大戏演好,不让这个剧种在自己这一代断根,就必须把蟠龙梆子当成一项事业,创出蟠龙梆子的风格和品牌。”韩克说,“我想把影视剧和‘蟠龙梆子’结合,走影视制作的路子,拍出像样的作品,创造经济效益,招揽人才,推动‘蟠龙梆子’的振兴。”自此,韩克走上了农民导演的新路子。
导演可是一个神圣的工作,一个毛头小伙当导演?一些不了解韩克的人议论:瞎折腾,庄户人拍影视剧能赚钱吃饭?演员们也面临着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特别是女演员。有人说:“在舞台上唱唱戏,乐呵乐呵也就罢了,拍影视剧眉来眼去地干啥?”平时一些关心地方戏发展的前辈也觉得他是在瞎胡闹。
这些风言风语他都没放在心上。最关键的是,剧本从哪里来?这难不倒执着的小伙子:没有剧本,咱自己写。农村有咱写不完的题材,拍不完的故事。
2008年3月,他利用3天时间写出了剧本《养个儿子不成器》。只有初中文化的他,硬是凭着一台家用Dv,十几个农民演员和几千块钱,拍摄完成了第一部农村题材的“蟠龙梆子”影视剧。该剧讲述了一个家庭中“儿子”——“步成器”成长中的母子矛盾及邻里关系的故事。由于反映的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性,演的都是农村事,老百姓都争着看,边看边教育孩子要“成器”。他编剧、导演、拍摄的这部影视剧一至四集,由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并荣获钢城区“精品工程”评选优秀奖,销售量达数万套,网上点击率十几万次!
“农民要演戏太难了,庄户剧团不研究乡村市场,必然走入死胡同。通过电视给我们梆子剧团扩大影响,树立—下品牌,争取政府的扶持,让我们的剧团发展壮大。”在当团长的几年中,韩克前前后后拿出了自己几万元的积蓄用于剧团运行,他到处拉赞助,做宣传,在网上发布博客,将影视剧上传到优酷和土豆网上,为了梦想而不懈努力着。为完成《养个儿子不成器》的制作,他筹借外债数万元。自幼丧父的韩克面对母亲的叹息、面对到处散播的“不务正业”的传言、面对女朋友家里的强烈反对、他再次坚强地挺起腰板,向着下一个目标开始了自己的艰难行程。
2010年1月15日,韩克导演的原创莱芜方言版贺岁片《嘻“戏”哈哈过大年》正式开机。钢城区宣传文化部门全力扶持,并借机对其展开宣传,广造声势。1月20日,《大众日报》在7版头条位置对此事进行了报道;随后,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第一时间》栏目进行了播报。
2011年春节前夕,韩克自编自导的网络贺岁剧《老头也疯狂》即将封镜之时,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组前来对其进行了专题拍摄。
这年的大年初一,对韩克来说是难以忘怀的日子。这天晚上的《焦点访谈》栏播发了他拍贺岁片的专题报道,让他着实火了一把。6月13日,《爱“折腾”的80后农民导演韩克》在央视第七频道“聚焦三农”栏目播放,韩克再次登上央视。 俺就喜欢韩克导演的戏
面对在困境中积极寻求前行道路的韩克,地方政府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2011年4月8日,中共钢城区委宣传部奖励剧团摄像设备一套,价值5万余元,从而解决了韩克拍摄过程中设备不足的难题。在钢城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开展的“爱心‘N+1’”结对帮扶民间文艺团体活动中,蟠龙梆子剧团被列为重点帮扶对象。中共钢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官珊说:“‘蟠龙梆子’是我们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扶持它发展是我们给子孙后代留下的精神财富。”
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各级的支持激励韩克再接再厉续写辉煌。2011年明16日,他的又一部网络影视片《叔公公与侄媳妇的战争》在钢城区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开机拍摄,并于今年元旦期间在莱芜新闻网首映。至此,韩克带领他的蟠龙梆子剧团已经拍了6部影视剧。这些作品,取材于真实的生活,演员是农民演的“自己”,除注重形式推广上的创新以外,他们还注重在内容上与当前形势密切接轨,创作的剧目都是紧扣党的方针政策、结合时代特点、有着很强的现实感和教育意义。
“《嘻‘戏’哈哈过大年》这部片子讲述的是历尽艰辛组建蟠龙梆子剧团时发生的故事。演的基本都是我们身边经历过的事,酸甜苦辣都是农民的生活‘味’。”韩克说。《老头也疯狂》讲的是名60岁农民相亲的故事,反映了山区农村的变化。“拍这部戏不仅是为贺岁,也是想通过这个戏反映出老百姓的心声来,山区发展得很快,变化得很大,农民的生活不断地提高,通过拍摄老头结婚这样的题材,让农民体味生活的甜蜜。”
“韩克拍的题材都是农村生活,所以乡亲们都喜欢看,我很崇拜他,因为他特别执着,我相信他一定会成功的。”剧团演员张伟说。
韩克的邻居,64岁的吕英菊老人说,“演的是村里的事,不像电视台里播的皇帝、宰相啊,都离俺农民太远了。韩克的电视,看着怪喜人、怪好!”
跟大导演“PK”一下
火热的农村生活,给了韩克无穷创作源泉。年终岁尾,他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龙年贺岁片《让子单飞》的拍摄。为了能将剧情更好地演绎出来,2011年12月25日,韩克为他的新剧举行了演员海选活动,招募演员30多人。韩克说,这次与以往两部贺岁片不同,蟠龙梆子虽在片中不再是主打,但20多名蟠龙梆子票友的加盟和友情出演,为贺岁片增色不少,也为老剧种的传承发展开辟了新途径。他说,连续3年来贺岁剧都是讲述的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让广大的农民朋友们参与其中,本色出演,才会让剧情更生活化,更本土化,才会受到咱们广大老百姓的喜爱。
说起正在播映的贺岁片选题,韩克说,现在社会上普遍关注的是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要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让子“单飞”。无意中看到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后,他灵机一动,“何不跟大导演‘PK’一下,还能提高咱的知名度”。
从2007年策划全市“首届农民卡拉OK大赛”,到2008年拍摄蟠龙梆子戏曲连续剧《养个儿子不成器》,再到2010年、2011年两部贺岁剧的问世,一年内两次登上央视荧屏,让韩克和蟠龙梆子剧团家喻户晓。韩克也因此就有了“爱‘折腾’的80后农民导演”的称谓。
岁末年初,韩克又被评为2011年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蟠龙梆子剧团也被评为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团队。这是对他这几年来辛苦努力的最好回报。
“付出就会有回报,只要坚持干,就能干出点事儿来。”2011年11月15日,在钢城区宣传文化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上,韩克表示,“现在剧团的发展赶上了好时候,但单纯传承传统剧目难度比较大,也需要引进一些年轻的专业人才,希望政府能够在这方面多帮扶—下。2012年,我计划注册成立蟠龙梆子文化传媒公司,以后要多承办一些商业活动,将传统剧目推向市场,创造
些收入,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持剧团的发展,传承我们的蟠龙梆子。”
风顺正好扬帆时,勇立潮头唱新歌。如今,韩克和他的蟠龙梆子剧团在政策的扶持和市场的开发上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面对未来,韩克说“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蟠龙梆子’一定会有美好的明天!”
(本文图片由韩克提供)
口编辑/吴倩
“蟠龙梆子”的第五代传人
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又是一个爱“折腾”的农民。
他是编剧、导演、演员、剪辑师,有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他叫韩克。他带着同村的农民演员,已经连续两年拍摄贺岁片。
如今,他的2012年网络贺岁片《让子单飞》已经与广大观众见面。
韩克是莱芜市钢城区辛庄镇下陈村人,今年25岁,自幼喜爱吹拉弹唱。他9岁时,父亲不幸去世,15岁时被迫放弃学业。几年来,他卖过烧饼、当过理发工、也做过建筑工、测绘技工。走南闯北的经历,开阔了他的视野,锻炼了他坚强的性格。
2002年,年仅15岁的韩克加入了下陈村文艺宣传队,自此与“蟠龙梆子”结缘,并深得老艺人们的真传,虽吃尽苦头,但也磨练出身唱戏的真本事。
韩克说,蟠龙梆子起源于清朝初期,俗称“撮头子调”或“老婆调”,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是有名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流传下来的蟠龙梆子主要是靠村里的老艺人口口相传。剧团成员之一、70岁的张佃山说,随着年龄的增大,老艺人们明显感觉到气力不足,“一旦有个病啥的,梆子戏就有失传的危险。”
那时候,剧团里基本没有专职的演职人员,都是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大家凑到一块演点节目。韩克自己也干点别的工作,这种情况直持续到了2004年。
2004年,张佃山、韩克章等一致推荐韩克为蟠龙梆子的第五代传承人。“那时,梆子剧团以唱传统梆子戏为主,没钱、没道具、没演出服。传统的梆子戏看的人越来越少,演员也走了不少。”韩克说,“我不能眼看着优秀传统戏剧衰落下去。”
为了梆子戏的传承,韩克决定组建庄户剧团。这年10月24日,韩克把一直俗称的“老婆调”改了个正式的名称——“蟠龙梆子”,成立了蟠龙梆子剧团,并下设了剧务、编导、演员、喜庆、影视、培训6个部门。
自此,韩克就开始为剧团的发展壮大想出路。他开始从村里挖掘人才,并用身边的素材进行独立创作,每周坚持义务到附近小学向学生们传授戏曲表演,在莱城、钢城、莱芜高新区建立多个联谊点,吸纳了大批蟠龙梆子爱好者。剧团的演出,由原来只是单纯唱戏转变为歌曲、小品等多种表演形式。剧团的发展也慢慢有了起色。
“首届农民卡拉OK大赛”的甜头
2007年12月16日至19日,韩克在下陈村策划主办了莱芜市“首届农民卡拉0K大赛”,想借此实现剧团发展的新突破。为了筹集大赛经费,他四处寻求赞助,但是,面对这位20岁出头的年轻农民,没有人愿意出资赞助此次比赛。他几经辗转,数次登门,与商家打起了拉锯战。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终,他的真诚和执着打动了一家企业的负责人,他们同意出资5DOO元作为本次比赛的启动资金。拿到赞助款的那天,年轻的小伙子韩克在村东小河边失声痛哭。
首届农民卡拉OK大赛如期举办。此次农民卡拉OK大赛场面宏大,吸引了近万人观看,受到了市、区、镇各级领导的关注,并在莱芜电视台、《莱芜日报》、《鲁中晨刊》和现代远程教育网上报道。受此影响,前来邀请剧团参加商业演出的多了,剧团的收入也水涨船高,韩克和蟠龙梆子剧团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这几年,市、区对蟠龙梆子剧团的投入达到了20多万元。“通过慢慢积累,剧团有了音响设备、流动舞台、服装和道具等家底,演员也从原来的十几人发展到专兼职演员100多人。”韩克说,这几年下来,为了剧团发展所注入的资金达到了110多万元。
与举步维艰的起始阶段相比,“蟠龙梆子”似乎迎来了发展的最佳机遇期。但是,由于受到演出曲目守旧等各种因素的困扰,仅靠参加几次商业演出是根本无法使这一传统戏曲发扬光大的。“场小戏好演,但是要把蟠龙梆子这场大戏演好,不让这个剧种在自己这一代断根,就必须把蟠龙梆子当成一项事业,创出蟠龙梆子的风格和品牌。”韩克说,“我想把影视剧和‘蟠龙梆子’结合,走影视制作的路子,拍出像样的作品,创造经济效益,招揽人才,推动‘蟠龙梆子’的振兴。”自此,韩克走上了农民导演的新路子。
导演可是一个神圣的工作,一个毛头小伙当导演?一些不了解韩克的人议论:瞎折腾,庄户人拍影视剧能赚钱吃饭?演员们也面临着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特别是女演员。有人说:“在舞台上唱唱戏,乐呵乐呵也就罢了,拍影视剧眉来眼去地干啥?”平时一些关心地方戏发展的前辈也觉得他是在瞎胡闹。
这些风言风语他都没放在心上。最关键的是,剧本从哪里来?这难不倒执着的小伙子:没有剧本,咱自己写。农村有咱写不完的题材,拍不完的故事。
2008年3月,他利用3天时间写出了剧本《养个儿子不成器》。只有初中文化的他,硬是凭着一台家用Dv,十几个农民演员和几千块钱,拍摄完成了第一部农村题材的“蟠龙梆子”影视剧。该剧讲述了一个家庭中“儿子”——“步成器”成长中的母子矛盾及邻里关系的故事。由于反映的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性,演的都是农村事,老百姓都争着看,边看边教育孩子要“成器”。他编剧、导演、拍摄的这部影视剧一至四集,由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并荣获钢城区“精品工程”评选优秀奖,销售量达数万套,网上点击率十几万次!
“农民要演戏太难了,庄户剧团不研究乡村市场,必然走入死胡同。通过电视给我们梆子剧团扩大影响,树立—下品牌,争取政府的扶持,让我们的剧团发展壮大。”在当团长的几年中,韩克前前后后拿出了自己几万元的积蓄用于剧团运行,他到处拉赞助,做宣传,在网上发布博客,将影视剧上传到优酷和土豆网上,为了梦想而不懈努力着。为完成《养个儿子不成器》的制作,他筹借外债数万元。自幼丧父的韩克面对母亲的叹息、面对到处散播的“不务正业”的传言、面对女朋友家里的强烈反对、他再次坚强地挺起腰板,向着下一个目标开始了自己的艰难行程。
2010年1月15日,韩克导演的原创莱芜方言版贺岁片《嘻“戏”哈哈过大年》正式开机。钢城区宣传文化部门全力扶持,并借机对其展开宣传,广造声势。1月20日,《大众日报》在7版头条位置对此事进行了报道;随后,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第一时间》栏目进行了播报。
2011年春节前夕,韩克自编自导的网络贺岁剧《老头也疯狂》即将封镜之时,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组前来对其进行了专题拍摄。
这年的大年初一,对韩克来说是难以忘怀的日子。这天晚上的《焦点访谈》栏播发了他拍贺岁片的专题报道,让他着实火了一把。6月13日,《爱“折腾”的80后农民导演韩克》在央视第七频道“聚焦三农”栏目播放,韩克再次登上央视。 俺就喜欢韩克导演的戏
面对在困境中积极寻求前行道路的韩克,地方政府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2011年4月8日,中共钢城区委宣传部奖励剧团摄像设备一套,价值5万余元,从而解决了韩克拍摄过程中设备不足的难题。在钢城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开展的“爱心‘N+1’”结对帮扶民间文艺团体活动中,蟠龙梆子剧团被列为重点帮扶对象。中共钢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官珊说:“‘蟠龙梆子’是我们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扶持它发展是我们给子孙后代留下的精神财富。”
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各级的支持激励韩克再接再厉续写辉煌。2011年明16日,他的又一部网络影视片《叔公公与侄媳妇的战争》在钢城区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开机拍摄,并于今年元旦期间在莱芜新闻网首映。至此,韩克带领他的蟠龙梆子剧团已经拍了6部影视剧。这些作品,取材于真实的生活,演员是农民演的“自己”,除注重形式推广上的创新以外,他们还注重在内容上与当前形势密切接轨,创作的剧目都是紧扣党的方针政策、结合时代特点、有着很强的现实感和教育意义。
“《嘻‘戏’哈哈过大年》这部片子讲述的是历尽艰辛组建蟠龙梆子剧团时发生的故事。演的基本都是我们身边经历过的事,酸甜苦辣都是农民的生活‘味’。”韩克说。《老头也疯狂》讲的是名60岁农民相亲的故事,反映了山区农村的变化。“拍这部戏不仅是为贺岁,也是想通过这个戏反映出老百姓的心声来,山区发展得很快,变化得很大,农民的生活不断地提高,通过拍摄老头结婚这样的题材,让农民体味生活的甜蜜。”
“韩克拍的题材都是农村生活,所以乡亲们都喜欢看,我很崇拜他,因为他特别执着,我相信他一定会成功的。”剧团演员张伟说。
韩克的邻居,64岁的吕英菊老人说,“演的是村里的事,不像电视台里播的皇帝、宰相啊,都离俺农民太远了。韩克的电视,看着怪喜人、怪好!”
跟大导演“PK”一下
火热的农村生活,给了韩克无穷创作源泉。年终岁尾,他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龙年贺岁片《让子单飞》的拍摄。为了能将剧情更好地演绎出来,2011年12月25日,韩克为他的新剧举行了演员海选活动,招募演员30多人。韩克说,这次与以往两部贺岁片不同,蟠龙梆子虽在片中不再是主打,但20多名蟠龙梆子票友的加盟和友情出演,为贺岁片增色不少,也为老剧种的传承发展开辟了新途径。他说,连续3年来贺岁剧都是讲述的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让广大的农民朋友们参与其中,本色出演,才会让剧情更生活化,更本土化,才会受到咱们广大老百姓的喜爱。
说起正在播映的贺岁片选题,韩克说,现在社会上普遍关注的是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要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让子“单飞”。无意中看到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后,他灵机一动,“何不跟大导演‘PK’一下,还能提高咱的知名度”。
从2007年策划全市“首届农民卡拉OK大赛”,到2008年拍摄蟠龙梆子戏曲连续剧《养个儿子不成器》,再到2010年、2011年两部贺岁剧的问世,一年内两次登上央视荧屏,让韩克和蟠龙梆子剧团家喻户晓。韩克也因此就有了“爱‘折腾’的80后农民导演”的称谓。
岁末年初,韩克又被评为2011年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蟠龙梆子剧团也被评为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团队。这是对他这几年来辛苦努力的最好回报。
“付出就会有回报,只要坚持干,就能干出点事儿来。”2011年11月15日,在钢城区宣传文化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上,韩克表示,“现在剧团的发展赶上了好时候,但单纯传承传统剧目难度比较大,也需要引进一些年轻的专业人才,希望政府能够在这方面多帮扶—下。2012年,我计划注册成立蟠龙梆子文化传媒公司,以后要多承办一些商业活动,将传统剧目推向市场,创造
些收入,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持剧团的发展,传承我们的蟠龙梆子。”
风顺正好扬帆时,勇立潮头唱新歌。如今,韩克和他的蟠龙梆子剧团在政策的扶持和市场的开发上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面对未来,韩克说“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蟠龙梆子’一定会有美好的明天!”
(本文图片由韩克提供)
口编辑/吴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