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交通动脉圆锥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应力特点分析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后交通动脉圆锥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应力特点。

方法

对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因疑诊后交通动脉瘤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而发现存在后交通动脉圆锥的30例患者(观察组),应用DSA技术测量并结合计算机模拟血流动力学采线方法定量分析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的弯曲角度、后交通动脉圆锥处血流动力学应力参数如总压力、剪切力等,以同期收治的后交通动脉正常的30例非颅内动脉瘤患者为对照组。

结果

对照组的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的弯曲角度为[(80.1±8.4)°],明显高于观察组[(73.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后交通动脉圆锥处的血流剪切力、总压力分别为(8.32±0.70) Pa、(85.61±6.04) P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后交通动脉相同部位处[(3.95±0.28) Pa、(25.72±7.18) 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后交通动脉圆锥处的局部血流应力与正常后交通动脉相同部位处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可能在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P物质为速激肽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中,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及神经调节因子,与其特异性、高亲和力的受体结合,通过多种作用途径调节神经、精神、情绪、感觉及记忆等方面的生理及病理活动。本文针对P物质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方面的作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期刊
目的评价miR-188-5p在N2a细胞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GD/R)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SUMO特异性蛋白酶3(SENP3)的关系。方法小鼠N2a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23):对照组(C组)、OGD/R组、NC组、转染miR-188-5p激动剂组(M组)和转染miR-188-5p抑制剂组(I组)。C组细胞常规培养,NC组、M组和I组分别转染试剂miR-188-5p阴性对照miRNA、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从1959年最初成立烧伤小组的12张床位发展至今,已有60余年历史,已经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整形、康复为一体,在省内领先,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
期刊
为验证家庭医生综合能力评估体系在家庭医生岗位竞聘中的应用效果,进一步提高家庭医生岗位竞聘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对上海市马陆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2019—2020年度家庭医生岗位竞聘的35名全科医师,分别采用家庭医生岗位竞聘办法和家庭医生综合能力评估体系进行评分和排序,选取总得分由高到低排名前32名的竞聘者,作为家庭医生岗位竞聘成功者。采用Kappa检验比较两种方法下竞聘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显示,按照2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1—9月采用神经内镜经鼻齿状突磨除治疗3例颅底凹陷症合并扁平颅底的患者,并同期行枕颈融合术。3例患者术前均表现为高位脊髓、延髓受压症状;影像学均显示齿状突的大部分高于硬腭线。手术过程均顺利,1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微脑脊液漏,经腰大池引流后痊愈,其他2例患者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明显缓解。
期刊
目的评价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M1型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54只,8~10周龄,体重240~27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8):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SGB组。Sham组仅手术操作但未插入线栓,IR组采用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90 min恢复灌注的方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GB组于再灌注即刻采用颈交感
2019年4—10月,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兼顾地区分布选取6个案例研究省份,在4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0个乡镇卫生院,对388名基层全科医生进行基层全科医生专业知识测试。基层全科医生专业知识测试得分为31.82~84.09(56.94±9.19)分,及格率为36.3%(141/388)。不同工作单位、地区、省份、婚姻状况、学历、专业技术职称、编制、工龄以及是否参与医院培训和是否参与专业课程培
目的评价手术时间对肿瘤切除术患者地氟烷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行择期全麻手术患者150例,性别不限,年龄18~75岁,BMI 19~25 kg/m2 ,ASA分级Ⅰ或Ⅱ级,术前肺功能未见异常。麻醉诱导: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 μ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2 mg/kg和丙泊酚2 mg/kg,气管插管术后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吸入地氟烷,调节挥发罐刻度至6%,新
期刊
目的探讨控制减压技术在单侧开颅手术治疗对冲性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单侧开颅手术治疗160例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其中80例采用控制减压技术(控制减压组),80例采用常规减压技术(常规减压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原因、术前瞳孔大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头部着力部位及受伤距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