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一带一路”等政策的相继出台,国家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和转型。以武汉为例,工程建设较以前呈现出两点不同:一是规模迅速膨胀,工程难度进一步加大;二是大型工程的数量日趋密集。在当前的形势下,如何将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融入实际生产中,确保项目策划稳妥,项目实施安全、项目质量合格是项目工程管理和项目建设的核心问题。因此,本文从工程管理的定义和特点出发,结合其理论体系与工程项目实践的辩证关系,集中论述了管理刘冲中“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希望能为工程项目管理的“高效、高质、安全”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工程管理
DOI:10.19354/j.cnki.42-1616/f.2016.17.25
一、前言
早在二十一世紀初期,江主席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便作出明确指示,认为工程科学及工程领域的相关实践技术和经验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它本身结合了人类在实践劳动和生产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因此,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工业技术革命等也都保持着高速态势,一度对国家整体的工业生产、建筑等各个领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这种态势下,工程项目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长足的进步,无论从项目的实施难度和技术含量,还是从项目整体的规模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充分注意到目前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要求,集中全部精力,将工程项目建设改革与新常态的经济转型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满足目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工程项目建设的进度,提升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又要齐抓共管,切实保障工程项目管理有条不紊地实施。然而我们知道,工程管理本身从理论体系出发,是对项目整体从概念到具体实施过程的全面监管。它的实际执行效果与工程本身的质量息息相关,也关系着项目实施者和建设者在工程进度中的安全生产,从而在较深的层次,宏观上也影响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整体进程。因此,对工程管理体制性问题和内在结构的发掘与研究不仅关系着领域本身的实践工作,对整个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建设也有着重要意义。
二、工程管理的特点
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工作是针对某个系统性的项目采取统筹规划,经过周密测定与安排之后,做出统一部署,并且对项目的各个环节做出调配和监管。在项目实施环节中如果出现问题,以事先规定的应急或对应措施做出及时响应工作,使得整个过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发挥最大的功能和效益,并在微观上确保每一个具体环节的有效实施。而工程项目管理则是对工程建设的全程监管,本身具有非常强烈的技术性和目标性。总体说来,工程管理因其涉及的领域,本身较一般项目管理来说复杂得多,且与各种技术指标密不可分。所以,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参与到整个过程。因此工程管理集系统性、综合性、协调性、技术性、特定性、科学性于一身。就系统性来说,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并非割裂,而是彼此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发挥对整个工程的监管作用。为了确保整个项目的系统性,必须由技术型人员对每个环节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协调,因此项目管理也具有协调性。同时,除专业技术人员之外,也有团体和机构作为参管单位介入。因此工程项目管理的宗旨是在确保项目有序、有效进行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利益集团的需求.
三、工程管理理论体系与工程管理实践的辩证关系
随着我国工程管理实践的发展和工程管理理论研究的深入,正在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工程管理理论体系[1]。作为工程管理实践的上层意识指导,理论体系从意识形态的高度从科学性和完整性的角度,给予工程管理实践过程最为权威和全面的指导。具体的说,要把握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全面性,必须从根本上了解理论体系中各理论分支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传统意义上的生产管理并不涉及到专业领域与技术核心问题。其管理目标仅仅为单一的利益实现过程,因此非常明确。管理难度也并不大。但工程项目管理与基础建设息息相关,在涉及到专业技术规格和大量工程数据的同时,也需要用哲学的思想进行武装,在满足自身建设需求和利益目的的同时,辩证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关系绝非易事。因此,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理论便需考虑到这些,从方方面面均衡考虑,结合艺术性、科学性、客观性、综合性,从项目本身的利益出发,从本质的角度考虑,以严谨的思维和作风完成整个工程的监管。故此,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体系其实呈现的一种网状结构,宏观上来说,集“工程学”与“管理学”于一身,是一种涉及社会科学和工学的交叉学科[2]。以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理念为根本,工程管理学在具体的项目实践中对具体的实施过程进行综合意识形态的指导。同时,在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具体的问题和现实条件的瞬息万变也给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因此,工程项目实践和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既要尊重事实,因地制宜地有序开展项目工程实践,也要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结合理论,以数据和行规作为先导,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四、以人为本在工程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体现
以人为本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所提出的治国思想[5]。“人”是社会构成的关键因素,也是促成社会进步和财富增值的根本动力。在工程项目的实施和管理过程中,人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具体而言,在项目建设工期,“人”既是价值流动,物资调配和价值变迁的内在因素,也是维持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因。因此,若一味的“多拉快跑”,只重视项目建成带来的直接利益和经济效益,就会忽视人作为价值创造主体在工期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酿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终“欲速则不达”。比如,货物运送中司机的疲劳驾驶,给交通秩序带来极大的隐患,既影响工期,也伤及他人;为赶工程进度而过度过长时间劳动,便会使工地的技术人员忽视工程本身的质量监管,促成“豆腐渣”工程的局面,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可谓“竹篮打水一场空”。同时,过度发展和过密实践工程项目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对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威胁。因此,要充分重视“人”在项目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就应尊重人的劳动规律,合理利用工程项目管理,联合有效的资源整合策略,在保证生产和建设安全有序进行的同时,提高工程建设效率,而并不能越雷池、超红线,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同时,在项目开展前期,应群策群力,充分尊重前人的经验和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集中出台完备且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制定意外事故发生前的预防措施,事故发生时的响应预案,和事故发生后的善后规程,将损失降到最低。这样,既避免了工程施工时给衍生设施(如公路、水利等)带来的潜在危害,也能切实保障工程实践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到真正的“以人为先,以人为本”,也有效控制了项目实施前、中、后的各种成本。同时,为实现工程项目实践的全过程中资源的优化配置,人本思想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充分尊重技术人员的意见,对工程进展进行供料配置,确保工程在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和能量。总之,工程管理是工程哲学、管理学、经济学、工程学等一般理论和普遍方法在工程实践和工程理论重的应用与发展[4]。
参考文献:
[1] 王卓甫,丁继勇,杨高升. 现代工程管理理论与知识体系框架(一)[J]. 工程管理学报,2011(2):132-137.
[2] 何继善,王孟钧. 工程与工程管理的哲学思考[J]. 中国工程科学,2008,10(3):9-12.
[3] 瞿观鄞.关于工程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J].生产力研究,2002(6)
关键词: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工程管理
DOI:10.19354/j.cnki.42-1616/f.2016.17.25
一、前言
早在二十一世紀初期,江主席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便作出明确指示,认为工程科学及工程领域的相关实践技术和经验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它本身结合了人类在实践劳动和生产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因此,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工业技术革命等也都保持着高速态势,一度对国家整体的工业生产、建筑等各个领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这种态势下,工程项目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长足的进步,无论从项目的实施难度和技术含量,还是从项目整体的规模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充分注意到目前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要求,集中全部精力,将工程项目建设改革与新常态的经济转型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满足目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工程项目建设的进度,提升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又要齐抓共管,切实保障工程项目管理有条不紊地实施。然而我们知道,工程管理本身从理论体系出发,是对项目整体从概念到具体实施过程的全面监管。它的实际执行效果与工程本身的质量息息相关,也关系着项目实施者和建设者在工程进度中的安全生产,从而在较深的层次,宏观上也影响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整体进程。因此,对工程管理体制性问题和内在结构的发掘与研究不仅关系着领域本身的实践工作,对整个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建设也有着重要意义。
二、工程管理的特点
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工作是针对某个系统性的项目采取统筹规划,经过周密测定与安排之后,做出统一部署,并且对项目的各个环节做出调配和监管。在项目实施环节中如果出现问题,以事先规定的应急或对应措施做出及时响应工作,使得整个过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发挥最大的功能和效益,并在微观上确保每一个具体环节的有效实施。而工程项目管理则是对工程建设的全程监管,本身具有非常强烈的技术性和目标性。总体说来,工程管理因其涉及的领域,本身较一般项目管理来说复杂得多,且与各种技术指标密不可分。所以,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参与到整个过程。因此工程管理集系统性、综合性、协调性、技术性、特定性、科学性于一身。就系统性来说,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并非割裂,而是彼此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发挥对整个工程的监管作用。为了确保整个项目的系统性,必须由技术型人员对每个环节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协调,因此项目管理也具有协调性。同时,除专业技术人员之外,也有团体和机构作为参管单位介入。因此工程项目管理的宗旨是在确保项目有序、有效进行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利益集团的需求.
三、工程管理理论体系与工程管理实践的辩证关系
随着我国工程管理实践的发展和工程管理理论研究的深入,正在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工程管理理论体系[1]。作为工程管理实践的上层意识指导,理论体系从意识形态的高度从科学性和完整性的角度,给予工程管理实践过程最为权威和全面的指导。具体的说,要把握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全面性,必须从根本上了解理论体系中各理论分支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传统意义上的生产管理并不涉及到专业领域与技术核心问题。其管理目标仅仅为单一的利益实现过程,因此非常明确。管理难度也并不大。但工程项目管理与基础建设息息相关,在涉及到专业技术规格和大量工程数据的同时,也需要用哲学的思想进行武装,在满足自身建设需求和利益目的的同时,辩证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关系绝非易事。因此,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理论便需考虑到这些,从方方面面均衡考虑,结合艺术性、科学性、客观性、综合性,从项目本身的利益出发,从本质的角度考虑,以严谨的思维和作风完成整个工程的监管。故此,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体系其实呈现的一种网状结构,宏观上来说,集“工程学”与“管理学”于一身,是一种涉及社会科学和工学的交叉学科[2]。以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理念为根本,工程管理学在具体的项目实践中对具体的实施过程进行综合意识形态的指导。同时,在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具体的问题和现实条件的瞬息万变也给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因此,工程项目实践和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既要尊重事实,因地制宜地有序开展项目工程实践,也要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结合理论,以数据和行规作为先导,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四、以人为本在工程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体现
以人为本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所提出的治国思想[5]。“人”是社会构成的关键因素,也是促成社会进步和财富增值的根本动力。在工程项目的实施和管理过程中,人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具体而言,在项目建设工期,“人”既是价值流动,物资调配和价值变迁的内在因素,也是维持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因。因此,若一味的“多拉快跑”,只重视项目建成带来的直接利益和经济效益,就会忽视人作为价值创造主体在工期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酿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终“欲速则不达”。比如,货物运送中司机的疲劳驾驶,给交通秩序带来极大的隐患,既影响工期,也伤及他人;为赶工程进度而过度过长时间劳动,便会使工地的技术人员忽视工程本身的质量监管,促成“豆腐渣”工程的局面,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可谓“竹篮打水一场空”。同时,过度发展和过密实践工程项目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对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威胁。因此,要充分重视“人”在项目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就应尊重人的劳动规律,合理利用工程项目管理,联合有效的资源整合策略,在保证生产和建设安全有序进行的同时,提高工程建设效率,而并不能越雷池、超红线,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同时,在项目开展前期,应群策群力,充分尊重前人的经验和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集中出台完备且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制定意外事故发生前的预防措施,事故发生时的响应预案,和事故发生后的善后规程,将损失降到最低。这样,既避免了工程施工时给衍生设施(如公路、水利等)带来的潜在危害,也能切实保障工程实践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到真正的“以人为先,以人为本”,也有效控制了项目实施前、中、后的各种成本。同时,为实现工程项目实践的全过程中资源的优化配置,人本思想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充分尊重技术人员的意见,对工程进展进行供料配置,确保工程在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和能量。总之,工程管理是工程哲学、管理学、经济学、工程学等一般理论和普遍方法在工程实践和工程理论重的应用与发展[4]。
参考文献:
[1] 王卓甫,丁继勇,杨高升. 现代工程管理理论与知识体系框架(一)[J]. 工程管理学报,2011(2):132-137.
[2] 何继善,王孟钧. 工程与工程管理的哲学思考[J]. 中国工程科学,2008,10(3):9-12.
[3] 瞿观鄞.关于工程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J].生产力研究,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