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海南贫困山区要脱贫就必须发展电子商务,但从调研情况来看,海南贫困山区发展电子商务还存在若干阻碍因素。单一的发展村淘只会陷入既没有推力,又没有拉力,既没有内源力,也没有倒逼力的僵局,出现“僵尸村淘”现象。因此,本文认为将就地城镇化与村淘相结合,政府与企业合作,打造就地城镇化的村淘是实现海南山区发展电子商务、实现精准脱贫的破冰之举。
关键词 亚欠村 就地城镇化 村淘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师范大学2016年研究生校级创新科研项目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飞虎,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9.107
一、亚欠村村淘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陵水县是海南省首个阿里巴巴农村淘宝试点县,本号镇是陵水县第一批开业的农村淘宝的试点镇,亚欠村是本号镇下属村庄,是陵水县第二批农村淘宝38个服务站点之一。
首先,硬件设施(包括桌椅、电脑及其他办公设施)都由阿里巴巴配套下放,村委会只需要协商提供一个办公产所即可,每个村根据自身状况提供办公地点,有的设在村委会,有的设在小卖部,亚欠村将以前的邮寄点改为村淘办公室,为村淘的技术人员提供了办公产所。
其次,陵水县从300多人的招募现场筛选出来134人作为村淘的技术人员,然后又将这些技术人员下放到各个试点村,亚欠村的村淘技术人员也是其中之一,她老家在本号镇,中专毕业后,一直在家待业。
最后,亚欠村的村淘至今未形成销售业绩,作为村淘技术人员的工作则显的非常无聊,工作也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效。
二、制约亚欠村村淘发展的因素
(一)缺乏品牌产业支撑
亚欠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槟榔和芭蕉,但是槟榔和芭蕉的种植并不是亚欠村独有的,而且陵水的槟榔一直没有形成品牌,没有形成如定安黑猪肉、临高烤乳猪、文昌鸡、嘉积鸭等在海南有特色的产业品牌,也不能达到让海南居民耳熟能详的地步。正是因为缺乏这样的品牌支撑,使的亚欠的产品很难走向全国。淘宝销售需要销售量、需要品牌效应的支撑,一旦缺乏品牌效应,即便产品上架,与品牌产品相比,也会显的势单力薄而没有销售量。
(二)村民思想观念陈旧落后
村民是否愿意参与到村淘的活动中来,是否愿意支持农村淘宝,一方面在于村淘究竟能否为村民提供最实在的服务,能否帮助村民节流,在节流的同时为村民提供满意的服务,另一方面在于村民是否愿意去吃第一个螃蟹,是否愿意去了解农村淘宝。据了解,目前亚欠村村民主动去了解农村淘宝的人数屈指可数,归根原因就在于他们思想观念陈旧,对于新事物没有强烈的好奇心,本来就对电脑等一窍不通,谈到在网络上购物,让他们一时难以接受。整个亚欠村只有3个人上过大学,大部分年轻人都因为家庭没钱供养上学或者自己不愿意去上学而辍学,整个村子没有一个人会熟练电脑打字,更谈不上网购、网销技术。
(三)收支不平衡,村民的购买水平不高
亚欠村是海南省的精准扶贫村庄之一,全村有203户人家共803人,其中贫困户有45户,占全村户数的22.16%;其中贫困人口176人,占全村人口的21.91%。该村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槟榔和芭蕉和农闲之时年轻人在外打零工贴补家用,前者,槟榔得“黄叶病”,暂时不能够为村民带来经济收入,后者随着城市化进程放慢速度,经济放缓,农民找工作也显得更加困难起来。这使的本就单一的收入来源显的更加单薄,使的原本贫困的村庄更加贫困,并且村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并没有存款。在农产品不能够上线,尚未形成销售的情况下,村民收支很难平衡,消费能力受到限制。
总之,上述原因是直接影响村淘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村淘发展的主要因素。只有解决以上几个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发展村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真正的惠及于民、惠政于民。
三、对策:打造就地城镇化的村淘
海南山区贫困有诸多制约因素,要解决这些制约因素,就要依托互联网发展农村淘宝,为海南贫困山区居民实现“开源”和 “节流”。但是,就调研情况来看,海南贫困山区发展村淘不能一味的为了发展村淘而发展村淘,单一的发展村淘只会陷入既没有推力,又没有拉力,既没有内源力,也没有倒逼力的僵局,出现“僵尸村淘”现象。
因此,将就地城镇化与村淘相结合,政府与企业合作,打造就地城镇化的村淘是实现海南山区脱贫的破冰之举。
所谓“就地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不向大中城市迁移,而是以中小城镇为依托,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就地城镇化就可以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以及思想观念陈旧的问题,即解决了制约村淘发展的各类因素。
反之,村淘的发展也会进一步改变村民迂腐、陈旧的思想观念,将农业与工业相结合,提高农业附加值,在信息化的推动下,促进就地城镇化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仅降低了农民进城的成本,也降低了城市的管理等成本,更重要的是保护了海南的生态环境。但是,打造就地城镇化的村淘,实现就地城镇化是其前提,至于海南贫困山区如何实现就地城镇化,则是一个新的课题。
(一)就地城镇化的村淘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晶
亚欠村实现就地城镇化的村淘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三大机遇。天时方面,就地城镇化是相应政府号召,也是国家政策所向。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就提出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也作出了重要指示强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所以,发展就地城镇化的村淘也是响应“五大发展理念”的客观要求。地利方面,充分挖掘本地特色,发展特色旅游业,将旅游项目、旅游产品、旅游文化等与村淘相链接,既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又可以实现就地城镇化,从而实现就地城镇化的村淘。就亚欠村而言,亚欠村靠近吊罗山热带森林公园,吊罗山热带森林公园已经成为海南著名的旅游景点,充分利用亚欠村的地理优势,将吊罗山公园的旅游项目、旅游产品、旅游文化等与村淘相链接,就可以实现就地城镇化的村淘。人和方面,海南省已经派遣十一位科级干部下乡,深入农村,担任“第一书记”,指导村里党建工作,进行精准扶贫,就亚欠村而言,省委省政府已经下派了一位副处长担任亚欠村“第一书记”,阿里巴巴也投入了技术人员发展农村淘宝,“第一书记”与村淘技术人员的密切沟通,客观上已经把政府与企业结合起来了,所以,把就地城镇化与农村淘宝结合起来也是政府与企业合作的结晶。 (二) 就地城镇化促进村淘发展
就地城镇化不向大中城市迁移,通过发展生产提高村民收入,从而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第一,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可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可以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提高村民的消费能力、刺激消费欲望,提高村民的购买力,促进村淘的发展。
第二,就地城镇化,提高了村民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为农民改造其陈旧迂腐的思想观念奠定了基础,在城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村淘,势必会坐上就地城镇化的顺风车,走向人民群众的心中,为村淘的长远发展注入了内源力要素。
第三,村民通过村淘购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节流的过程。
第四,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就地城镇化就是一种扶贫方式,所以就地城镇化过程中教育水平也会得到很大的发展,对于村淘发展奠定了最根本的基础。
(三)就地城镇化的村淘促进就地城镇化
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职业非农化,转向工业发展,但就地城镇化并不是完全放弃农业,完全投入工业,用工业代替农业。伴随着农村就地城镇化,伴随着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越来越多的村企将会引导村民投入生产,将村民的注意力从农业逐渐转向工业发展,但是,就地城镇化的农村要注意到,发展工业的目的是提高农业附加值,而不是以工业替代农业,只有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用工业化创造农业附加值,用信息化包装农产品才能够真正促进就地城镇化的实现。林毅夫等指出:“所谓信息化,是指建立在IT产业发展与IT在社会经济各部门扩散的基础之上,运用IT改造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的过程”。 因此,这个信息化的过程非常丰富,包括农产品品牌的塑造、品牌的宣传、产品的定位、包装的设计等,最终到通过村淘进行销售和信息反馈。生产出的产品销售不出去,则不会为村民带来实际效益,反而会亏本,因此就地城镇化的村淘在产品的销售环节就凸显出了自己优越的地位,从而促进了农村的就地城镇化,而且,客观上来说,这就是一个“开源”的过程。以亚欠村为例,以前亚欠村的槟榔都会低价出售,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则可以通过村企进行初步加工或者深加工,发展槟榔产业,塑造槟榔品牌,将工业与农业相结合打造现代农业的同时,还能为村民提供工作,生产的产品通过村淘进行销售,实现农村产品进城,为农民提高农业利润。
综上所述,就地城镇化的村淘既是一个为村民经济“开源”的办法,又是一条“节流”的途径。就地城镇化与村淘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共同致力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会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和消费水平,从而推动村淘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村淘的发展,又会开化村民古老的观念,更近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在亚欠村经济条件差,村民思想观念落后,购买力的不强的情况下,就发展村淘而发展村淘的方法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将村淘与就地城镇化相结合,实现就地城镇化的村淘才是亚欠村经济发展的破冰之举。
注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13-02-01.
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016/c1024-27707804.html.
参考文献:
[1]潘海生、曹小锋.就地城镇化: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浙江小城镇建设的调查.政策瞭望.2010-09-20.
关键词 亚欠村 就地城镇化 村淘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师范大学2016年研究生校级创新科研项目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飞虎,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9.107
一、亚欠村村淘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陵水县是海南省首个阿里巴巴农村淘宝试点县,本号镇是陵水县第一批开业的农村淘宝的试点镇,亚欠村是本号镇下属村庄,是陵水县第二批农村淘宝38个服务站点之一。
首先,硬件设施(包括桌椅、电脑及其他办公设施)都由阿里巴巴配套下放,村委会只需要协商提供一个办公产所即可,每个村根据自身状况提供办公地点,有的设在村委会,有的设在小卖部,亚欠村将以前的邮寄点改为村淘办公室,为村淘的技术人员提供了办公产所。
其次,陵水县从300多人的招募现场筛选出来134人作为村淘的技术人员,然后又将这些技术人员下放到各个试点村,亚欠村的村淘技术人员也是其中之一,她老家在本号镇,中专毕业后,一直在家待业。
最后,亚欠村的村淘至今未形成销售业绩,作为村淘技术人员的工作则显的非常无聊,工作也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效。
二、制约亚欠村村淘发展的因素
(一)缺乏品牌产业支撑
亚欠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槟榔和芭蕉,但是槟榔和芭蕉的种植并不是亚欠村独有的,而且陵水的槟榔一直没有形成品牌,没有形成如定安黑猪肉、临高烤乳猪、文昌鸡、嘉积鸭等在海南有特色的产业品牌,也不能达到让海南居民耳熟能详的地步。正是因为缺乏这样的品牌支撑,使的亚欠的产品很难走向全国。淘宝销售需要销售量、需要品牌效应的支撑,一旦缺乏品牌效应,即便产品上架,与品牌产品相比,也会显的势单力薄而没有销售量。
(二)村民思想观念陈旧落后
村民是否愿意参与到村淘的活动中来,是否愿意支持农村淘宝,一方面在于村淘究竟能否为村民提供最实在的服务,能否帮助村民节流,在节流的同时为村民提供满意的服务,另一方面在于村民是否愿意去吃第一个螃蟹,是否愿意去了解农村淘宝。据了解,目前亚欠村村民主动去了解农村淘宝的人数屈指可数,归根原因就在于他们思想观念陈旧,对于新事物没有强烈的好奇心,本来就对电脑等一窍不通,谈到在网络上购物,让他们一时难以接受。整个亚欠村只有3个人上过大学,大部分年轻人都因为家庭没钱供养上学或者自己不愿意去上学而辍学,整个村子没有一个人会熟练电脑打字,更谈不上网购、网销技术。
(三)收支不平衡,村民的购买水平不高
亚欠村是海南省的精准扶贫村庄之一,全村有203户人家共803人,其中贫困户有45户,占全村户数的22.16%;其中贫困人口176人,占全村人口的21.91%。该村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槟榔和芭蕉和农闲之时年轻人在外打零工贴补家用,前者,槟榔得“黄叶病”,暂时不能够为村民带来经济收入,后者随着城市化进程放慢速度,经济放缓,农民找工作也显得更加困难起来。这使的本就单一的收入来源显的更加单薄,使的原本贫困的村庄更加贫困,并且村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并没有存款。在农产品不能够上线,尚未形成销售的情况下,村民收支很难平衡,消费能力受到限制。
总之,上述原因是直接影响村淘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村淘发展的主要因素。只有解决以上几个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发展村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真正的惠及于民、惠政于民。
三、对策:打造就地城镇化的村淘
海南山区贫困有诸多制约因素,要解决这些制约因素,就要依托互联网发展农村淘宝,为海南贫困山区居民实现“开源”和 “节流”。但是,就调研情况来看,海南贫困山区发展村淘不能一味的为了发展村淘而发展村淘,单一的发展村淘只会陷入既没有推力,又没有拉力,既没有内源力,也没有倒逼力的僵局,出现“僵尸村淘”现象。
因此,将就地城镇化与村淘相结合,政府与企业合作,打造就地城镇化的村淘是实现海南山区脱贫的破冰之举。
所谓“就地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不向大中城市迁移,而是以中小城镇为依托,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就地城镇化就可以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以及思想观念陈旧的问题,即解决了制约村淘发展的各类因素。
反之,村淘的发展也会进一步改变村民迂腐、陈旧的思想观念,将农业与工业相结合,提高农业附加值,在信息化的推动下,促进就地城镇化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仅降低了农民进城的成本,也降低了城市的管理等成本,更重要的是保护了海南的生态环境。但是,打造就地城镇化的村淘,实现就地城镇化是其前提,至于海南贫困山区如何实现就地城镇化,则是一个新的课题。
(一)就地城镇化的村淘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晶
亚欠村实现就地城镇化的村淘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三大机遇。天时方面,就地城镇化是相应政府号召,也是国家政策所向。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就提出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也作出了重要指示强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所以,发展就地城镇化的村淘也是响应“五大发展理念”的客观要求。地利方面,充分挖掘本地特色,发展特色旅游业,将旅游项目、旅游产品、旅游文化等与村淘相链接,既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又可以实现就地城镇化,从而实现就地城镇化的村淘。就亚欠村而言,亚欠村靠近吊罗山热带森林公园,吊罗山热带森林公园已经成为海南著名的旅游景点,充分利用亚欠村的地理优势,将吊罗山公园的旅游项目、旅游产品、旅游文化等与村淘相链接,就可以实现就地城镇化的村淘。人和方面,海南省已经派遣十一位科级干部下乡,深入农村,担任“第一书记”,指导村里党建工作,进行精准扶贫,就亚欠村而言,省委省政府已经下派了一位副处长担任亚欠村“第一书记”,阿里巴巴也投入了技术人员发展农村淘宝,“第一书记”与村淘技术人员的密切沟通,客观上已经把政府与企业结合起来了,所以,把就地城镇化与农村淘宝结合起来也是政府与企业合作的结晶。 (二) 就地城镇化促进村淘发展
就地城镇化不向大中城市迁移,通过发展生产提高村民收入,从而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第一,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可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可以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提高村民的消费能力、刺激消费欲望,提高村民的购买力,促进村淘的发展。
第二,就地城镇化,提高了村民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为农民改造其陈旧迂腐的思想观念奠定了基础,在城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村淘,势必会坐上就地城镇化的顺风车,走向人民群众的心中,为村淘的长远发展注入了内源力要素。
第三,村民通过村淘购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节流的过程。
第四,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就地城镇化就是一种扶贫方式,所以就地城镇化过程中教育水平也会得到很大的发展,对于村淘发展奠定了最根本的基础。
(三)就地城镇化的村淘促进就地城镇化
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职业非农化,转向工业发展,但就地城镇化并不是完全放弃农业,完全投入工业,用工业代替农业。伴随着农村就地城镇化,伴随着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越来越多的村企将会引导村民投入生产,将村民的注意力从农业逐渐转向工业发展,但是,就地城镇化的农村要注意到,发展工业的目的是提高农业附加值,而不是以工业替代农业,只有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用工业化创造农业附加值,用信息化包装农产品才能够真正促进就地城镇化的实现。林毅夫等指出:“所谓信息化,是指建立在IT产业发展与IT在社会经济各部门扩散的基础之上,运用IT改造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的过程”。 因此,这个信息化的过程非常丰富,包括农产品品牌的塑造、品牌的宣传、产品的定位、包装的设计等,最终到通过村淘进行销售和信息反馈。生产出的产品销售不出去,则不会为村民带来实际效益,反而会亏本,因此就地城镇化的村淘在产品的销售环节就凸显出了自己优越的地位,从而促进了农村的就地城镇化,而且,客观上来说,这就是一个“开源”的过程。以亚欠村为例,以前亚欠村的槟榔都会低价出售,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则可以通过村企进行初步加工或者深加工,发展槟榔产业,塑造槟榔品牌,将工业与农业相结合打造现代农业的同时,还能为村民提供工作,生产的产品通过村淘进行销售,实现农村产品进城,为农民提高农业利润。
综上所述,就地城镇化的村淘既是一个为村民经济“开源”的办法,又是一条“节流”的途径。就地城镇化与村淘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共同致力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会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和消费水平,从而推动村淘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村淘的发展,又会开化村民古老的观念,更近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在亚欠村经济条件差,村民思想观念落后,购买力的不强的情况下,就发展村淘而发展村淘的方法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将村淘与就地城镇化相结合,实现就地城镇化的村淘才是亚欠村经济发展的破冰之举。
注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13-02-01.
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016/c1024-27707804.html.
参考文献:
[1]潘海生、曹小锋.就地城镇化: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浙江小城镇建设的调查.政策瞭望.201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