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与思想政治教育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eng8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提出的历史背景谈起,以抽象的人的思辨变成现实的人的历史发展为线索,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的个人”的具体阐述,并探讨了“现实的个人”对我们当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的启示。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现实的个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5—0084—02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集中批判了黑格尔以后的思辨哲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形态》的第一部第一章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面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中对唯物史观前提和出发点的论述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同时对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把对抽象的人的思辨变成对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研究
  
  马克思的哲学理论是在对德国哲学批评中提出的,它是对德国思辨哲学批判的总结。19世纪30至40年代,黑格尔哲学在德国占统治地位,他的唯心主义渗透到各个领域,当时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大都受到他的影响。但是,黑格尔为了维护基督教在德国的国教地位,甚至调和哲学同宗教的矛盾,认为二者的对象一致。这就引起了某些青年哲学家的不满。他们起来批判黑格尔,批判宗教,他们的批判是从神学开始的。施特劳斯、布·鲍威尔、费尔巴哈和施蒂纳是这个批判运动的主要代表。施特劳斯提出基督教的本质只能从人类历史的那个“实体”中得到解释,即“实体说”;布·鲍威尔提出基督教的本质不是人类历史的那个“实体”而是普遍的人类自我意识;费尔巴哈提出基督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最的自我异化,神的本质是“人”;施蒂纳在批判了前三位哲学家的基础上,提出“唯一者”,世界上除了“我”.不存在抽象的“我”,他不承认在“我”之上或“我”之外的任何权威。世界上的一切在这里都被归结为“我的所有物”。这样,从神学开始的、反对黑格尔调和哲学同神学的矛盾的德国批判运动,最后就演变为关于人的本质以及怎样反对现实的争论。这些哲学家们虽然从不同方面论述自己的观点,但是实质上都主张“意识决定生活”及“从意识出发”的观察方法,因而都必然陷入了唯心史观的巢穴。德国的批判运动,使马克思提出了必须把对抽象的人的思辨变成对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研究。在《形态》中,马克思正是从研究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中,提出自己的唯物史观的理论:主张“生活决定意识”的基本观点及“从现实的前提出发”的观察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对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的具体阐述
  
  所谓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是指马克思主义阐明历史的根本观点和研究历史的根本方法。马克思恩格斯说:“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想出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1]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前提和出发点完整而科学的概括。同时,他们还提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2],“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这些论述表明:唯物史观开始谈的前提应是“现实的前提”。“现实的前提”包括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等。而在这些“现实的前提”中第一个前提则是“现实的个人”,是“能够生活”的,即活生生的“有生命的个人”。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多次强调这个观点,他们说“唯物史观的观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他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离不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时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于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个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4]这些论述都表明了唯物史观的首要前提和出发点就是——“现实的个人”。
  “现实的个人”,不是指单纯的个人,而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一定社会关系中“生活着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这里所说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一定物质界限、前提和条件,包括历史地形成和发展着的社会物质环境、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等。所以,“现实的个人”总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活动和表现自己的,“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一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考察了历史发展的四个因素(四个方面):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再生产、人的生产(即繁殖)、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全面论证了物质生产条件,提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深入说明了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人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对“现实的个人”作出了科学的论证,为唯物史观确立了现实的前提和出发点,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正是从这个前提出发.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整个理论体系。
  
  三、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马克思恩格斯所确立的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现实的个人”,不仅是我们观察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而且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出发点
  “现实的个人”理论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人、培养人、促进人的实践活动。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具体环境下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和任务,但是在开展这些工作时必须以人的思想发展规律和人的思想现状为出发点,而不能脱离人的实际情况,也就是以“现实的人”为前提。所以,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结合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律,并把这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始,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
  第二,以“现实的个人”为核心,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个人也就是从事物质生产的人。而物质生产活动是具体的、历史的,变化发展的,这就决定了人也必然是具体的、历史的和变化发展的。所以,在开 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以“现实的个人”为核心,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
  首先,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现实的个人”是在社会、生活、工作等各方面发展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用物质利益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尊重人、关心人、鼓舞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其次,增强具有时代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现实的个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并随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具有时效性,必须结合“现实的个人”的发展变化制定不同的内容。新的历史时期,除了要对“现实的个人”进行传统意义上的理想信念教育外,还要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厉史教育,形式与政策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诚信教育和荣辱观教育等,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从而增强主人翁意识,形成管理意识和创新意识。
  再次,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层次性。“现实的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年龄阶段,思想状况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不同层次,有所侧重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企业职工、农民、下岗个人等不同层次的人员开展不同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高度重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最后,运用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实的个人”是有思想、有自尊的人,在目前的形势下,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势政策教育等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民主对话.权威对话、日常生活对话等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第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方法
  作为现实的个人,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也指出,他是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说:“社会结构和国家经常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这里所说的人的受动性是指人的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客体、客观环境条件以及事物发展规律的依存性。人的能动性是指人所特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包括认识的能动性和实践的能动性。现实的个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
  我们强调人的能动性,并不是放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要求,简单地附和、应和接受主体的价值倾向,而是要在研究接受主体的接受需要、动机等的基础上,积极引导、调动接受主体的接受兴趣,不断提升接受主体的接受能力,寻求最佳的可接受性契合。因此,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只有把教育者的精心施教与受教育者的主动接受统一起来,才能构成完整的教育过程,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针对不同的人内在的精神需求,立足于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切实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所确立的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必须坚持从现实的前提出发,从现实的个人、从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作出科学的说明,才能构筑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祝大征,史智勇.马列名著与现时代[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4]乐去强.《德意志意识形态》简明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王柏]
其他文献
玻璃艺术目前似乎还是玻璃专业艺术家圈内的玩意,在艺术界中还算不上普及,但近几年有两个重要的国际玻璃展,在艺术界掀起了不小的涟漪。  个是北京789白盒子当代艺术展《剥离·玻璃国际艺术展》。这个展主要是中央美院的几个当代的雕塑艺术家,像隋建国、展望、吴永平、卢征远等不是完全做玻璃的艺术家,和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艺术学校玻璃系主任Michael AllenRogers,他引荐国际团队来参展。国际策展人
[摘 要]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单向度理论把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理论相结合,深刻地揭露了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异化状态。他用犀利的语言批判了现代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由于技术进步,导致人的单向度性、政治领域的单向度性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单向度性。这些思想对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马尔库塞;人的异化;单向度;技术进步  [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 [
编者按:  在刚过去的2014年年末,国外大师级的艺术家作品在中国一些著名展览馆和艺术区均有展出,包括毕加索、罗丹等知名大师作品展,抢尽了国内许多展览的风头,从而引发了一场新的经典复古艺术潮。虽然,大师名字本身就是“金字招牌”,但由于国门的进一步开放,数字网络技术的飞速传播,人们的审美眼界与艺术诉求越来越高,只有精心策划、视角多元的展出才能成为吸引人们的真正亮点。毕竟,现代人看待国外艺术大师的作品
第三届中国雕塑年鉴展于2013年6月16日在国家大剧院拉开序幕!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步正发理事长、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董俊新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杨自鹏理事长、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杨玲女士、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副部长朱雪芬女士、两岸四地合作与发展促进会副会长闫佳林先生等领导,及著名艺术家钱绍武、张得蒂、张润垲、曹春生等150余位包括艺术家、批评家、雕塑爱好者、媒体朋友在内的嘉宾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残存至今的古生代石炭纪怪物   UMA是“未知生物”的简称。然而,先发现未知的动物、然后再确认为新发现的生物品种,这样的流程从学术的角度来说,并不能简单地断言称就是发现了未知生物。UMA一词的背后,更多指向那些未发现的新生物品种之外的怪物属性生物。   怪物属性的要素之中最主要的有两点。其一是体型巨大,若是比已知的巨型生物更为庞大,自然就是怪物了。好比是相较于大王乌贼、北海巨妖那样的存在。  
花圈最初用于什么  花圈在出现之初并非为葬礼所用。花圈的“发源地”在希腊,古希腊把花圈用作装饰神像的圣物。后来,教堂里的祭司也戴起花圈来。花圈传播到世界各地后就不再是教堂专用的饰物了。古代欧洲国家曾用花圈作为奖品颁发给凯旋的战士和运动场上的优胜者。印度和缅甸至今还保留着用蔷薇花做成花圈给贵宾戴上以表敬意的习惯。花圈原来作为礼物,以示尊重和敬意,后来逐步演变成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悼。  “溜须拍马”中的
行走在异国他乡,对于一个做雕塑的人来说,最能引起我内心的好奇与激动的地方,已不再是壮美秀丽的风光,也不是丰富多彩的民俗,而是参观那些值得我敬佩的雕塑家的工作室。雕塑家野口勇,他这个人和他具有巨大能量感的作品,始终带给我的是出乎意外的感动。正因如此,促使我千里迢迢来到了日本四国的高松“野口勇庭院美术馆”。  来此之前,我曾写过文章谈到过野口勇雕塑的本体语言,这里谈及更多的则是其晚年在日本的生活和创作
一把焊枪,一堆废铁,一点灵犀,满腔热情——这是艺术家徐国华从事金属焊接艺术的真实写照。  他说:“把形形色色的废钢铁组合在一起,变成富有新意的艺术作品,把丢弃的毫不相干的金属物品变成互相关联、有情、有趣、品质高雅的现代艺术作品,这就是我十余年来每天从事的工作。”  这位自幼喜爱美术,后来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修班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人教育部装潢专业接受学院教育的艺术家,谦逊而热诚,说话语速快,谈起
郑州市雕塑壁画院成立于1990年,其前身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郑州市群众艺术馆的雕塑工作室。若干年来,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勤奋耕耘,创作了大量作品,可谓硕果累累。     郑州,是已有3600年建城史的商代古都,文明滥觞。多年来,我们努力于以历史文化为基础的追求和探索。建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商城纪念碑”已成为这个城市的一个标志性雕塑,其后建立的《大禹治水》、《青铜之光》、《鼎立之商》、《远古回声》
⊙ by Li Fujun  Chinese Sculptors in St.Petersburg  得堡的列宾美术学院。  2006年7月13日上午,以中国《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为团长的中国雕塑家访问团来到圣彼得堡的列宾美术学院。  前一天,雕塑家们刚刚参观了俄罗斯博物馆。俄罗斯博物馆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俄罗斯美术特别是18~20世纪俄罗斯美术的精华,并同莫斯科的特列恰可夫斯基画廊(雕塑家们随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