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扁平疣是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引起的皮肤良性赘生物,临床较为常见。发病的主要人群为青少年,好发于面部、手背,亦可累及四肢,无自觉症状,但影响美观。临床上常用冷冻、电灼等方法或外用维A酸、咪喹莫特、鬼臼毒素等药物治疗,疗效有异,且常引发瘢痕、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2012年5月~2013年5月,笔者采用Q开关532nm Nd:YAG激光治疗扁平疣患者,获得了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来自皮肤科门诊患者。入组标准:非瘢痕体质,皮损处于稳定期(皮疹3个月内无明显增多或减少),皮肤无炎症反应,无急性病史,皮损米粒至黄豆粒大小,颜色淡褐色、棕黑色,均孤立存在。其中男12例,女20例,发病年龄8~32岁,平均为23岁,病程1~5年。皮损主要分布于面部,其次是手背和四肢末端。
1.2 方法
1.2.1 仪器及参数:采用美国Hoya Conbio公司生产的Medlite C6皮肤激光治疗仪,波长532nm,能量密度1.3~1.9J/cm2,光斑3mm,频率1Hz。
1.2.2 治疗前准备:清洁皮肤,拍照存档。皮损及其周围涂抹奥布卡因凝胶麻醉,半小时后去除药物并用清水清洁皮肤,嘱患者平躺于治疗床上,带防护眼罩。
1.2.3 治疗方法:将仪器波长调至532nm,光斑调至3mm,频率调至1Hz,根据皮损颜色、深浅调节能量密度,一般1.3~1.9J/cm2,带护目镜,用75%酒精消毒皮损,待干燥后将激光束聚焦皮损,直至皮损表面发白,有轻度隆起感为度。
1.2.4 治疗后护理:治疗结束后,给予患者治疗处冰袋冷敷,直至患者自觉灼热感和刺痛感基本消失为止。嘱患者治疗后2周内避免沾水,保持局部干燥,并避光减少外环境刺激。对有感染倾向者,给予外用莫匹罗星软膏。
1.3 疗效判断标准[1]:治疗前后记录皮损数量。痊愈:皮损全部消退;显效:皮损消退>70%;好转:皮损消退30%~70%;无效:皮损消退<30%、无变化或增多。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结果分析:32例患者,其中11例患者治疗1次,15例患者治疗2次,6例患者治疗3次,间隔时间30~45天,治疗后随访3个月。总计835个皮损,治疗后完全消退781个。其中痊愈26例,显效6例,痊愈率81.25%,总有效率100%。
2.2 不良反应:治疗后2~3天创面结痂,患者无明显不适;7~21天,痂壳脱落;脱痂后部分患者出现红斑或色素减退/沉着,未予特殊处置,均于随访1~3月内恢复正常。
3 讨论
扁平疣主要侵犯青少年,大多骤然出现,面部好发,表现为淡褐色、棕褐色扁平丘疹,数目较多,密集分布,且有同形反应。密切接触,可致他人感染,因此,患者治疗心切。但传统的免疫调节治疗,治疗周期长,效果有限;物理及外用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疗效,但易产生瘢痕及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且有些治疗过程疼痛明显,患者难以接受。
回顾扁平疣的组织病理学,笔者发现扁平疣的主要病理变化仅限于表皮层,真皮内无特异性改变,且有些扁平疣的基底层内含有大量的黑色素[2],而黑色素对532nm的激光具有良好的吸收性[3]。因此,笔者尝试应用Q开关532nm Nd:YAG激光治疗扁平疣,通过对32例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治愈率达81.25%,有效率达100%,效果确切。笔者同时发现,对于一些浅褐色甚至皮色的皮损,应用Q开关532nm Nd:YAG激光治疗同样有效,推测其可能不仅通过选择性光热作用原理使疣体产生瞬时爆破而破坏疣体,而且还可能对HPV具有直接的杀伤作用,同时活化了局部免疫反应[4]。另外,血红蛋白对532nm的激光具有同样良好的吸收性[3]。真皮浅层毛细血管中血红蛋白吸收激光能量后凝固,形成血栓,导致毛细血管破裂,使得病变处细胞失去营养供给,细胞凋亡,从而破坏疣体[5]。
总之,应用Q开关532nm Nd:YAG激光治疗扁平疣具有损伤小,副作用少,治疗周期短,见效快等优点,特别是对一些美容要求较高的患者,不失为一种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其应用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价格昂贵,仅能用于稳定期皮损的治疗等。同时,本研究是尝试采用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因此,在病例的选择上进行了限定,将一些泛发的、同形反应明显的病例均排除在外,关于此方法治疗扁平疣的疗效还需今后更多临床病例观察。
[参考文献]
[1]姜志高,刘卫兵,岳喜昂,等.盐酸伐昔洛韦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扁平疣疗效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2,45(6):444.
[2]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14.
[3]何黎,刘玮.皮肤美容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3.
[4]王琼玉,李蕊联,马云云,等.Q开关532nm Nd:YAG激光与560nm IPL治疗顽固性扁平疣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3,29(1):23-24.
[5]奚丹,金京姬,曾三武,等.脉冲激光治疗扁平疣机理及病理变化初探[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2,18(3):246-247.
[收稿日期]2013-12-19 [修回日期]2014-02-11
编辑/李阳利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来自皮肤科门诊患者。入组标准:非瘢痕体质,皮损处于稳定期(皮疹3个月内无明显增多或减少),皮肤无炎症反应,无急性病史,皮损米粒至黄豆粒大小,颜色淡褐色、棕黑色,均孤立存在。其中男12例,女20例,发病年龄8~32岁,平均为23岁,病程1~5年。皮损主要分布于面部,其次是手背和四肢末端。
1.2 方法
1.2.1 仪器及参数:采用美国Hoya Conbio公司生产的Medlite C6皮肤激光治疗仪,波长532nm,能量密度1.3~1.9J/cm2,光斑3mm,频率1Hz。
1.2.2 治疗前准备:清洁皮肤,拍照存档。皮损及其周围涂抹奥布卡因凝胶麻醉,半小时后去除药物并用清水清洁皮肤,嘱患者平躺于治疗床上,带防护眼罩。
1.2.3 治疗方法:将仪器波长调至532nm,光斑调至3mm,频率调至1Hz,根据皮损颜色、深浅调节能量密度,一般1.3~1.9J/cm2,带护目镜,用75%酒精消毒皮损,待干燥后将激光束聚焦皮损,直至皮损表面发白,有轻度隆起感为度。
1.2.4 治疗后护理:治疗结束后,给予患者治疗处冰袋冷敷,直至患者自觉灼热感和刺痛感基本消失为止。嘱患者治疗后2周内避免沾水,保持局部干燥,并避光减少外环境刺激。对有感染倾向者,给予外用莫匹罗星软膏。
1.3 疗效判断标准[1]:治疗前后记录皮损数量。痊愈:皮损全部消退;显效:皮损消退>70%;好转:皮损消退30%~70%;无效:皮损消退<30%、无变化或增多。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结果分析:32例患者,其中11例患者治疗1次,15例患者治疗2次,6例患者治疗3次,间隔时间30~45天,治疗后随访3个月。总计835个皮损,治疗后完全消退781个。其中痊愈26例,显效6例,痊愈率81.25%,总有效率100%。
2.2 不良反应:治疗后2~3天创面结痂,患者无明显不适;7~21天,痂壳脱落;脱痂后部分患者出现红斑或色素减退/沉着,未予特殊处置,均于随访1~3月内恢复正常。
3 讨论
扁平疣主要侵犯青少年,大多骤然出现,面部好发,表现为淡褐色、棕褐色扁平丘疹,数目较多,密集分布,且有同形反应。密切接触,可致他人感染,因此,患者治疗心切。但传统的免疫调节治疗,治疗周期长,效果有限;物理及外用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疗效,但易产生瘢痕及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且有些治疗过程疼痛明显,患者难以接受。
回顾扁平疣的组织病理学,笔者发现扁平疣的主要病理变化仅限于表皮层,真皮内无特异性改变,且有些扁平疣的基底层内含有大量的黑色素[2],而黑色素对532nm的激光具有良好的吸收性[3]。因此,笔者尝试应用Q开关532nm Nd:YAG激光治疗扁平疣,通过对32例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治愈率达81.25%,有效率达100%,效果确切。笔者同时发现,对于一些浅褐色甚至皮色的皮损,应用Q开关532nm Nd:YAG激光治疗同样有效,推测其可能不仅通过选择性光热作用原理使疣体产生瞬时爆破而破坏疣体,而且还可能对HPV具有直接的杀伤作用,同时活化了局部免疫反应[4]。另外,血红蛋白对532nm的激光具有同样良好的吸收性[3]。真皮浅层毛细血管中血红蛋白吸收激光能量后凝固,形成血栓,导致毛细血管破裂,使得病变处细胞失去营养供给,细胞凋亡,从而破坏疣体[5]。
总之,应用Q开关532nm Nd:YAG激光治疗扁平疣具有损伤小,副作用少,治疗周期短,见效快等优点,特别是对一些美容要求较高的患者,不失为一种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其应用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价格昂贵,仅能用于稳定期皮损的治疗等。同时,本研究是尝试采用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因此,在病例的选择上进行了限定,将一些泛发的、同形反应明显的病例均排除在外,关于此方法治疗扁平疣的疗效还需今后更多临床病例观察。
[参考文献]
[1]姜志高,刘卫兵,岳喜昂,等.盐酸伐昔洛韦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扁平疣疗效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2,45(6):444.
[2]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14.
[3]何黎,刘玮.皮肤美容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3.
[4]王琼玉,李蕊联,马云云,等.Q开关532nm Nd:YAG激光与560nm IPL治疗顽固性扁平疣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3,29(1):23-24.
[5]奚丹,金京姬,曾三武,等.脉冲激光治疗扁平疣机理及病理变化初探[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2,18(3):246-247.
[收稿日期]2013-12-19 [修回日期]2014-02-11
编辑/李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