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中见真情 随意里具匠心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j0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铁生的散文,心平气和地娓娓道来,质朴隽永耐人寻味。他的散文名篇《合欢树》就是这样的佳作。
  古往今来,写母爱的文章太多了,如何独辟蹊径,写出自己独特的视角,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是较难的事。史铁生的这篇散文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他写出了一个不同于一般的独具个性的鲜活的母亲形象。在母亲身上体现的不止是对儿子的爱,还有对生活的爱,甚至是她身上的“缺点”。文章的开头,作者写到“我在一次作文比试中得了第一”,一般的母亲对儿子的成功首先会夸奖鼓励,但史铁生的母亲不是这样,而是“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以至于母子俩互不服气,最后把母亲“气得够呛”。作为一篇以写母爱为主的文章,这里没有写母爱,只是写了母亲的年轻气盛,写她的率真聪明;顺便也写了她“长得最好看”。这样来写母亲,不能简单地用“先抑后扬”的老套路来说明,在作者的眼里,母亲就是这样的母亲,这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母亲,也才是更可爱的母亲。当然,文章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如为了给双腿瘫痪的儿子治病,到处寻医问药,愁出了白发。当因为用药不当心给儿子熏成烫伤后,母亲更是惊惶焦急得要疯了。还有,为了帮助儿子学写作,到处给儿子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着儿子去看电影。并且用儿子小时候的作文得过第一来鼓励他。这时候母亲已经不再提自己当年的作文如何地好了,而把自己的文学梦寄托在了儿子身上。以此,也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的爱是和她的年龄一起成长的,变得越来越深厚无私。文章的后半部,写到母亲栽的合欢树时,行文上又离开了母爱的主线,但对塑造母亲的整个形象来说,这并不是游离之笔,合欢树的描写,使母亲的形象更饱满了,母爱并不是她生活的全部,她也有自己对生活的爱。从选材来看,作品中所写的都是平淡的生活琐事,但从平淡中却可以感觉到浓浓的亲情和母亲对生活的挚爱。
  写法上,文章是以最常见的时间为线索,从作者的10岁写起,写到20岁,30岁,信笔写来,波澜不惊。表面上看直接写的是“我”,以写“我”为主,实则不然,作者的笔墨侧重写的还是母亲。从母亲年轻的时候写到年老,写到死,表面看不动声色,但笔底的情思,还是时不时地溢出笔端。写“我”是为了写母亲,“我”其实是母亲的陪衬人物。文章在行文上,看去很随意,有些似是“闲笔”,其实是颇见功力和匠心的。如第一段写到母亲:“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刚读到这里时以为是闲笔,可读到下面,写母亲10年后,“为了我的腿”,已不再年轻,“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母亲为了儿子,未老先衰了。这时候你会觉得,前面的一笔是很有必要的。
  巴金说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读史铁生的散文,就使人感到是一种不见技巧的技巧,是一种随意而为似的大家风范。
其他文献
鲁迅作品一向以幽默犀利著称,而编入散文诗《野草》、写于1925年1月18日的《雪》,给人的感觉却是:诗情画意,格调明丽,寄意深远。  全诗共六段,前三段极力描写了江南雪景的美艳之至。  一开头就从“暖国的雨”着笔,以其“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的单调来反衬“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雪景,告诉我们那雪下“隐约着青春的消息”,雪的质地如“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而雪野上更是色彩斑斓,有“血红的宝珠
期刊
口袋空空,我一贫如洗。莫要嘲笑,其实我也有属于自己的财富——孤独。  钟情于孤独,因为我一直孤独。伴着下课的铃声,我独自一人走出教室,径直奔向食堂。此时此刻,既没有等待的焦急,也没有因被同伴等待而带来的歉意和不安。没有彼此的屡屡等待,倒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热衷于孤独,因为我一直孤独。晚自习下课铃声一响,同学们便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开心畅谈。教室中我趴在课桌上闷头苦读的身影因而显得更加孤单。我心坦然
期刊
我国现代语言学是在本世纪初引进西学的热潮中建立起来的。它有着特定的历史氛围与文化心态。当时向西方寻求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真理的语言学者们无条件地接受了19世纪西方盛行的西方文化中心论,单线进化论与实证主义,建立了一个以西方文化为顶点的学术发展序列座标。因此,语法的西方体系化,汉字的拉丁化,修辞的辞格化等等,在当时都是激动人心的汉语学科学化里程碑。在人们看来,语言学就像物理学一样具有形式化的科学美感。
期刊
王华字子陵,琅邪临沂人,太保弘从祖弟也。祖荟,卫将军,会稽内史。父廒,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  高祖北伐长安,领镇西将军、北徐州刺史,辟华(为)州主簿,仍转镇西主簿,治中从事史,历职(著称)。太祖镇江陵,(以为)西中郎主簿,迁咨议参军,领录事。太祖进号镇西,复随府转。太祖未亲政,政事悉委司马张邵。华性尚物,不欲人在己前,邵性豪,每行采常(引)夹毂,华出入(乘)牵车,从者不过二三(以)矫之。尝(于
期刊
阅读下面语段,直译划线句子。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人之大禁,然后敢人。臣闻郊关[注]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期刊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外,在语言上还有一个显著特点,请简析这一特点,并说明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题:王永芳)
期刊
这首诗写于十年动乱时期,当时曾感召了千千万万的读者,特别是对那些失去生活信心的人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我们读着这首诗,仍为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所折服。本文试从美的角度,与广大读者一同赏读。  强烈的抒情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这首诗中,诗人要抒发的感情是极为真挚、凝重和深沉的。有对现实贫困生活的悲慨,有对美好事物失去的惆怅,有对未来的乐观坚定,有对自我价值正确评价的焦急
期刊
秦牧被称为学者型作家,他的每一篇作品,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读他的作品,不仅可以享受到醇美的语言,而且还可受到深刻的思想启迪。《社稷坛抒情》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心游万仞,精鹜八极”,以社稷坛为由头,驰骋思古之幽情。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充满神秘气氛的祭地典礼;会见脚穿芒鞋,头戴高冠,在莽莽苍苍风声如吼的大地上吟咏的伟大诗人;领略地球演进的历史,阅读先民胼手胝足开垦大地的
期刊
乘坐火车往东北方向旅行时,俯在窗口观望沿途景色,总会看见铁路两旁栽种的一排排笔直的高耸的白杨树。这些树每株都挨得很近,密植成行,有的行短些,有的长些。看到这样的杨树,我总是很感动,由衷感谢那些辛勤的植树人;这么多的树都是一棵棵人工栽起来的,它是使大地绿化、保持生态平衡、造福人民的树。  一行行的杨树从窗口迅速地移向后方,看多了我发现一个难以理解的现象:每一行排头和排尾的树大都比其他的树矮一些,最高
期刊
“五四”时期文学的诸门类中,散文的成就最为突出。朱自清在《序》中说:“就散文论散文,这三四年的发展,确是绚烂极了。”在这“绚烂极了”的散文百花园里,有周作人的隽永,俞平伯的绵密,徐志摩的艳丽,冰心的飘逸,而来自清先生则以其“真挚清幽的神态”屹立于“五四”散文之林。在当时的作家中,有的从旧阵营中来,往往有陈腐气;有的从外国来,往往有太多的洋气,尤其是带来了一些西欧世纪末的颓废气息。来自清则不然,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