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的大小”教学设计与评析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niu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44~46页。
  教学重点:
  体验事件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知道可能性有大有小,感受事件数量的多少导致可能性结果有大有小。
  教学难点:
  对随机现象中独立事件的不确定性理解与体验。
  【教学过程】
  一、情境活动,感受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创设情境,开展抓阄活动。
  师:小明、小雪、小丽3个小朋友轮流玩角色扮演游戏,“警察、法官、小偷”各选一个角色扮演,可是第一次没人愿意选“小偷”,怎么办呢?
  生:在3张卡片上各写一个职业,让他们抓阄。
  师:好办法,老师请3个同学代表这三位小朋友现场抓阄。
  2.分步抓阄,体验“可能”与“一定”。
  师:小雪先来,大家猜她会抓到什么角色呢?
  生1:不确定,3种都有可能。
  生2:可能是警察,也可能是法官,还可能是小偷。
  师:“有可能”这个词用得真贴切。(板书“可能”)
  (揭示小雪所选卡片角色名称为“法官”。)
  师:小雪已经确定了,小丽你来抓,同学们想想她会抓到什么角色呢?
  生1:“法官”已经选走,所以不可能是“法官”。
  生2:只有2种可能,要么是警察,要么是小偷。
  师:哦,还是有可能,不能确定。
  (揭示小丽所选卡片角色名称为“小偷”。)
  师:小明你来。
  生1:不用了,小明一定是“警察”,只剩下一张卡片了,肯定是“警察”。
  生2:一开始有3种可能,前两次分别掉了“法官”和“小偷”,这一张肯定是“警察”。(小明翻开卡片验证,果然为“警察”。)
  师:同学们真会推理。是的,刚开始三张卡片3种角色,有可能抓到其中任何一种,现在只有一张卡片,通过排除法,一定是“警察”(板书“一定”)。
  二、交流辨析,比较“可能”与“一定”
  (媒体呈现一个盒子)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玩摸球游戏,请根据图示和文字信息作出判断。
  ① ② ③
  逐条出示:一定摸到黄球;可能摸到黄球;可能摸到红球;一定不能摸到红球。
  生:2号盒子一定摸到黄球,因为盒子里全是黄球。
  师:是的。2号盒子虽然有很多球,但但都是黄球,说明它的结果是确定的,就可以说“一定”。
  生:1号盒子可能摸到黄球,因它有3种可能,“蓝球”“红球”“黄球”都可能摸到。
  师:有3种结果,黄色是其中一种,所以结果不确定,我们说“可能”摸到。
  生:1号和3号盒子都可能摸到红球。
  生:2号盒子一定不能摸到红球,因为里面没有红球。
  师:“一定”与“可能”区别在哪里呢?
  生:当结果只有一种的时候我们说“一定”,像2号盒子一定摸到黄球。
  生:1、3号盒子都有好几种情况,不能确定,只能说“可能”。
  师:很好,只有一种结果或没有可能都可以说“一定”,有好几种结果就只能说“可能”。
  三、摸球游戏数据统计分析,体验可能性的大小
  1.在摸球游戏变化中感受可能性结果。
  (教师出示一个空袋,并现场装进大小一样的红球白球各1个,然后摇一摇。)
  师:要从袋中摸出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呢,再填写摸球记录表。
  我猜实际师:(摸到白球展示,再把白球放入袋子)你们再猜猜第二次会摸到什么球呢?
  生:一定是红球,第一次是白球,第二次就应该是红球了
  师:真的吗?口说无凭,请看(先摇摇袋子再摸球,结果摸到白球)。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我知道了,第二次摸时袋子里还是2种可能,所以我们不能认为一定摸出红球。
  师:是的,我们不能想当然,每次袋子里都有2种可能,就不能确定。只能说有可能是“红球”,也有可能是“白球”。
  (上述活动根据实际情况需调整,直到摸的情况与大多数学生猜测情况相反为止)
  2.学生少次摸球实验,体验球的数量与可能性大小关系。
  师:如果在袋子里放1个白球和4个红球,摸1次是?
  生: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白球。
  生:红球的可能性大,因为白球就1个,而红球有4个。
  师:是的,两种都有可能,如果我们摸5次,你们觉得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生:可能是4次红球1次白球,因为袋子里有4个红球1个白球。
  师:真的吗?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小组开始摸球活动,先看一看提示:
  摸球活动温馨提示
  ※材料准备:组长往袋里装进1个白球和4个红球,。
  ※摸球建议:先由组内第一位同学摸球。摸出后把结果记录下来,然后把球放进袋子摇一摇,再第二位同学摸球…一共摸5次。
  (小组展开活动,教师巡视指导,记录每组的情况,展台呈现摸球记录表)
  师:实验前很多同学都认为最后结果是“4红1白”,可现在呢?说说你们在实验中的收获?
  生1:我们是第5组,前面4次一直是红球,当时我们都认为要摸到白球了,可还是红球,现在知道了,第5次摸的时候,还是有2种可能,不能确定颜色。
  生2:看了上表7个组都是红球多,只有第6组白球多,说明还是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
  师:观察真仔细,现在我们一起看第6组,他们居然摸到了3个白球,说明(手气好),那如果再接着摸,还会一直是白球多吗?   生3:不会的,红球有4个白球才1个,摸下去肯定是摸红球多。
  生4:是的,手气不可能持续,大多数组都是红球多。
  师:口说无凭,还是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请每个小组继续摸球15次,并记录下来,最后汇总20次内共有( )红( )白。
  3.学生多次摸球实验,体验数据可以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小组展开活动,教师巡视指导,记录每组的情况,在电脑中输入数据。)
  师:先请第6组说说后15次的摸球情况。
  生1:我们组15次里面只摸到了3次白球,也即最后总共是14次红球,6次白球。
  生2:我第一次实验摸到了2次白球,第二次一个白球也没摸到。
  师:看来少次摸球真的有运气成分。现在一起来看20次摸球实验情况,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虽然每个小组摸球情况各异,但都是红球多,白球少。
  师:是的,我们把全班的情况统计一下(电脑计算)160次中红球123次,白球37次,可见说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白球的可能性小。
  师:如果请一个组重新摸3次,一定是红球多吗?
  生:不一定,次数少靠运气,但如果摸100次、1000次肯定是红球多。
  师:怎么才能把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变小呢?
  生:袋子里取出几个红球来,可能性就会变小。
  生:也可以增加白球,如果加3个白球,他们的可能性就一样了。
  师:是的,数量的多少确定了可能性的大小。
  四、巩固应用,联系生活深化理解
  1.说说生活中的事件是“一定发生“还是“可能发生”呢?
  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李英长大后是一名教师。
  王阿姨买彩票中了奖。
  2.小小设计师(按要求涂一涂)
  (1)指针可能停在红色区域或黄色区域。
  (2)指针停在红色区域可能性大,黄色区域可能性小。
  (3)指针不可能停在红色区域
  评析:
  “可能性的大小”由三年级后移至五年级,明显降低了要求。这些教学要求的调整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学生难以理解随机现象,需要借助更多的活动来直观体验随机现象的特点;二是引导学生学会从数据的角度看待可能性大小,培养数据统计分析观念。五年级学生尽管对于生活中的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但对不确定性中的随机现象仍很难理解,尤其是独立事件和期待心理之间的落差,需要活动来推进。而活动分为操作和思辨两类,本节课就充分穿行于操作、思辨活动之间,从而让学生深刻体验随机性和数据分析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抓阄、摸球演示活动中较好地融入了“可能性结果”与“确定性、不确定性”之间关系的思辨。在抓阄活动中,组织学生讨论“抓到什么角色”,就是对可能性结果进行罗列并随着角色的逐一确定,使可能性结果由多种趋向唯一,在操作、推理活动中感受结果不同,可能性也就随之不同。在摸球游戏中,进一步揭示了“结果唯一,就是确定事件,可以用“一定”来描述;结果不唯一,就是不确定事件,用“可能”来描述”。另一方面,学生在摸球游戏统计活动较好实现了“独立事件的随机性”与“一定数量的规律性”之间关系的思辨。由于不确定事件每次独立事件具有不确定性与不可预见性,但学生常常相信直观判断,如1红1黑2球,许多学生会认为如果第一次摸的是红球,下一次摸黑球的可能性很大;另外学生很容易用等可能性在推算数据,依然以1红1黑2球为例,学生认为如果摸10次肯定是5个红球5个黑球。设计中,以“4红1白”摸球活动为主线,组织学生对实验中的各种情形进行分析,使学生体悟到“不论摸了多少个球,只要有两种颜色球存在,下一次都有两种可能”。同时,又通过数据统计,发现在更多的数据面前,可能性结果有规律可循。在此基础上,再次安排了摸球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由数量的多少可以推测可能性的大小,这种逆推活动将有助于促动学生对数据统计的关注。
  总之,本课设计中多层次、多维度安排了操作和思辨活动,不断促使学生逼近“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不同”、“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的直观认识,从而有效帮助学生体验数据随机性的内涵。
  责任编辑:张 莹
其他文献
特级教师刘德武提出数学教师应力求“跳出数学教数学”。这里提到两个“数学”,前者指数学教材和数学课堂,后者指数学知识、数学方法以及数学思想等。“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意思是数学教师不要把自己和学生都死死地捆绑在教科书里,盯着那些小学生认为枯燥的公式和定义,而应该勇敢地从书本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教学活动,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与育人效果。下面以课堂练习片段为例,感受
期刊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具体形象地描述了钱塘江涌潮奔腾西去的壮观场面,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课文紧扣“奇观”,由远而近,依序写来,显得有条不紊;在突出“奇特”时,先闻其声,再观其形,显得有声有色。教学中,可聚焦“奇观”引导想象,展示语言情境,促进形象的感受;要围绕“奇观”引导品味,展示语言魅力,促进语言的内化。  一、揭示课题,引出“奇观”  理解“观潮”的
期刊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于“钟面”是一个封闭的结构,没有“头”和“尾”。而人们的思维定势就是从头开始的。因此,找准认识的起点很关键。一般而言,先认识“整时”,然后再认识“半时”和其他时间,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实验教材在一年级上册安排“认识钟表”,在一年级下册安排“认识时间”。修订版教材在一年级上册安排“认识钟表”,在二年级上册安排“认识时间”,并且在“认识钟表
期刊
“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小学传统的几何内容,10年间我先后三次执教该节公开课。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与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课堂教学从开始的“一味强调等积转化”到“用面积单位度量和等积转化平行展示”,最后“顺应学生思维实现两种方式的沟通”,真正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计算公式。这一变化让学生学习空间不断加大,教师也由讲授者慢慢向组织者与引导者转变。很好地达成了“引导学生在直观理解基础上,跨越直观达到本质理解”的课堂
期刊
数学复习课通常机械而重复着这样的场景:复习巩固,形式单一,对认知目标的过度追求,大剂量的练习一股脑倾泻而下,困顿与乏味弥漫着整个课堂。笼罩在这样氛围下的课堂,教学效率自然极低。所以,教师必须尝试着对复习课教学方法作一些变革,使得复习过程鲜动灵活,饶有趣味,让学生神清气爽,情绪高昂。  一、来一次“忽悠”,让学生获得刻骨铭心的体验  在众多的数学复习课上,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一种“作壁上观”的姿态。教
期刊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1974年为国际儿童图书节所作的献辞,面对环球旅行的特定假设,作者对书的选择是毫不犹豫的,对书的读法也是别具一格。在她看来,一本喜爱的书就是一位可爱的朋友,以书为侣,永不寂寞;与书相伴,其乐无穷。指导学生阅读,可围绕“选择”来感受作者爱书如友、爱书如家的美好情怀;可紧扣“读法”来感受作者常读常新、百读不厌的读书情趣,从而引领学生在多样的言语实践中感受书的
期刊
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数学结论,而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学就要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要让学生看到教学建造的“脚手架”,而不是简单的半成品。作为教师就要在充分研究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在教材和学生中间架起一座桥梁,站在思维分析的高度来研究处理教材,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使思维训练得以发展。  一、挖掘
期刊
《剪枝的学问》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记叙文,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从而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课文的重、难点是把握“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给人的启示。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表达心理变化的词语,梳通全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最后明白剪枝的道理。课后自认为整节课设计巧妙,重点突出,以点代面,课堂高效。但在观
期刊
萨德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阅读引领的角度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思路,有了它,阅读才有深度和广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包括品德的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三个部分和能力的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三个方面,都非阅读引领莫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具体建议”中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
期刊
童话故事能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童话故事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让童话故事不仅滋润童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在指引学生习作的方向。  一、挖掘文本,有效“渗透”  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故事情节奇妙,曲折动人,字里行间洋溢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童话中有对学生进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