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月的一天,正值我回家探望母亲,见老母在操坪里晒着几件粗布衣服。我忍不住对母亲说:“妈,现在又不是没衣服穿,还留着这些老古董干什么?”“看到这些旧衣服,我就想起了过去的日子”。母亲说。
母亲的话,勾起了我对过去岁月无穷的回忆,让人浮想……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谁家衣服不是那个“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个时候,我还清楚地记得,谁家没有补钉衣服,肩上、肘部、臀部、膝部……补丁是打了一个又一个,补了一层又一层。我家穿的是粗纱短衣,当时被讥为“鹑衣”,就是那秃尾巴鹌鹑的样子,常常是衣衫不整,破破烂烂,需缝缝补补。若是一件衣服上的补丁打多了,人称“百衲衣”。我家由于人口多,比人家也好不到哪儿去,我们姊妹几个常年穿着“百衲衣”,俨然像鹌鹑的秃尾巴,没少让人取笑。
后来国家实行统购统销之后,吃饭凭粮票,穿衣要布票,不分老幼高矮,每人每年1丈2尺。以中等身材计算,做一件上衣需布料7尺,一条裤子需布料6尺。当时,我家人口多,那布票根本不够用,母亲多年前就想买床被套,一直积攒了好几年布票,才托人买了回来。
穷人自有穷办法。当时,我们乡下不知是哪一位智者发现,从日本进口的化肥袋可以洗净染色当布用,做成衣服软绵绵、轻飘飘的。于是,一些地方的供销社便将袋装化肥都改做散装卖,省下包装发给职工做“福利”。一时,供销社成为热门单位,四面八方都来套近乎,就连部队转业的军转干部也是首选单位。殊不知,这种化肥袋好染色不耐穿,洗两三回水就掉色了。掉了色也要穿,否则就没有衣服穿了。由此,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机关小干部,身穿哆嗦裤,前看日本产,后看是尿素。”就是这些不花钱的东西,倒是让人眼馋的。
可我们家,又没人在供销社工作,自然穿不上这“哆嗦裤”,捞不到便宜物。好在我母亲心灵手巧,一家人也穿得有模有样,精精致致的,为全家拮据的生活打“补丁”,添色彩。
为把我和弟妹打扮得漂亮点,同样是那几丈布票,可在母亲的手里,就玩得得心应手,经久耐用。不论是件什么布料,她总要玩出点“花样”来,这充分体现了母亲聪明过人之处,能顺应潮流和应对变化。为了节省布料,母亲常常是两三件衣服套在一起裁,这样,就不会有很多的边角余料了。那时,我和弟妹年纪小,调皮好动,一身衣服穿不了几天就磨烂了。而母亲很有心思,为使衣服新颖、耐穿,母亲可根据破烂的形状打上“花、鸟、鱼、虫”等形形色色的“补丁”图案,把一件烂衣服补得煞是好看。我们穿着母亲的“作品”,也让人羡慕不已。
忽如一夜春风来,改革开放的东风吹绿了大江南北,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的确良、的确卡、喇叭裤成了年青人中风靡一时的流行色。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家的“百衲衣”也随之收入了箱底。不久,牛仔裤、休闲服,花花绿绿的衣服也进入农村百姓之家。那时,家乡也有很多的年轻人还跟着城里人赶上了时髦,穿上了喇叭裤。
21世纪的到来,农民的穿着变化就更大了,穿衣时尚也不拘一格,城里人爱穿的牛仔裤、休闲服、西服等乡里的后生伢子也爱穿,前卫一点的青年,简直有点大解放的味道,穿上了什么“鱼网装”、“透明装”;什么“露脐装”、“缩手装”,现代旗袍装等,穿在身上要多靓有多靓。经济条件好了,几百元上千元的品牌服饰“七匹狼”、“特步”、“杉杉”等穿在了一家人的身上。母亲节时,我花600多元在名牌服饰超市给母亲买了一套新衣服,母亲好高兴地说:“如今,天天过好日子,为娘的知足了。穿的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
贺建新
母亲的话,勾起了我对过去岁月无穷的回忆,让人浮想……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谁家衣服不是那个“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个时候,我还清楚地记得,谁家没有补钉衣服,肩上、肘部、臀部、膝部……补丁是打了一个又一个,补了一层又一层。我家穿的是粗纱短衣,当时被讥为“鹑衣”,就是那秃尾巴鹌鹑的样子,常常是衣衫不整,破破烂烂,需缝缝补补。若是一件衣服上的补丁打多了,人称“百衲衣”。我家由于人口多,比人家也好不到哪儿去,我们姊妹几个常年穿着“百衲衣”,俨然像鹌鹑的秃尾巴,没少让人取笑。
后来国家实行统购统销之后,吃饭凭粮票,穿衣要布票,不分老幼高矮,每人每年1丈2尺。以中等身材计算,做一件上衣需布料7尺,一条裤子需布料6尺。当时,我家人口多,那布票根本不够用,母亲多年前就想买床被套,一直积攒了好几年布票,才托人买了回来。
穷人自有穷办法。当时,我们乡下不知是哪一位智者发现,从日本进口的化肥袋可以洗净染色当布用,做成衣服软绵绵、轻飘飘的。于是,一些地方的供销社便将袋装化肥都改做散装卖,省下包装发给职工做“福利”。一时,供销社成为热门单位,四面八方都来套近乎,就连部队转业的军转干部也是首选单位。殊不知,这种化肥袋好染色不耐穿,洗两三回水就掉色了。掉了色也要穿,否则就没有衣服穿了。由此,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机关小干部,身穿哆嗦裤,前看日本产,后看是尿素。”就是这些不花钱的东西,倒是让人眼馋的。
可我们家,又没人在供销社工作,自然穿不上这“哆嗦裤”,捞不到便宜物。好在我母亲心灵手巧,一家人也穿得有模有样,精精致致的,为全家拮据的生活打“补丁”,添色彩。
为把我和弟妹打扮得漂亮点,同样是那几丈布票,可在母亲的手里,就玩得得心应手,经久耐用。不论是件什么布料,她总要玩出点“花样”来,这充分体现了母亲聪明过人之处,能顺应潮流和应对变化。为了节省布料,母亲常常是两三件衣服套在一起裁,这样,就不会有很多的边角余料了。那时,我和弟妹年纪小,调皮好动,一身衣服穿不了几天就磨烂了。而母亲很有心思,为使衣服新颖、耐穿,母亲可根据破烂的形状打上“花、鸟、鱼、虫”等形形色色的“补丁”图案,把一件烂衣服补得煞是好看。我们穿着母亲的“作品”,也让人羡慕不已。
忽如一夜春风来,改革开放的东风吹绿了大江南北,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的确良、的确卡、喇叭裤成了年青人中风靡一时的流行色。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家的“百衲衣”也随之收入了箱底。不久,牛仔裤、休闲服,花花绿绿的衣服也进入农村百姓之家。那时,家乡也有很多的年轻人还跟着城里人赶上了时髦,穿上了喇叭裤。
21世纪的到来,农民的穿着变化就更大了,穿衣时尚也不拘一格,城里人爱穿的牛仔裤、休闲服、西服等乡里的后生伢子也爱穿,前卫一点的青年,简直有点大解放的味道,穿上了什么“鱼网装”、“透明装”;什么“露脐装”、“缩手装”,现代旗袍装等,穿在身上要多靓有多靓。经济条件好了,几百元上千元的品牌服饰“七匹狼”、“特步”、“杉杉”等穿在了一家人的身上。母亲节时,我花600多元在名牌服饰超市给母亲买了一套新衣服,母亲好高兴地说:“如今,天天过好日子,为娘的知足了。穿的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
贺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