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地球村”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实现。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的第五媒体,凭借它独特的优势和特点,成为主流媒体之一,也满足了大众对日常生活、工作的需求,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手机媒体;日常生活;关系;研究
前言
手机媒体被作为传播载体的应用越来越多。短信的出现使手机有了报纸的功能;彩信使手机有了广播的功能;手机电视的出现使手机有了电视的功能;WAP和宽带网络使手机有了互联网功能,同时手机在一定程度上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互相结合、渗透、融合,成了一种“全媒体”。手机正在实现由人际沟通工具向大众媒体的跨越。
一、手机媒体与其他媒体融合统一发展
(一)手机等各类新功能的应用,已经存在并发展的媒体传播载体的基础上被研发运用,在与传统媒体、互联网的融合和其自身的不断创新中,逐步显现着作为一个媒体应有的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以这些全新的媒体形式吸引着千百万受众的眼球。目前,国内大部分政府网站,阿里、淘宝等商用网站在原有传播方式上扩大宣传广度,都开发出了相应的APP手机应用客户端,直观便携。手机媒体与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相互影响、相互催生、相互融合,开创多元化傳播方式。例如:由相应的网站共同合作、主办的手机APP开通,只需登陆无线互联网即可将大量信息技术与新闻媒体全面结合了解。
(二)手机媒体的强劲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够与其他媒体相携迈步,同样能够冲击传统媒体、新媒体和其他媒体。2016年农业部于“12306”平台建设十周年之际提出,在利用电话、网络平台同时,各地区要开发利用手机APP宣传农业政策,解决农业难题。各党政机关也同时利用手机媒体宣传政策法规,与群众互动,解难答疑。各商家也加快了手机APP的开发和研制。大众利用手机接收终端信息。上至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手机媒体的推广和使用,下到普通群众对手机媒体的依赖,都可以看出手机媒体的使用率远远超过其他媒体,对其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
二、手机媒体对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
手机媒体以手机终端为载体的传播形式,具备了图文声画等多媒体的组合形式。3G时代的来临,手机屏幕薄而大,处理器频率越来越高,手机媒体可以大部分替代计算机满足日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丰富的信息、全面的社交功能使得手机媒体满足了人们更多的需求的同时,也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一)过度依赖手机造成交流隔阂
手机微信、QQ、视频等强大的手机功能,手机媒体的迅速崛起,方便了我们的生活,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却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出现了交流的隔阂。曾经听到一个故事:一个老者举行一个寿宴,在等待家人到来期间,凡到场的子女都低着头,手拨弄着手机屏幕,全神贯注,作为寿星的老者却被冷落。曾经参加一场同学聚会,到场时被要求全部上交手机,究其原因,尽然是每次同学聚会,虽然聚在一起,却鲜少交流,都在低头玩手机。
(二)过度依赖手机造成思考能力的缺乏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日前发表一篇研究报告指出,面对问题时容易以直觉式思考的人,依赖手机程度也高,但若过度使用手机,恐怕会使解决问题能力变得更差。虽然此项言论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提醒,由于网络与智能型手机问世不久,它们与人脑退化是否真有关联,仍须进一步观察证实。但是手机媒体承载着信息传播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大脑。如今,在出现一个新问题时,大部分人在开动脑筋之前习惯性在网络中寻求答案,网络热词“度娘”成为无所不能的代名词。因此同一个问题、同一篇作文、同一篇文章出现了千篇一律的格式和内容,毫无新意。久而久之,我们大脑就丧失了思考能力。
(三)手机媒体传播内容繁杂,影响接收者的判断能力
通过手机媒体等终端流传速的各种信息内容繁杂,传播范围非常广泛,对于此类的各種信息、新闻、视频不经证实考究,充斥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作为被动接收信息都,真假难辨,容易导致判断失误。
三、手机媒体冲击日常生活的原因
(一)手机独特的特点增加了使用量,产生了一定的固定群体
根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全球有超过21亿的手机用户。与此同时,手机用户的数量正在快速增长,手机的发展和普及的速度远远超过了第四媒体——互联网,目前中国的手机普及率以及用户总量均居世界第一。而其强大的功能,较低的消费水平和准入门槛,相对于网络更容易为消费者所接受。目前,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以10至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合计达到78.1%。其中20至29岁年龄段的网民达31.5%,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6.8%与30.6%。手机成为主流传播媒体,凭借其互动性强、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跨地域传播及高度的移动性与便携性等特性,运用的人数逐年增加,年龄亦趋于年轻化。由于年轻队伍的推动,使用率不断提高,加上手机媒体信息服务个性化,更受到追捧,因此整体人群中对手机媒体的依赖也就不断增强。“手机依赖症”的群体不断扩大。
(二)手机媒体具有传播优势,内容繁杂多样
1.在手机媒介化时代,手机媒体传播具有及时性、生动性、传播速度快、海量微内容等优势。能够使手机用户在第一时间发布传播,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可以像互联网一样随时更新新闻动态,可以向人们提供刚才发生的或者是正在发生的新闻信息。亲历式和目击式新闻性是其他媒体所不能企及的。
2.手机媒体是以实现个人的信息需求为传播核心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承担传播者这一角色,因此传播内容涵盖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实时的、海量的社会新闻播报,也有随意的、娱乐性资讯快报,有正式的、严肃的商谈沟通,也有私下里的恳谈交流,有目的明确的联络,也有无聊的调侃,有反映情况的真实的,也有未经证实的虚假的,各类消息总是能第一时间传播、扩散,抓住大众的眼球,吸引着大家的注意力。
四、结语
手机媒体在成为第五媒体的新兴媒体,融合了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互利互存,也弥补了其他媒体传播中存在的不足。新媒体的出现,打开世界交流的窗口,但无论作为传播者还是信息接收者,要辩证看待新崛起的媒体力量,理性运用新媒体平台整合社会力量和社会舆论,共同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永志.手机依赖与人际信任关系探究[J].新闻战线,2015(04).
[2]杜薇.智能手机利用及手机依存现象研究[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4(04).
[3]李英楠.浅谈移动学习终端的合理选取[J].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2016(03).
关键词:手机媒体;日常生活;关系;研究
前言
手机媒体被作为传播载体的应用越来越多。短信的出现使手机有了报纸的功能;彩信使手机有了广播的功能;手机电视的出现使手机有了电视的功能;WAP和宽带网络使手机有了互联网功能,同时手机在一定程度上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互相结合、渗透、融合,成了一种“全媒体”。手机正在实现由人际沟通工具向大众媒体的跨越。
一、手机媒体与其他媒体融合统一发展
(一)手机等各类新功能的应用,已经存在并发展的媒体传播载体的基础上被研发运用,在与传统媒体、互联网的融合和其自身的不断创新中,逐步显现着作为一个媒体应有的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以这些全新的媒体形式吸引着千百万受众的眼球。目前,国内大部分政府网站,阿里、淘宝等商用网站在原有传播方式上扩大宣传广度,都开发出了相应的APP手机应用客户端,直观便携。手机媒体与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相互影响、相互催生、相互融合,开创多元化傳播方式。例如:由相应的网站共同合作、主办的手机APP开通,只需登陆无线互联网即可将大量信息技术与新闻媒体全面结合了解。
(二)手机媒体的强劲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够与其他媒体相携迈步,同样能够冲击传统媒体、新媒体和其他媒体。2016年农业部于“12306”平台建设十周年之际提出,在利用电话、网络平台同时,各地区要开发利用手机APP宣传农业政策,解决农业难题。各党政机关也同时利用手机媒体宣传政策法规,与群众互动,解难答疑。各商家也加快了手机APP的开发和研制。大众利用手机接收终端信息。上至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手机媒体的推广和使用,下到普通群众对手机媒体的依赖,都可以看出手机媒体的使用率远远超过其他媒体,对其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
二、手机媒体对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
手机媒体以手机终端为载体的传播形式,具备了图文声画等多媒体的组合形式。3G时代的来临,手机屏幕薄而大,处理器频率越来越高,手机媒体可以大部分替代计算机满足日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丰富的信息、全面的社交功能使得手机媒体满足了人们更多的需求的同时,也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一)过度依赖手机造成交流隔阂
手机微信、QQ、视频等强大的手机功能,手机媒体的迅速崛起,方便了我们的生活,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却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出现了交流的隔阂。曾经听到一个故事:一个老者举行一个寿宴,在等待家人到来期间,凡到场的子女都低着头,手拨弄着手机屏幕,全神贯注,作为寿星的老者却被冷落。曾经参加一场同学聚会,到场时被要求全部上交手机,究其原因,尽然是每次同学聚会,虽然聚在一起,却鲜少交流,都在低头玩手机。
(二)过度依赖手机造成思考能力的缺乏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日前发表一篇研究报告指出,面对问题时容易以直觉式思考的人,依赖手机程度也高,但若过度使用手机,恐怕会使解决问题能力变得更差。虽然此项言论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提醒,由于网络与智能型手机问世不久,它们与人脑退化是否真有关联,仍须进一步观察证实。但是手机媒体承载着信息传播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大脑。如今,在出现一个新问题时,大部分人在开动脑筋之前习惯性在网络中寻求答案,网络热词“度娘”成为无所不能的代名词。因此同一个问题、同一篇作文、同一篇文章出现了千篇一律的格式和内容,毫无新意。久而久之,我们大脑就丧失了思考能力。
(三)手机媒体传播内容繁杂,影响接收者的判断能力
通过手机媒体等终端流传速的各种信息内容繁杂,传播范围非常广泛,对于此类的各種信息、新闻、视频不经证实考究,充斥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作为被动接收信息都,真假难辨,容易导致判断失误。
三、手机媒体冲击日常生活的原因
(一)手机独特的特点增加了使用量,产生了一定的固定群体
根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全球有超过21亿的手机用户。与此同时,手机用户的数量正在快速增长,手机的发展和普及的速度远远超过了第四媒体——互联网,目前中国的手机普及率以及用户总量均居世界第一。而其强大的功能,较低的消费水平和准入门槛,相对于网络更容易为消费者所接受。目前,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以10至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合计达到78.1%。其中20至29岁年龄段的网民达31.5%,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6.8%与30.6%。手机成为主流传播媒体,凭借其互动性强、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跨地域传播及高度的移动性与便携性等特性,运用的人数逐年增加,年龄亦趋于年轻化。由于年轻队伍的推动,使用率不断提高,加上手机媒体信息服务个性化,更受到追捧,因此整体人群中对手机媒体的依赖也就不断增强。“手机依赖症”的群体不断扩大。
(二)手机媒体具有传播优势,内容繁杂多样
1.在手机媒介化时代,手机媒体传播具有及时性、生动性、传播速度快、海量微内容等优势。能够使手机用户在第一时间发布传播,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可以像互联网一样随时更新新闻动态,可以向人们提供刚才发生的或者是正在发生的新闻信息。亲历式和目击式新闻性是其他媒体所不能企及的。
2.手机媒体是以实现个人的信息需求为传播核心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承担传播者这一角色,因此传播内容涵盖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实时的、海量的社会新闻播报,也有随意的、娱乐性资讯快报,有正式的、严肃的商谈沟通,也有私下里的恳谈交流,有目的明确的联络,也有无聊的调侃,有反映情况的真实的,也有未经证实的虚假的,各类消息总是能第一时间传播、扩散,抓住大众的眼球,吸引着大家的注意力。
四、结语
手机媒体在成为第五媒体的新兴媒体,融合了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互利互存,也弥补了其他媒体传播中存在的不足。新媒体的出现,打开世界交流的窗口,但无论作为传播者还是信息接收者,要辩证看待新崛起的媒体力量,理性运用新媒体平台整合社会力量和社会舆论,共同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永志.手机依赖与人际信任关系探究[J].新闻战线,2015(04).
[2]杜薇.智能手机利用及手机依存现象研究[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4(04).
[3]李英楠.浅谈移动学习终端的合理选取[J].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