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朝,人们普遍饮用与现代炒青绿茶相似的芽茶,直接将芽茶放在茶瓯中沏喝。茶汤颜色从“色自”而至“色黄白”。饮茶方式的明显转变让颜色绀黑的建盏已不宜用,纯白色的白瓷茶瓯、杯、碗成了最受欢迎的茗具。许次舒在《茶疏》中说“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张源《茶录》也记有“茶瓯(碗)以自瓷为上,蓝者次之。”屠隆在《考槃余事》一文中则更明确指出“宣庙时有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莹自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随着茶人审美观的变化及新法沏茶对茶汤色、香、味的追求,更加精巧的白瓷茶具成了品茗首选茶具。
德化白瓷名震海内
地处闽南茶乡的德化是我国南方著名的瓷器产地,有千年以上烧造瓷器的历史。早在宋元时代,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泉州港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贸易大港。德化窑产品就通过泉州远销世界各地。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将德化瓷器带回意大利。
茶制的改革带来了茶具市场的转变,德化窑一改宋元时期烧制青白瓷传统而开始烧制精美的白瓷。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7年)刊刻的《泉州府志》云,“瓷器出晋江瓷灶地方。又有色白次于饶瓷……又有白瓷器,出德化程寺后山中,洁白可爱。”德化窑烧制的优质白瓷名震海内,称为“建白窑”、“白建”,其致密的瓷胎、极其良好的透光度以及如脂似玉的色泽釉面。在国际瓷坛上独树一帜,获得极高声誉。有“象牙白”、“鹅绒白”“中国白”、“东方瓷坛上的明珠”之称。精美绝伦的德化茶具和瓷塑人物造像为世界各大博物馆、藏家竞相收藏。
甲杯山乳白釉
考古调查资料表明,明代德化窑场星罗棋布,规模惊人,其烧制产品。以盘、碗、杯、盒、盏、盅、匙、炉等日常生活器皿居多,其中又以碗、杯、盏等食器、茶具为大宗。造型、纹饰各异的精巧的白瓷茶杯是明代德化窑最具特色的茶具。考古发现证实,明代德化窑有专事烧制白瓷杯具的窑场甲杯山窑,位于德化浔中镇宝美村东南一座俗名甲杯山的小山北坡(属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屈斗宫窑址保护范围)。2001年5月至6月,福建省考古队发掘甲杯山窑,发现窑炉遗迹3座(2座为明代窑炉、1座似为元窑),出土大量窑具和瓷器标本。
甲杯山窑出土的明代白瓷器分着乳白、青白、白色3种釉色,其中以乳白釉最多。器形有碗、碟、杯、盘、盂、洗、瓶、炉、盒、匙、执壶、水注、砚、印模、瓷塑(释道人物、动物)等不下20种。其中属于茶具的有杯、盏、壶、匙等。数量最多的是各式如脂似玉、精美绝伦的乳白釉茶杯。这些杯具深刻反映了明代建白瓷的地域特征和技压群芳的工艺水平,窃以为,“甲杯山”的得名,似由此而来。
精工雕琢的明代德化乳白茶杯令人爱不释手。梅花杯,敞口深腹收成小圆底,杯身立于寒梅疏枝之间。枝条架脚代替圈足拱托杯身。花枝伸展在洁白的杯壁之上,枝身盛开五瓣梅花,枝梢一花营俏立,花杯一体,清丽绝伦,未品茗先品杯,已令人倾倒。犀角杯,以犀角为杯之造型,椭圆口稍外移,斜壁深腹下收成小平底,杯身则以泥条预制的人物、植物、动物形象,按照作者的构思情节,依势贴上,高低错落、虚实相间,成为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
明代德化窑生产的白瓷茶壶形式也多样,其中有一款贴螭壶可谓冠绝一时。今藏福建博物院的贴螭壶高12.9厘米,口径4.8厘米,胎质洁白细腻,壶身截筒状,小平口附一嵌入式盖,盖面堆塑一只拱身昂首的螭,壶身另外对称贴塑了两只螭,一只前爪攀援壶沿回首张口吐舌作流,其身下垂缠绕壶腹;另一只弓身俯首壶腹,以身为把,壶腹饰绶带两匝。整个壶构思奇巧。三螭造型生动,配合默契,是德化窑中罕见的珍品。
高超的工艺水平
甲杯山出土乳白釉茶杯,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等多方面反映明代德化窑杯具烧造的最高工艺水平。
胎质纯净、致密,透光性能好。其原因系所含二氧化硅(S102)、氧化钾(K20)和氧化纳(Na20)成分较高,烧成后玻璃相比较多,致其密度大、透光性好。(见叶喆民《中国陶瓷史》)
釉色 因含杂质极少、釉层厚,使德化乳白瓷釉色更显得光泽莹润、如脂似玉。可迎光照指。又如象牙,故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
造型丰富多样,据口沿与器身的形状可分为圆形杯、六方杯、八角杯、花口杯、犀角杯、梅花杯、筒状杯、乳足杯等。造型小巧玲珑,一般高4—7厘米,口径6~12厘米。杯底常接各种各样的款足,像乳钉、玉璧、疏枝形等。
纹饰有贴花、堆花、印花、画花、刻花、雕镂等多种手法。犀角杯、梅花杯身外壁堆贴(或刻划)各种动物、人物、花卉图案,如松、柏、梅及狗、鹤、鹿、螭龙、骑马人物、婴戏等。六方杯或八方杯则多以刻画草书铭款(诗句)为装饰,如“茶以新为贵”等。印花杯纹饰有花卉、莲瓣、夔龙、雷纹、人物等。
在甲杯山窑发掘中除发现两条明代分室龙窑外还发现大量支钉、垫圈、直腹平底匣钵等烧制茶具的窑具及叠压粘连杯具等,反映甲杯山窑烧成技艺主要采用叠烧、支烧等方式。
可装烧大容量茶具的甲杯山分室龙窑的发现。反映明代德化窑茶具生产规模之大和分工之细。这在当时国内是罕见的。由于明代德化窑生产茶具和瓷塑精品大量销往海外(至今在英国、新加坡、日本等世界著名博物馆都可见到明代德化甲杯山窑生产的相同或相似的茶具),以至时人及后人对明代德化窑茶具缺乏应有的认识。甲杯山窑的考古发现对研究明代德化窑烧瓷工艺及建白茶具在世界和中国茶具史的地位都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德化白瓷名震海内
地处闽南茶乡的德化是我国南方著名的瓷器产地,有千年以上烧造瓷器的历史。早在宋元时代,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泉州港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贸易大港。德化窑产品就通过泉州远销世界各地。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将德化瓷器带回意大利。
茶制的改革带来了茶具市场的转变,德化窑一改宋元时期烧制青白瓷传统而开始烧制精美的白瓷。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7年)刊刻的《泉州府志》云,“瓷器出晋江瓷灶地方。又有色白次于饶瓷……又有白瓷器,出德化程寺后山中,洁白可爱。”德化窑烧制的优质白瓷名震海内,称为“建白窑”、“白建”,其致密的瓷胎、极其良好的透光度以及如脂似玉的色泽釉面。在国际瓷坛上独树一帜,获得极高声誉。有“象牙白”、“鹅绒白”“中国白”、“东方瓷坛上的明珠”之称。精美绝伦的德化茶具和瓷塑人物造像为世界各大博物馆、藏家竞相收藏。
甲杯山乳白釉
考古调查资料表明,明代德化窑场星罗棋布,规模惊人,其烧制产品。以盘、碗、杯、盒、盏、盅、匙、炉等日常生活器皿居多,其中又以碗、杯、盏等食器、茶具为大宗。造型、纹饰各异的精巧的白瓷茶杯是明代德化窑最具特色的茶具。考古发现证实,明代德化窑有专事烧制白瓷杯具的窑场甲杯山窑,位于德化浔中镇宝美村东南一座俗名甲杯山的小山北坡(属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屈斗宫窑址保护范围)。2001年5月至6月,福建省考古队发掘甲杯山窑,发现窑炉遗迹3座(2座为明代窑炉、1座似为元窑),出土大量窑具和瓷器标本。
甲杯山窑出土的明代白瓷器分着乳白、青白、白色3种釉色,其中以乳白釉最多。器形有碗、碟、杯、盘、盂、洗、瓶、炉、盒、匙、执壶、水注、砚、印模、瓷塑(释道人物、动物)等不下20种。其中属于茶具的有杯、盏、壶、匙等。数量最多的是各式如脂似玉、精美绝伦的乳白釉茶杯。这些杯具深刻反映了明代建白瓷的地域特征和技压群芳的工艺水平,窃以为,“甲杯山”的得名,似由此而来。
精工雕琢的明代德化乳白茶杯令人爱不释手。梅花杯,敞口深腹收成小圆底,杯身立于寒梅疏枝之间。枝条架脚代替圈足拱托杯身。花枝伸展在洁白的杯壁之上,枝身盛开五瓣梅花,枝梢一花营俏立,花杯一体,清丽绝伦,未品茗先品杯,已令人倾倒。犀角杯,以犀角为杯之造型,椭圆口稍外移,斜壁深腹下收成小平底,杯身则以泥条预制的人物、植物、动物形象,按照作者的构思情节,依势贴上,高低错落、虚实相间,成为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
明代德化窑生产的白瓷茶壶形式也多样,其中有一款贴螭壶可谓冠绝一时。今藏福建博物院的贴螭壶高12.9厘米,口径4.8厘米,胎质洁白细腻,壶身截筒状,小平口附一嵌入式盖,盖面堆塑一只拱身昂首的螭,壶身另外对称贴塑了两只螭,一只前爪攀援壶沿回首张口吐舌作流,其身下垂缠绕壶腹;另一只弓身俯首壶腹,以身为把,壶腹饰绶带两匝。整个壶构思奇巧。三螭造型生动,配合默契,是德化窑中罕见的珍品。
高超的工艺水平
甲杯山出土乳白釉茶杯,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等多方面反映明代德化窑杯具烧造的最高工艺水平。
胎质纯净、致密,透光性能好。其原因系所含二氧化硅(S102)、氧化钾(K20)和氧化纳(Na20)成分较高,烧成后玻璃相比较多,致其密度大、透光性好。(见叶喆民《中国陶瓷史》)
釉色 因含杂质极少、釉层厚,使德化乳白瓷釉色更显得光泽莹润、如脂似玉。可迎光照指。又如象牙,故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
造型丰富多样,据口沿与器身的形状可分为圆形杯、六方杯、八角杯、花口杯、犀角杯、梅花杯、筒状杯、乳足杯等。造型小巧玲珑,一般高4—7厘米,口径6~12厘米。杯底常接各种各样的款足,像乳钉、玉璧、疏枝形等。
纹饰有贴花、堆花、印花、画花、刻花、雕镂等多种手法。犀角杯、梅花杯身外壁堆贴(或刻划)各种动物、人物、花卉图案,如松、柏、梅及狗、鹤、鹿、螭龙、骑马人物、婴戏等。六方杯或八方杯则多以刻画草书铭款(诗句)为装饰,如“茶以新为贵”等。印花杯纹饰有花卉、莲瓣、夔龙、雷纹、人物等。
在甲杯山窑发掘中除发现两条明代分室龙窑外还发现大量支钉、垫圈、直腹平底匣钵等烧制茶具的窑具及叠压粘连杯具等,反映甲杯山窑烧成技艺主要采用叠烧、支烧等方式。
可装烧大容量茶具的甲杯山分室龙窑的发现。反映明代德化窑茶具生产规模之大和分工之细。这在当时国内是罕见的。由于明代德化窑生产茶具和瓷塑精品大量销往海外(至今在英国、新加坡、日本等世界著名博物馆都可见到明代德化甲杯山窑生产的相同或相似的茶具),以至时人及后人对明代德化窑茶具缺乏应有的认识。甲杯山窑的考古发现对研究明代德化窑烧瓷工艺及建白茶具在世界和中国茶具史的地位都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