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谱:
俞家,江南宁国府泾县人,太极功名曰先天拳,亦曰长拳。得唐李道子所传,道子系江南安庆人,至宋时游酢莫逆,至明时李道子长居武当山南岩宫,不火食,第啖麦麸数合,故又名夫子李也。见人不及他语,惟云“大造化”三字。既云唐人,何以知之明时之夫子李既是李道子先师也,缘予上祖游江南泾县俞家,方知先天拳亦如予家之三十七式,太极拳之别名也。而又知俞家是唐时李道子所传也。俞家代代相承之功,每岁往拜李道子庐,至宋时尚在也,越代不知所往也。
注解:
①泾县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地初属吴国;唐时属宣州;宋明清时属宁国府。泾县今天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宣城市境西部。东与宣州区、宁国市接壤;南与黄山市黄山区、旌德县毗连;西与池州青阳县交界;北与芜湖南陵县为邻,处长江南岸平原与皖南山区交接地带。
②与许宣平之三十七太极拳术同名之处。
③安庆之名始于南宋绍兴十七年。安庆建城以后直至清末,均为安庆府治和怀宁县治。安庆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安庆素有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誉。
④游酢(1053~1123),字定夫,号豸山,又称广平先生。福建建阳禾平里长坪村人。宋元丰进士,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家。历官太学博士、教授、监察御史、知府、知州、将军等职。追封朝奉大夫、赠大中大夫。他理政有方,为官清廉。学术上师承二程,并将理学传于福建,为闽学的创始者,誉为“闽学鼻祖”,着有《易说》、《中庸义》、《诗二南义》、《论语杂解》等。此处言李道子在宋时和游酢为莫逆之交。应该说明的是唐朝末年是公元907年,而李道子是唐朝人,就是与游酢交往时少说也在一百七八十岁以上,但是,后面又言至明时,李道子居住在武当山的南岩宫,这个年龄就不是疑问了,笔者在后文中就这个年龄进行了分析。
⑤是道教著名场所,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的武当山的南岩上。据《太和山志》记载,唐宋时就有道士在此修炼,元代在此创建道观,元末建筑毁于大火;明代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重建,时有大小殿宇六百四十余间,赐额“大圣南岩宫”。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旅游景点。
⑥麦麸,即麦皮,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主要用途有食用、入药、饲料原料、酿酒等。为小麦磨取面粉后筛下的种皮,主要成分是纤维、糊粉、一些矿物质和维生素。《本草纲目》中曰:“麸皮乃麦皮也,与浮(小麦)同性,而止汗之功次于浮麦,盖浮麦有肉也。”《本草拾遗》谓其“和面作饼,止泄痢,调中去热,健人。以醋拌蒸热,袋盛,烫腰脚伤折处,止痛散血。”
⑦虽言麦麸,道出前因,但文字结果未体现麸子李,而是夫子李,乃是对前辈的尊敬。
⑧自然之意,杜甫《望岳》诗:“自然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再如《庄子·大宗师》:“今以一天地为大铲,以自然为大冶。”古谱中指福分,意在说后面讲述的俞莲舟遇见夫子李是命运的顺其自然安排,也是俞莲舟应该得到的福分。
⑨宋时尚在也,越代不知所往也,这也为明代俞莲舟武当山邂逅夫子李而不知前辈尊容留下伏笔。
解读:
宋远桥先生向后人讲述李道子与俞莲舟家代代往来的经过,其上祖在与江南泾县俞家交往时,得知先天拳亦如自己家的三十七式,也叫长拳,而同时又知道了俞家的拳术是唐时李道子所传。俞家代代与李道子来往,直到宋朝时这种交往还在延续。但后来中断了,直到明时俞莲舟在武当山不期而遇,李道子再次出现,并传授俞莲舟用功秘诀一首。
原谱:
至明时予同俞莲舟游湖广襄阳府均州武当山,夫子李见之叫曰:“徒再孙焉往?”莲舟抬头一看,斯人面垢正厚,发不知如何参地味臭,莲舟心怒曰:“尔言之太过也,吾观汝一掌必死尔,去罢!”夫子李云:“重再孙,我看看你这手!”莲舟上前棚连捶,未依身,则起十丈高许落下,未坏折拆筋骨。莲舟曰:“你总用过功夫,不然能扔我者鲜矣!”夫子李云:“你与俞清慧、俞一诚认识否?”莲舟闻之悚然:“此皆予上祖之名也。”急跪曰:“原来是我之先祖师至也。”夫子李曰:“吾在此几十韶光未语,今见你诚哉大造化也。授你如此如此。”莲舟自此不但无敌,而后亦得全体大用矣。予上祖宋远桥与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谷声久相往来金陵之境。
注解:
①均州,今丹江口市。武当山在其区域内,见徐霞客游记之《游太和山记湖广襄阳府均州》。
②俞莲舟怒之原因以为面前之人在以长辈身份侮辱他。
③宋元时一尺等于30.72厘米,一丈3米多,十丈30多米,相当于今天的10多层楼高,这显然是文字夸张用语,有文学描绘色彩。
④泛指光阴。《武王伐纣平话》卷上:“韶光似箭,日月如梭。”元柯丹丘《荆钗记·分别》上有:“韶光荏苒,噗桑榆暮景。”
⑤笔者认为清初抄本在此处为宋远桥后人加上的“上祖宋远桥”几字,重在强调这些故人和对上祖的尊敬。
⑥南京,地处长江下游沿岸,江苏省西南部,邻靠安徽省。明太祖朱元璋在此创建明朝,改称南京。
解读:
此段记载了宋远桥先生曾与俞莲舟同游武当山见到了夫子李,经过招后,俞莲舟远不是其对手,夫子李说出俞莲舟前辈的名号,俞莲舟才恍然大悟眼前的高人就是前辈祖师。据《张三丰全集》也有关于夫子李的记载:“李夫子者,名性之,楚人也。正德间入太和山,遇三丰先生传以丹法,遂得其道。平时好端坐,澄静齐庄,人号李夫子。喜辟谷,日啜面片汤,人又号麸子李。”如果以唐朝末年开始计算,到明朝正德年间也已经六百余年的时光过去了,可以推断,宋远桥先生与俞莲舟见到的夫子李和唐朝的夫子李是具有传承关系的两个人,只不过均以“夫子”尊称而已。宋远桥先生与俞莲舟仅仅是听到夫子李说出俞莲舟先祖的名字,就断定是唐朝的夫子李显然说服力不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明朝的夫子李不但在辈分上远远高于俞莲舟,掌握先天拳技艺,而且也对该拳的历史发展和传承人非常清楚,特别是对唐朝夫子李之后的传承世系一清二楚。 原谱:
夫子李先师授俞莲舟“秘歌”云:“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②,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注解:
①李道子所传“先天拳”歌诀,后人称之为“授秘歌”,其中的内容为太极拳内功的高级阶段。
②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老子认为,“道”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处自然应老子自然之意。
③磬是以铜铸造的盂形法物,直径三十至六十余公分,置于佛桌右侧,由维那主之,凡住持或尊宿、仕宦等礼佛,皆鸣三下。此处以磬作喻,供学者开悟。
④海指丹田气海。
⑤《大道论》所言:“内药是精,外药是气。内药养性,外药立命。性命双修,方合之道。”
解读:
无形无象,全身透空表面的意思是指没有固定的形象,人体全身就如同贯穿空透的空桶一样。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指修练太极时的一种境界状态,全身达到的是一种忘我松透到无形的境界,而思维也是一片空无,这思维当然包括想象、感慨、梦想和思考等等。一般的人很难做到,不但难以控制肢体,更难以控制思想,但是经过长期的太极功法修炼就会达到肢体松、通到极致,超然往我,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不散,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境界。那样,太极中的粘黏连随就不是刻意而为,而是条件反射中的一种自然状态了。
应物自然,西山悬磬是讲自然地对待各种外来之物,就如同西山悬着的大磬。应物自然很好解释,只要达到笔者所解释的无形无象,全身透空的境界,应物自然就会成为人的自然反映状态。而西山悬磬被人们解释的就五花八门了,有人说磬是古代打击乐器,但这里指的应是大磬,因为说到了西山,自然与佛教有关。大磬是以铜铸造的盂形法物,直径三十至六十余公分,置于佛桌右侧,由维那主之,凡住持或尊宿、仕宦等礼佛,皆鸣三下。既然拿这大磬作喻,就是说“西山悬磬”强调的是要身正安舒,顶头虚悬之意,在太极拳中称为“头悬”或“虚领顶劲”。空中悬的大磬既能头顶悬,也能重心中正,更能应物自然,任你外力来推打,我都能借你力从容应之。你若敲打我自鸣,你若来推,我则粘;你若力竭,我就攻。一个西山悬磬让你悟出多少太极真谛。
虎吼猿鸣指的是,练功到一定时候后催力发声的景象。练拳练到一定程度骨骼肌肉都已坚实,这时功夫就要往身内走,走到五脏六腑,但是这一步就要用发声来引导牵引,以声发力,声气相催,声音由内向外,劲力由外向内,内外相和,功夫方可到达极致。但通透全身的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血就如同泉清河静一般畅通而充沛。应该说明的是如果用虎叫猿嘶就不对了,那样声音就外放了,失去了用以通透全身的作用,而虎吼猿鸣恰恰说明了声音的状态是深沉。
江海指丹田气海,令丹田气海之内气鼓荡,以使意气达到翻江播海的一种状态,意气如江海浩瀚奔涌,正如王宗岳在《太极拳释名》中说道:“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从根本上说,太极拳功练的是“尽性立命”之功,正如《大道论》所言:“内药是精,外药是气。内药养性,外药立命。性命双修,方合之道。”以人身作炉鼎,以精、气为药物,神为驭能,经一定的炼养步骤,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不散,致某种有形之物结于丹田,就会达到尽性立命,性命双修结果。
“授秘歌”,其中的内容为太极拳内功的高级阶段,初学者应循序渐进,不可刻意求之,否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只有功夫到,对授秘歌的体悟也会随之上身。只要抱着修练太极拳为强身健体的目的,至于修身养性,静养心志,益寿延年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一种必然结果了。(待续)
俞家,江南宁国府泾县人,太极功名曰先天拳,亦曰长拳。得唐李道子所传,道子系江南安庆人,至宋时游酢莫逆,至明时李道子长居武当山南岩宫,不火食,第啖麦麸数合,故又名夫子李也。见人不及他语,惟云“大造化”三字。既云唐人,何以知之明时之夫子李既是李道子先师也,缘予上祖游江南泾县俞家,方知先天拳亦如予家之三十七式,太极拳之别名也。而又知俞家是唐时李道子所传也。俞家代代相承之功,每岁往拜李道子庐,至宋时尚在也,越代不知所往也。
注解:
①泾县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地初属吴国;唐时属宣州;宋明清时属宁国府。泾县今天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宣城市境西部。东与宣州区、宁国市接壤;南与黄山市黄山区、旌德县毗连;西与池州青阳县交界;北与芜湖南陵县为邻,处长江南岸平原与皖南山区交接地带。
②与许宣平之三十七太极拳术同名之处。
③安庆之名始于南宋绍兴十七年。安庆建城以后直至清末,均为安庆府治和怀宁县治。安庆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安庆素有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誉。
④游酢(1053~1123),字定夫,号豸山,又称广平先生。福建建阳禾平里长坪村人。宋元丰进士,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家。历官太学博士、教授、监察御史、知府、知州、将军等职。追封朝奉大夫、赠大中大夫。他理政有方,为官清廉。学术上师承二程,并将理学传于福建,为闽学的创始者,誉为“闽学鼻祖”,着有《易说》、《中庸义》、《诗二南义》、《论语杂解》等。此处言李道子在宋时和游酢为莫逆之交。应该说明的是唐朝末年是公元907年,而李道子是唐朝人,就是与游酢交往时少说也在一百七八十岁以上,但是,后面又言至明时,李道子居住在武当山的南岩宫,这个年龄就不是疑问了,笔者在后文中就这个年龄进行了分析。
⑤是道教著名场所,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的武当山的南岩上。据《太和山志》记载,唐宋时就有道士在此修炼,元代在此创建道观,元末建筑毁于大火;明代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重建,时有大小殿宇六百四十余间,赐额“大圣南岩宫”。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旅游景点。
⑥麦麸,即麦皮,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主要用途有食用、入药、饲料原料、酿酒等。为小麦磨取面粉后筛下的种皮,主要成分是纤维、糊粉、一些矿物质和维生素。《本草纲目》中曰:“麸皮乃麦皮也,与浮(小麦)同性,而止汗之功次于浮麦,盖浮麦有肉也。”《本草拾遗》谓其“和面作饼,止泄痢,调中去热,健人。以醋拌蒸热,袋盛,烫腰脚伤折处,止痛散血。”
⑦虽言麦麸,道出前因,但文字结果未体现麸子李,而是夫子李,乃是对前辈的尊敬。
⑧自然之意,杜甫《望岳》诗:“自然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再如《庄子·大宗师》:“今以一天地为大铲,以自然为大冶。”古谱中指福分,意在说后面讲述的俞莲舟遇见夫子李是命运的顺其自然安排,也是俞莲舟应该得到的福分。
⑨宋时尚在也,越代不知所往也,这也为明代俞莲舟武当山邂逅夫子李而不知前辈尊容留下伏笔。
解读:
宋远桥先生向后人讲述李道子与俞莲舟家代代往来的经过,其上祖在与江南泾县俞家交往时,得知先天拳亦如自己家的三十七式,也叫长拳,而同时又知道了俞家的拳术是唐时李道子所传。俞家代代与李道子来往,直到宋朝时这种交往还在延续。但后来中断了,直到明时俞莲舟在武当山不期而遇,李道子再次出现,并传授俞莲舟用功秘诀一首。
原谱:
至明时予同俞莲舟游湖广襄阳府均州武当山,夫子李见之叫曰:“徒再孙焉往?”莲舟抬头一看,斯人面垢正厚,发不知如何参地味臭,莲舟心怒曰:“尔言之太过也,吾观汝一掌必死尔,去罢!”夫子李云:“重再孙,我看看你这手!”莲舟上前棚连捶,未依身,则起十丈高许落下,未坏折拆筋骨。莲舟曰:“你总用过功夫,不然能扔我者鲜矣!”夫子李云:“你与俞清慧、俞一诚认识否?”莲舟闻之悚然:“此皆予上祖之名也。”急跪曰:“原来是我之先祖师至也。”夫子李曰:“吾在此几十韶光未语,今见你诚哉大造化也。授你如此如此。”莲舟自此不但无敌,而后亦得全体大用矣。予上祖宋远桥与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谷声久相往来金陵之境。
注解:
①均州,今丹江口市。武当山在其区域内,见徐霞客游记之《游太和山记湖广襄阳府均州》。
②俞莲舟怒之原因以为面前之人在以长辈身份侮辱他。
③宋元时一尺等于30.72厘米,一丈3米多,十丈30多米,相当于今天的10多层楼高,这显然是文字夸张用语,有文学描绘色彩。
④泛指光阴。《武王伐纣平话》卷上:“韶光似箭,日月如梭。”元柯丹丘《荆钗记·分别》上有:“韶光荏苒,噗桑榆暮景。”
⑤笔者认为清初抄本在此处为宋远桥后人加上的“上祖宋远桥”几字,重在强调这些故人和对上祖的尊敬。
⑥南京,地处长江下游沿岸,江苏省西南部,邻靠安徽省。明太祖朱元璋在此创建明朝,改称南京。
解读:
此段记载了宋远桥先生曾与俞莲舟同游武当山见到了夫子李,经过招后,俞莲舟远不是其对手,夫子李说出俞莲舟前辈的名号,俞莲舟才恍然大悟眼前的高人就是前辈祖师。据《张三丰全集》也有关于夫子李的记载:“李夫子者,名性之,楚人也。正德间入太和山,遇三丰先生传以丹法,遂得其道。平时好端坐,澄静齐庄,人号李夫子。喜辟谷,日啜面片汤,人又号麸子李。”如果以唐朝末年开始计算,到明朝正德年间也已经六百余年的时光过去了,可以推断,宋远桥先生与俞莲舟见到的夫子李和唐朝的夫子李是具有传承关系的两个人,只不过均以“夫子”尊称而已。宋远桥先生与俞莲舟仅仅是听到夫子李说出俞莲舟先祖的名字,就断定是唐朝的夫子李显然说服力不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明朝的夫子李不但在辈分上远远高于俞莲舟,掌握先天拳技艺,而且也对该拳的历史发展和传承人非常清楚,特别是对唐朝夫子李之后的传承世系一清二楚。 原谱:
夫子李先师授俞莲舟“秘歌”云:“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②,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注解:
①李道子所传“先天拳”歌诀,后人称之为“授秘歌”,其中的内容为太极拳内功的高级阶段。
②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老子认为,“道”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处自然应老子自然之意。
③磬是以铜铸造的盂形法物,直径三十至六十余公分,置于佛桌右侧,由维那主之,凡住持或尊宿、仕宦等礼佛,皆鸣三下。此处以磬作喻,供学者开悟。
④海指丹田气海。
⑤《大道论》所言:“内药是精,外药是气。内药养性,外药立命。性命双修,方合之道。”
解读:
无形无象,全身透空表面的意思是指没有固定的形象,人体全身就如同贯穿空透的空桶一样。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指修练太极时的一种境界状态,全身达到的是一种忘我松透到无形的境界,而思维也是一片空无,这思维当然包括想象、感慨、梦想和思考等等。一般的人很难做到,不但难以控制肢体,更难以控制思想,但是经过长期的太极功法修炼就会达到肢体松、通到极致,超然往我,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不散,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境界。那样,太极中的粘黏连随就不是刻意而为,而是条件反射中的一种自然状态了。
应物自然,西山悬磬是讲自然地对待各种外来之物,就如同西山悬着的大磬。应物自然很好解释,只要达到笔者所解释的无形无象,全身透空的境界,应物自然就会成为人的自然反映状态。而西山悬磬被人们解释的就五花八门了,有人说磬是古代打击乐器,但这里指的应是大磬,因为说到了西山,自然与佛教有关。大磬是以铜铸造的盂形法物,直径三十至六十余公分,置于佛桌右侧,由维那主之,凡住持或尊宿、仕宦等礼佛,皆鸣三下。既然拿这大磬作喻,就是说“西山悬磬”强调的是要身正安舒,顶头虚悬之意,在太极拳中称为“头悬”或“虚领顶劲”。空中悬的大磬既能头顶悬,也能重心中正,更能应物自然,任你外力来推打,我都能借你力从容应之。你若敲打我自鸣,你若来推,我则粘;你若力竭,我就攻。一个西山悬磬让你悟出多少太极真谛。
虎吼猿鸣指的是,练功到一定时候后催力发声的景象。练拳练到一定程度骨骼肌肉都已坚实,这时功夫就要往身内走,走到五脏六腑,但是这一步就要用发声来引导牵引,以声发力,声气相催,声音由内向外,劲力由外向内,内外相和,功夫方可到达极致。但通透全身的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血就如同泉清河静一般畅通而充沛。应该说明的是如果用虎叫猿嘶就不对了,那样声音就外放了,失去了用以通透全身的作用,而虎吼猿鸣恰恰说明了声音的状态是深沉。
江海指丹田气海,令丹田气海之内气鼓荡,以使意气达到翻江播海的一种状态,意气如江海浩瀚奔涌,正如王宗岳在《太极拳释名》中说道:“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从根本上说,太极拳功练的是“尽性立命”之功,正如《大道论》所言:“内药是精,外药是气。内药养性,外药立命。性命双修,方合之道。”以人身作炉鼎,以精、气为药物,神为驭能,经一定的炼养步骤,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不散,致某种有形之物结于丹田,就会达到尽性立命,性命双修结果。
“授秘歌”,其中的内容为太极拳内功的高级阶段,初学者应循序渐进,不可刻意求之,否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只有功夫到,对授秘歌的体悟也会随之上身。只要抱着修练太极拳为强身健体的目的,至于修身养性,静养心志,益寿延年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一种必然结果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