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219-01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实验教学是该学科非常重要的组成成分,实验课的成败不仅直接关系到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它关系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创新思维的激发和探索精神的训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许多教师已形成了以验证实验现象和培养实验技能为目的的实验教学模式。在确定实验目标、选择实验教学方法和评价实验效果时,都以学生是否通过实验"掌握、理解"某一知识,学会或基本学会某一技能为核心,而忽视实验态度和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是作为一种实验技能来传授,没有独立的实验要求,学生实验的过程只是"观察者"、"验证者",而不是"探究者"、"发现者"。久而久之,学生感到实验课没兴趣、没压力,也无需预习,实验课上表现出随意性和盲目性。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受挫,其创新的能力受到抑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些实验常常完不成要求的内容。学生常常是满兴而来,败兴而归。因此,在实验课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实验课上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实验课上教师如果管得太严、太死,这也不能动,那也不能碰,学生只会胆战心惊,怯于动手,最后是照书抄结论,没有实际意义。在实验课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对于学生一些做法给予指导、帮助。
2变探究性实验为验证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性和设计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探究性和设计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验证性实验无法代替的。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在学生预习实验的基础上先在课堂通过实验进行探索,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既认识了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形成的原因,还非常容易地解决了渗透作用原理这一难点。在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中,还要加强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将会出现新思想、新举措,教师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勇于向经典实验挑战,不拘一格,勇于创新,变换条件,重新设计。如在做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实验时,许多学生结合"酶的特性"提出设想:(1)高温水浴;(2)低温水浴;(3)唾液煮沸;(4)唾液中加盐酸;(5)将淀粉糊换成蛋清液。我鼓励学生大胆按照他们的设想做对比实验,学生则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索与创造的欲望,既有利于知识的深化理解,深刻记忆,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开阔了创新思路。
3让学生在实验中改进实验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刨新能力的有效环节
上实验课时,一方面要求学生按教科书讲的方法步骤去做实验,不得随意违反操作规程;另一方面,告诉学生,在每一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上,可适当考虑如何改进,就是换种方法操作,可能更有利于实验,因为教科书上讲的操作方法并不是唯一的。例如,制作洋葱根装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在压片时,可以用书上的手指压片的方法,也可以用铅笔带橡皮的一头敲压根失,使细胞分散开,效果更好。又如,提取菠菜叶片的叶绿体色素,加入2ml丙酮,可以象书上讲的一次加入,也可以两次加入,这样可以防止研磨时间过长,丙酮过分挥发。对实验中所用的试剂及其浓度,也可以像选择实验材料一样,提出能不能用别的试剂代替,能不能改变试剂浓度等问题。例如,能不能用食盐溶液代替蔗糖溶液,使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现象?蔗糖溶液浓度由30%增大至40%,洋葱表皮细胞会不会加快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像这样对实验方法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可以深化学生的实验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假如有学生提出新的实验操作方法(包括改变试剂浓度和换用另一种试剂),并且这种方法是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那就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表现,创新型实验教学的成功之处。
4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出真知","说起容易做起难",一方面说明通过实践可以获取有深刻认识的真理;另一方面,讲到理论知识听起来易于接受,但要通过实践证明却需要面临重重困难,遭遇各种问韪,并非一促而蹴的事。当然,通过自己的实践会学会许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从而培养自己的创造才能。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我看到学生创造的体现。课本对实验的材料做了详尽的说明,若按照要求,农村学生是很难完成的。抛开课本,我把它作为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寒假制作,收假时交来。结果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做得一样好。农村孩子选材更为广泛:小木片、烟盒、硬纸片;城市学生则主要以塑料片、纯净水盖等作为材料。在化学键连接上,城市学生多用订书针,而农村孩子有的用细绳子相连,有用几根线连了以后,又用浆糊胶粘而增加硬度,花样很多。看到学生的成果,办公室的老师赞不绝口,无不为学生的创造所折服。
最后。教会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是培养学生进行实验创新的根本。许多生物老师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总是强调所做实验的关键步骤,注意问题,甚至让学生练习相关的一系列实验训练题。结果是学生不明白实验为什么而实验,实验为什么设计成如此步骤。因而没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学生完成实验后,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完成实验报告。报告中必须遵循实验基本理论:首先是理出实验假设是什么,也就是一个实验想要证明什么问题;其次是实验中的变量有哪些,是如何保证单一变量原则的;第三是实验过程中是如何控制变量的,即把问题的原因最明显的突现出来;第四是弄清实验的参照,也就是每个实验的对照是怎样设计,如何体现的;最后是真实客观地描述自己的实验事实,分析实验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实验的方法和设想。通过每一次这样的报告,学生就会彻底认识到实验的本质含义:无非是验证自己或他人的一个想法,其它一切设计都是为此目的服务,设计的关键是保证题设的唯一突出性。这样的认识是学生今后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自我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学生创造成果实现的源泉。
参考文献
[1]陈振国.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生物学通报,2001,(10).
[2]汪古逊.实验的基本理论[J].中学生物教学,1999,(5).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实验教学是该学科非常重要的组成成分,实验课的成败不仅直接关系到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它关系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创新思维的激发和探索精神的训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许多教师已形成了以验证实验现象和培养实验技能为目的的实验教学模式。在确定实验目标、选择实验教学方法和评价实验效果时,都以学生是否通过实验"掌握、理解"某一知识,学会或基本学会某一技能为核心,而忽视实验态度和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是作为一种实验技能来传授,没有独立的实验要求,学生实验的过程只是"观察者"、"验证者",而不是"探究者"、"发现者"。久而久之,学生感到实验课没兴趣、没压力,也无需预习,实验课上表现出随意性和盲目性。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受挫,其创新的能力受到抑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些实验常常完不成要求的内容。学生常常是满兴而来,败兴而归。因此,在实验课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实验课上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实验课上教师如果管得太严、太死,这也不能动,那也不能碰,学生只会胆战心惊,怯于动手,最后是照书抄结论,没有实际意义。在实验课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对于学生一些做法给予指导、帮助。
2变探究性实验为验证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性和设计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探究性和设计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验证性实验无法代替的。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在学生预习实验的基础上先在课堂通过实验进行探索,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既认识了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形成的原因,还非常容易地解决了渗透作用原理这一难点。在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中,还要加强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将会出现新思想、新举措,教师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勇于向经典实验挑战,不拘一格,勇于创新,变换条件,重新设计。如在做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实验时,许多学生结合"酶的特性"提出设想:(1)高温水浴;(2)低温水浴;(3)唾液煮沸;(4)唾液中加盐酸;(5)将淀粉糊换成蛋清液。我鼓励学生大胆按照他们的设想做对比实验,学生则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索与创造的欲望,既有利于知识的深化理解,深刻记忆,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开阔了创新思路。
3让学生在实验中改进实验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刨新能力的有效环节
上实验课时,一方面要求学生按教科书讲的方法步骤去做实验,不得随意违反操作规程;另一方面,告诉学生,在每一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上,可适当考虑如何改进,就是换种方法操作,可能更有利于实验,因为教科书上讲的操作方法并不是唯一的。例如,制作洋葱根装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在压片时,可以用书上的手指压片的方法,也可以用铅笔带橡皮的一头敲压根失,使细胞分散开,效果更好。又如,提取菠菜叶片的叶绿体色素,加入2ml丙酮,可以象书上讲的一次加入,也可以两次加入,这样可以防止研磨时间过长,丙酮过分挥发。对实验中所用的试剂及其浓度,也可以像选择实验材料一样,提出能不能用别的试剂代替,能不能改变试剂浓度等问题。例如,能不能用食盐溶液代替蔗糖溶液,使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现象?蔗糖溶液浓度由30%增大至40%,洋葱表皮细胞会不会加快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像这样对实验方法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可以深化学生的实验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假如有学生提出新的实验操作方法(包括改变试剂浓度和换用另一种试剂),并且这种方法是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那就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表现,创新型实验教学的成功之处。
4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出真知","说起容易做起难",一方面说明通过实践可以获取有深刻认识的真理;另一方面,讲到理论知识听起来易于接受,但要通过实践证明却需要面临重重困难,遭遇各种问韪,并非一促而蹴的事。当然,通过自己的实践会学会许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从而培养自己的创造才能。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我看到学生创造的体现。课本对实验的材料做了详尽的说明,若按照要求,农村学生是很难完成的。抛开课本,我把它作为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寒假制作,收假时交来。结果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做得一样好。农村孩子选材更为广泛:小木片、烟盒、硬纸片;城市学生则主要以塑料片、纯净水盖等作为材料。在化学键连接上,城市学生多用订书针,而农村孩子有的用细绳子相连,有用几根线连了以后,又用浆糊胶粘而增加硬度,花样很多。看到学生的成果,办公室的老师赞不绝口,无不为学生的创造所折服。
最后。教会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是培养学生进行实验创新的根本。许多生物老师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总是强调所做实验的关键步骤,注意问题,甚至让学生练习相关的一系列实验训练题。结果是学生不明白实验为什么而实验,实验为什么设计成如此步骤。因而没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学生完成实验后,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完成实验报告。报告中必须遵循实验基本理论:首先是理出实验假设是什么,也就是一个实验想要证明什么问题;其次是实验中的变量有哪些,是如何保证单一变量原则的;第三是实验过程中是如何控制变量的,即把问题的原因最明显的突现出来;第四是弄清实验的参照,也就是每个实验的对照是怎样设计,如何体现的;最后是真实客观地描述自己的实验事实,分析实验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实验的方法和设想。通过每一次这样的报告,学生就会彻底认识到实验的本质含义:无非是验证自己或他人的一个想法,其它一切设计都是为此目的服务,设计的关键是保证题设的唯一突出性。这样的认识是学生今后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自我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学生创造成果实现的源泉。
参考文献
[1]陈振国.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生物学通报,2001,(10).
[2]汪古逊.实验的基本理论[J].中学生物教学,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