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概念理解,相关资料的阅读以及批评分析,结合当代城市景观的发展趋势,试探这种思潮对景观设计发展的影响,希望能提炼出对未来景观设计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批判性;地域主义;景观设计
1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概念
想要理解批判性地域主义就得先把这个概念拆成两部分:一个是批判,一个是地域主义。
“批判”的概念,在《中华字典》里被解释为强烈的批评、反对与不支持。而在设计思潮里,要追溯到康德的“批判”思想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性思维,它是对自我认知范畴的不停反思和自我批判。
“地域主义”并不是简单的地理气候物质决定论,它还包括传统、习俗、神话、语言、民族、宗教、政治等决定每个国家或地区民族文化身份特有的东西,这种综合性的文化身份的主体是特定地域中的人的集合。
“批判性地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这一术语并不是指那种在气候、文化、神话和工艺的综合反应下产生的乡土建筑,事实上它包含丰富的意义,它强烈的批判现代主义、全球化所带来的冷漠感与同一化的趋势,在重视地域自然环境的同时,强调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观,同时强调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新思想。
2 批判性地域主义产生的背景和理论发展
2.1 全球化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信息技术产业突飞猛进,网络将世界各地联系的更加紧密,人类文化的交流日益广泛,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世界各地交流更加平凡的同时,使人们逐渐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将世界各地推向趋同化,世界文化也在悄悄的“抹平”地域差异和历史痕迹,全球化带来许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
随着问题的加深,社会各界人士开始关注全球化所带来的单一危机,这种反应在建筑文化领域表现的尤为直观——北京的四合院、广州的骑楼、重庆的吊脚楼……甚至连中国著名的古典园林也黯然失色,大街小巷四处可见的是欧式建筑和几何式的园林景观。当各个地域原有的建筑被拆除、广场、公园一样的时候,人们转身将眼光又看向了曾经属于这块土地的东西。历史、文脉、民俗等这些属于这个地域的东西一定要找回来,于是各界人士专家纷纷倡导“地域主义”。
2.2 地域主义
20世纪40年代,许多设计师开始对标准的现代建筑形态提出质疑,试问这样的国际化设计是否适合不同的城市,人们的目光又开始回归到传统,回到特定的地域与文化,希望发展地区的个性以及文化意义,通过对这些地域特征的重塑,让人找到归属感。在这种意识下,地域主义也逐渐成为一种共识。
城市里开始不修玻璃幕墙的高楼大厦,转而修建古建,古街,古典的山水园林,中国城市之间又掀起了一股返古的热潮。温度总会有降低的一天,热潮也会有退去的一刻,当人们看着这些所谓的古建外形,却没有一种此地而生地感觉时,人们意识到,我们只是片面的去解释地域主义,设计师也没有很好的分析什么样的古建是适合当下的这个时代的,以为用传统的方式就会解救一切却适得其反,没有创意的模仿或照搬,并没有让人们有自豪感,反倒觉得缺少了些什么东西,这些设计作品遭到大众的强烈批判,批判这种简单的模仿、批判无创意的标准化、批判形式主义、批判一切对地域理解不透彻的作品。
2.3 批判的地域主义
1947年,芒福德首先在《纽约人》杂志专栏“天际线”中提出以“地区主义”代替“国际式”。他认为:“我们的任务不是模仿过去,应该是去理解过去,用我们现代人自己的方式去诠释过去,这样才能面对我们自己的时代。”他所理解倡导的,不是一味的重返自然、重返过去,那是传统机械的方式,排斥了机械技术的文明。既然我们创造了那么多经济技术财富,那么就应该尊重这些先进的技术,只要它能体现功能价值的同时,又能使社会可持续发展,那么它就是可行的。批判的地域主义由此开始了它的光彩。
可以说,批判性地域主义是为了回应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文化趋同现象而提出来的,它在地域主义的基础上,对全球化发展单一状态表示强烈的批判态度。
3 景观设计的地域性道路研究
吴良镛教授曾经在《北京宪章》中提过:“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地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景观形态也应该是不相同的。如果说对地域的关注首先反应在建筑领域,那么,对地域的诠释最有效的就是景观设计。我们都知道“景观”分为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两种类型,大自然是地域最原始的写照,它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下产生的,就像热带有热带的自然景观、沿海有沿海的滨海景观,这是其他城市模仿不来的;而人造的景观体现了人的思想与创造的意识,受时代背景的影响。我们不能说受全球化影响下的现代景观就是不好的,它也有它的优势,它体现在技术上,形式的简洁上,只是它忽视了对地域的尊重,它是现代化下的一种思潮产物,面对现在大同小异的城市景观作品,景观的“异质化”或“多元化”逐渐深入大众。重视地域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历史文脉、民风民俗等因素,通过对景观空间的打造,继承、保护和发扬好地区文化,并实现现代技术与地域环境、资源的结合,注重生态化和资源化,体现一种地域自然生态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道路,才是未来景观的发展。
4 小结
任何理论的发展过程,都是受当时的时代背景所影响的,通过对批判地域主义的了解和研究,并分析当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危机,基本明确景观设计应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不顾现代文化语境,一味沉湎于过去、无视历史抛弃民族文化或厌恶现代化的设计手法都将导致设计失去灵魂。批判性地域主义在对待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问题上,强调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观的参与,而非凭视觉传统的形式,这对我国寻找有自己特色的景观设计道路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参考资料
[1]单军.批判的地区主义批判及其他[J].建筑学报,2000(11):22
[2]K·弗兰普敦.现代建筑——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吴志宏.芒福德的地区建筑思想与批判的地区主义.华中建筑,2008(2):35-36
[4]王宾.对批判的地域主义和地域性的认识.山西建筑,2008(8):53-54
[5]沈克宁.批判的地域主义.建筑师,2004(5):45-55
关键字:批判性;地域主义;景观设计
1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概念
想要理解批判性地域主义就得先把这个概念拆成两部分:一个是批判,一个是地域主义。
“批判”的概念,在《中华字典》里被解释为强烈的批评、反对与不支持。而在设计思潮里,要追溯到康德的“批判”思想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性思维,它是对自我认知范畴的不停反思和自我批判。
“地域主义”并不是简单的地理气候物质决定论,它还包括传统、习俗、神话、语言、民族、宗教、政治等决定每个国家或地区民族文化身份特有的东西,这种综合性的文化身份的主体是特定地域中的人的集合。
“批判性地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这一术语并不是指那种在气候、文化、神话和工艺的综合反应下产生的乡土建筑,事实上它包含丰富的意义,它强烈的批判现代主义、全球化所带来的冷漠感与同一化的趋势,在重视地域自然环境的同时,强调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观,同时强调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新思想。
2 批判性地域主义产生的背景和理论发展
2.1 全球化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信息技术产业突飞猛进,网络将世界各地联系的更加紧密,人类文化的交流日益广泛,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世界各地交流更加平凡的同时,使人们逐渐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将世界各地推向趋同化,世界文化也在悄悄的“抹平”地域差异和历史痕迹,全球化带来许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
随着问题的加深,社会各界人士开始关注全球化所带来的单一危机,这种反应在建筑文化领域表现的尤为直观——北京的四合院、广州的骑楼、重庆的吊脚楼……甚至连中国著名的古典园林也黯然失色,大街小巷四处可见的是欧式建筑和几何式的园林景观。当各个地域原有的建筑被拆除、广场、公园一样的时候,人们转身将眼光又看向了曾经属于这块土地的东西。历史、文脉、民俗等这些属于这个地域的东西一定要找回来,于是各界人士专家纷纷倡导“地域主义”。
2.2 地域主义
20世纪40年代,许多设计师开始对标准的现代建筑形态提出质疑,试问这样的国际化设计是否适合不同的城市,人们的目光又开始回归到传统,回到特定的地域与文化,希望发展地区的个性以及文化意义,通过对这些地域特征的重塑,让人找到归属感。在这种意识下,地域主义也逐渐成为一种共识。
城市里开始不修玻璃幕墙的高楼大厦,转而修建古建,古街,古典的山水园林,中国城市之间又掀起了一股返古的热潮。温度总会有降低的一天,热潮也会有退去的一刻,当人们看着这些所谓的古建外形,却没有一种此地而生地感觉时,人们意识到,我们只是片面的去解释地域主义,设计师也没有很好的分析什么样的古建是适合当下的这个时代的,以为用传统的方式就会解救一切却适得其反,没有创意的模仿或照搬,并没有让人们有自豪感,反倒觉得缺少了些什么东西,这些设计作品遭到大众的强烈批判,批判这种简单的模仿、批判无创意的标准化、批判形式主义、批判一切对地域理解不透彻的作品。
2.3 批判的地域主义
1947年,芒福德首先在《纽约人》杂志专栏“天际线”中提出以“地区主义”代替“国际式”。他认为:“我们的任务不是模仿过去,应该是去理解过去,用我们现代人自己的方式去诠释过去,这样才能面对我们自己的时代。”他所理解倡导的,不是一味的重返自然、重返过去,那是传统机械的方式,排斥了机械技术的文明。既然我们创造了那么多经济技术财富,那么就应该尊重这些先进的技术,只要它能体现功能价值的同时,又能使社会可持续发展,那么它就是可行的。批判的地域主义由此开始了它的光彩。
可以说,批判性地域主义是为了回应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文化趋同现象而提出来的,它在地域主义的基础上,对全球化发展单一状态表示强烈的批判态度。
3 景观设计的地域性道路研究
吴良镛教授曾经在《北京宪章》中提过:“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地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景观形态也应该是不相同的。如果说对地域的关注首先反应在建筑领域,那么,对地域的诠释最有效的就是景观设计。我们都知道“景观”分为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两种类型,大自然是地域最原始的写照,它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下产生的,就像热带有热带的自然景观、沿海有沿海的滨海景观,这是其他城市模仿不来的;而人造的景观体现了人的思想与创造的意识,受时代背景的影响。我们不能说受全球化影响下的现代景观就是不好的,它也有它的优势,它体现在技术上,形式的简洁上,只是它忽视了对地域的尊重,它是现代化下的一种思潮产物,面对现在大同小异的城市景观作品,景观的“异质化”或“多元化”逐渐深入大众。重视地域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历史文脉、民风民俗等因素,通过对景观空间的打造,继承、保护和发扬好地区文化,并实现现代技术与地域环境、资源的结合,注重生态化和资源化,体现一种地域自然生态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道路,才是未来景观的发展。
4 小结
任何理论的发展过程,都是受当时的时代背景所影响的,通过对批判地域主义的了解和研究,并分析当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危机,基本明确景观设计应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不顾现代文化语境,一味沉湎于过去、无视历史抛弃民族文化或厌恶现代化的设计手法都将导致设计失去灵魂。批判性地域主义在对待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问题上,强调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观的参与,而非凭视觉传统的形式,这对我国寻找有自己特色的景观设计道路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参考资料
[1]单军.批判的地区主义批判及其他[J].建筑学报,2000(11):22
[2]K·弗兰普敦.现代建筑——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吴志宏.芒福德的地区建筑思想与批判的地区主义.华中建筑,2008(2):35-36
[4]王宾.对批判的地域主义和地域性的认识.山西建筑,2008(8):53-54
[5]沈克宁.批判的地域主义.建筑师,2004(5):45-55