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找打铁匠定制全套雕刻工具,刻苦自学竹根雕艺术
今年53岁的周秉益,1964年出生于浙江象山县大徐镇一个普通农家。周秉益童年时代就喜欢画画,也许受做木工的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尤其对中式家具上的各种雕花感兴趣。
上世纪80年代初,象山县文化馆开办了当地第一期美术培训班,授课老师中有宁波市的油画家陈继武。已经初中毕业回乡务农的周秉益,因有较好的美术功底,参加了这期培训班。短短几个月下来,周秉益的专业课成绩在培训班数一数二。但他毕竟只有初中文化,培训班的很多学员后来去考美院了,而他只得回家务农。
不过,这次培训的经历,让周秉益与竹根雕结缘,也因此改变了他的人生。当时,县文化馆有一家工艺美术品公司,象山最早一批搞竹根雕的高手郑宝根、何幼真等都在这里。当周秉益第一次看到那些神奇的竹根雕作品时,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后来,他找打铁匠定制了全套的雕刻工具,开始了自己的竹根雕从艺生涯。
竹根雕,就是利用毛竹的竹根天然形態,通过艺术构思,雕刻成各种造型生动的工艺品。仅有美术基础知识的周秉益,通过刻苦摸索,从零开始自学竹根雕技艺。他买来书自学人体解剖学、运动学、色彩学、美学,还把父母兄弟、乡亲作为画肖像的对象。为了增强雕塑的造型能力,他用橡皮泥反复练习。如此苦心钻研一段时间后,周秉益的竹根雕渐渐小有名气。
那时的周秉益是个自由职业的文化“打工者”。他有时去工艺美术品公司教学徒;有时去山间野外遍寻原料,为工艺美术品公司做计件竹根雕产品;有时行走乡间,为寺庙里佛堂雕刻佛像金身……
上个世纪80年代末,象山县涌现了许多生产竹根雕工艺品的企业,象山也被誉为“中国竹根雕之乡”。周秉益和他的姐夫一起,创办了一家特种古董工艺雕刻厂,主要为台商生产定制的佛龛。那时,周秉益创作了老寿星、观音等许多传统题材的竹根雕作品,每年拿去广交会上销售。后来,因这类产品不再畅销,许多从业者另谋出路。1994年,周秉益与人合股,在县城开了一家滨海娱乐中心。此后几年,他虽然也断断续续做了几件竹根雕,但只是偶尔为之。
几年下来,娱乐中心的经营走上正轨,周秉益不用在这上面多操心了,但他总感到心里空落落的。这“空”的原因,是因为他与竹根雕创作渐行渐远。
1999年,周秉益在对自己的人生作了一番深思之后,重新拿起了刻刀,开始了专业的竹根雕创作。当年,他就收获了成名之作《红颜》。这件作品在1999年浙江根艺展上荣获金奖,在2003年第8届中国根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刘开渠根艺奖”金奖。
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竹根雕艺术风格,成为中国根艺美术大师
竹根雕创作过程中讲究的是手、眼、心并用,而在周秉益看来,要创作一件满意的作品,最关键还是在于立意。他说,竹根雕从选材、立意、意象产生,到构思布局、取舍、打胚、修光、调整统一、抛光上油,创意的灵魂最重要。他认为,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命力,就是造型与题材的创新。当然,这必须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一些传统题材的竹根雕作品上,周秉益追求的是传统艺匠的“工”、“意”,也就是刀法的运用、线条的流畅、雕工的精美。而他的一些现代作品则更讲究形式上的美感。他辩证地提出竹根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要做到“雕而不雕,不雕而雕”、“绝处求生”和“心雕”。在创作实践中,他还自创了竹根雕局部施雕法、乱刀法、内结构雕法和大写意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竹根雕艺术风格。
2006年,周秉益被评为第三届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第二届中国根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成为象山竹根雕创作的领军人物之一。
多年来,周秉益创作的50余件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和国际性展览评比中获奖。他不仅是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金奖得主,还是中国根艺美术最高奖“刘开渠根艺奖”、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传统工艺美术“天工奖”金奖得主,许多作品被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和海内外名人行家收藏。2008年,中央电视台9套专题报道了周秉益的艺术创作经历。2010年,周秉益的竹根雕作品《警》《刻舟求剑》《松林雅集》等入选上海世博会展出。他还多次被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省市有关部门推荐为文化使者,赴以色列、希腊、阿曼、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作品展示和技艺表演。
周秉益坦言,自己是从泥土里跌打滚爬出来的,更是“绝处求生”的艺者。所谓“绝处求生”,就是像他这样的出身从事艺术创作,在摸索的过程中酸甜苦辣,冷暖自知。他表示,从事竹根雕创作,需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做到从内容、形式、技艺不断创新。
现在,周秉益已带出很多年轻人从事竹根雕创作。他目前最想做的就是沉下心来,创作100件能体现自己创意和水准的作品,然后办个竹根雕艺术陈列馆,让更多的人来了解竹根雕这门艺术,感受其魅力。
今年53岁的周秉益,1964年出生于浙江象山县大徐镇一个普通农家。周秉益童年时代就喜欢画画,也许受做木工的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尤其对中式家具上的各种雕花感兴趣。
上世纪80年代初,象山县文化馆开办了当地第一期美术培训班,授课老师中有宁波市的油画家陈继武。已经初中毕业回乡务农的周秉益,因有较好的美术功底,参加了这期培训班。短短几个月下来,周秉益的专业课成绩在培训班数一数二。但他毕竟只有初中文化,培训班的很多学员后来去考美院了,而他只得回家务农。
不过,这次培训的经历,让周秉益与竹根雕结缘,也因此改变了他的人生。当时,县文化馆有一家工艺美术品公司,象山最早一批搞竹根雕的高手郑宝根、何幼真等都在这里。当周秉益第一次看到那些神奇的竹根雕作品时,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后来,他找打铁匠定制了全套的雕刻工具,开始了自己的竹根雕从艺生涯。
竹根雕,就是利用毛竹的竹根天然形態,通过艺术构思,雕刻成各种造型生动的工艺品。仅有美术基础知识的周秉益,通过刻苦摸索,从零开始自学竹根雕技艺。他买来书自学人体解剖学、运动学、色彩学、美学,还把父母兄弟、乡亲作为画肖像的对象。为了增强雕塑的造型能力,他用橡皮泥反复练习。如此苦心钻研一段时间后,周秉益的竹根雕渐渐小有名气。
那时的周秉益是个自由职业的文化“打工者”。他有时去工艺美术品公司教学徒;有时去山间野外遍寻原料,为工艺美术品公司做计件竹根雕产品;有时行走乡间,为寺庙里佛堂雕刻佛像金身……
上个世纪80年代末,象山县涌现了许多生产竹根雕工艺品的企业,象山也被誉为“中国竹根雕之乡”。周秉益和他的姐夫一起,创办了一家特种古董工艺雕刻厂,主要为台商生产定制的佛龛。那时,周秉益创作了老寿星、观音等许多传统题材的竹根雕作品,每年拿去广交会上销售。后来,因这类产品不再畅销,许多从业者另谋出路。1994年,周秉益与人合股,在县城开了一家滨海娱乐中心。此后几年,他虽然也断断续续做了几件竹根雕,但只是偶尔为之。
几年下来,娱乐中心的经营走上正轨,周秉益不用在这上面多操心了,但他总感到心里空落落的。这“空”的原因,是因为他与竹根雕创作渐行渐远。
1999年,周秉益在对自己的人生作了一番深思之后,重新拿起了刻刀,开始了专业的竹根雕创作。当年,他就收获了成名之作《红颜》。这件作品在1999年浙江根艺展上荣获金奖,在2003年第8届中国根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刘开渠根艺奖”金奖。
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竹根雕艺术风格,成为中国根艺美术大师
竹根雕创作过程中讲究的是手、眼、心并用,而在周秉益看来,要创作一件满意的作品,最关键还是在于立意。他说,竹根雕从选材、立意、意象产生,到构思布局、取舍、打胚、修光、调整统一、抛光上油,创意的灵魂最重要。他认为,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命力,就是造型与题材的创新。当然,这必须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一些传统题材的竹根雕作品上,周秉益追求的是传统艺匠的“工”、“意”,也就是刀法的运用、线条的流畅、雕工的精美。而他的一些现代作品则更讲究形式上的美感。他辩证地提出竹根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要做到“雕而不雕,不雕而雕”、“绝处求生”和“心雕”。在创作实践中,他还自创了竹根雕局部施雕法、乱刀法、内结构雕法和大写意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竹根雕艺术风格。
2006年,周秉益被评为第三届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第二届中国根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成为象山竹根雕创作的领军人物之一。
多年来,周秉益创作的50余件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和国际性展览评比中获奖。他不仅是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金奖得主,还是中国根艺美术最高奖“刘开渠根艺奖”、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传统工艺美术“天工奖”金奖得主,许多作品被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和海内外名人行家收藏。2008年,中央电视台9套专题报道了周秉益的艺术创作经历。2010年,周秉益的竹根雕作品《警》《刻舟求剑》《松林雅集》等入选上海世博会展出。他还多次被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省市有关部门推荐为文化使者,赴以色列、希腊、阿曼、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作品展示和技艺表演。
周秉益坦言,自己是从泥土里跌打滚爬出来的,更是“绝处求生”的艺者。所谓“绝处求生”,就是像他这样的出身从事艺术创作,在摸索的过程中酸甜苦辣,冷暖自知。他表示,从事竹根雕创作,需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做到从内容、形式、技艺不断创新。
现在,周秉益已带出很多年轻人从事竹根雕创作。他目前最想做的就是沉下心来,创作100件能体现自己创意和水准的作品,然后办个竹根雕艺术陈列馆,让更多的人来了解竹根雕这门艺术,感受其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