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学校管理下的素质教育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zzb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寻找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现就结合我校的实际对素质教育下学校管理作以简要分析。
  一、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管理
  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至少包含文化氛围和文化品位两个方面,可以说是学生成才的主要课堂,学生从这里获得的知识量远远超过老师直接传授所得。学校作为专门培养和教育下一代的机构,办学宗旨就是尽可能地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理想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建立高素质的教学、管理、后勤队伍。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主要是营造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风貌,而人的建设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就要培养和营造理想的整体育人环境,让整个校园环境充分体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用。首先在教师方面,必须选聘真正具有真才实学品德高尚的教师到教学第一线工作,因为知识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中介和纽带,教师的学识素养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一个学识渊博、情趣高雅的教师,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某一领域的规律性知识,而且还可以给学生思想意识、道德品格方面的启迪。教师的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是否敬业的精神品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基本条件,也是提高整个学校文化品位的保障。
  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我们国家由于体制缺陷,一些学校,领导的亲戚朋友或关系户充斥后勤部门,他们有的人职务低而傲气盛,修养差而后台硬,依仗优越的人事背景,只对领导和权立部门的工作予以配合,对教师和学生的困难或合理要求推三推四,摆架子,耍脾气,甚至恶语伤人,严重挫伤了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严重损害了校园文化环境,这样怎么能净化和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呢?学校的使命决定了职工素质应当高于其他行业的职员,因此在聘用管理教辅人员时必须择优录取,并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使他们能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
  (二)利用多种形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知识的海洋,一个人置身其中就能随时随地受到教益。不仅教室、图书室、实验室里,整个校园环境都能体现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使进入校园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一种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科学与人文气息。这种环境对学生的人格思想及心理健康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一些学生学业荒废却不知痛惜,丝毫不心疼父母省吃俭用的血汗钱。因此,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高品味的校园氛围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二、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以前学校思想德育教育工作,确涂上了政治运动的色彩,忽视了科学性。当前的德育改革,应当在科学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上下功夫。科学性是指德育的体制、内容、方法,应当符合客观实际;而思想性是指德育以什么思想为指导,二者应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实践中有机的结合和统一,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对学生加强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对他们进行科学人生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行为教育。其次,要尊重科学,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育人的客观规律,逐步做到系列化、制度化;坚持以激励诱导为主,批评处分为辅的育人原则,分层施教,因人制宜,逐步实现《中学生德育纲要》对学生的要求。
  一个时期以来,学校的教育工作严重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简单地以教学成绩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以智代德、重智轻德现象一直存在,致使学生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对一些重大问题认知模糊。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必须把德育目标管理和智育目标管理结为一体,实现两个目标管理一体化,即平日结合教学常规的落实,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上,都应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有效的渗透措施。学生政治课学习优秀的考核,也不能单看考试成绩而应与考核学生能力和思想行为相结合。对学生能力的考核,除对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考核外,应着重从学生对社会、学校、家庭一些是非问题的讨论、思想政治小论文的写作、演讲、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等方面进行。
  学校管理是“人”的管理,重点是教师的管理,教师的管理要以开发教师的创造力为核心。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开发教师的创造力搭建有利于教师实施才华的平台,最科学、最有效、最符合时代特征的管理模式。学校根据教师的劳动特点和需求特征,以确立教师主人翁地位为前提,培养以创新和奉献为荣的价值观念,改革和完善为开发教师创造力服务的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运行机制。
其他文献
自2008年3月起,王官营中心校承担了国家“十一五”课题子课题——“阅读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的任务,业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所以说,在课题研究当中,校长首先也必须要从自身建设抓起,要用正确的思想武装头脑,要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只有抢先占领了课改理论的前沿和制高点,才能纵观全局,高屋建瓴,也才能最大化的为全体教师提供有力、有益、有效的支持。  一、理论支持  国家“十一五”课题子课
期刊
在近几年学习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我观摩学习了几十节不同的示范课、观摩课,结合自身实践和感悟,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构建充满活力的、高效的数学课。  一、提升教学理念,确立主体地位  试想如果教师心中没有学生,没有“教学生一天,想他们一生”的理念,怎会有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怎会主动追求有效教学的动态生成,怎会为学生一生的发展着想呢?更新观念,提升理念,才能促使我们深入研究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策略,
期刊
自1963年毛泽东同志第一次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以来,雷锋精神引导几代人健康成长,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潮冲下去,雷锋精神渐渐离我们远去,有些人正在大力鼓吹一切向钱看,为了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雷锋叔叔正出国多年。”  那么,现在在学校教育中要不要提雷锋精神?这就需要搞清楚雷锋精神的实质到底是什么,我们学习雷锋什么。我认为雷锋精神的实质归根结底
期刊
作为教师进修学校的校长,只有明确学校的定位,把握学校的功能,才能发挥“母机”的作用,为基层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服务。这里主要介绍十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抓手。  首先建立一套制度。教师进修学校和电大工作站两个牌子,一套人员,工作任务和性质各不相同,工作难度也不一样。先统一核定教师基本工作量,再按教师的职称和能力分担培训任务,特级教师、高级教师担任讲课和研究任务,老年教师和初级教师做班主任等服务性工
期刊
培养学生简便计算的能力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的责任,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对此,我的理解是:简便计算应该是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定义、定理、定律、性质、法则等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合理的改变原有的运算顺序,使计算简便,通过简便运算要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在新课标理念下如何更有效地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我认为:在引导学生探索四则运算的运算定律以后,要通过多种途径在提高学生
期刊
当前我国的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个人主义拜金、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传统的伦理道德、审美情趣在青年学生头脑中的地位越来越脆弱。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反思学校德育中存在的
期刊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作用  首先,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多的是跟着教师设置的圈子转,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往往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
期刊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重视和做好物理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前提条件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必须重视物理实验。  (一)??重视“第一印象”的形成  利用学生刚接触物理时的好奇心理,在上新课之前,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把
期刊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对人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农村中小学长期以来受家庭文化素质水平、应试教育、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的限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农村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学习兴趣、面对挫折、自我认识、早恋问题、升学就业、家庭贫困等方面的各种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
期刊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培养学生爱国思想、国民公德和诚实、勇敢、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在小学多年来的体育工作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德育培养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小学生喜欢体育课,这就为学生进行思想品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