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知为败”源出《黄帝外经·阴阳颠倒篇第一》与《庄子·在宥》,讲得是黄帝问道广成子,广成子为黄帝讲述“至道”。广成子是这样说的:“……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不值得探讨,因为黄帝和广成子的事迹更多只是传说,广成子甚至是个“神仙”。但是,这里广成子的话,确是道家修身养性的绝佳论述。
“多知为败”一语,有学者解释为:学得多了,就弄乱了,练不成了,“样样通、样样松,松松垮垮难成功。”从而限制后学多方参学。
恐怕这是不完全正确的。就像有人解释《道德经》里“绝圣弃智”是抛弃聪明和智慧,“绝仁弃义”是抛弃仁和义,“绝巧弃利”是抛弃巧作和货利,“绝学无忧”是抛弃学习知识,就没有烦恼。简直就是驴唇不对马嘴!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绝圣弃智”是最高境界的圣人具有“放弃”这种人生的大智慧,“绝仁弃义”是最大的仁爱,是“奉献”这种大义,“绝巧弃利”是指最大的机巧,就是不计较眼前的功利,“绝学无忧”是指掌握了人生的最高学问,就没有忧愁。
《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是说人在学习阶段,知识是在不断增加的,在修道阶段,知识要逐渐减少,一直减少到“无为”的境界,最后就能“无不为”。可以想见:一个无知的人,如何能悟道?不悟道,又如何修道?在任何人的一生中,学习是不可少的,知识是靠不断积累的,只会一种技能的人,能参悟天地大道吗?当然,会学习还要会忘记,学尽忘光,则毫无法执。大道真得无所得,执着所得要入魔。
学道要探原,道之原,乃是无极;“无中生有一点灵,阴阳判化合抱形”,是无极动而生太极;阴阳分而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而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至于无穷之变。一个学道的人,如果不能把握“道之原”而陷入那“无穷之变”里,是终其一生也无法穷尽的,最后是“累死拉倒”,更别谈修道有成了,所以叫“多知为败”。就像八卦掌,如果不以站桩、行桩八势、老八掌为根本,而把精力放在什么连环掌、三十六手、七十二腿、六十四掌三百八十四手、刀枪剑棍斧钺钩叉……,恐怕不是正路。
昔年,余作俚语曰:
大易老庄古三玄,金刚大乘久入尘。
万法归一一归处,道证先天佛达岸。
离了这“先天”、“彼岸”,还谈何修道?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不值得探讨,因为黄帝和广成子的事迹更多只是传说,广成子甚至是个“神仙”。但是,这里广成子的话,确是道家修身养性的绝佳论述。
“多知为败”一语,有学者解释为:学得多了,就弄乱了,练不成了,“样样通、样样松,松松垮垮难成功。”从而限制后学多方参学。
恐怕这是不完全正确的。就像有人解释《道德经》里“绝圣弃智”是抛弃聪明和智慧,“绝仁弃义”是抛弃仁和义,“绝巧弃利”是抛弃巧作和货利,“绝学无忧”是抛弃学习知识,就没有烦恼。简直就是驴唇不对马嘴!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绝圣弃智”是最高境界的圣人具有“放弃”这种人生的大智慧,“绝仁弃义”是最大的仁爱,是“奉献”这种大义,“绝巧弃利”是指最大的机巧,就是不计较眼前的功利,“绝学无忧”是指掌握了人生的最高学问,就没有忧愁。
《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是说人在学习阶段,知识是在不断增加的,在修道阶段,知识要逐渐减少,一直减少到“无为”的境界,最后就能“无不为”。可以想见:一个无知的人,如何能悟道?不悟道,又如何修道?在任何人的一生中,学习是不可少的,知识是靠不断积累的,只会一种技能的人,能参悟天地大道吗?当然,会学习还要会忘记,学尽忘光,则毫无法执。大道真得无所得,执着所得要入魔。
学道要探原,道之原,乃是无极;“无中生有一点灵,阴阳判化合抱形”,是无极动而生太极;阴阳分而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而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至于无穷之变。一个学道的人,如果不能把握“道之原”而陷入那“无穷之变”里,是终其一生也无法穷尽的,最后是“累死拉倒”,更别谈修道有成了,所以叫“多知为败”。就像八卦掌,如果不以站桩、行桩八势、老八掌为根本,而把精力放在什么连环掌、三十六手、七十二腿、六十四掌三百八十四手、刀枪剑棍斧钺钩叉……,恐怕不是正路。
昔年,余作俚语曰:
大易老庄古三玄,金刚大乘久入尘。
万法归一一归处,道证先天佛达岸。
离了这“先天”、“彼岸”,还谈何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