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需求引擎衰减,航运行业正处在干散货大周期的尾端,伴随大宗商品牛市而来的干散货航运超级牛市已经一去不复返。从中周期出发,市场正处于从震荡向复苏转化的过程中,市场即将进入消化存量过剩运力的“复苏”阶段。产能利用率将是影响复苏阶段航运运价弹性的核心因素。
由于产能严重过剩,静态测算运价恢复至较高弹性需要数年。航运市场的复苏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产能利用率提高,运价低弹性的阶段1;供需缺口很小,运价上升曲线陡峭度迅速上升的阶段2。我们测算,不考虑其他吸收运力因素,当前运力过剩程度约在25%-30%之间。即使在7%需求年增速、2%供给年收缩的乐观假设下,供需达到基本平衡(阶段2)也仍需要至少3年。
减速航行成为市场运力调节的“缓冲器”。受减速航行等调节手段影响,实际产能利用率高于测算值。但在减速航行中隐藏的运力,将在运价上升到一定水平后逐步释放,从而限制运价的反弹高度。因此,BDI运价走势又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保持超低速航行阶段(回升至1500点左右)和航速逐步回升阶段(在1500-2200点区间震荡)。
航运三周期
大周期是指强有力“需求引擎”推动下的结构性、趋势性行情,持续时间与推动因素相关,如主要经济体工业化对干散货航运市场的推动,或是六七十年代集装箱发明后对海运格局的重塑;中周期是指经济自然内生波动带来的需求周期性波动,大致可以划分为复苏-繁荣-崩溃-震荡等几个阶段。航运经济学统计认为,干散货的中周期在8年左右(高峰3年,底部5年),但受到其他因素,如造船潮等的影响,也会出现提前或延迟;小周期是指由于季节性或其他因素造成的运价短期波动。
虽然从大周期角度出发,干散货市场的超级牛市已经一去不复返,但超低运价显然也不会永久持续下去。
从中周期出发,现在市场处于从震荡向复苏转化的过程中,随着宏观经济企稳、订单交付高峰渐去,市场即将进入消化上一阶段运力的“复苏”阶段。产能利用率将是复苏阶段航运运价弹性的决定性因素,产能去化速度将决定复苏时间。当前航运市场特别是干散货市场的需求仍然保持较快增速,造成运价低迷的核心原因在于产能过剩。运价除了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还受到当前市场信心、船东和货主之间强弱势关系的影响,同等供需缺口下由于船东信心不同运价可能有巨大差距。
过剩运力之殇
除了长周期所在的位置不同,从微观的角度观察,如今市场与2002年相比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过剩运力。
2006年至2012年,干散货运力供给复合增长率为10.1%,比需求复合增速(6.4%)高出了3.8个百分点,而集装箱的CAGR供需差达到5.0%。在绝对增长幅度方面,三大船型供需增速均相差30%以上。例如,2006年至2012年间,干散货运力增长了79%,而需求仅增长45%,供需差高达34个百分点。
根据产能利用率水平,我们可以将航运市场的复苏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产能利用率逐步提高,运价上升幅度不大;船舶供求接近平衡时运价上升曲线陡峭度迅速上升。
由于产能利用率偏低,市场首先进入的阶段“复苏”最可能以一种比较温和的方式展开,如果需求稳步增长,新订单量保持低位,那么随着产能利用率的逐步回升,运价可能逐步恢复到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
关于第二个阶段“运价迅速上升”,可以从如下方面理解:运价上涨的前提是“供不应求”,当运力供需缺口较小时,租家或货主往往缺乏选择,因此为了争船常不惜成本,从而造成运价大幅飙升;市场情绪在运价的波动中也起到重要作用;需求的强度和持续性决定了运价弹性高度;船厂的产能是影响运价反弹持续性的重要因素。
从航运经济学的角度,影响船舶利用效率的主要原因包括:航速、港口效率、亏舱和载重运输天数。干散货运量与运力的比值,可能是测算船舶产能利用率,或者过剩率的一个有效指标。这个指标直接反映船舶载重运输情况。
我们测算,2012年干散货船舶平均产能利用率为73.1%(吨公里指标)或74.3%(海运量指标)。因此,不考虑其他吸收运力因素,运力过剩程度约在25%-30%之间。
根据Clarksons的最新预测,2013年干散货海运量增长5.2%,海运量×运距增长4.2%,运力增长6.9%,以此为基础计算年均产能利用率为70.2%(吨公里指标)或72.0%(海运量指标)。我们亦测算了油轮产能利用率情况,预计2013年产能利用率在73%-74%左右,过剩程度亦在25%左右。
随着交付高峰接近尾声,干散货市场的供需缺口有望于2014年开始收窄。
即使在7%需求年增速,2%供给年收缩的乐观假设下,供需达到基本平衡也仍需要至少3年。考虑干散货需求波动性较油运强,我们亦测算了产能利用率达到90%所需时间。但即使在最乐观假设下,去产能时间也将持续到2016年。
去产能时期运价的演绎
在低运价、高油价的双重夹击下,减速航行已成为行业常态。根据航运咨询机构Drewry的统计数据,干散货船舶平均航速已经由2009年的13.5节下降至2012年的10.8节,降幅达20%。一般认为船舶的航行时间在1/2~2/3左右,则当前航速较2009年吸收了约10%~14%的运力。不考虑航速影响,2009年至2012年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从84%下降至72%,不难计算减速航行事实上吸收了大部分的增量运力。
但是,减速航行并没有减少实际运力。在减速航行中隐藏的运力,将在运价上升到一定水平后逐步释放,相当于增加了供给,从而限制运价的反弹高度。
当运价非常低迷时,只要船东不作出停航决定,不管船舶营运与否,固定成本都是必须发生的。因此船东只能采用降低航速、节省燃油费用来降低航次成本,提高营运效果。但运价超过盈亏平衡线后,船东的关注度转向提高盈利水平,因此在合适的运价下将会提高航速,以增加部分燃油成本为代价提高船舶周转效率。
租家会平衡租金和营运成本,选择总成本最低的航速来执行航程。随着租金逐步回升,节油“效益”边际递减,航速也将逐渐提高。由于实际运营情况非常复杂,且油价也处于波动中,难以对整体市场准确测算解除减速航行的运价水平。经我们初步测算,在380CST价格在$600/吨的位置,预计在BDI回升至1500-2200点的区间时,市场将会逐步取消超低速航行。
因此,去产能时期的“阶段1”BDI运价走势又可以基本划分为两个阶段:保持超低速航行阶段(BDI回升至1500点左右)和航速逐步回升阶段(BDI在1500-2200点区间震荡)。
产能去化速度决定市场在“阶段1”停留时间,其中新增订单和在手订单对预判未来数年运力交付情况至关重要。2013年以来,受到船价见底及各造船国家纷纷出台新造船支持政策影响,有实力的船东纷纷考虑抄底造船,新订单量明显反弹。上半年干散货船和油轮新订单量分别达到25M DWT、13M DWT,同比增长56%、94%。2013上半年新签干散货船舶订单约占年初运力的4%,在手订单量下降速度明显放缓。通过建造低成本、耗油量低的新型船舶,将使船东在市场复苏时在成本上占有优势,先于对手恢复盈利。但抄底造船的行为如果形成风潮,必定将延长市场产能去化的时间。
现有运力拆解则是运力去化的另一个主要形式。总体而言,拆解量和运价是反向变化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拆解量对运价水平相当敏感。我们已经判断短期内运价不可能发生趋势性上涨,在市场心态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微观上预测拆解量相对靠谱。
2013年上半年干散货船舶拆解量为12.9M DWT,同比下降达29%,市场运价低于2012年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1)根据规定,远洋船舶需要5年进行一次特检,才能更新船级证。对老旧船舶而言,特检产生的维修费昂贵。这些船舶经历过牛市,成本早已收回,因此船东对市场运价要求不高,只要能覆盖可变成本即可。所以拆解量与当年面临特检的船舶数量非常相关。2)当前废钢价已低于或接近一些船公司的残值价,如果考虑早于折旧期的提前拆船及其他成本,则船东账面上甚至将出现亏损。
因此,通过船龄结构分析,统计当年面临特检的船舶数量,可以较为准确地追踪和预测拆解量,从而有助于我们判断产能去化速度。
作者为招商证券分析师
由于产能严重过剩,静态测算运价恢复至较高弹性需要数年。航运市场的复苏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产能利用率提高,运价低弹性的阶段1;供需缺口很小,运价上升曲线陡峭度迅速上升的阶段2。我们测算,不考虑其他吸收运力因素,当前运力过剩程度约在25%-30%之间。即使在7%需求年增速、2%供给年收缩的乐观假设下,供需达到基本平衡(阶段2)也仍需要至少3年。
减速航行成为市场运力调节的“缓冲器”。受减速航行等调节手段影响,实际产能利用率高于测算值。但在减速航行中隐藏的运力,将在运价上升到一定水平后逐步释放,从而限制运价的反弹高度。因此,BDI运价走势又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保持超低速航行阶段(回升至1500点左右)和航速逐步回升阶段(在1500-2200点区间震荡)。
航运三周期
大周期是指强有力“需求引擎”推动下的结构性、趋势性行情,持续时间与推动因素相关,如主要经济体工业化对干散货航运市场的推动,或是六七十年代集装箱发明后对海运格局的重塑;中周期是指经济自然内生波动带来的需求周期性波动,大致可以划分为复苏-繁荣-崩溃-震荡等几个阶段。航运经济学统计认为,干散货的中周期在8年左右(高峰3年,底部5年),但受到其他因素,如造船潮等的影响,也会出现提前或延迟;小周期是指由于季节性或其他因素造成的运价短期波动。
虽然从大周期角度出发,干散货市场的超级牛市已经一去不复返,但超低运价显然也不会永久持续下去。
从中周期出发,现在市场处于从震荡向复苏转化的过程中,随着宏观经济企稳、订单交付高峰渐去,市场即将进入消化上一阶段运力的“复苏”阶段。产能利用率将是复苏阶段航运运价弹性的决定性因素,产能去化速度将决定复苏时间。当前航运市场特别是干散货市场的需求仍然保持较快增速,造成运价低迷的核心原因在于产能过剩。运价除了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还受到当前市场信心、船东和货主之间强弱势关系的影响,同等供需缺口下由于船东信心不同运价可能有巨大差距。
过剩运力之殇
除了长周期所在的位置不同,从微观的角度观察,如今市场与2002年相比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过剩运力。
2006年至2012年,干散货运力供给复合增长率为10.1%,比需求复合增速(6.4%)高出了3.8个百分点,而集装箱的CAGR供需差达到5.0%。在绝对增长幅度方面,三大船型供需增速均相差30%以上。例如,2006年至2012年间,干散货运力增长了79%,而需求仅增长45%,供需差高达34个百分点。
根据产能利用率水平,我们可以将航运市场的复苏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产能利用率逐步提高,运价上升幅度不大;船舶供求接近平衡时运价上升曲线陡峭度迅速上升。
由于产能利用率偏低,市场首先进入的阶段“复苏”最可能以一种比较温和的方式展开,如果需求稳步增长,新订单量保持低位,那么随着产能利用率的逐步回升,运价可能逐步恢复到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
关于第二个阶段“运价迅速上升”,可以从如下方面理解:运价上涨的前提是“供不应求”,当运力供需缺口较小时,租家或货主往往缺乏选择,因此为了争船常不惜成本,从而造成运价大幅飙升;市场情绪在运价的波动中也起到重要作用;需求的强度和持续性决定了运价弹性高度;船厂的产能是影响运价反弹持续性的重要因素。
从航运经济学的角度,影响船舶利用效率的主要原因包括:航速、港口效率、亏舱和载重运输天数。干散货运量与运力的比值,可能是测算船舶产能利用率,或者过剩率的一个有效指标。这个指标直接反映船舶载重运输情况。
我们测算,2012年干散货船舶平均产能利用率为73.1%(吨公里指标)或74.3%(海运量指标)。因此,不考虑其他吸收运力因素,运力过剩程度约在25%-30%之间。
根据Clarksons的最新预测,2013年干散货海运量增长5.2%,海运量×运距增长4.2%,运力增长6.9%,以此为基础计算年均产能利用率为70.2%(吨公里指标)或72.0%(海运量指标)。我们亦测算了油轮产能利用率情况,预计2013年产能利用率在73%-74%左右,过剩程度亦在25%左右。
随着交付高峰接近尾声,干散货市场的供需缺口有望于2014年开始收窄。
即使在7%需求年增速,2%供给年收缩的乐观假设下,供需达到基本平衡也仍需要至少3年。考虑干散货需求波动性较油运强,我们亦测算了产能利用率达到90%所需时间。但即使在最乐观假设下,去产能时间也将持续到2016年。
去产能时期运价的演绎
在低运价、高油价的双重夹击下,减速航行已成为行业常态。根据航运咨询机构Drewry的统计数据,干散货船舶平均航速已经由2009年的13.5节下降至2012年的10.8节,降幅达20%。一般认为船舶的航行时间在1/2~2/3左右,则当前航速较2009年吸收了约10%~14%的运力。不考虑航速影响,2009年至2012年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从84%下降至72%,不难计算减速航行事实上吸收了大部分的增量运力。
但是,减速航行并没有减少实际运力。在减速航行中隐藏的运力,将在运价上升到一定水平后逐步释放,相当于增加了供给,从而限制运价的反弹高度。
当运价非常低迷时,只要船东不作出停航决定,不管船舶营运与否,固定成本都是必须发生的。因此船东只能采用降低航速、节省燃油费用来降低航次成本,提高营运效果。但运价超过盈亏平衡线后,船东的关注度转向提高盈利水平,因此在合适的运价下将会提高航速,以增加部分燃油成本为代价提高船舶周转效率。
租家会平衡租金和营运成本,选择总成本最低的航速来执行航程。随着租金逐步回升,节油“效益”边际递减,航速也将逐渐提高。由于实际运营情况非常复杂,且油价也处于波动中,难以对整体市场准确测算解除减速航行的运价水平。经我们初步测算,在380CST价格在$600/吨的位置,预计在BDI回升至1500-2200点的区间时,市场将会逐步取消超低速航行。
因此,去产能时期的“阶段1”BDI运价走势又可以基本划分为两个阶段:保持超低速航行阶段(BDI回升至1500点左右)和航速逐步回升阶段(BDI在1500-2200点区间震荡)。
产能去化速度决定市场在“阶段1”停留时间,其中新增订单和在手订单对预判未来数年运力交付情况至关重要。2013年以来,受到船价见底及各造船国家纷纷出台新造船支持政策影响,有实力的船东纷纷考虑抄底造船,新订单量明显反弹。上半年干散货船和油轮新订单量分别达到25M DWT、13M DWT,同比增长56%、94%。2013上半年新签干散货船舶订单约占年初运力的4%,在手订单量下降速度明显放缓。通过建造低成本、耗油量低的新型船舶,将使船东在市场复苏时在成本上占有优势,先于对手恢复盈利。但抄底造船的行为如果形成风潮,必定将延长市场产能去化的时间。
现有运力拆解则是运力去化的另一个主要形式。总体而言,拆解量和运价是反向变化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拆解量对运价水平相当敏感。我们已经判断短期内运价不可能发生趋势性上涨,在市场心态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微观上预测拆解量相对靠谱。
2013年上半年干散货船舶拆解量为12.9M DWT,同比下降达29%,市场运价低于2012年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1)根据规定,远洋船舶需要5年进行一次特检,才能更新船级证。对老旧船舶而言,特检产生的维修费昂贵。这些船舶经历过牛市,成本早已收回,因此船东对市场运价要求不高,只要能覆盖可变成本即可。所以拆解量与当年面临特检的船舶数量非常相关。2)当前废钢价已低于或接近一些船公司的残值价,如果考虑早于折旧期的提前拆船及其他成本,则船东账面上甚至将出现亏损。
因此,通过船龄结构分析,统计当年面临特检的船舶数量,可以较为准确地追踪和预测拆解量,从而有助于我们判断产能去化速度。
作者为招商证券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