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聪明说事儿

来源 :中学生百科·成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chen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雅晴是一个高中女生,她平平常常的,并没有什么特别出众的地方。她唯一引以为荣的事儿,就是自己的智商,也就是她聪明。关于自己的聪明,雅晴是深信不疑的,没有其他任何一件事儿,能让她这么笃定地相信。从她出生到现在,有太多的人说她聪明了!
  爸爸说:“雅晴,你现在学习就不能用功点吗?你那么聪明,不学习可就亏了啊!你看看人家小云,那么笨,还考上了重点高中。爸爸可是看着你俩从小一起长大的,你小时候,我给你读唐诗,读一遍,你就记得差不多了,小云她奶奶给她读唐诗,读一遍又一遍,她就是记不住。可是现在呢,小云通过努力,也考上重点了……”
  每每这时候,雅晴总是屁颠屁颠地回答爸爸:“我知道啦,我去学习啦!”其实这会儿,雅晴心里美滋滋的,甭提多高兴了。她一想到自己整天玩儿,还考上了个不错的高中,而小云整天死学,考上的高中也只比自己好一丁点儿,她就开心。
  雅晴爸爸的教育似乎起到了一点作用,每次教育完之后,雅晴能认认真真地读一个小时的书,但仅仅只是一个小时而已。这个现象让人不解,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雅晴已经认定了自己是个聪明的人,“不好好学习也能考得好”这句话已经成为她人生中的至理名言,似乎百试不爽。这根深蒂固的思想,怎么可能说改变就改变呢?
  雅晴的爸爸每次说她聪明,其实是想鼓励她,但是实际上呢,这更助长了雅晴不学习还自认光荣的思想,还有以为自己聪明而瞧不起刻苦学习之人的嚣张气焰。
  心理学告诉我们,或许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比别人强。不要说自负或者自信的人了,就连自卑的人,他也这么认为。科学家和社会工作者早就对这一现象做了多方面研究。比如,调查开车的人,从他们填写的表格或者他们的口述中,科学家发现,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的开车技术比别人好,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的水平优于别人。
  回到雅晴的例子上来说,雅晴自认聪明,这其实算是个可怕的心理问题。虽然自认聪明看起来并没有对她的生活造成太大影响,且让她有了自信,但事实上呢?雅晴一直被这个表象所欺骗,被周围人所欺骗,因此,她不努力,并认为不努力也能有好结果。大家都在说雅晴很聪明,其实有时候反而是亲情或者友情在好心办坏事。
  我们往往认为自己的孩子、自己的朋友比其他人强,因为我们整天和他们接触,自然会发现他们身上的很多优点,能看到他们很多聪明的地方。同时,自己身边的人很聪明,也能说明我们很聪明,物以类聚嘛,说别人聪明,是在做“自己很聪明”的心理暗示。
  不仅是雅晴的亲人和朋友会说她聪明,雅晴从其他人的口中,也经常能得到她很聪明这样的暗示和强化。比如老师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某某,其实你很聪明,就是不用心,你要是努力点儿学习,一定能取得好成绩的。还有,你有点儿粗心,下次多注意!”我真想说,老师啊,您还是别拿聪明说事儿了!
  不得不说,“你只是有点儿粗心”和“其实你很聪明”这两句话是心理上的双向强化,同时,都是带着爱的谎言。以我自己的经历来说,这样的话我听过很多回,但说句公道话,我不认为自己聪明,同时,做错的题是我真的不太会做,而不是因为粗心。
  爱因斯坦小时候既愚蠢又内向,大家都认为他智障,他成绩差,老师建议他休学,没人认为他有出息。数学家庞加莱的智力测验显示他是个低能儿。牛顿和氢弹之父特勒小时候的表现,看起来就像智力有问题。达尔文的父亲认为他丢光了全家族的脸。但是这又如何呢?智力高低有时候和成功关系不大,甚至毫无关系。
  我有一个同学,非常笨,属于听别人说话都听不太懂的,可是他仍然认为自己很聪明。他有一次跟别人说:“我们这样聪明的人的想法,别人就是理解不了啊!”听到他这句话,我真是想笑都笑不出来。心理学上,每个人都倾向于认为自己很聪明,这其实好处不大,坏处一箩筐。正是因为大家自作聪明,才不去努力,认为以自己的高明,不用付出什么,也能理所应当地得到回报。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忘记别人曾经说过我们聪明吧!更加不要故作聪明,放弃聪明这个自我保护的词汇,勇敢地面对真实的世界。聪明不聪明,和未来无关。聪明这个词,看起来是个溢美之词,实际上,比美貌还无用。
  编辑/梁宇清
其他文献
在美国一档非常火爆的电视剧《实习医生格雷》中,女医生格雷亲手把自己推到了一个进退维谷的困境中。她负责的一个病人,是一个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的老年妇女阿黛勒,因为这位妇人和格雷的妈妈有着深厚的交情,所以格雷非常希望可以帮助她。  在目前,老年痴呆是一种不可以治愈的疾病。患者只会慢慢地遗忘前事,直至连亲人都认不出,连吃饭握勺都不会。电视剧中有一种新药在试验阶段,研究人员会把老年痴呆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一组
期刊
阅读提示  自从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根叔)在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以一篇题为《记忆》的演讲打动无数学子后,校长、老师们的毕业致辞开始一窝蜂似的向根叔看齐,一改以往的古板脸孔,变得温馨亲切和时尚新鲜起来。有人说,根叔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而实际上,中国政法大学的王涌教授更早地迈出这一步。他在2007年的学生毕业典礼上所做的这个演讲,至今仍被很多人视作经典,认为“水准绝对不在根叔之下”。  同
期刊
每年高考第一场都安排考语文,已是惯例。依我之见,好像未必是体现重视母语,而是因为语文考试的评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像数理化,会不会做,考生心里有数),第一场下来,不会让考生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在语文试卷中,考生对一篇作文的估分,往往也是稀里糊涂。然而,每个参加过高考的人,隔多少年,能记住的也只是那一道作文题。因为作为“一道题”,分值太大,故而每年语文高考结束,总是众议纷起,全都冲着作文题去的。  
期刊
圣人孔夫子在齐国听到美妙绝伦的《韶》乐,由衷感叹道:想不到《韶》乐如此让人神迷,我身陷其中,简直可以三月不知肉味啊。  圣人三月不知肉味,那是一种精神享受——忘了物欲,忘了感官刺激,醉于艺术,乐不思肉。同在古代,有一种沉痛的“不知肉味”,却是对灵与肉的巨大考验。  中国人讲孝道,古代官员的“丁忧”制度,是指父母去世时,官员须停职守孝表达自己的孝心。按照古礼,丁忧期限三年,这期间不能做官、应酬,要吃
期刊
我从来没有在短时期内看过那么多的书。  两个半月,35本。几乎是两天看一本,且需要持续不断地看。这是多么惊人的效率啊!尤其在这个外界诱惑无上限又没有多少人在看书的时代。只是很可惜,这个嗜书如命的人不是我。  只是很偶然的一个机会,我给全年级的同学列出了32本推荐书目。这些书避开了那些“教育部推荐中学生必读书目”,也避开了时下的畅销书排行榜,完全是个人的阅读积累。本来因为太过于个人,觉得没必要这样拿
期刊
是否你的笔记本、书本抑或课桌上,写满的全是他的名字,在每个开心或不开心的日子里,一笔一画地品读这几个字,已经成了你最美丽的习惯?  是否你常常幻想与他相见相识抑或嬉笑打闹的场景,老师的粉笔还在黑板上“刷刷”地叫嚣,你的内心却已盛开了花朵?  是否你也折了好些星星,里面藏满了你要告诉他的小秘密,期待着有一天能亲手交给他,连同你对他的爱慕,一起坦白?  是否你偶尔又会失落。不知道他的世界里会不会同样有
期刊
早恋是个雷区,不过中学校园这块纯真的土地,从来不曾寂寞过。那些偷偷写进日记的年少情怀,那些飘荡在香樟树下的真实而又恍惚的心动时光,如同清澈缓流的青春暗河,滋养着一个又一个青葱片段。虽然,关于爱情,我们在这里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故事,但种种与爱有关的耳语与珍藏,仍然值得我们穷尽一生的记忆来保留这段岁月的所有细节。  然而,今天我们想说的是,在中学校园里,也从来不缺乏爱情故事的流淌,有些平平淡淡,有些轰
期刊
大概是两年前,《世说新语》栏目刊登过一篇题为《北大不荒》的文章。用这个标题的原因,是因为特约调查员无意中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每次因为找不到合适题材而闹稿荒时,只要“找”北大,就一定会有新收获。而现实也的确如此,北大从来就没“闲”过,群众也从来不肯让北大闲下来。  去年新生开学的时候,军训两周时间,北大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近6000人次。这事儿被热议过好一阵子,众人纷纷向北大提建议,要求
期刊
一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当年我们所做的那种行为叫“霸凌”。转学后的她从此断了信息,仿佛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在午夜梦回时,才会偶尔在梦里见到她一如中学时的脸庞。  [绰号]  那年,相信父母师长所说的读书才有前途的我,全神贯注于学业表现。因此,我对每个同学都抱持“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态度,没有闺密,也没有讨厌的人。  那一天,一个平时并没交集的女同学下课时间来向我请教数学习题,我没发现邻座同学纷纷闪避。
期刊
大文豪王安石写诗的时候,常常苦于无处下笔,他说,“世间好语言,尽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尽被乐天道尽”。就是说,世界上好的语言都被杜甫说完了,而通俗的语言也被白居易写尽了,只要一提笔,便觉得自己的话都是多余。想要在此中寻求突破,标新立异,确立自己诗歌的特色,实在是非常艰难的事情。  但世事难料,偶尔也会有黑马出现。那些初生牛犊,并不知道河水深浅,只要勇敢,常常可以无意中闯开一番新世界,“不走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