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于是就会让很多教师产生误区,认为运用传统的教具教学已经过时,只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我认为在某些时候使用教具比现代教学手段更为灵活、直观、效率更高。
关键字:数学教学;教具学具;作用
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已有八年,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深知教具使用的重要性。我的教学经验有限,但在课堂教学中体会最深的就是教具和学具使用的重要性。因为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知识需要孩子有一定的想象空间,但是这正是小学阶段孩子最薄弱的地方,所以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教具与学具的重要性。
一、利用教具,更具直观性、启发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对一些抽象知识的理解,都需要通过教师用教具的实践操作,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探索发现规律。对于数学基础差、学习非常吃力的学生,则更需要利用教具使教学直观化,帮助理解。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内容时,教材中有一个题目是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的顶点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这个过程中去探究周长与面积的变化规律。这个内容显然是比较抽象的。我上课时制作了课件,但发现利用课件演示学生似懂非懂,一脸茫然的看着我,怎么能让学生明白理解呢?于是我重新设计,让每个小组都用4根小棒围好一个长方形,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去拉,去体会这个过程中周长和面积的变化。有了小棒,学生很容易理解周长没有变,因为始终是那4根小棒围成的图形。但对于面积,底没有变还好说,高变短了学生拉来拉去都体会不出来。不但他们急,我更是心急如焚。突然我灵光一闪,学生的难点不就是拉的过程高如何变的不知道吗?拿两个长方形重叠着放不就解决了吗?开始两个图形重合,然后拉动上面一个,学生自然而然就观察到了底不变,拉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比原来的长方形的宽短的现象。于是,根据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就很快得出了拉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面积越来越小的规律。多么简单的教具,只是两个简陋的小棒组成的平行四边形,却帮助学生解决了一个相当有思维难度的抽象问题。因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弱,所以使用教具能更直观的把数学知识具体化,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教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借助教具,进行直观教学,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帮助非常之大。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我用铁丝制作一个长方体活动框架,再用带磁性的贴面糊上六个面(六个面分别涂三种颜色),让学生观察这六个面有什么关系。我演示时,将相对的面取下叠在一起,完全重合。通过学生比一比,看一看,画一画,得出两个相对的面是完全相同的。再把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活动框架(铁丝分别用三种颜色), 再拆开进行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数数有多少条棱。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准确数出12条棱,并通过比一比,量一量长方体的棱,概括出12条棱根据长短和方向可以分成3组,并且相对的棱平行且长度相等。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具虽然简单,但易做易操作,充分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和好动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借助教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外界事物接触很少,对抽象事物的思维想像能力较差,而有些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如果不借助于生动直观的教具,小学生是很难以理解的。
例如:在学习《体积与体积单位》时,课本上有这样一个实验:两个同样大的杯子,一个装满了水。把一个物体放入另一个杯子中,然后将装满水的杯子中的水倒入另一个杯子中,结果发现杯子满了水还没倒完。从而说明物体能够占据空间的大小,让学生體会到体积的含义是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由于水没有颜色,后面的学生基本都观察不到,学生对物体占据空间大小没有一个真切的感受。于是,我就在水中加入了彩色的颜料,这样教室各个角落的学生都可以清晰的观察到水面的变化情况。另外再在石头上系了一根绳子,倒入半杯水后用手提着绳子将石头缓慢的放入水中。于是,所有学生都可以清晰的观察到随着石头浸入水面的部分的增多,水面也逐渐上升。这时候学生可以得到的经验就不仅仅是物体可以占据空间的大小了。他们甚至可以初步体会到,物体浸入水面的体积等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通过这些教具的直观演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点,更让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巧妙地运用教具,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化难为易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不同,学习能力就会有差异。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常常会和一些学生的认知水平发生冲突,产生学习障碍,如果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教具,会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学习障碍,把知识化难为易,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观察物体》时,我带了很多立方体让学生来观察,摆成不同的形状,从各个方向看是什么平面图形。做到练习时,很多题目给出很多立方体组成的图形让学生画从某个面看到的平面图形。遇到有困难的,我就用立方体摆出图形,让学生观察来做,学生一下就觉得很简单。但突然不知哪个同学嘀咕了一声,“考试时又不能带立方体”。我愣了一下,但我一瞬间看到学生桌上摆的文具盒,橡皮、铅笔芯盒等,脱口而出,“不带立方体你就没办法了吗?”我立刻引导学生,利用橡皮、铅笔芯盒、文具盒等,也可以模拟立方体,虽然不规则,大小不一,但一点不影响判断可以看到哪些面。学生们也兴趣盎然,真正体会到了身边到处都是数学。
综上所述,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同样,我们的教具也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因此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要成功地上好一堂数学课,就必须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作指导,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当地运用教具,并结合现代教学手段互为补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关键字:数学教学;教具学具;作用
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已有八年,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深知教具使用的重要性。我的教学经验有限,但在课堂教学中体会最深的就是教具和学具使用的重要性。因为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知识需要孩子有一定的想象空间,但是这正是小学阶段孩子最薄弱的地方,所以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教具与学具的重要性。
一、利用教具,更具直观性、启发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对一些抽象知识的理解,都需要通过教师用教具的实践操作,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探索发现规律。对于数学基础差、学习非常吃力的学生,则更需要利用教具使教学直观化,帮助理解。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内容时,教材中有一个题目是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的顶点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这个过程中去探究周长与面积的变化规律。这个内容显然是比较抽象的。我上课时制作了课件,但发现利用课件演示学生似懂非懂,一脸茫然的看着我,怎么能让学生明白理解呢?于是我重新设计,让每个小组都用4根小棒围好一个长方形,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去拉,去体会这个过程中周长和面积的变化。有了小棒,学生很容易理解周长没有变,因为始终是那4根小棒围成的图形。但对于面积,底没有变还好说,高变短了学生拉来拉去都体会不出来。不但他们急,我更是心急如焚。突然我灵光一闪,学生的难点不就是拉的过程高如何变的不知道吗?拿两个长方形重叠着放不就解决了吗?开始两个图形重合,然后拉动上面一个,学生自然而然就观察到了底不变,拉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比原来的长方形的宽短的现象。于是,根据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就很快得出了拉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面积越来越小的规律。多么简单的教具,只是两个简陋的小棒组成的平行四边形,却帮助学生解决了一个相当有思维难度的抽象问题。因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弱,所以使用教具能更直观的把数学知识具体化,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教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借助教具,进行直观教学,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帮助非常之大。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我用铁丝制作一个长方体活动框架,再用带磁性的贴面糊上六个面(六个面分别涂三种颜色),让学生观察这六个面有什么关系。我演示时,将相对的面取下叠在一起,完全重合。通过学生比一比,看一看,画一画,得出两个相对的面是完全相同的。再把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活动框架(铁丝分别用三种颜色), 再拆开进行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数数有多少条棱。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准确数出12条棱,并通过比一比,量一量长方体的棱,概括出12条棱根据长短和方向可以分成3组,并且相对的棱平行且长度相等。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具虽然简单,但易做易操作,充分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和好动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借助教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外界事物接触很少,对抽象事物的思维想像能力较差,而有些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如果不借助于生动直观的教具,小学生是很难以理解的。
例如:在学习《体积与体积单位》时,课本上有这样一个实验:两个同样大的杯子,一个装满了水。把一个物体放入另一个杯子中,然后将装满水的杯子中的水倒入另一个杯子中,结果发现杯子满了水还没倒完。从而说明物体能够占据空间的大小,让学生體会到体积的含义是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由于水没有颜色,后面的学生基本都观察不到,学生对物体占据空间大小没有一个真切的感受。于是,我就在水中加入了彩色的颜料,这样教室各个角落的学生都可以清晰的观察到水面的变化情况。另外再在石头上系了一根绳子,倒入半杯水后用手提着绳子将石头缓慢的放入水中。于是,所有学生都可以清晰的观察到随着石头浸入水面的部分的增多,水面也逐渐上升。这时候学生可以得到的经验就不仅仅是物体可以占据空间的大小了。他们甚至可以初步体会到,物体浸入水面的体积等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通过这些教具的直观演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点,更让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巧妙地运用教具,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化难为易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不同,学习能力就会有差异。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常常会和一些学生的认知水平发生冲突,产生学习障碍,如果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教具,会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学习障碍,把知识化难为易,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观察物体》时,我带了很多立方体让学生来观察,摆成不同的形状,从各个方向看是什么平面图形。做到练习时,很多题目给出很多立方体组成的图形让学生画从某个面看到的平面图形。遇到有困难的,我就用立方体摆出图形,让学生观察来做,学生一下就觉得很简单。但突然不知哪个同学嘀咕了一声,“考试时又不能带立方体”。我愣了一下,但我一瞬间看到学生桌上摆的文具盒,橡皮、铅笔芯盒等,脱口而出,“不带立方体你就没办法了吗?”我立刻引导学生,利用橡皮、铅笔芯盒、文具盒等,也可以模拟立方体,虽然不规则,大小不一,但一点不影响判断可以看到哪些面。学生们也兴趣盎然,真正体会到了身边到处都是数学。
综上所述,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同样,我们的教具也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因此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要成功地上好一堂数学课,就必须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作指导,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当地运用教具,并结合现代教学手段互为补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