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撒旦的地盘儿

来源 :八小时以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f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了一部法国纪录片《是和有》,英文题目叫做《To be and to Have》。首先对它的英文题目产生了兴趣,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说过的那句经典台词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problem),在西方的文化里“,to be”这个问题是个永恒的话题,人的一生就是关于如何 “to be”的选择过程。《是和有》是一部 “追本溯源 ”的片子,人的心智未受任何熏陶或玷污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人是怎样在自己最单纯的时候接触他人、接触社会、接触最基本的规则。在不知不觉、耳濡目染下,“最初 ”的自己学会了 “how to be(怎样立人)”和“what to have(拥有什么)”。
  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段里,费尔贝尔用诗一样的语言,古典音乐似的节奏,带我们来到法国奥弗涅地区中心平原的山村。在社会文化和现代化程度如此发达的法国,居然有这样的山村,这样的田园,这样一个只有在中国古人陶渊明笔下才有的世外桃源!时间在这里是凝滞的。我甚至情不自禁地长舒了一口气,平日的呼吸太急促,脚步太匆忙,此刻跟着镜头我竟重新找回了儿时的感觉,那种在麦浪里伸懒腰的感觉。
  或许只有当找回最初的自己时,才能认真去思考 “是与有 ”这样精辟的问题。
  人在生存时最初遇到并贯穿生命始终的两个问题,即“是”和“有”。
  你或许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一直在忙着解决这两个问题:你究竟是怎样的人,什么是你追求并想拥有的东西。这两个字包含着对生命、对世界的价值观和态度。
  “是”与“有”,哪个更重要呢?
  我认为一个注重 “是”的年代远胜于注重 “有”的年代。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迷茫 ”、“颓废 ”是许多人的标签,这些人找不到自我,没有了 “是”便从 “有”上寻找弥补,于是与迷茫、颓废对应,出现了摇滚、朋克、披头士和前所未有的疯狂放荡,梦想与规则在这个时期消失了。
  我并不是批判这些标签浓重的时代,至少那些年人疯狂得纯粹。现在的许多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丧失了应有的 “是”,对“有”的追求近乎疯狂。
  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不是为了房子、车子、票子和某个高富帅的男人。可能一票人会因为我这句话诅咒我直接喝西北风养生得了。好吧,人要有能养活自己的票子,能让自己歇歇脚的房子,最好再有一个能依靠的家,但是这一切都不是以丧失人本有的 “是”为前提的,人的 “有”不能建在一个空壳上。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许多人注重 “有”远超过“是”,于是生活变成了充斥 “有”的欲望而丧失“是”的本心的 “炼狱 ”,于是有太多人受过 “有”的折磨,仿佛走到哪儿都在 “撒旦的地盘儿里 ”。
  虽然我这些年过得有点儿悲催,但让我发自内心的骄傲也让我四处碰壁的一点是,我始终坚守自己的 “是”。酷玩乐队的歌《为你疗伤》里有句我最喜欢的歌词:“what you want is not what you need(你想要的并不是你需要的)。”也许我们都应该回归自己 “需要 ”的,而不是 “想要 ”的,这样,当下许多人的 “痴‘有’症”才能被治疗,不至于 “病入膏肓 ”。
  单纯可以很高贵,静穆可以很伟大,静下来,重新捡起遗失的美好。
其他文献
主持人  年终的片场,《一九四二》和《少年派漂流记》狭路相逢,犹若天意,绵延出无数的谈资。有人说,两个同样讲灾难的影片,前者在讲以恶制恶,后者则说的是以善制恶,两部电影与其说是影视艺术的较量,不如说是冯小刚与李安之间价值观的深度PK。  与此同时,关于到底是该以恶制恶还是以善制恶的争论也在继续……  流年:  2000年4月1日,江苏省沐阳县四个无业青年夜间闯入一幢别墅行窃,因为言语不通,他们杀害
期刊
她在2011年《金融时报》“全球商界女性50强”评选中成功登顶;  她敢于公开和巴菲特唱反调,坚持以卓越的经营绩效向市场证明巴菲特低估了她的能力;  她是个性格直接的人,会坦诚地告诉你她喜欢你,抑或相反;  她是全球第二大食品公司卡夫集团的CEO艾琳·罗森菲尔德。  请牢记她的名字,但请别问她的性别,因为,她最喜欢的一句话来自于老师对她的评价:“你真棒,我都没有意识到你是一位女性!”  通心粉、巧
期刊
一般来说,加薪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大部分事情都没有完全的绝对,加薪也不例外,有时也会存在陷阱。有时候,加薪的工作无助于达成你的职业目标。  你在公司的职位无法晋升,老板只能不断地给你加薪,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你的薪水很高,却没有承担起这份薪水对应的职责,以后你再进入就业市场,眼高手低,很难找到满意的下一份工作。  不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为了更高些的收入盲目地跳槽,导致职业经历不连贯,最终在每个领域
期刊
曾经询问过很多女性观众,是否喜欢张震,得到的答案基本相同:不确定。  有着无与伦比的棱角与轮廓,原本可以轻松做“偶像”明星,张震却一次次充当配角,角逐各项电影大奖。  作为与杨德昌、王家卫、李安、侯孝贤和吴宇森五大导演合作过的男星,张震处世低调,鲜有话题缠身。  一个文艺青年的特质:不委屈、不迎合、不做作。张震从14岁开始就被赋予这种特质。第一次站在导演杨德昌面前时,他就成为《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期刊
总有一首歌,或以旋律,或以字句,或以特殊背景下的非常事件,深深打动你——不长,才一生。  喜时有它,苦时有它,人生种种况味,都被它写尽、唱尽……纵有千人万人在听,你却觉得,它,只为你量身而做。  那一年,1979。  有一个叫邓丽君的台湾女子,用她清丽的歌声催开了一代人晚熟的情窦。每一夜,我们在收音机里捕捉电波中她稍纵即逝的温婉,那颗因时代风云而未老先沧的心,在那样和煦的节奏里温柔开来,只等一场细
期刊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  和蔚蓝色的原野。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  和连绵的群山。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大海,  和百花盛开的峡谷。  ——巴尔蒙特  那么,你和我又是为什么来到这个世上?  不去会死  骑车环游世界是石田裕辅长久以来的梦想。  就在他下定决心出发的时候,尿血的老毛病又犯了,行程似乎从一开始就不顺利。一位老婆婆劝告他不要做冒险的事情,但是他还是上路了。  在非洲
期刊
冬天,白菜季。大白菜、小白菜、圆白菜、鸡毛菜、黄芽白,还有大青菜、小青菜,我把它们笼统地称为白菜,曾在寒风中主宰过北方的冬天菜市,而今仍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乡间野外,田畔地畦,白菜随处可见,篷篷簇簇碧绿生青。作为寻常百姓桌上的常客,白菜可以当主菜,独挑大梁,也可以作辅菜。素炒白菜清淡爽口,炒年糕或下面条时加入几根白菜,盘中则活色生香。白菜,无论是唱主角还是当配角,总是宠辱不惊,鲜嫩盈人。  白菜
期刊
母亲老了,老得只认识他这个儿子,每天他出门前都会跟着他一起往外走,好不容易哄回家,不过片刻就会问别人:“哥哥(随着别的孩子称呼他)什么时候回来?”等到他回家,就会像孩子一样跟在他身边。于是,他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这样就可以每天24小时陪伴母亲了。  一天母亲不舒服,他用花布包了母亲去医院看病,被人拍了下来,传到网上,这张图片从亚洲传到欧洲,又传回来,绕地球一周,感动了无数人。  他是普通人丁祖汲。
期刊
橡皮漂在北京有些年了。  刚到北京的时候,他说每天早上看到地铁里密密麻麻的人各自埋着头,自己挤在其中,几乎不用走就会被簇拥着哗啦上了车哗啦下了车。当时,一个念头在心里翻江倒海:回去,这破地方没法待,杀回老家去!  橡皮说,看着那些乌泱乌泱的人,总有一种想突围的感觉,仿佛心里的空间被挤压得没有了空隙,或者被踩得七零八落。那种令人烦躁的压抑感让一天的心情都不会好。即便是在梦里,更多也是在换乘车:望京,
期刊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企业面临更多竞争,品牌经理人需要弄清楚关于中国消费者的几个常见误解。  误解一:中国消费者不会为家里花钱。一种观点认为,对于家里的物品,中国消费者不愿多花钱。由于不能向外人炫耀自己的地位,中国人是不会购买外国家用电器的,他们反而会选择更便宜的国产品牌。然而调查发现,接受采访的富人(净资产超过 50万美元)中有 90%喜欢购买外国品牌的大件家电。他们说,外国品牌具有更好的功能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