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金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教育工作人员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道德教育;德育渗透;全面发展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子到孙中山,我们都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份珍贵遗产。根据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的精神和毛泽东同志的教导,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采取具体的、科学的分析态度,挖掘我国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道德服务,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学校要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活动,不断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和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对传统德育的根本改造,我们还需要构建一些新的德育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模式”不是一种操作步骤,而是指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尝试的系统过程。本文主要探讨以下三种模式。
1.整体构建的德育模式。该模式是着眼于学校德育的整体构建的,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系、德育途径和方法体系以及德育管理和评价体系的构建。其中德育内容构建,就是把德育内容的要素结构和层次结构划分出来,以五大要素(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为纬,以各项要素的不同层次为经,按照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的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
2.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假设是。认定情感既是人的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人的行为发生的重要动力机制。所谓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是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
3.活动的德育模式。其实质在于认定活动——个体的自主活动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又是道德教育的手段。作为目的,活动或实践道德生活应当成为学校道德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作为手段,教育者应以活动作为个体道德发生、发展以及道德的个体意义实现的源泉来理解,并作为促进道德发展的手段加以运用。
“育人工程”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实施调控的过程,“对受教育者的发展状况的调控,集中反映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教师的管理既要从严治教,又要民主,要善于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集体的尊严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和考风;同时,还要注意调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教师与班集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集体的影响力。此外,管理者要注意把非强制性影响力与强制性影响力结合起来,即使是严厉的批评也要讲究批评的艺术。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良好个体品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 河北省衡水市第十三中学)
关键词:道德教育;德育渗透;全面发展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子到孙中山,我们都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份珍贵遗产。根据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的精神和毛泽东同志的教导,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采取具体的、科学的分析态度,挖掘我国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道德服务,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学校要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活动,不断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和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对传统德育的根本改造,我们还需要构建一些新的德育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模式”不是一种操作步骤,而是指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尝试的系统过程。本文主要探讨以下三种模式。
1.整体构建的德育模式。该模式是着眼于学校德育的整体构建的,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系、德育途径和方法体系以及德育管理和评价体系的构建。其中德育内容构建,就是把德育内容的要素结构和层次结构划分出来,以五大要素(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为纬,以各项要素的不同层次为经,按照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的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
2.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假设是。认定情感既是人的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人的行为发生的重要动力机制。所谓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是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
3.活动的德育模式。其实质在于认定活动——个体的自主活动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又是道德教育的手段。作为目的,活动或实践道德生活应当成为学校道德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作为手段,教育者应以活动作为个体道德发生、发展以及道德的个体意义实现的源泉来理解,并作为促进道德发展的手段加以运用。
“育人工程”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实施调控的过程,“对受教育者的发展状况的调控,集中反映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教师的管理既要从严治教,又要民主,要善于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集体的尊严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和考风;同时,还要注意调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教师与班集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集体的影响力。此外,管理者要注意把非强制性影响力与强制性影响力结合起来,即使是严厉的批评也要讲究批评的艺术。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良好个体品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 河北省衡水市第十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