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大吴哥项目主任达米恩·埃文斯历八年多时间完成吴哥考古地图,这张地图显示了吴哥不是一个四处分散的庙宇的聚集地,而是一个完整的、相互依赖的乡村居住网络,这个网络,要比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前工业时代的任何人类聚居点都要大很多。
1860年,当法国自然学者穆奥,伸手推开巨大的树枝,想要抓一只美丽的蝴蝶时,却突然看见一张微笑的石头面孔,菩萨般地注视着他。
他,惊住了,不远处,“辽阔的森林中,圆形弧项、五重塔的巨大廊柱遗世独立般耸立于天际,孤寂地伸展于绿林之上,当目光触及这座美丽又端庄的建筑物时,彷佛拜访的是一个种族全族的族墓。”
就这样,在一刹那间,一只偶遇的蝴蝶扇了扇翅膀,不经意间扇开了一帘“发现”吴哥的幕布,让一台寻找那抹高棉微笑背后历史的现实大戏开场。自此,那些有着东方情结的西方考古学家、人类学家们,竞相登场,试图解开这
幕大戏的所有谜底。
但是,令他们失望的是,由于剧情过于复杂,即便是用了100年的时间,他们也没有弄清这幕戏的所有情节,甚至连舞台究竟有多大都无从得知。
2007年,一个澳大利亚学者,在费尽周折之后,终于开始看清了这幕大戏的脉络,尽管还远没有到尽头,但至少,他让人们有了新的方向。
那,是一张地图。一张达米恩·埃文斯花了8年多时间才完成的吴哥考古地图。有了这张地图,考古学家的眼睛才能更准确地去寻找静默的过去。
也正是因为这张地图,让这位澳大利亚人悉尼大学大吴哥项目主任的工作,被美国《考古》杂志评为2007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是的,这张地图当然不会像他的前辈穆奥发现吴哥的最初那个瞬间那样有震撼力,但它的意义却丝毫不亚于此。
这张地图清晰地显示了吴哥是一个完整的、相互依赖的乡村居住网络,这个网络,要比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前工业时代的任何人类聚居点都要大很多。而在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吴哥只是一个四处分散的庙宇聚集地。
迷失的拼图一角
选择考古,其实是达米恩年轻时的偶遇。
达米恩高中毕业后上了大学,但是三个月之后就休学,开始他的 “浪子”生活——为期六年的自由旅行。他去过很多不同的亚洲国家,接触到了有趣的亚洲文化,他被那里的历史和人们深深地吸引。所以当六年“休学”结束,再次返回大学时,他选择了东南亚人类学,学习的内容,是考古和人类学。
1997年,达米恩第一次来吴哥。从那之后,他几乎每年都来这里。“每次来吴哥的时候,感觉都像第一次一样,那种感觉从来不会老去。”达米恩说。
1998年,当他的老师、悉尼大学的古代城市专家罗兰·弗莱彻(Roland Flecher)计划要去吴哥做项目,有过吴哥考察经历的达米恩,很自然地加入到这个项目组里面来。
罗兰一直对吴哥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他认为早期的研究表明吴哥也许是一个规模宏大的聚居地,但从来没有人绘制地图来证明它。而在他的聚居地研究里面,这恰恰是一块迷失的拼图,他决定亲自去吴哥看个究竟。
“10年前,那时(世界上)完全没有这么多人对柬埔寨感兴趣。”作为一个研究古代聚居地的专家,罗兰研究了上百个世界上不同地方的聚居地,比较它们的规模、人口、兴衰等等。那是一项巨大的研究工程,罗兰试图发现一些城市的聚居类型能比其他一些地方持续时间更长、更成功的原因。
当罗兰和达米恩一起来到吴哥时,他们发现其实法国人克里斯托佛·鲍狄埃(Christophe Pottier)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绘制吴哥中部和南部的地图,他的很多信息来自于航空照片。达米恩认为克里斯托佛的工作“非常令人钦佩,是考古上的一个里程碑”。但很可惜的是,1999年在完成手绘地图之后,克氏没有继续对此深入研究,而是转向了其他领域。
“从一开始,我就觉得(研究)结果将会是绝对令人惊异的。”达米恩说,如果看看之前的雷达和卫星图像,就会知道在这个领域里有非常值得研究的东西。
1999年,达米恩正式开始他的研究工作——以绘制一份完整的吴哥考古地图为目标。
在过去100多年时间里,对吴哥的研究焦点一直集中那些宏伟庙宇以及刻在庙宇的砂石上的铭文。但迄今为止,几乎没有研究者有兴趣将视线越过那些伟大的建筑物,去调查当时的人们到底在生活在哪里,又是用何种方式生活的。而达米恩的考古地图,就是试图告诉人们这些答案。
漫长的制图过程
制图的过程是漫长的。达米恩首先搜集关于吴哥庙宇和景观地形的一切资料。为此,他搜集了所有在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之间绘制的地图,以及任何有关不同庙宇地址和不同沟渠的历史信息。
但,这仅仅是工作的第一步。在有了庞大丰富的地图数据信息后,达米恩将这一切整合到一个地理考古信息系统的计算机制图数据库里,然后将它们一一放入合适的地理空间坐标上。这样,在地图中就能确切地知道某个沟渠的具体位置。
幸亏有法国人对东方的痴迷和热情——在过去的100年里,法国人做了大部分的工作。留下了大量法语写就的信息,而达米恩恰恰懂法语,所以很方便使用这些材料。在信息数据化的基础上,达米恩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工作。
在这个阶段,主要就是找到这张地图的边界。而边界的划定与整个吴哥范围内的水利渠道有关——在下雨的时候,水通过这些渠道汇聚到吴哥中心区域的某个地方。
第三个阶段就是获取新的信息和数据。这些信息主要来自于航空图片、雷达和卫星图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喷气推进实验室曾进行过“飞机合成孔径雷达”太平洋地区勘探计划。1998年2月,他们曾宣布,在柬埔寨吴哥地区的浓密森林覆盖下,发现大片未发掘的历史遗址。
2000年,罗兰教授和达米恩请求NASA对吴哥更大的区域进行勘探,贯穿整个暹粒省。事情很顺利,NASA开始为GAP项目提供数据,尽管大部分的数据是免费的,但GAP项目还是为此付出了一笔资金,以便于第一时间获得全面的相关数据。利用这些数据,罗兰和达米恩得以将一些从来没人关注的地区绘制入最新的地图中。
从2003年到2007年,工程由制图阶段转入到研究阶段。GAP项目考古队的研究重点放在了人类对水资源的掌控方面。吴哥地区的整个流域都被纳入到研究范围。最终结果显示,这个范围覆盖了2848平方公里,达米恩将它们被划分为一个个一公里见方的栅格,每一栅格均被详细地单独研究。
雷达和卫星图片事无巨细把各个时代遗留下来的痕迹统统照了进来,而这将些信息写入地图时,要进行甄别。基本而言,辨别古代和现代的聚居地还是相对比较容易,因为二者有着鲜明的不同模式。在吴哥时期,定居点都集中在寺庙周围,寺庙像是原子核一样,周围被池塘的护堤环绕着,是一种从寺庙向外延伸、铺展和整体交叉的形状,而现代柬埔寨的定居点基本上都是线状的,沿着水道、排水沟、沟渠或其他类似的东西形成。
不过辨别一些小的地点,如池塘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有时候需要许多假设和主观解释,来决定哪些是古代的,哪些是现代的。然后再通过实地查证来印证主观判断的正确与否。
达米恩认为,这个地区比较好的一点就是,直到最近,一直都没有特别多的人口。所以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的航空照片里,能看到在过去20年里,人口膨胀之前的景观。
绘图过程虽然不是非常艰难,但却单调冗长, 耗时甚长。因为要长时间地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图像,达米恩说,“可能最考验人的不是大脑而是眼睛。”但他最终还是坚持下来,“考古学家做的就是考古的事情,发现从未发现的东西总是令人激动和震撼。”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2007年8月13日,这份地图正式在发表在《美国科学院学报》上。
水利城市
达米恩的地图证明了,吴哥具备了格罗利耶(Bernard Philippe Groslier)所提出的“水利城市”的物质条件。格罗利耶是20世纪为数不多对古城遗迹周边的定居方式感兴趣的学者之一。他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要对吴哥古城进行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这其中应该包括地面测量、遥测以及地图绘制。而不应该将目光仅仅停留在那些地上建筑遗迹上面。
格罗利耶曾制作过比例尺为1:10000的吴哥地形图,这为考古制图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然而从1960年代一直到1990年代,柬埔寨的政治环境使得格罗利耶的计划无法实施。
1993年,格罗利耶早期绘制的一些草图得以公布。但这些地图并未对大吴哥北部地区有完整的展现,而仅仅是聚焦于中部和南部区域。靠着一些草图,格罗利耶猜测吴哥地区存在一个庞大的水利灌溉系统。吴哥的大部分经济活动、居住活动、农业活动,甚至可能是宗教活动都发生在吴哥城中那些被围墙包围的巨大寺庙之外。
从1990年代早期开始,一些后续的制图工程开始致力于提供更为详尽的吴哥地区的考古地图,它们弥补了先前地图上数据不足的缺点。这些地图不仅包括了寺庙区,同时也包含了居住区、田野以及非砂岩建筑的地基。
随着法国远东学院(EFEO) 克里斯托佛绘制的吴哥中部和南部地区新地图的出炉,以寺庙为中心的吴哥研究首次受到了挑战。克里斯托佛不仅绘制了一张全新的地图,而且也使得吴哥被纳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遗产的名单。
为了区分早期地图上的历史遗迹群与后来新建的数百间寺庙,克里斯托佛通过比较现存的地图和文件,以及对空中摄像的系统性分析,制作了一个甚为精确的地图。这个地图最终完成于1990年。它显示了一个建筑群景观,其中包括土墩、当地寺庙、散布在遗迹群中的家庭池塘,以及与此相联的水利工程。
克里斯托佛的地图局限在吴哥的南部和中部地区。然而,比起之前的地图,这张新地图清晰地表明,吴哥城内人们居住的空间,远远超过之前所有人的想象。这样的结果传达出一个讯息:更进一步的勘测势在必行。
达米恩接过了这样的勘测接力棒,并最终完成了地图。
达米恩的地图显示了吴哥城拥有一整套完整的、广阔的排水、储水、引水系统。虽然,吴哥的地面考古发掘不及中美洲相似地区的考古研究先进,但是,持续的地表的勘察以及挖掘表明,一些经过遥感技术确认的地貌特征确实是柬埔寨的原貌,它们极有可能为研究吴哥的兴衰,以及这一进程中城市的水利管理系统提供关键的数据。
达米恩表示,人们一直都对吴哥的衰落,以及环境和水利系统在这种衰落中起到的作用感兴趣。他们的研究表明,吴哥的区域范围是如此宽广,集约化的土地使用方式是如此高效,以至于对整个地区的生态系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他们得到的新地图和出土文物中,都可以看到有关这方面的证据。
达米恩认为,在普遍的观念中,工业时代之前的人类聚居地可以由“城墙”来整齐划一地定义。然而,现在能看到的是,吴哥的边界绝对不仅仅就是城墙,它是一个辽阔的网络,涵盖着相互连接的农业和居住空间,向外延伸了至少1000平方公里。
在这个区域内,几乎所有的地方都在吴哥时期,或者前吴哥时期被集中地修整过:比如,创立精心构建的有地界的田地系统,水管理结构,创建当地居住群,其中包括相匹配的庙宇(仅由砖块,或者也许是木头砌成)和水库。
吴哥显然有一个基础设施网络。人们生活在这个网络当中,并受到洞里萨湖北部地区的居住模式的影响。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结构将分散的传统定居单元联系起来,并且将吴哥打造成一个紧密联系的共同体。
从基础设施网络中可以看出,吴哥城的范围大约近3000平方公里,而在墨西哥著名的玛雅遗迹中,没有任何一座城市的面积能与吴哥相接近,它是农业时代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建筑群。
地图绘制让人们识别出了两处巨大的地理建筑,然而人们对其真正的用途至今却仍不太清楚。这两处建筑物分别位于东人工湖(East Baray)之东以及金边(Phnom Dei)的西南方。另外,上千个人工池塘和一些马路、运河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被绘制出来,而这都是之前所没有发现的。此外,还有94个可以辨识的寺庙遗迹和79个有待进一步勘察的地面遗存。
在小池塘、当地寺庙以及土墩的周围,可以看到居民生活的痕迹。这里大约居住了50万人口,人们的生活以地下构造的基础设施网络为基础,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吴哥城的真正范围仍然依据对城内基础设施网络的详尽分析来决定。
达米恩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格罗利耶设想的,吴哥城是由一个单一的水利系统相连接的看法,而另一项猜测——吴哥的崩溃源于对自然环境、景观的过度开发的观点也获得了更多的证据。
继续发现的前景
1999年,大吴哥项目刚启动的时候只有5个人,现在有大概50个人左右在为这个项目工作。达米恩的工作只是GAP项目的一小部分,达米恩每年都会有几个月在吴哥。2007年12月,达米恩被新任命为该项目在吴哥的实际负责人,任期三年。为此达米恩专门租了一套房子,告别了他数年来的旅馆生涯。
“也许三年后,这个地图可能会有所扩展,但我不是百分之百肯定会这样。”达米恩说。他说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计划做的事情就去实地进行地下考察,查核卫星图片提供的微部特征,在地面做进一步的细查。
GAP项目现在拥有非常庞大的数据库,但它们并没有提供太多关于时间的信息。所以需要集中精力对水利系统进行年代测定,并试图找到它们实际被废弃的时间,而根据这个时间则可以判定,这些水利系统的兴废与吴哥文明的衰落之间到底是怎样的联系:究竟是一个原因,还是一个征兆,或者只是一个结果?
目前能够肯定的是,这个水利系统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而是这种影响的结果到底如何,却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准确说明,比如说,吴哥人是否依赖该水利系统来维持超过必要的集约化水稻生产,是否是因为砍伐森林而没能应对水利系统日益增加的沉降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可能最终导致整个水利系统的崩溃。
“‘大吴哥计划’将持续致力于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达米恩说。
1860年,当法国自然学者穆奥,伸手推开巨大的树枝,想要抓一只美丽的蝴蝶时,却突然看见一张微笑的石头面孔,菩萨般地注视着他。
他,惊住了,不远处,“辽阔的森林中,圆形弧项、五重塔的巨大廊柱遗世独立般耸立于天际,孤寂地伸展于绿林之上,当目光触及这座美丽又端庄的建筑物时,彷佛拜访的是一个种族全族的族墓。”
就这样,在一刹那间,一只偶遇的蝴蝶扇了扇翅膀,不经意间扇开了一帘“发现”吴哥的幕布,让一台寻找那抹高棉微笑背后历史的现实大戏开场。自此,那些有着东方情结的西方考古学家、人类学家们,竞相登场,试图解开这
幕大戏的所有谜底。
但是,令他们失望的是,由于剧情过于复杂,即便是用了100年的时间,他们也没有弄清这幕戏的所有情节,甚至连舞台究竟有多大都无从得知。
2007年,一个澳大利亚学者,在费尽周折之后,终于开始看清了这幕大戏的脉络,尽管还远没有到尽头,但至少,他让人们有了新的方向。
那,是一张地图。一张达米恩·埃文斯花了8年多时间才完成的吴哥考古地图。有了这张地图,考古学家的眼睛才能更准确地去寻找静默的过去。
也正是因为这张地图,让这位澳大利亚人悉尼大学大吴哥项目主任的工作,被美国《考古》杂志评为2007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是的,这张地图当然不会像他的前辈穆奥发现吴哥的最初那个瞬间那样有震撼力,但它的意义却丝毫不亚于此。
这张地图清晰地显示了吴哥是一个完整的、相互依赖的乡村居住网络,这个网络,要比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前工业时代的任何人类聚居点都要大很多。而在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吴哥只是一个四处分散的庙宇聚集地。
迷失的拼图一角
选择考古,其实是达米恩年轻时的偶遇。
达米恩高中毕业后上了大学,但是三个月之后就休学,开始他的 “浪子”生活——为期六年的自由旅行。他去过很多不同的亚洲国家,接触到了有趣的亚洲文化,他被那里的历史和人们深深地吸引。所以当六年“休学”结束,再次返回大学时,他选择了东南亚人类学,学习的内容,是考古和人类学。
1997年,达米恩第一次来吴哥。从那之后,他几乎每年都来这里。“每次来吴哥的时候,感觉都像第一次一样,那种感觉从来不会老去。”达米恩说。
1998年,当他的老师、悉尼大学的古代城市专家罗兰·弗莱彻(Roland Flecher)计划要去吴哥做项目,有过吴哥考察经历的达米恩,很自然地加入到这个项目组里面来。
罗兰一直对吴哥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他认为早期的研究表明吴哥也许是一个规模宏大的聚居地,但从来没有人绘制地图来证明它。而在他的聚居地研究里面,这恰恰是一块迷失的拼图,他决定亲自去吴哥看个究竟。
“10年前,那时(世界上)完全没有这么多人对柬埔寨感兴趣。”作为一个研究古代聚居地的专家,罗兰研究了上百个世界上不同地方的聚居地,比较它们的规模、人口、兴衰等等。那是一项巨大的研究工程,罗兰试图发现一些城市的聚居类型能比其他一些地方持续时间更长、更成功的原因。
当罗兰和达米恩一起来到吴哥时,他们发现其实法国人克里斯托佛·鲍狄埃(Christophe Pottier)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绘制吴哥中部和南部的地图,他的很多信息来自于航空照片。达米恩认为克里斯托佛的工作“非常令人钦佩,是考古上的一个里程碑”。但很可惜的是,1999年在完成手绘地图之后,克氏没有继续对此深入研究,而是转向了其他领域。
“从一开始,我就觉得(研究)结果将会是绝对令人惊异的。”达米恩说,如果看看之前的雷达和卫星图像,就会知道在这个领域里有非常值得研究的东西。
1999年,达米恩正式开始他的研究工作——以绘制一份完整的吴哥考古地图为目标。
在过去100多年时间里,对吴哥的研究焦点一直集中那些宏伟庙宇以及刻在庙宇的砂石上的铭文。但迄今为止,几乎没有研究者有兴趣将视线越过那些伟大的建筑物,去调查当时的人们到底在生活在哪里,又是用何种方式生活的。而达米恩的考古地图,就是试图告诉人们这些答案。
漫长的制图过程
制图的过程是漫长的。达米恩首先搜集关于吴哥庙宇和景观地形的一切资料。为此,他搜集了所有在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之间绘制的地图,以及任何有关不同庙宇地址和不同沟渠的历史信息。
但,这仅仅是工作的第一步。在有了庞大丰富的地图数据信息后,达米恩将这一切整合到一个地理考古信息系统的计算机制图数据库里,然后将它们一一放入合适的地理空间坐标上。这样,在地图中就能确切地知道某个沟渠的具体位置。
幸亏有法国人对东方的痴迷和热情——在过去的100年里,法国人做了大部分的工作。留下了大量法语写就的信息,而达米恩恰恰懂法语,所以很方便使用这些材料。在信息数据化的基础上,达米恩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工作。
在这个阶段,主要就是找到这张地图的边界。而边界的划定与整个吴哥范围内的水利渠道有关——在下雨的时候,水通过这些渠道汇聚到吴哥中心区域的某个地方。
第三个阶段就是获取新的信息和数据。这些信息主要来自于航空图片、雷达和卫星图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喷气推进实验室曾进行过“飞机合成孔径雷达”太平洋地区勘探计划。1998年2月,他们曾宣布,在柬埔寨吴哥地区的浓密森林覆盖下,发现大片未发掘的历史遗址。
2000年,罗兰教授和达米恩请求NASA对吴哥更大的区域进行勘探,贯穿整个暹粒省。事情很顺利,NASA开始为GAP项目提供数据,尽管大部分的数据是免费的,但GAP项目还是为此付出了一笔资金,以便于第一时间获得全面的相关数据。利用这些数据,罗兰和达米恩得以将一些从来没人关注的地区绘制入最新的地图中。
从2003年到2007年,工程由制图阶段转入到研究阶段。GAP项目考古队的研究重点放在了人类对水资源的掌控方面。吴哥地区的整个流域都被纳入到研究范围。最终结果显示,这个范围覆盖了2848平方公里,达米恩将它们被划分为一个个一公里见方的栅格,每一栅格均被详细地单独研究。
雷达和卫星图片事无巨细把各个时代遗留下来的痕迹统统照了进来,而这将些信息写入地图时,要进行甄别。基本而言,辨别古代和现代的聚居地还是相对比较容易,因为二者有着鲜明的不同模式。在吴哥时期,定居点都集中在寺庙周围,寺庙像是原子核一样,周围被池塘的护堤环绕着,是一种从寺庙向外延伸、铺展和整体交叉的形状,而现代柬埔寨的定居点基本上都是线状的,沿着水道、排水沟、沟渠或其他类似的东西形成。
不过辨别一些小的地点,如池塘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有时候需要许多假设和主观解释,来决定哪些是古代的,哪些是现代的。然后再通过实地查证来印证主观判断的正确与否。
达米恩认为,这个地区比较好的一点就是,直到最近,一直都没有特别多的人口。所以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的航空照片里,能看到在过去20年里,人口膨胀之前的景观。
绘图过程虽然不是非常艰难,但却单调冗长, 耗时甚长。因为要长时间地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图像,达米恩说,“可能最考验人的不是大脑而是眼睛。”但他最终还是坚持下来,“考古学家做的就是考古的事情,发现从未发现的东西总是令人激动和震撼。”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2007年8月13日,这份地图正式在发表在《美国科学院学报》上。
水利城市
达米恩的地图证明了,吴哥具备了格罗利耶(Bernard Philippe Groslier)所提出的“水利城市”的物质条件。格罗利耶是20世纪为数不多对古城遗迹周边的定居方式感兴趣的学者之一。他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要对吴哥古城进行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这其中应该包括地面测量、遥测以及地图绘制。而不应该将目光仅仅停留在那些地上建筑遗迹上面。
格罗利耶曾制作过比例尺为1:10000的吴哥地形图,这为考古制图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然而从1960年代一直到1990年代,柬埔寨的政治环境使得格罗利耶的计划无法实施。
1993年,格罗利耶早期绘制的一些草图得以公布。但这些地图并未对大吴哥北部地区有完整的展现,而仅仅是聚焦于中部和南部区域。靠着一些草图,格罗利耶猜测吴哥地区存在一个庞大的水利灌溉系统。吴哥的大部分经济活动、居住活动、农业活动,甚至可能是宗教活动都发生在吴哥城中那些被围墙包围的巨大寺庙之外。
从1990年代早期开始,一些后续的制图工程开始致力于提供更为详尽的吴哥地区的考古地图,它们弥补了先前地图上数据不足的缺点。这些地图不仅包括了寺庙区,同时也包含了居住区、田野以及非砂岩建筑的地基。
随着法国远东学院(EFEO) 克里斯托佛绘制的吴哥中部和南部地区新地图的出炉,以寺庙为中心的吴哥研究首次受到了挑战。克里斯托佛不仅绘制了一张全新的地图,而且也使得吴哥被纳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遗产的名单。
为了区分早期地图上的历史遗迹群与后来新建的数百间寺庙,克里斯托佛通过比较现存的地图和文件,以及对空中摄像的系统性分析,制作了一个甚为精确的地图。这个地图最终完成于1990年。它显示了一个建筑群景观,其中包括土墩、当地寺庙、散布在遗迹群中的家庭池塘,以及与此相联的水利工程。
克里斯托佛的地图局限在吴哥的南部和中部地区。然而,比起之前的地图,这张新地图清晰地表明,吴哥城内人们居住的空间,远远超过之前所有人的想象。这样的结果传达出一个讯息:更进一步的勘测势在必行。
达米恩接过了这样的勘测接力棒,并最终完成了地图。
达米恩的地图显示了吴哥城拥有一整套完整的、广阔的排水、储水、引水系统。虽然,吴哥的地面考古发掘不及中美洲相似地区的考古研究先进,但是,持续的地表的勘察以及挖掘表明,一些经过遥感技术确认的地貌特征确实是柬埔寨的原貌,它们极有可能为研究吴哥的兴衰,以及这一进程中城市的水利管理系统提供关键的数据。
达米恩表示,人们一直都对吴哥的衰落,以及环境和水利系统在这种衰落中起到的作用感兴趣。他们的研究表明,吴哥的区域范围是如此宽广,集约化的土地使用方式是如此高效,以至于对整个地区的生态系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他们得到的新地图和出土文物中,都可以看到有关这方面的证据。
达米恩认为,在普遍的观念中,工业时代之前的人类聚居地可以由“城墙”来整齐划一地定义。然而,现在能看到的是,吴哥的边界绝对不仅仅就是城墙,它是一个辽阔的网络,涵盖着相互连接的农业和居住空间,向外延伸了至少1000平方公里。
在这个区域内,几乎所有的地方都在吴哥时期,或者前吴哥时期被集中地修整过:比如,创立精心构建的有地界的田地系统,水管理结构,创建当地居住群,其中包括相匹配的庙宇(仅由砖块,或者也许是木头砌成)和水库。
吴哥显然有一个基础设施网络。人们生活在这个网络当中,并受到洞里萨湖北部地区的居住模式的影响。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结构将分散的传统定居单元联系起来,并且将吴哥打造成一个紧密联系的共同体。
从基础设施网络中可以看出,吴哥城的范围大约近3000平方公里,而在墨西哥著名的玛雅遗迹中,没有任何一座城市的面积能与吴哥相接近,它是农业时代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建筑群。
地图绘制让人们识别出了两处巨大的地理建筑,然而人们对其真正的用途至今却仍不太清楚。这两处建筑物分别位于东人工湖(East Baray)之东以及金边(Phnom Dei)的西南方。另外,上千个人工池塘和一些马路、运河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被绘制出来,而这都是之前所没有发现的。此外,还有94个可以辨识的寺庙遗迹和79个有待进一步勘察的地面遗存。
在小池塘、当地寺庙以及土墩的周围,可以看到居民生活的痕迹。这里大约居住了50万人口,人们的生活以地下构造的基础设施网络为基础,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吴哥城的真正范围仍然依据对城内基础设施网络的详尽分析来决定。
达米恩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格罗利耶设想的,吴哥城是由一个单一的水利系统相连接的看法,而另一项猜测——吴哥的崩溃源于对自然环境、景观的过度开发的观点也获得了更多的证据。
继续发现的前景
1999年,大吴哥项目刚启动的时候只有5个人,现在有大概50个人左右在为这个项目工作。达米恩的工作只是GAP项目的一小部分,达米恩每年都会有几个月在吴哥。2007年12月,达米恩被新任命为该项目在吴哥的实际负责人,任期三年。为此达米恩专门租了一套房子,告别了他数年来的旅馆生涯。
“也许三年后,这个地图可能会有所扩展,但我不是百分之百肯定会这样。”达米恩说。他说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计划做的事情就去实地进行地下考察,查核卫星图片提供的微部特征,在地面做进一步的细查。
GAP项目现在拥有非常庞大的数据库,但它们并没有提供太多关于时间的信息。所以需要集中精力对水利系统进行年代测定,并试图找到它们实际被废弃的时间,而根据这个时间则可以判定,这些水利系统的兴废与吴哥文明的衰落之间到底是怎样的联系:究竟是一个原因,还是一个征兆,或者只是一个结果?
目前能够肯定的是,这个水利系统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而是这种影响的结果到底如何,却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准确说明,比如说,吴哥人是否依赖该水利系统来维持超过必要的集约化水稻生产,是否是因为砍伐森林而没能应对水利系统日益增加的沉降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可能最终导致整个水利系统的崩溃。
“‘大吴哥计划’将持续致力于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达米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