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睡眠结构异常与儿童孤独症间的联系以及潜在影响因素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该院确诊孤独症的57例患儿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对照组受试对象60例。评估两组受试对象的睡眠结构,获知研究样本中睡眠结构异常患儿的构成情况,同时与健康对照儿童进行比较,讨论睡眠结构异常与孤独症之间的关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儿童可比性良好。观察组患儿检出睡眠结构异常者45例,检出率为78. 95%;健康对照儿童中检出9例,检出率为15. 0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具体对两组受试对象睡眠结构异常的详情进行统计,发现观察组睡眠潜伏期长的检出率为21. 05%,高于对照组水平(3. 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1期睡眠时间增加的检出率(19. 30%)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未见异常出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非快动眼睡眠睡眠时间减少、慢波睡眠减少、夜间觉醒多以及睡眠效率低的检出率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本研究中以存在一条或多条上述睡眠结构相关异常为存在睡眠结构异常,对睡眠结构异常因素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共11个变量,带入回归模型,分析它们与孤独症之间的关系,结果提示8个因素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仍然表现出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包括睡眠结构异常为一个较强的危险因素,OR值为2. 238 (1. 658~3. 020),P<0. 05;父亲和母亲在孕前接触理化危险因素也均为危险因素,此外母亲孕期的一些因素,包括孕期经历应激事件、孕期营养过剩或不良也都为危险因素,睡眠问题、精神疾患家族史也表现为危险因素;此外精神疾患家族史的OR值为0. 983,但P值临界0. 05。结论孤独症儿童的睡眠结构异常发生概率高于正常儿童,可能的结构异常包括睡眠潜伏期长、1期睡眠时间增加、非快动眼睡眠睡眠时间减少、慢波睡眠减少等。考虑了众多其他体内外潜在影响因素的作用后,睡眠结构异常仍表现为孤独症的较强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