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专业校企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stop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浙江省金华商业学校食品生物工艺专业(省级示范专业)依托食品行业背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出了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实践证明,校企一体、工学结合是中等职业教育实现课程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食品专业;校企一体;工学结合
  
  实行校企一体、工学结合是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大措施。我校食品生物工艺专业确定了“依托行业,融入市场,产教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一手抓校办产业的发展与实训中心的建设,一手抓校企合作,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就业基地,形成了“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良性循环,创造了良好的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氛围,推进了课程与教学模式改革,以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就业稳定率、用人单位满意率与家长满意率为办学质量的标准,实现了以专业学科为本位向以职业岗位与就业为本位的转变,以及从传统的偏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就业能力提高与综合职业素质养成的转变。
  我校的食品专业创办于1978年,主要为浙江省培养食品工艺与检验应用型人才,2003年成为金华市级示范专业,2005年成为浙江省级示范专业。这一精品专业平台的品牌优势成为学校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实践证明,校企一体、工学结合是我校最理性的选择。
  
  校企一体、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制度保障
  
  食品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由学校与相关企业共同制定、共同实施、共同完成。学校成立的专业教育委员会中有一半委员来自企业一线,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并根据联合办学协议成为学校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安排实习指导教师,同时享有优先录用毕业生的权利。学校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与培训项目,搞好课程开发,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并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食品专业建立了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按照企业的用人要求,实行“订单”培养,如学校与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合办了“蒙牛”班,按照在学校与在企业学习实践的时间比例签订了“1 1 1”订单培养计划,从而调动了学校与企业的积极性,形成了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为行业、企业培养输送了符合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校企一体、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条件保障
  
  以生产型实训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学校坚持把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创办了校办食品企业,建立了食品药品检测中心和食品制造实训中心,建立了集教育、教学、科研、开发于一体的专业实体,作为食品专业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重要基地。学校实验厂拥有自己的“侍王牌”注册商标与拳头产品,过硬的产品质量赢得了消费者的普遍赞誉,被浙江省质检部门认定为“浙江省新千年质量计量信得过单位”,2005年完成了质量安全QS认证工作,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学校不断将食品专业的科研成果与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创新机制,增强活力,实现了专业建设实体化,可提供真实的生产型实训环境,锻炼教师,培养学生,降低实训教学成本,提高设备利用率,既创造了社会效益,又创造了经济效益,既为行业、企业提供了服务,又发挥了自身的“造血”功能,增强了实训基地的活力。
  校企共建,资源共享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学校设立了面向全社会的食品类六个工种的技能考证中心,既为在校生服务,也为企业服务。如为金华火腿生产企业开办了“金华火腿制作”高级工培训与考证;为焙烤食品行业开办了“西式面点师”高、中级培训与考证;为啤酒生产企业工人考取助理工程师、工程师职称提供了帮助;为社会培养了“公共营养师”,推进公众营养改善行动,为提高群众健康意识做出贡献。2004年,金华市总工会、金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主办,我校具体承办了“金华市‘商校杯’首届装饰蛋糕技能大赛”,竞赛组委会成员、裁判长、裁判员部分由我校食品专业教师担任。食品专业教师帮助工厂进行技术攻关,为企业解决了饮料食品、金华火腿、焙烤食品、豆制品等生产技术难题。学校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工程师、检验师、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企业聘请学校教师为技术顾问,真正做到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使食品专业与社会需求成功接轨,积极为经济建设服务,在社会上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学校与杭州五丰冷食有限公司等12家著名企业建立了协作关系,建成校外实习基地,开辟了学生就业的畅通渠道,出现了学校与企业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
  新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校企一体、工学结合顺利实施的重要一环是拥有“双师型”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原动力来源于优秀教师,懂理论、能操作、会经营的专业教师是我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目标。一是提高理论知识,培养在职硕士研究生;二是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深入企业,深入实习基地,成为行业专家,进入行业前沿,占据行业制高点,将专业教育融入行业发展;三是由专业教师负责学校实习工厂的生产经营,使实习厂成为专业教师技术创新的基地与学校面向社会的窗口,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校企一体、工学结合“1 1 1”办学模式的具体实践
  
  实行“1 1 1”模式,即三年制的学生第一年在校内完成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第二年、第三年实行工学结合。第二年增加实践时间,培养操作技能,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平台,在校办食品企业、食品药品检测中心、食品加工实训中心学习专业知识,进行技能训练,第三年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实习。由于食品行业的高速发展急需食品技术人才,食品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渠道通畅,在第三年学生实际上已被企业录用,大多数学生可一边工作一边完成实习任务。“1 1 1”的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效率,为学生所学知识全面转化为实践技能提供了保证。学生在第三年还可回校,根据工作中的需要,在学校设立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考取更高一级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 1 1”办学模式分以下三个阶段。
  (一)宽基础平台阶段
  第一学年实行宽基础平台教育,安排了文化基础课、劳动技能、心理健康、通用证书、安全生产五大模块。课程设置定位于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宽适应、复合型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才,并以能力为本位,以肯干、够用、会学作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课程模块化整合与专业化开发力求使基础课程达到综合化、层次化、模块化程度,减少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避免知识的割裂与脱节,促进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专业的综合,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适度”为原则,对现行的课程进行全面整合,瞄准社会需求,贴近生产实际,加强技能培养,将课程体系整合成一个“平台”,即宽基础平台,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保护自己。第一阶段的教学任务由各学科教研组、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完成。
  (二)专业模块技能训练阶段
  第二学年将专业课程设置分解成三个“模块”。一是“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检测技术”模块,包括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食品理化检验、食品微生物检验等内容。二是“食品加工技术”模块,包括肉乳蛋制品工艺、焙烤食品工艺、罐藏工艺、酶技术与酿造技术等内容。三是“营养保健与营养配餐”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任意选择模块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模块内又可以分解成若干组件,通过对模块和组件的重新组合不断适应企业、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模块的拼装、调整既保持了原有教学计划的相对稳定性,又具有适应企业人才需要的灵活性,能够以动态的教学活动适应动态的社会与企业需求。同时,积极探索“情境——达标”式教学模式,建立实训中心与专业教室,模拟教学以“创设专业情境,实行目标教学”为特点,实训中心技能训练岗位设计力求与企业实际生产岗位一致,努力营造与生产、经营现场相一致的教学环境和职业氛围,实现实训岗位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
  专业模块训练由食品教研室负责,在校内食品加工厂、食品检验实训中心完成,强化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50%以上。根据教学计划制定出专业技能训练系列化目标,并细化分解成小目标。以课外兴趣小组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发展方向,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技能训练小组,使学生得到购买原料、生产、质量控制、销售、成本控制的全方位训练。
  要改革考核体系,在校办厂、实训室采用边讲边练、实际案例分析、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在考核上采取以证代考、答辩式考试、实际操作考试等强化技能要求的形式,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不断提高,让学生置身于实际工作情境中体验工作,获得知识与技能。
  (三)就业与实训结合阶段
  浙江省对食品专业学生的需求迫切,学生进入第三学年,许多用人单位就会来校招聘食品专业的学生,学生被用人单位录用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食品专业技能等级考核工种的选择。学校根据社会对食品人才的需求,安排了食品检验师、营养配餐师、公共营养师、中西式面点师及肉食品加工等工种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选择1~3个工种考证,完成考证后,学生就可前往用人单位就业。用人单位在学生考证前进行招聘,可使学生考证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提高考证的通过率,用人单位和学生都很满意。在第三学年,对学生实行用人单位与学校双重管理,企业将学生视为自己的员工,学生实习由企业的负担变成了企业的劳动力资源,因而积极性大增。
  我校2005、2006届食品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前一年就基本上被抢先来校的企业“瓜分”了,反馈情况表明,这批学生事业心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已成为用人单位的技术骨干。基本上每个学生都有2~3个单位可供选择,就业率达100%,5年以上稳定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食品产业资本投入少,收效快,适合自主创业。不少毕业生回家乡自主创业,走上了企业主的发展道路,创办了金华火腿公司、焙烤食品连锁企业等,为社会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
  学校坚持“把选择权还给学生,把推荐权留给学校,把决定权交给企业”,建立了公平、公正、公开、公益的就业推荐机制,及时公开就业信息、公布就业政策和推荐程序,做到“四个早”,即让学生早了解就业政策、早把握就业机制、早知晓就业信息、早准备就业方向。
  
  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教育成效
  
  校企一体、工学结合创新了教学机制校企一体、工学结合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得到体现和贯彻。以学校与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合办的“蒙牛”班为例,企业参与了招生宣传、教学计划与实习计划的制订、教师的聘用等,将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机地转移到企业的需求和利益上,解决了教学脱离社会、脱离企业需求的问题,提高了办学效益,培养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思想,推动了课程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了教育质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机制。
  校企一体、工学结合造就了一批知名教师校企一体、工学结合培养了一批名师,我校食品专业有高级讲师6人,讲师6人,全部是“双师型”教师,均获得了国家劳动部门授予的高、中级“西式面点师”、“检验师”、“肉制品加工”、“营养师”等工种技能等级证书。有的教师被杭州食品企业聘为总工程师,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有的教师获得食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国家级裁判员资格证书;有的教师被聘为金华火腿技师评审委员会评委;还有的教师获得了国家营养师培训师资格证书,被金华市政府聘为农村技术指导特派员。我校教师以教学改革为平台,积极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完成了多项教育与专业研究课题,近五年来,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近60篇,并有十余部专著、教材正式出版,还主持研究了省、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项。我校教师成了行业的名人、专家,具有了较高的知名度,成为促进产教结合的原动力,为产教结合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职业适应能力产教结合促进了学生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技能、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全面提高,培养了一批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毕业生。实行课程与教学模式改革后,2003年和2004年,在金华市举行的四市三县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中,我校食品专业学生连续两次获得食品工艺与食品安全检测比赛项目团体一等奖,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双证书率达到100%,相关专业多证书率达到90%。学生到企业实习,直接参加生产实践,可以使学生熟悉生产情况,掌握生产技能,获得适应生产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找到工作并适应工作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与就业。
  校企一体、工学结合形成了学校、学生、企业多赢的格局实行校企一体、工学结合有助于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有助于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拓展办学空间,学生在第三年到企业实习,学校可以多招三分之一的学生。现代企业需要有组织地吸纳经过专业学习的劳动力充实到生产岗位上,因此,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将会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学校与产业部门和企业合作,可以共同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作者简介:
  陈平(1963—),高级烘焙师,浙江省金华商业学校高级讲师,浙江省食品加工与检测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负责人。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 SOFA)、英国胸科协会改良肺炎评分(CURB-65)和简化CURB-65评分(CRB-65)三种评分系统预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evere community acquired pne
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且呈层次多样化态势,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设置迎合了这一社会需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以“商务”为主,主要培养学生实际的商务应用能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可通过“一位二改三课四面”等举措,培养造就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国际商务活动日益
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一些实际工作的例子,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通过实践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摘要: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精品课程建设集中体现了课程建设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与具体措施加以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    自2003年国家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以来,课程建设在各高职院校受到普遍重视,拥有一批受学生欢迎的高水平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已成为建成一流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