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提出的历史背景谈起,以抽象的人的思辨变成现实的人的历史发展为线索,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的个人”的具体阐述,并探讨了“现实的个人”对我们当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的启示。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现实的个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5—0084—02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集中批判了黑格尔以后的思辨哲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形态》的第一部第一章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面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中对唯物史观前提和出发点的论述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同时对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把对抽象的人的思辨变成对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研究
马克思的哲学理论是在对德国哲学批评中提出的,它是对德国思辨哲学批判的总结。19世纪30至40年代,黑格尔哲学在德国占统治地位,他的唯心主义渗透到各个领域,当时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大都受到他的影响。但是,黑格尔为了维护基督教在德国的国教地位,甚至调和哲学同宗教的矛盾,认为二者的对象一致。这就引起了某些青年哲学家的不满。他们起来批判黑格尔,批判宗教,他们的批判是从神学开始的。施特劳斯、布·鲍威尔、费尔巴哈和施蒂纳是这个批判运动的主要代表。施特劳斯提出基督教的本质只能从人类历史的那个“实体”中得到解释,即“实体说”;布·鲍威尔提出基督教的本质不是人类历史的那个“实体”而是普遍的人类自我意识;费尔巴哈提出基督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最的自我异化,神的本质是“人”;施蒂纳在批判了前三位哲学家的基础上,提出“唯一者”,世界上除了“我”.不存在抽象的“我”,他不承认在“我”之上或“我”之外的任何权威。世界上的一切在这里都被归结为“我的所有物”。这样,从神学开始的、反对黑格尔调和哲学同神学的矛盾的德国批判运动,最后就演变为关于人的本质以及怎样反对现实的争论。这些哲学家们虽然从不同方面论述自己的观点,但是实质上都主张“意识决定生活”及“从意识出发”的观察方法,因而都必然陷入了唯心史观的巢穴。德国的批判运动,使马克思提出了必须把对抽象的人的思辨变成对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研究。在《形态》中,马克思正是从研究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中,提出自己的唯物史观的理论:主张“生活决定意识”的基本观点及“从现实的前提出发”的观察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对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的具体阐述
所谓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是指马克思主义阐明历史的根本观点和研究历史的根本方法。马克思恩格斯说:“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想出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1]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前提和出发点完整而科学的概括。同时,他们还提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2],“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这些论述表明:唯物史观开始谈的前提应是“现实的前提”。“现实的前提”包括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等。而在这些“现实的前提”中第一个前提则是“现实的个人”,是“能够生活”的,即活生生的“有生命的个人”。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多次强调这个观点,他们说“唯物史观的观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他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离不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时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于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个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4]这些论述都表明了唯物史观的首要前提和出发点就是——“现实的个人”。
“现实的个人”,不是指单纯的个人,而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一定社会关系中“生活着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这里所说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一定物质界限、前提和条件,包括历史地形成和发展着的社会物质环境、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等。所以,“现实的个人”总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活动和表现自己的,“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一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考察了历史发展的四个因素(四个方面):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再生产、人的生产(即繁殖)、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全面论证了物质生产条件,提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深入说明了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人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对“现实的个人”作出了科学的论证,为唯物史观确立了现实的前提和出发点,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正是从这个前提出发.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整个理论体系。
三、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马克思恩格斯所确立的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现实的个人”,不仅是我们观察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而且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出发点
“现实的个人”理论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人、培养人、促进人的实践活动。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具体环境下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和任务,但是在开展这些工作时必须以人的思想发展规律和人的思想现状为出发点,而不能脱离人的实际情况,也就是以“现实的人”为前提。所以,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结合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律,并把这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始,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
第二,以“现实的个人”为核心,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个人也就是从事物质生产的人。而物质生产活动是具体的、历史的,变化发展的,这就决定了人也必然是具体的、历史的和变化发展的。所以,在开 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以“现实的个人”为核心,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
首先,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现实的个人”是在社会、生活、工作等各方面发展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用物质利益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尊重人、关心人、鼓舞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其次,增强具有时代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现实的个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并随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具有时效性,必须结合“现实的个人”的发展变化制定不同的内容。新的历史时期,除了要对“现实的个人”进行传统意义上的理想信念教育外,还要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厉史教育,形式与政策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诚信教育和荣辱观教育等,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从而增强主人翁意识,形成管理意识和创新意识。
再次,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层次性。“现实的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年龄阶段,思想状况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不同层次,有所侧重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企业职工、农民、下岗个人等不同层次的人员开展不同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高度重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最后,运用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实的个人”是有思想、有自尊的人,在目前的形势下,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势政策教育等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民主对话.权威对话、日常生活对话等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第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方法
作为现实的个人,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也指出,他是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说:“社会结构和国家经常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这里所说的人的受动性是指人的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客体、客观环境条件以及事物发展规律的依存性。人的能动性是指人所特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包括认识的能动性和实践的能动性。现实的个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
我们强调人的能动性,并不是放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要求,简单地附和、应和接受主体的价值倾向,而是要在研究接受主体的接受需要、动机等的基础上,积极引导、调动接受主体的接受兴趣,不断提升接受主体的接受能力,寻求最佳的可接受性契合。因此,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只有把教育者的精心施教与受教育者的主动接受统一起来,才能构成完整的教育过程,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针对不同的人内在的精神需求,立足于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切实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所确立的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必须坚持从现实的前提出发,从现实的个人、从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作出科学的说明,才能构筑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祝大征,史智勇.马列名著与现时代[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4]乐去强.《德意志意识形态》简明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王柏]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现实的个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5—0084—02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集中批判了黑格尔以后的思辨哲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形态》的第一部第一章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面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中对唯物史观前提和出发点的论述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同时对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把对抽象的人的思辨变成对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研究
马克思的哲学理论是在对德国哲学批评中提出的,它是对德国思辨哲学批判的总结。19世纪30至40年代,黑格尔哲学在德国占统治地位,他的唯心主义渗透到各个领域,当时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大都受到他的影响。但是,黑格尔为了维护基督教在德国的国教地位,甚至调和哲学同宗教的矛盾,认为二者的对象一致。这就引起了某些青年哲学家的不满。他们起来批判黑格尔,批判宗教,他们的批判是从神学开始的。施特劳斯、布·鲍威尔、费尔巴哈和施蒂纳是这个批判运动的主要代表。施特劳斯提出基督教的本质只能从人类历史的那个“实体”中得到解释,即“实体说”;布·鲍威尔提出基督教的本质不是人类历史的那个“实体”而是普遍的人类自我意识;费尔巴哈提出基督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最的自我异化,神的本质是“人”;施蒂纳在批判了前三位哲学家的基础上,提出“唯一者”,世界上除了“我”.不存在抽象的“我”,他不承认在“我”之上或“我”之外的任何权威。世界上的一切在这里都被归结为“我的所有物”。这样,从神学开始的、反对黑格尔调和哲学同神学的矛盾的德国批判运动,最后就演变为关于人的本质以及怎样反对现实的争论。这些哲学家们虽然从不同方面论述自己的观点,但是实质上都主张“意识决定生活”及“从意识出发”的观察方法,因而都必然陷入了唯心史观的巢穴。德国的批判运动,使马克思提出了必须把对抽象的人的思辨变成对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研究。在《形态》中,马克思正是从研究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中,提出自己的唯物史观的理论:主张“生活决定意识”的基本观点及“从现实的前提出发”的观察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对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的具体阐述
所谓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是指马克思主义阐明历史的根本观点和研究历史的根本方法。马克思恩格斯说:“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想出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1]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前提和出发点完整而科学的概括。同时,他们还提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2],“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这些论述表明:唯物史观开始谈的前提应是“现实的前提”。“现实的前提”包括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等。而在这些“现实的前提”中第一个前提则是“现实的个人”,是“能够生活”的,即活生生的“有生命的个人”。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多次强调这个观点,他们说“唯物史观的观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他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离不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时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于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个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4]这些论述都表明了唯物史观的首要前提和出发点就是——“现实的个人”。
“现实的个人”,不是指单纯的个人,而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一定社会关系中“生活着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这里所说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一定物质界限、前提和条件,包括历史地形成和发展着的社会物质环境、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等。所以,“现实的个人”总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活动和表现自己的,“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一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考察了历史发展的四个因素(四个方面):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再生产、人的生产(即繁殖)、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全面论证了物质生产条件,提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深入说明了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人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对“现实的个人”作出了科学的论证,为唯物史观确立了现实的前提和出发点,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正是从这个前提出发.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整个理论体系。
三、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马克思恩格斯所确立的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现实的个人”,不仅是我们观察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而且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出发点
“现实的个人”理论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人、培养人、促进人的实践活动。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具体环境下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和任务,但是在开展这些工作时必须以人的思想发展规律和人的思想现状为出发点,而不能脱离人的实际情况,也就是以“现实的人”为前提。所以,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结合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律,并把这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始,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
第二,以“现实的个人”为核心,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个人也就是从事物质生产的人。而物质生产活动是具体的、历史的,变化发展的,这就决定了人也必然是具体的、历史的和变化发展的。所以,在开 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以“现实的个人”为核心,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
首先,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现实的个人”是在社会、生活、工作等各方面发展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用物质利益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尊重人、关心人、鼓舞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其次,增强具有时代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现实的个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并随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具有时效性,必须结合“现实的个人”的发展变化制定不同的内容。新的历史时期,除了要对“现实的个人”进行传统意义上的理想信念教育外,还要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厉史教育,形式与政策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诚信教育和荣辱观教育等,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从而增强主人翁意识,形成管理意识和创新意识。
再次,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层次性。“现实的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年龄阶段,思想状况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不同层次,有所侧重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企业职工、农民、下岗个人等不同层次的人员开展不同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高度重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最后,运用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实的个人”是有思想、有自尊的人,在目前的形势下,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势政策教育等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民主对话.权威对话、日常生活对话等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第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方法
作为现实的个人,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也指出,他是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说:“社会结构和国家经常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这里所说的人的受动性是指人的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客体、客观环境条件以及事物发展规律的依存性。人的能动性是指人所特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包括认识的能动性和实践的能动性。现实的个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
我们强调人的能动性,并不是放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要求,简单地附和、应和接受主体的价值倾向,而是要在研究接受主体的接受需要、动机等的基础上,积极引导、调动接受主体的接受兴趣,不断提升接受主体的接受能力,寻求最佳的可接受性契合。因此,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只有把教育者的精心施教与受教育者的主动接受统一起来,才能构成完整的教育过程,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针对不同的人内在的精神需求,立足于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切实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所确立的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必须坚持从现实的前提出发,从现实的个人、从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作出科学的说明,才能构筑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祝大征,史智勇.马列名著与现时代[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4]乐去强.《德意志意识形态》简明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王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