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全球化背景下金融犯罪的典型领域及刑法应对r——以法秩序统一性为视角

来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0405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全球化是在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人类利益博弈平衡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然而近年来某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将政治利益凌驾于经济利益和人类利益之上,导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逆全球化趋势,进而形成停滞与发展双向循环的新全球化状态,加剧金融犯罪的产生:一方面,由于国际层面单边主义强监管的刑事政策在实质上导致金融犯罪界定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国内避险资金内循环渠道的多样化在形式上导致金融犯罪形态的不确定性.以上二者对冲作用之下,金融犯罪在成因上可类型化为外源型风险、内生型风险与混合型风险.金融风险进一步带来法秩序挑战:刑法体系外部国际刑事政策的冲击、刑法体系内部预防刑设置的博弈以及刑法与其他法域之间的冲突.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还应回归法秩序统一性的应对模式,即宏观上妥当处理金融犯罪国际刑事政策的国内法化;微观上加强完善法域关系协调下的金融犯罪行政刑法构建.
其他文献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新的发展阶段和战略目标,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不断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持续增进人民福利、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高效运作.高质量发展本身包含了一个基本的经济发展理论框架,该框架以人本为核心,强调发展目标、战略、资源配置和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从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实现共同有效,超越了一般的经济有效.当前中国应该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从协调发展角度创新各类社会建设,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韩国生态诗歌自1990年代以来,呈现出整体性的“道家转向”现象,一方面源于韩国生态诗歌自身提升思想性与文学性的内在需要,另一方面源于西方生态思潮,特别是激进环境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流派——深层生态学的影响.1970年代出现于西方的深层生态学思想广泛汲取了道家文化中的精神资源.韩国生态诗歌同时吸收了道家生态智慧和深层生态学思想,是古今、东西跨时代、跨文化、跨文明交流的重要载体.韩国生态诗歌中体现的“齐物”“无为”和“物化”思想,分别从生成论、关系论和实践论层面反映了道家哲学的世界观、审美观和养生观.“齐物”“
创建新政党、建立新中国、开辟新道路、开创新时代,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奋斗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件大事,革命、建设、改革、复兴是百年来经历并正在向前发展的四个接力前进的历史阶段,由此走出了一条救中国、兴中国、富中国、强中国的正确道路,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项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好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著名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在小说《法律之争》中通过更改时间设置,让法官对一桩本来很容易判决的诈骗案变得非常无措,最后不得不判处犯罪嫌疑人无罪.这一符合程序正义的判决在英美案例法体系中,等于为日后类似判决出台了一部结果并不正义的新法,也相当于提出了一个科技进步与司法伦理和社会治理方面的新问题.
国家抗逆力是一个国家的灾害承受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打造具有抗逆力的国家已成为不少国家灾害治理的重要目标.作为饱受灾害侵袭的国家,印度开始将市场与社会组织纳入国家灾害治理体系,发挥私营部门在国家抗逆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基于公私伙伴关系(PPP)视角,通过对印度灾害治理PPP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分析,以及对印度企业参与三次灾害实践的考察,发现印度开始从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传统灾害管理模式向公私合作的现代灾害治理转变,私营部门在灾害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PPP成为一种连接公私部门在灾害治理中共同发挥作用的平台,
以奥古斯丁“至高法律和至高秩序”的角度,可以拓展关于文学、秩序与法律的思考空间.莫言新作《晚熟的人》,若从爱与律法、道德秩序与法律秩序,以及建立这一秩序的“前三十年”(1949—1979)与“后四十年”(1979—2019)的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三个方面看,可以揭示出该作品在文学与法律的关系上的独特价值.在《晚熟的人》中,莫言从道德伦理秩序到社会法律秩序再到灵性精神秩序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度反思,从这一多重秩序的建立直至完成,他凝练地刻画出了一幅更为立体的全景图.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化毛泽东思想和生平的研究,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主办的“毛泽东与民族复兴”国际学术会议于2021 年10月30日在湘潭大学召开.国内外百余名专家学者围绕“毛泽东与民族复兴”这一主题展开了多方面的深入交流与探讨.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经历了从确立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再到全面推进生态文明的重大历史性飞跃.人类文明形态重大转向、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及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大国责任担当,构成了绿色发展理念演进的时代背景.当前亟需廓清认知误区和实践盲点,深化对绿色发展的统筹方法、核心举措和践行路径的探索.
哲学的核心问题是概念考察,概念翻译成为哲学翻译的核心问题.哲学概念因其含义丰富而使翻译尤其困难,其译名从诞生到接受往往会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借用美国修辞学家伯克的新修辞学思想,以洛克认识论核心概念“understanding”汉译史上先后出现的“悟性”“理解”“认识”“理智”等几个代表性译名为例探讨哲学概念翻译过程中的格义、立名与正名现象,并对其中的动因及影响进行分析,以期对哲学翻译,尤其是哲学概念的翻译有所裨益.
卢卡奇思想发展历程中存在一个明确的理论动机,即找寻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危机的方案,而贯穿整个救赎叙事的线索便是形式理论,它生发于早期文学思想,后拓展至生活、社会批判领域,最终又回到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文学美学理论.从《论文学史理论》到《审美特性》,卢卡奇通过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内的具体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研究,将现实主义从文学创作所应追求的理想形式拓展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世界观,最终构建出以文学形式思想为基本方法论、以现实主义为形式理想的文学美学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