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温饱问题已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解决,但在解决了食品“量”的问题后,食品“质”的问题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很多不良商家为了追求利益,在食品原材料、生产、加工、包装和销售上做文章,导致各类影响食品安全性的事件频发。仅2020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就不胜枚举,主要有固体饮料冒充配方奶粉事件、汉堡王门店修改原料保质期事件、薯片等食品检出致癌物丙烯酰胺事件等,这些问题食品不仅影响身体健康,同时也引起社会上的不安。在此背景下,兰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设《食品安全与健康》这一面向全校非生物类专业本科生的校选课,该课程主要讲授食品安全的定义、危害和预防,影响食品安全常见的因素及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等,旨在让学生了解国内外食品安全与健康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普及食品安全与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和健康观。
而教书育人素来都是一体的,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加入育人环节,以理论课程为主要渠道,将隐性的思政元素融入显性的课程教学中,既能对思政课程进行扩充、完善,又能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这不仅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体现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而且符合学科育人的特点。本文主要介绍了把课程思政融入《食品安全与健康》课程的对策。
一、提升教师思政素养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不仅因为他们具有渊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承担着培育下一代的重大社会责任。教书教的是学习思维、教的是为人处世的能力,那么就要提高教师的思政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老师应积极参加国家、省、大学等组织的研修班,提升自己的综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自身思想政治修养。第二,认真备课、授课,并积极与同行交流。设立专门的教研室,老师们定期集体备课,共同研读教材,并邀请优秀的思政教师参与研讨活动,选择思政为切入点,达成统一的教育思想共识。第三,提高授课技能,促进师生互动。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投入教学工作,力争做到课堂氛围轻松、舒适。
二、《食品安全与健康》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
思政教育内容丰富,在与专业知识融合的过程中,不可追求内容的完整性而生搬硬套,而应该选择合适的内容。《食品安全与健康》课程有着特定的知识体系、丰富的思政元素,比如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敬业精神、责任意识、法律意识、诚信意识、科学思维、保护环境、食品安全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等。
1.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信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根植于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在绪论中讲授食品安全现状时可加入中美贸易战的相关情况,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让每个专业的学生都明白他们这一代人的担当与使命,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爱国主义从来不是口头的空话,而是脚踏实地的实践。
2.诚信负责、遵纪守法。《食品安全与健康》作为选修课程,主要面向大一、大二的非专业学生,要求他们了解一些食品安全知识,能够辨析常见食品的安全性就已经达到了教学的基本目的。“食”关系着人类的健康,这就要求生产厂家诚信经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加入最近几年的食品安全案例,比如在“食品添加剂与健康”一章中,列举“三聚氰胺”事件、“石蜡大米”事件等。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究其原因是生产企业为了利益非法经营、责任心不强,从而教育学生树立“立德为先,利益在后,诚信为本,安全第一”的价值观。
3.科学严谨,终生学习。食品与药品一样,任何小的忽视都可能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在生活中很多的食物只要有一点肉眼可见的腐败,可能大部分已经无法食用,但人们一般都把“好”的那部分继续食用。因此,应该把好食品安全关,严谨对待食品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在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好让学生讨论曾经遇到过的异常食品以及处理方式,传递一种对科学严谨、认真,对知识渴望学习的态度,最终内化为学生品行的细节。
4.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本课程中很多知识点均与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有密切联系。任何一种问题食品的产生必然涉及很多环境问题,比如原材料的污染、包装材料的不合格等,在学习有害金属对食品的危害及其预防时,可播放“镉米”事件、“皮革奶”事件和日本的水俣病纪录片等,让学生感受到保护环境、垃圾分类回收、节约资源等社会公德对生态文明和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5.食品安全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目前,人们有了食品安全的意识,但由于缺少专业的知识指导,导致肥胖症、“三高”、糖尿病等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比如不健康的减肥方式、食用野生动植物导致的中毒或者病毒感染。教师应该结合当前的实例,给学生灌输正确的食品观念,注重善良、守法、诚信等道德品质的教育,培养适应新时代、新需求、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三、创新教学方法
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结合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引用多种教学手段,根据不同的教学知识、教学场景、课堂氛围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常用的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和案例教学法等。教师也可以举办一些教学活动,如问卷调查、科普宣传、小组辩论等。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每节课准备一个食品安全小知识,在课上进行分享,或者定一个主题,分组进行辩论,通过这种灵活的课堂组织形式,让课堂充满活力。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公选课大多都是以论文的形式来进行考核,但由于学生水平不一,对一些非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而且这种形式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程可以采用多种考核方式,总成绩要包括两方面:平时成绩和结课作业成绩。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课堂积极性和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结课作业可以是论文形式、简答题形式、调查问卷形式、项目计划书形式等,让学生自主选择。比如学生可以就某一种食品写一篇论文,可以对老师列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可以调查学校超市销量最好的几种食品并分析影响这些食品安全性的因素,当然,每一种考核形式都要详细量化,并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
五、存在问题
《食品安全与健康》是一门贴近生活的课程,每年选修人数在300人左右。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不少的经验与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第一,教学资源有限,影响教学效果。比如“食品的微生物污染”这一章最好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但由于人数以及实验条件的限制,只能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了解。第二,课程内容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在20个学时里要将10章的知识教授给学生,这就要求老师精炼内容,将其中的精华部分传授给学生。第三,如何将专业知识、教学方法、课堂氛围、思政教育恰到好处地结合对非专业老师来说比较困难,需要老师有较高的思政素养,同时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总之,在以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仍需要进行改善。
本文主要阐述了《食品安全與健康》课程在融合思政教育时的一些方法与问题,专业课程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平台,拓宽了思政育人的渠道,思政教育为专业课程增添了活力,促进了教学的创新。通过思政与专业课程的结合,不仅加强了教学育人的效果和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还提升了道德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希望这篇文章可以给其他专业课程老师提供一些思路,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基金项目:兰州理工大学博士启动基金(10-0106);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JR10RA158);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GJ2019B-61);兰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GJ2020B-2)。]
而教书育人素来都是一体的,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加入育人环节,以理论课程为主要渠道,将隐性的思政元素融入显性的课程教学中,既能对思政课程进行扩充、完善,又能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这不仅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体现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而且符合学科育人的特点。本文主要介绍了把课程思政融入《食品安全与健康》课程的对策。
一、提升教师思政素养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不仅因为他们具有渊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承担着培育下一代的重大社会责任。教书教的是学习思维、教的是为人处世的能力,那么就要提高教师的思政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老师应积极参加国家、省、大学等组织的研修班,提升自己的综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自身思想政治修养。第二,认真备课、授课,并积极与同行交流。设立专门的教研室,老师们定期集体备课,共同研读教材,并邀请优秀的思政教师参与研讨活动,选择思政为切入点,达成统一的教育思想共识。第三,提高授课技能,促进师生互动。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投入教学工作,力争做到课堂氛围轻松、舒适。
二、《食品安全与健康》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
思政教育内容丰富,在与专业知识融合的过程中,不可追求内容的完整性而生搬硬套,而应该选择合适的内容。《食品安全与健康》课程有着特定的知识体系、丰富的思政元素,比如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敬业精神、责任意识、法律意识、诚信意识、科学思维、保护环境、食品安全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等。
1.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信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根植于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在绪论中讲授食品安全现状时可加入中美贸易战的相关情况,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让每个专业的学生都明白他们这一代人的担当与使命,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爱国主义从来不是口头的空话,而是脚踏实地的实践。
2.诚信负责、遵纪守法。《食品安全与健康》作为选修课程,主要面向大一、大二的非专业学生,要求他们了解一些食品安全知识,能够辨析常见食品的安全性就已经达到了教学的基本目的。“食”关系着人类的健康,这就要求生产厂家诚信经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加入最近几年的食品安全案例,比如在“食品添加剂与健康”一章中,列举“三聚氰胺”事件、“石蜡大米”事件等。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究其原因是生产企业为了利益非法经营、责任心不强,从而教育学生树立“立德为先,利益在后,诚信为本,安全第一”的价值观。
3.科学严谨,终生学习。食品与药品一样,任何小的忽视都可能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在生活中很多的食物只要有一点肉眼可见的腐败,可能大部分已经无法食用,但人们一般都把“好”的那部分继续食用。因此,应该把好食品安全关,严谨对待食品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在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好让学生讨论曾经遇到过的异常食品以及处理方式,传递一种对科学严谨、认真,对知识渴望学习的态度,最终内化为学生品行的细节。
4.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本课程中很多知识点均与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有密切联系。任何一种问题食品的产生必然涉及很多环境问题,比如原材料的污染、包装材料的不合格等,在学习有害金属对食品的危害及其预防时,可播放“镉米”事件、“皮革奶”事件和日本的水俣病纪录片等,让学生感受到保护环境、垃圾分类回收、节约资源等社会公德对生态文明和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5.食品安全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目前,人们有了食品安全的意识,但由于缺少专业的知识指导,导致肥胖症、“三高”、糖尿病等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比如不健康的减肥方式、食用野生动植物导致的中毒或者病毒感染。教师应该结合当前的实例,给学生灌输正确的食品观念,注重善良、守法、诚信等道德品质的教育,培养适应新时代、新需求、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三、创新教学方法
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结合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引用多种教学手段,根据不同的教学知识、教学场景、课堂氛围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常用的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和案例教学法等。教师也可以举办一些教学活动,如问卷调查、科普宣传、小组辩论等。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每节课准备一个食品安全小知识,在课上进行分享,或者定一个主题,分组进行辩论,通过这种灵活的课堂组织形式,让课堂充满活力。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公选课大多都是以论文的形式来进行考核,但由于学生水平不一,对一些非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而且这种形式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程可以采用多种考核方式,总成绩要包括两方面:平时成绩和结课作业成绩。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课堂积极性和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结课作业可以是论文形式、简答题形式、调查问卷形式、项目计划书形式等,让学生自主选择。比如学生可以就某一种食品写一篇论文,可以对老师列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可以调查学校超市销量最好的几种食品并分析影响这些食品安全性的因素,当然,每一种考核形式都要详细量化,并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
五、存在问题
《食品安全与健康》是一门贴近生活的课程,每年选修人数在300人左右。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不少的经验与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第一,教学资源有限,影响教学效果。比如“食品的微生物污染”这一章最好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但由于人数以及实验条件的限制,只能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了解。第二,课程内容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在20个学时里要将10章的知识教授给学生,这就要求老师精炼内容,将其中的精华部分传授给学生。第三,如何将专业知识、教学方法、课堂氛围、思政教育恰到好处地结合对非专业老师来说比较困难,需要老师有较高的思政素养,同时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总之,在以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仍需要进行改善。
本文主要阐述了《食品安全與健康》课程在融合思政教育时的一些方法与问题,专业课程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平台,拓宽了思政育人的渠道,思政教育为专业课程增添了活力,促进了教学的创新。通过思政与专业课程的结合,不仅加强了教学育人的效果和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还提升了道德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希望这篇文章可以给其他专业课程老师提供一些思路,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基金项目:兰州理工大学博士启动基金(10-0106);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JR10RA158);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GJ2019B-61);兰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GJ2020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