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在创伤后不同时期使用卡托普利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
方法16只新西兰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4只),每只兔耳腹侧制作6个直径1 cm的圆形创面。早期治疗组在创面形成后立即给予卡托普利口服治疗;晚期治疗组在术后第21天开始予卡托普利口服治疗;阳性对照组在术后第21、28天分别给予皮损内曲安奈德溶液注射治疗;阴性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观察并记录创面完全上皮化时间。在术后第42天,根据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瘢痕进行评分。计算瘢痕增生指数(SEI)。所有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后,观察成纤维细胞数量、Ⅰ型胶原面密度和Ⅲ型胶原面密度。
结果①创面完全上皮化时间: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5,P=0.97)。②VSS分值和SEI多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3.44,P<0.05;F=106.91,P<0.05);阳性对照组[(3.1±1.5)分,1.33±0.13]<早期治疗组[(4.0±1.2)分,1.56±0.15]<晚期治疗组[(6.0±1.4)分,1.73±0.16)]<阴性对照组[(6.8±1.0)分,2.02±0.29]。③成纤维细胞数量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1.76,P<0.05);阳性对照组(233±62)个<早期治疗组(380±53)个、晚期治疗组(389±64)个<阴性对照组(612±107)个。④Ⅰ型胶原面密度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0.53,P<0.05);早期治疗组(36.1±1.6)%、阳性对照组(36.4±2.4)%<晚期治疗组(47.7±2.0)%<阴性对照组(49.5±2.8)%。⑤Ⅲ型胶原面密度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23,P<0.05);早期治疗组(26.0±1.8)%<晚期治疗组(28.2±1.4)%、阳性对照组(27.9±2.3)%<阴性对照组(29.8±1.4)%。
结论卡托普利可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细胞间基质沉积而抑制兔耳瘢痕增生,创伤后立刻使用治疗效果可能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