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这句维也纳名言体现着当地人对咖啡馆的挚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久前将维也纳咖啡馆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久前,我走进离家不远处的维也纳一家小咖啡馆。原来有段时间,我隔不久就会到这儿来喝咖啡,但是过去一两年间还没有来过。
推开门走进咖啡馆,亮晶晶的玻璃柜台后,正在忙活的咖啡师转过身来。
“您好!”我微笑着和她打招。瞬间,她很严肃地看着我,眉头打了一个结。我还以为自己打扰了她的工作,她可能有点儿不高兴。后来,她突然说,“梅锡兰(Melange,相当于维也纳版本的卡布奇诺)?多加热奶,少要泡沫。”
她还记得我喜爱的咖啡口味!
不请自到
咖啡馆,是我的真爱。每到一处,我都希望能了解当地人到哪里去喝咖啡、喝茶、消磨时光。但是,无法否认,在维也纳,咖啡馆文化已经演变成艺术。
部分原因,要归功于咖啡馆的形象魅力:大理石的桌面,典雅呈亮的真木家具,流光溢彩的水晶吊灯;还有,服务员托着小小的银盘,将你的咖啡端到桌前;咖啡杯旁,摆着一杯水……
维也纳的咖啡可不便宜。一小杯梅锡兰或者卡布奇诺都要3个多欧元。但是,买上一杯咖啡,你可以在咖啡馆里坐好几个小时,肯定不会有人赶你走。
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在维也纳市中心的底格拉斯(Diglas)咖啡馆度过了整整一天。我们在赶一些翻译工作,桌子上堆满了电脑、字典、纸。我们太穷,点不起太多的东西。但是,几乎每过一个来小时,服务员就会不请自到,用银色托盘送来两杯水。
朋友说,“人家这样做是为了表示欢迎你继续呆下去”。她说,这种传统源自维也纳19世纪经历的住房危机。严冬之日,如果你无处栖身,总可以到咖啡馆来“避难”。
第二客厅
维也纳咖啡馆文化的兴盛,应该说是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当时,咖啡馆是维也纳知识、文化生活的中心。弗洛伊德、克里姆特(Klimt)、赫茨尔(Herzl)和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都是咖啡馆的常客。
咖啡馆还是辩论的舞台。
有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作曲家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和对手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在咖啡馆的一次交锋。
当时,布鲁克纳坐在一张单独的桌子上,点了一杯加鲜奶油的咖啡。勃拉姆斯高声叫道:“你和我,可能也就只有这么一个共同点。”
那样的时光也许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往事依然难忘。我必须坦白,每次,一想到托洛斯基也是这里的常客,“中央咖啡馆”美味可口的苹果卷儿(apple strudel)好像就更加美味可口了。
我和奥地利电视台一位著名的主持人坐在距离他家不远的一个咖啡馆聊天。我问他:“如今在维也纳社会,咖啡馆是否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呢?”
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当然了。在有名的大咖啡馆出没,你是要抓人眼球;在这样的地方,怎么说呢,这就算我的第二客厅吧。”
谁说了算?
维也纳人以咖啡馆的温馨为荣。去星巴克,你也可以斜靠在沙发上,但是,与星巴克不同的是,维也纳的咖啡馆对客人也有更多的要求。
从点咖啡开始,你好像就能感受到一种压力:我必须和周围的环境相匹配。传统上讲,服务员一般都在同一家咖啡馆工作许多年,他们说了算。这一点,还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有些服务员很热情,有些看上去却更傲慢、甚至无理。
有一次,我到朗特曼(Landtmann)咖啡馆,几个朋友正在那里吃早餐。走进咖啡馆,我把外套挂在椅子后背上。几分钟后,负责衣帽间的服务员走过来,抓起我的外套、递给我一张小票。
我说:“不用这么麻烦了,我只呆几分钟。”她不满地看着我,回答说:“女士,这是我们这儿的规矩。”我乖乖地接过小票。
但是,和服务员打交道,不要灰心、更不要放弃,很快,你就会收到回报。
刚刚搬到维也纳的时候,有人告诉我,“等到服务员记住你喝咖啡的个人口味时,你就被接受了。”(编辑/草见)
不久前,我走进离家不远处的维也纳一家小咖啡馆。原来有段时间,我隔不久就会到这儿来喝咖啡,但是过去一两年间还没有来过。
推开门走进咖啡馆,亮晶晶的玻璃柜台后,正在忙活的咖啡师转过身来。
“您好!”我微笑着和她打招。瞬间,她很严肃地看着我,眉头打了一个结。我还以为自己打扰了她的工作,她可能有点儿不高兴。后来,她突然说,“梅锡兰(Melange,相当于维也纳版本的卡布奇诺)?多加热奶,少要泡沫。”
她还记得我喜爱的咖啡口味!
不请自到
咖啡馆,是我的真爱。每到一处,我都希望能了解当地人到哪里去喝咖啡、喝茶、消磨时光。但是,无法否认,在维也纳,咖啡馆文化已经演变成艺术。
部分原因,要归功于咖啡馆的形象魅力:大理石的桌面,典雅呈亮的真木家具,流光溢彩的水晶吊灯;还有,服务员托着小小的银盘,将你的咖啡端到桌前;咖啡杯旁,摆着一杯水……
维也纳的咖啡可不便宜。一小杯梅锡兰或者卡布奇诺都要3个多欧元。但是,买上一杯咖啡,你可以在咖啡馆里坐好几个小时,肯定不会有人赶你走。
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在维也纳市中心的底格拉斯(Diglas)咖啡馆度过了整整一天。我们在赶一些翻译工作,桌子上堆满了电脑、字典、纸。我们太穷,点不起太多的东西。但是,几乎每过一个来小时,服务员就会不请自到,用银色托盘送来两杯水。
朋友说,“人家这样做是为了表示欢迎你继续呆下去”。她说,这种传统源自维也纳19世纪经历的住房危机。严冬之日,如果你无处栖身,总可以到咖啡馆来“避难”。
第二客厅
维也纳咖啡馆文化的兴盛,应该说是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当时,咖啡馆是维也纳知识、文化生活的中心。弗洛伊德、克里姆特(Klimt)、赫茨尔(Herzl)和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都是咖啡馆的常客。
咖啡馆还是辩论的舞台。
有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作曲家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和对手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在咖啡馆的一次交锋。
当时,布鲁克纳坐在一张单独的桌子上,点了一杯加鲜奶油的咖啡。勃拉姆斯高声叫道:“你和我,可能也就只有这么一个共同点。”
那样的时光也许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往事依然难忘。我必须坦白,每次,一想到托洛斯基也是这里的常客,“中央咖啡馆”美味可口的苹果卷儿(apple strudel)好像就更加美味可口了。
我和奥地利电视台一位著名的主持人坐在距离他家不远的一个咖啡馆聊天。我问他:“如今在维也纳社会,咖啡馆是否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呢?”
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当然了。在有名的大咖啡馆出没,你是要抓人眼球;在这样的地方,怎么说呢,这就算我的第二客厅吧。”
谁说了算?
维也纳人以咖啡馆的温馨为荣。去星巴克,你也可以斜靠在沙发上,但是,与星巴克不同的是,维也纳的咖啡馆对客人也有更多的要求。
从点咖啡开始,你好像就能感受到一种压力:我必须和周围的环境相匹配。传统上讲,服务员一般都在同一家咖啡馆工作许多年,他们说了算。这一点,还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有些服务员很热情,有些看上去却更傲慢、甚至无理。
有一次,我到朗特曼(Landtmann)咖啡馆,几个朋友正在那里吃早餐。走进咖啡馆,我把外套挂在椅子后背上。几分钟后,负责衣帽间的服务员走过来,抓起我的外套、递给我一张小票。
我说:“不用这么麻烦了,我只呆几分钟。”她不满地看着我,回答说:“女士,这是我们这儿的规矩。”我乖乖地接过小票。
但是,和服务员打交道,不要灰心、更不要放弃,很快,你就会收到回报。
刚刚搬到维也纳的时候,有人告诉我,“等到服务员记住你喝咖啡的个人口味时,你就被接受了。”(编辑/草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