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金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iumph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为都市的文艺创造了良好的自由实现的生态环境和流行市场。鲁迅曾指出:海派文化姓“商”,上海老歌是商业化都市上海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它表现的是上海的市民精神和海派风采。
  
  从音乐家黎锦晖1927年发表《毛毛雨》起到1949年,前后20余年,有8000余首称之“时代曲”的流行歌曲在上海诞生,算起来可谓平均每天一首了。与这些上海老歌可媲美的,大概是老上海三百多种上万期的电影画报了。上海人凭自己“奇异的智慧”(张爱玲语),创造了如此奇迹,使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流行歌曲重要发源地。这些优美动人的歌声曾缭绕在车水马龙、万家灯火的申城上空,从小烟纸店那抹闪着蜜黄灯光的窗口到夜夜欢宵的舞厅歌坛,曾经喧闹地装饰过一个繁华时代,铸造了海派音乐文化的空前繁荣。歌声余韵袅袅,其中不少优秀之作,传唱至今,成了华人世界中永恒的“怀旧金曲”。
  
  
  上海老歌的遭遇
  
  但是,这些家喻户晓的流行“时代曲”,在50年代到70年代整整三十年中,曾被扣上一顶“靡靡之音”的帽子而受到严厉的清算和消音。中国流行歌曲鼻祖黎锦晖在上海第一届文代会上被迫做检查:“我做了很多黄色歌曲,是首恶必办,应该枪决。”后来他又写了《斩断毒根彻底消灭黄色歌曲》,严词自我批判。
  1957年反右中,和贺绿汀曾为同窗,一起从师萧友梅和黄自学作曲法和声学、曾创作过不少抗日爱国歌曲的作曲家刘雪庵,被划为中央音乐学院最大的右派,他的遭遇十分悲惨,由于他是曾风行一时的歌舞曲《何日君再来》的作曲者,历经20多年的反复批判和生活折磨,在“文革”中,他遭红卫兵毒打,他的夫人用身体保护了他而被打死,他被关入“牛棚”,押去农场劳改,不久双目失明。他一生就为这个歌背着沉重的黑锅,晚年孤独一人,无人照料他的生活。他过去的合作者潘孑农为他奔波辩护洗刷罪名,直到1985年刘雪庵去世。刘的名誉已在1979年得到恢复,然而《何日君再来》的罪名当时还未解脱。这个歌被谥以更为极端的罪名:“为汉奸作黄色反动歌曲”、“汉奸歌曲”、“亡国之音”等等。实际上这个舞曲是刘雪庵为1936年的音专第四期毕业欢送茶话会所作的探戈舞曲,并没有唱词,后来成为影片《三星伴月》插曲,由黄嘉谟加作了词。
  创作过近百首时代曲、被公认为“歌仙”的作曲家陈歌辛,一言未鸣也被划为右派,1958年被捕,1961年死于安徽白茅岭农场。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除了语录歌和颂歌,所有歌曲,连同童谣儿歌等,全军覆没。流行歌曲就是这样在上海消失的。直到80年代还有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长文,把唱40年代黎锦光作的《夜来香》歌作为“精神污染”来批判,太平洋影音有限公司发行的歌唱家朱逢博的磁带专辑《雁南飞》因为收录了她演唱的《夜来香》,只得重版抽掉它换别的歌曲补上去。
  
  
  重新认识上海老歌
  
  然而,风流终未被风吹雨打去,好的歌曲是会一直流传的。上海人总是念念不忘上海流行歌曲的光辉历史,至今还有许多老年人时时会哼出当年普及率超高的《渔光曲》、《秋水伊人》、《苏州河边》、《夜上海》等老歌。赵士荟老先生在90年代拜访老歌星路明,路明还背唱了刘雪庵作曲、潘孑农作词,曾经田汉修改过的《弹性女儿》,这是她一生中最喜欢的歌:“都会里燃着狂欢的火焰,热情飞跃在脚尖。生活变成固定的旋律,弹性女儿,永远旋转在迷梦之间。浪掷虚伪的情感,展露乔装的欢颜,在重重的压迫下,依旧要巧语花言。……”
  上海老歌决不是“靡靡之音”、“黄色歌曲”。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为都市的文艺创造了良好的自由实现的生态环境和流行市场。鲁迅曾指出:海派文化姓“商”,上海老歌是商业化都市上海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它表现的是上海的市民精神和海派风采。
  上海老歌题材宽广。具有上海地域风味的、表现都市下层民众生活面貌的流行歌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贴近上海平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王人美唱过的《卖饼儿》、《卖梨膏糖》,周璇唱过的《卖烧饼》、《卖杂货》,还有《小面包司务》等。有大量的歌曲,表现劳苦大众辛劳生活,吐露了他们的心声。如王人美唱的《渔光曲》,盛家伦唱的《打铁歌》,袁美云唱的《塞外村女》,龚秋霞唱的《卖报歌》,陈娟娟唱的《月光光歌》等。周璇曾在1948年的《电影杂志》上对大家说她所唱歌曲中最喜欢唱的一首《难民歌》。上海各种市民身份的生活景况都反映在时代曲中。
  中西音乐家的广泛交流,中西音乐元素的融合,培育出上海音乐的都市海派风格。一些流行歌曲改编自中国的山歌民谣,如“不要金,不要银,只要你的心”的爱情小调《毛毛雨》,还有《采槟榔》、《五月的风》、《四季歌》等都带上浓醇的民谣风;《千里送京娘》、《拷红》等又是很成功的“戏歌”。美国在20世纪初产生了爵士乐,而黎锦晖1927年创作“新型的爱情歌曲”《特别快车》、《桃花江》等,就已经很圆熟地吸收了轻快热烈的爵士乐的节奏。黎锦光1940年创作的《夜来香》更是一首以轻快的伦巴曲为基调的作品,成为日籍歌星李香兰的成名曲,她唱的另一首名曲《苏州夜曲》则以中国旋律为基础融入了美国甜美的情歌曲调,白光1948年的《墙》将民歌风和圆舞曲融合得天衣无缝。什么是中西融合海纳百川,我们听了这些曲调和歌词可有真切的体会。陈歌辛1940年创作的《玫瑰玫瑰我爱你》更是一首旋律奔放、节奏明快的爵士风歌舞曲,传到美国,被美国歌坛宿将Frank Laine唱红,于1951年荣登美国流行音乐排行榜榜首,历经60多年沧桑,收入《125首老歌金曲》中。以后,英国的“King’s Singer”六重唱团又将它改编成一首抒情的男声重唱,在全球流行。到1947、1948年时,大量的歌舞曲,其创作和演唱已迈上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流行曲中很多优秀作品的唱词十分优美,亦典雅,亦白话,其伴奏的乐器也可中可西。有的流行歌渗透古典词曲风味,如高天栖词曲、陈玉梅唱的《燕双飞》,贺绿汀词曲、龚秋霞成名曲《秋水伊人》。陈歌辛词曲,姚莉、姚敏兄妹对唱著名的《苏州河边》,则是悠美的白话诗歌:“夜,留下一片寂寞,河边不见人影一个,我挽着你,你挽着我,暗的街上来往走着。我们走着迷失了方向,尽在暗的后边彷徨,不知是世界离弃了我们,还是我们把它遗忘……”此歌曲调清幽,梦一般的朦胧,十分含蓄地描写了一对热恋青年在夜上海苏州河畔的心迹情绪,被人们誉为“春申小夜曲”、“东方托赛里的歌”。
  经典和流行融和,是上海歌坛的演唱风格。专业歌手和流行群星打成一片,草根和庙堂并举,比如影星胡蝶唱《夜来香》也唱《十九路军》,学院派歌手郎毓秀既唱《天伦歌》又唱《早行乐》,接受正统声乐训练的花腔小姐云云,唱红的却是《三轮车上的小姐》。上海的流行歌坛集中体现出海派文化的全民性和雅俗共赏的品位。
  积极人生和民族救亡,是上海老歌中最浓重的一笔。如对于那些迷途的社会最底层的孩子,郎毓秀唱起了黄自曲、钟石根词的《天伦歌》:“……奋起啊孤儿,惊醒吧,迷途的羔羊!收拾起痛苦的呻吟,献出你赤子的心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服务牺牲,服务牺牲,舍己为人无薄厚。浩浩江水,蔼蔼白云,庄严宇宙亘古存,大同博爱,共享天伦。”这种融和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精神和西方人文主义光芒的歌词,是积极人生的哲理思考,指出了人类应有高昂远大的抱负和追求。“时代曲”还与时代脉搏切合,为贫民呐喊,为民族自救呼唤。如《告别南洋》、《毕业歌》,《热血》等。在大众文艺的自由竞争中,精品也自然会从中涌出,其中《义勇军进行曲》就唱出了时代最强音。
  
  曲折之路
  
  上海老歌传到了香港、台湾和东南亚,后来在香港、台湾等地由港台几代歌星奚秀兰、邓丽君、凤飞飞、费玉清、蔡琴、徐小凤等反复传唱,录制在很多名歌星的热销唱片中,一直受听众欢迎至今。当中国改革开放后,这些流行曲又重新传回到上海。
  1992年,李香兰重来上海——这个她的成名之埠拍摄电视纪录片,重寻旧梦,在花园饭店与黎锦光重逢。李香兰搀扶着垂垂老矣85岁的《夜来香》的词曲作者黎锦光,热泪盈眶,恍若隔世。黎锦光回忆起当年创作《夜来香》的过程。那灵感袭来的1944年初夏的一个晚上,他走出房间乘凉,骤然看到前面院里盛开的夜来香,南风送来阵阵香气,又听到远处夜莺的啼声。他提笔创作了这首历经沧桑的名歌。
  就说晚年的黎锦光,他虽然不能再创作流行歌了,但是仍然在为中国的艺术而作贡献,不愧为一个忠于职守的知识精英,他在上海中国唱片公司默默无闻地工作,编辑过2000多首戏曲、歌曲的唱片和音带,如编辑过走遍世界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唱片。
  然而,时代给人带来的痕迹恐怕谁也难以抵挡,笔者也收集到黎锦光1958年作曲吴震作词的《歌唱总路线》(中国唱片1958,甲面还有瞿希贤作曲的《赶上英国》),他在中国唱片厂还编过一曲《送我一朵玫瑰花》也是吴震作的词。听听他十几年前作词作曲、李香兰唱的《夜来香》(百代公司,1944),再放放他谱曲的《歌唱总路线》唱片,不禁感慨万千。
  在李黎重逢之时,上海又是一派流行歌曲的汪洋了。这儿的青年几乎人人都爱听爱唱流行歌曲,但是,这儿大唱特唱的是港台日韩流行歌,在这块曾是流行歌曲十分辉煌的上海土地上,独缺MADEINSHANGHAI的流行新歌!我们的作曲家和歌手都到哪里去了呢?
  
  继承遗产重建歌城
  
  上海老歌是上海人民历史上留下的宝贵财富,从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当年上海各个社会阶层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生活面貌,社会的精神、民族的灵魂,都渗透在那些朴实无华的唱词里,回响在婉转动听的音符中。上海人理应挖掘、整理和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好在理性的上海人在日寇入侵和“文革”肆虐之时,保全了34300多面老唱片的模版,其中有数千面就是这些流行歌曲。
  21世纪的上海,大众依然对多元文化生活充满渴望,最有活力的青年仍是流行歌曲的忠实粉丝。问题是我们要开发上海特色的原创歌曲,激活文化市场是首要因素。我们应为建设“平民歌舞戏曲谷”创造自然的生态条件,大众化和全民性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灵魂,让我们的文艺面向大众,面向生活,面向当下。在上海要有面对各个社会阶层的文艺舞台,像20世纪50年代那样,有高票价的舞台也要有低票价的场所,让各种爱好的群众各得其所流连忘返,要“阳春白雪”,更需要“下里巴人”,浓郁的有地方特色的草根文化氛围形成更为重要,应该给以充分的空间创造条件来扶植。让艺术创作自由发展自然调整,和而不同,不要随意指责或拔高,把草根拔起离开土壤,要让时间来作有效检验。
  雅从俗来是文艺发展的规律,有了发达的大众文化氛围和群众的选择,优秀的文化才会自然涌现。让青少年从小形成兴趣和欣赏习惯,形成文化繁荣的基础,这是从30年代到50年代上海海派文化发达的宝贵经验。愿当今的上海,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在更宽松和谐的环境下,从大众喜爱、青年热衷的原创流行歌曲出发,再度建成一座有海派特色的繁华的歌城。`
其他文献
吃豆人订书机  市面上的不少文具都融合了经典的游戏因素,让你在工作之余尚能会心一笑,稍微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这款吃豆人订书机便是其中一例。它有黑白两色可选,外部包裹的橡胶外套能让其保持舒适的手感。    光枕  由设计师LinasKutavicius设计的这款光枕,外形简单美观,其棉质表面可以拆卸下来清洗。你可以把它放在床上,扔在地板上,挂在墙上,还可以吊在房间中央。        儿童安全挂钩 
亚洲开发银行(ADB)预计会出现真正的V型复苏。在将东亚地区(不包括日本)2009年增长预期从去年的6%下调一半,至3%后,亚行如今预计该地区经济增幅2010年将反弹至6%。  英国《金融时报》社评7月27日的社评说,这种看法也许过于乐观了。文章说,作为亚洲复杂供应链的领头羊,台湾第一季度GDP降幅达到惊人的10.2%。台湾将需要许多个季度(如果不是数年)的强劲增长,才能收回失地。而中国大陆的经济
长平 媒体人  一个“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四天点击已经到了800万;跟帖数也在狂奔,到了30多万。有人觉得年轻人太无聊,和网上中学生的放荡行为如“脱裤门”、“摸奶门”甚嚣尘上一样,大人君子觉得道德沦丧,人伦失范,非治理不可了。其实大可不必。几个朋友的孩子,在五六岁的时候,都突然对“屁股”等禁忌词感兴趣,试探似的反复念叨,互相嘲弄,狂笑不已。大人们在尴尬之余,通常呵斥别无聊了,但于事无
也许,老歌不会死去,它们只是暂时沉默。  昔日的“百代”,是上海乃至中国流行音乐的圣地。片库中的铜质唱片母版,凝固了无数声情并茂的旋律。抗战期间,日寇把不少铜质母版运往日本熔铸成子弹,成为“本土决战”的军火;“文革”后期,也有人打算把剩余的铜质母版投入熔炉,变成军用物资。即使最终幸存,这些经典老歌也是被扣上“靡靡之音”的帽子,灰尘慢慢掩盖了芳华……  如今,有人为这些老歌抹去尘埃,随之浮现的,还有
1934,是上海流行音乐界非常热闹的年份。截取1934,以此剖面来观察当年生态,耳边似乎响起袅袅余音,让人领略不夜城之鳞爪。      白虹与周璇的PK    1934年,上海“娱乐圈”的一场盛事吸引了大众的目光。那时电台邀请歌星演唱已成流行趋势,“播音歌星”应运而生,上海《大晚报》副刊编辑崔万秋,发起举办了“三大播音歌星竞选”活动。为了办好这次比赛,《大晚报》从5月2日起开始开辟了“今日精彩播音
对话姚莉    “我不要人家看我,有什么好看的,这么老了,我要他们听我的音乐,永远。”      姚莉说,她一生中只有一个偶像,就是周璇,她是唱着周璇的歌成长起来的。可是她没有想到的是,到了香港,在唱片PK中,她居然赢了周璇。  也有人把姚莉作为自己的偶像,她们中有台湾的邓丽君和香港的徐小凤,都是两地歌坛“一姐”。一代代歌星就是这样传承交替……  不管是周璇、姚莉,还是邓丽君、徐小凤,她们的魅力是
某位乐评人曾经对音乐下过这样的定义:“音乐对于我们,无非就是流过耳朵,在记忆里留下的东西。”从这个意义来说,音乐不是明天的预言,却是昨日的积淀。      她被人誉为“鼻音歌后”,据说,蔡琴的演唱风格传承了她所创立的艺术流派。  她说,她要把一生留给歌声,让后人去听。  那一年,吴莺音24岁,脚踩装饰着蝴蝶结的银亮高跟鞋,踏上了仙乐斯被五彩霓虹灯渲染得光怪陆离的舞台……时光流转,六十年,将一个世纪
“当年一班搞乐队的老朋友们,我是拉琴的,所以80多岁还可以上台,吹奏的就不行了,还有的已经去世,人不多了。”    上海培养了中国第一支爵士乐队,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流行爵士乐乐师,郑德仁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一把大提琴,跟随了他60余年……走近郑德仁家,每每能听到里面传出来的钢琴声,那是他的妻子倪琴芳在为钢琴课“备课”。这是一个音乐之家,夫妻二人到老都在享受音乐为他们带来的乐趣和荣耀。      演奏只
“不是怀旧,更不是守旧,而是应该借鉴那个时代音乐人对待音乐的一种态度,说几句正本清源的话,才能为如今的上海乐坛注入一支强心针。”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乐声声,歌舞升平……”一曲《夜上海》说不尽老上海的繁华与迷人。    黎锦晖、陈歌辛、黎锦光、陈蝶衣、周璇、白光、白虹、姚莉……他们伴随着歌声永远温存在上海人的心头。赵济莹是那个年代的过来人,曾经也是他们中的一员。当年的富家
“不是怀旧,更不是守旧,而是应该借鉴那个时代音乐人对待音乐的一种态度,说几句正本清源的话,才能为如今的上海乐坛注入一支强心针。”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乐声声,歌舞升平……”一曲《夜上海》说不尽老上海的繁华与迷人。    黎锦晖、陈歌辛、黎锦光、陈蝶衣、周璇、白光、白虹、姚莉……他们伴随着歌声永远温存在上海人的心头。赵济莹是那个年代的过来人,曾经也是他们中的一员。当年的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