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八个相统一”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探究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ler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将“八个相统一”融入思政课的改革之中是关系到未来思政课发展方向的重要课题,也是决定未来思政教育能否满足国家需求的因素之一。坚持“八个相统一”来推动思政课改革将有力促进思政教育理念的更新,保证思政教育符合国家对人才教育和需求的大方向。紧跟时代潮流,以“八个相统一”为理论支撑,结合思政课实际情况,深入调查研究,在一线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有序稳步地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关键词]“八个相统一”;思政课;教学改革;新时代
  一、当前思政课的教育形势
  当前,各个学科都在进行创新改革,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成为未来教育的主方向。思政课作为一个学科和平台也不例外,以往以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逐渐被淘汰,因为其无法满足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交流沟通不足也是目前思政课存在的问题之一,思政课变成只在课堂上沟通,课后就各自为营的状态。因此,思政课的改革势在必行。如今,社会思想多元化,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在面对思政课教育时,思维也会更加活跃,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这就要求思政课不能像传统那样对学生进行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要将知识背后的思想内涵深入学生心灵深处,让学生真正理解思政教育对于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意义。同时,思政课也要更加生动有趣,不能成为枯燥无味的代名词,要想深入人心,就要与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在当前背景下,思政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与当前环境融合起来,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二、“八个相统一”的实践探究
  思政教育者的当务之急就是将“八个相统一”融入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将这八个方针理念分开来进行实践探讨,首先就是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思政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教育主体进行政治思想的教育,政治教育是放在第一位的。通过思政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政治知识,通过马克思主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和思想观念,从而让学生具备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思想条件。同时,思政课作为一门学科又具有学理性,不单单是党的思想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平台,在向学生教授政治知识和党的思想的同时,也具有发展研究的作用,从而为党的思想建设提供理论来源,教育者和学生之间也可以对学科内容进行研究拓展,促进其更新发展。党的思想内容是主体,但其又具有学科属性,这是思政课的一个鲜明特色。在对思政课进行改革创新时,也要注重发展这一特色,从而促进思政课的良性循环。
  思政课即蕴含着思想价值观,又包含大量的知识内容,在改革中我们要注意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思政课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人生观,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唯物主义的,那么在教育学生时就要帮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只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学生才具有成为一个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基础。思想价值观念是以知识为载体的,学生只有在掌握思政课基本知识后才能从中体会和了解到其中蕴藏的思想价值观念。因此我们也要重视对学生的学科知识的教授,将学科知识与思想观念结合起来,让学生记忆消化基本知识的同时,体会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新的事物总是取代旧的事物,思政课也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在改革创新的同时我们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建设性就是要求我们在改革创新时要坚守思政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有益的创新。结合当前的教育环境和国家社会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吸收各种先进的教学思想,以达到思政教育的建设性发展。
  理论与实践是一件事情成功与否的两个方面,要想成功实现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就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一定要有理论作为思想指导和支撑,在实践之前一定要完善相关的理论,并不断更新。有了理论之后还要将理论放到实践中去检验,看理论在实践中是否可行或者达到预期的效果。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理论给实践提供思想指导,另一方面,实践通过检验理论促进理论的调整和更新。在思政课教学中也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才是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活学活用到思政课教育的各个方面之中。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思想理论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我们要将这种思想理论不断地传承并运用到事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
  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与教学实践中,我们还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统一性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地位,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和教学实践都要围绕其展开,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传授到学生那里,而教学实践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的辩证方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统一性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学改革的多样性。思想是统一的,但教学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只要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各种教育方式都是可以进行尝试的,这也是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共性与个性的教学理论,实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教师是思政课的主导,而学生是思政课的主体,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教师与学生在任何学科中都是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关系,在思政课中,教师要传授知识给学生,学生要在教师那里学到知识。因此,两者要进行有效结合,不能各自为营。在改革创新中,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相辅相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使自己的教学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而学生也在这种自然的反作用下享受到了更好的教育模式。教师跟学生要建立一个常态的沟通机制,这样教师可以清楚准确地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在知识或思想上有迷惑的地方也可以及时向老师请教。
  知識讲究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知识是需要记忆的,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要用足够的时间打牢学生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具有稳固的知识根底。但知识记忆并不是思政课的全部,在要求学生识记知识的同时,也要使学生具备活学活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学习了知识后也要能领会其中的代表的哲学思想和精神信仰,这样才真正做到了灌输性与启发性的统一。当然,灌输性也不意味着要求死记硬背,而是要学生理解和掌握思政课的基本知识,学生获得启发也不是单纯从知识中获得启发,而是要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生活理解知识并在生活中运用知识。
  最后,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显性教育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在书本中获取知识和思想价值观,但光凭这种教育是不够的,因为理论是指导生活的,我们还要从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从生活中教育学生就是隐性教育。如,我们可以通过举办活动,或者让学生参与生活中的实践,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得与所学知识的共鸣,这样的教育效果会事半功倍,还能全方位对学生的知识信仰进行考验练习,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三、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展望
  今后的思政课改革创新一定是围绕“八个相统一”的教育方针展开的,这是新时代对思政课教育模式的要求。思政教育的相关从业者也会及时获取信息,及时调整,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进行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思政课从小学就开始展开,今后的改革也要坚持小、中、大三个教育阶段全面进行。教材、教师、学生这三个领域之间要进行有效连接,互相配合。教材要根据国家最新的形势和要求进行编写,为思政课提供一个教学大纲和基础,而教师要根据教材制定教学方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的最优方案,同时教师要做学生和教材之间的连接者,向学生传达教材的整体思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小中大的思政教育要有衔接性,是一个整体,通过不断地深入,最终达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目的。还要建立监察和反馈机制,通过对思政课教学的实时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问题,学生也可以对思政教育提供反馈,帮助思政课更好地改革创新。
  基于“八个相统一”理论下的思政课改革创新探究是为当下和今后的改革提供一种方向,今后在改革中还要进行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
  [2]徐治初,任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整体性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2).
  [3]赵本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0(12) .
  [4]匡文凯.主体间性: 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的重构[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4) .
  (责任编辑:朱福昌)
其他文献
[摘 要]角色认同是乡村教师在认识乡村社会的基础上,形成对自身角色的稳定情感认同。新时期教师角色认同具有重要的教育意蕴,它是提升乡村教育的精神支柱,是强化师生爱土兴乡的价值导向,是推动乡村社会革新的重要力量。但是在乡村教师教学过程中却屡屡出现缺少自我教学理解、能动的实践反思以及能动的研究素养等问题,需要我们关注乡村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修炼,并提升教师社会地位。   [关键词]新时期;乡村教师;
[摘 要]在人类文明社会,文字语言属于举足轻重的沟通介质和交流措施,在人类文化和文明中,它的含义和重要性毋庸置疑。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小学生语言理解和文字运用。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目的就是切实拔高学生语文综合应用素养,提高语文学习质量以及言意习得能力。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小学语文言意习得存在的问题,探索核心素养下小学生语文深度学习言意习得的方法策略。进而促进小学生言意共生、言意兼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要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视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借此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知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能力;重要性;问题;方法  虽然加强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许多音乐教师的教学观念
[摘 要]统编版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是编者所设定的助学系统的重要内容,是教材编者、课文内容、学生学情三方融合的体现。但教师对统编版课后习题的编排意图以及所承载的价值意图缺乏应有的了解,导致课后习题的教学效能并没有最大化。笔者从教学实践中罗列了一线教师在利用课后习题时所常见的集中问题,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旨在凸显课后习题教学效能的最大化。   [关键词]课后习题;精准定位;编者意图;架构体系 
[摘 要]随着朗诵、演讲等传统播音主持专业技能为代表的口语传播能力被广泛应用于基础教育领域,小学生学习口语表达能力的课外活动有了更多形式。然而,在融媒体应用背景下,手机短视频快速融入了小学生的媒介接触环境,致使他们在接触互联网的时长和深度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于当前小学生的成长教育来说,这需要引起更多注意和思考。本研究从观念、内容和形式的角度提出了融媒体视阈下小学生口语传播能力的构建策略以及相
[摘 要]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基本学情并科学制定或调整教学计划的重要辅助性手段。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侧重方向,提问质量的提升不仅可以有效增强课堂互动频率,也可以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关系。因此,本文以有效提问为研究话题,详细阐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真正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互动;有效提问;数学教学  一、课堂提
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显然,这是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和“三全育人”新兴教育理念的重大战略决策和举措。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其与思政课程的关系,提出在深化改革思政课程体系的同时,重点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全方位改革,并结合民办高职着重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教学体系改革和实践作出有益的剖析。
[摘 要]统编版语文教材作为社会公共知识产品,理应承载着宣传社会正能量、继承优质传统文化和弘扬红色革命信仰的重要职责。红色革命类文本之所以难,不是难在教师之教上,而是难在学生之学上。教师要从学生学习这一类文本所客观存在的障碍入手,设置对应策略,实现红色革命类文本难文浅教的积极突围。   [关键词]积极突围;红色革命;难文浅教;背景感知  统编版每一册的教材中都设置了经典的红色革命的文本,这一类
高职教育发展至今,“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没有基本的认定标准、师资来源单一、培养主体缺位等问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陷入困境。师资政策不畅、校企融合不深、编制管理僵化形成制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针对现实问题,需要在认定标准、师资政策、培养体系和校企合作上突破瓶颈,化解困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
[摘 要]数学阅读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为了了解初中生数学阅读现状,本文分析了数学阅读测试卷的结果,探究影响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主要因素,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改善数学阅读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阅读;数学语言;初中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此前提下,在教学中会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